棋友們回答為什麼中國象棋不效仿圍棋採用段位來表示棋力高低


棋友們回答為什麼中國象棋不效仿圍棋採用段位來表示棋力高低

一:為什麼中國象棋不效仿圍棋採用段位來表示棋力高低?這裡有它的歷史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象棋、圍棋雖然都得到發展,但等級制度始終未能形成,那時的高手叫什麼呢?統一叫國手,比如象棋國手楊官璘、胡榮華,圍棋國手陳祖德等。但民間稱呼他們為大師的很多。

1982年,為了適應棋類運動的發展需要,實行等級制度勢在必行,因此國家體育總局的前身--國家體委,決定在棋類運動實行等級制度。

二:圍棋實行的是段位制。這是因為日本早在數百年前就已實行圍棋段位制,而且當時世界圍棋的格局是日本老大,韓國老二,中國還在奮起直追。因此就借鑑日本的段位制模式,基本全套照搬,也是為了和世界圍棋強國更好的接軌。

三:象棋設立特級大師、大師。這是因為象棋是中國一家獨大,其它國家很少玩象棋,作為國粹,借鑑別的國家的段位制度不太合適。而民間長期有稱呼大師的叫法,所以就設立了大師,再在其上設立了特級大師。

後來中國象棋的等級制度,幾經改革變遷,到2019年4月中國象棋協會出臺了新的棋手技術等級標準,共分20個級別,依次是特級大師、國家大師、棋協大師、地方大師、一級棋士~十六級棋士。

我感覺中國圍棋採用段位制主要是當時與日本接則接軌,畢竟那個時候日本實力太強大了。而中國象棋一是世界影響力沒那麼強,二是中國的實力是最強的,所以沒有必要。

四:中國圍棋在古代不是以段位分高低的,而是以“九品制”來評定水平高低。“九品制”最早出自三國時魏國人邯鄲淳的《藝經》:一品入神,二品坐照,三品具體,四品通幽,五品用智,六品小巧,七品鬥力,八品若愚,九品守拙。其中一品最高。後來、南北朝梁武帝時,曾令手下大臣柳惲和陸雲主辦了一次全國圍棋大賽。賽後,由柳惲和陸雲給參賽者定品級。

“段位制”來源於日本的江戶幕府時期。1982年3月17日,陳祖德,吳淞笙和聶衛平等10位棋手,獲得了國家體委首批頒發的段位證書。

中國象棋是中國開展最廣泛的的棋類項目,過去沒等級,後來參照國際象棋也分出特級大師和國家大師。

五:中國象棋有專門的分級制度,並且專業棋手之間還有 專門的 積分制度,個人感覺這個制度要比 圍棋的 好,比如:級別一樣,但是退役的 棋手和 經常參加 比賽的 棋手從積分就可以 明顯看出水平及競技狀態的 高低來 ;

一、特級大師

(1)獲全國個人賽冠軍

(2)兩次獲全國個人賽第2名

(3)三次獲全國個人賽第3名

(4)兩次達到等級稱號賽規定之勝率

二、 大師

(1)獲全國個人賽前16名

(2)兩次達到等級稱號賽規定之勝率

三、 一級棋士

(1)全國個人賽第17至32名

(2)省、自治區、直轄市個人賽前6名

(3)行業體協、計劃單列市前3名

(4)全國少年個人賽前3名

四、 二級棋士

(1)全國個人賽第32至60名

(2)省、自治區、直轄市個人賽第7至16名

(3)行業體協、計劃單列市第4至12名

(4)省轄市、地區、自治州個人賽前6名

(5)全國少年個人賽第4至12名

(6)省、自治區、直轄市少年個人賽前3名

五、三級棋士

(1)省、自治區、直轄市個人賽第17至36名

(2)省轄市、地區、自治州個人賽第7至18名

(3)行業體協、計劃單列市個人賽第13至24名

(4)縣個人賽前8名

(5)全國少年個人賽第13至24名

(6)省、自治區、直轄市少年個人賽第4至12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