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七大丹霞地貌第一名的#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也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

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 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佈區。

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

遊覽丹霞山一般需要兩天時間,用兩個半天遊覽丹霞山顯然不夠,但已經充分感受了它的魅力。

丹霞山歷史悠久,有“萬古丹霞冠嶺南”的美譽。

它雄偉奇特,有陽剛之美。丹霞山的山峰均由懸崖峭壁構成,拔起於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裸露、光滑齊削、氣勢磅礴,充滿陽剛之美。

丹霞山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點,古人利用這一特徵常在崖頂築石結寨,以險禦敵,如巴寨、細美寨、長老寨、揚州寨、韭菜寨等。每座山寨的攀登之路猶如“天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上山途中用紅色砂石所壘成的道道山門,也可使敵人望而生畏。

丹霞山山石奇特,形態各異,似牆、似堡、似寨,擬人、擬獸、擬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陽元石、陰元石堪稱“天下第一絕景”。天然形成的通泰橋則被譽為“嶺南第一橋”。龍鱗片石、天柱石、觀音石、望夫石與陰、陽元石,並稱丹霞山六大奇石。

丹霞山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植被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全長3.2萬米的湞江和作為湞江一級支流的錦江蜿蜒于丹霞山區腹地,如飄帶,似銀練。乘竹筏沿江遊覽,兩岸竹林婆娑,田園錦繡,江清水碧,山石倒影,丹山碧水交相輝映。農田收割過的金色稻茬,長著金色皇帝柑的柑橘園,與綠竹形成田園畫風。

沿斷層和節理廣泛發育的線谷、巷谷、溝谷徒步,兩側丹崖赤壁,溝谷幽深,谷底植被茂盛,鳥鳴谷幽。

從湞江河畔的新石器時代的鯰魚轉遺址,從相傳4000多年前虞舜南巡奏韶樂,從錦江岸邊的巖畫,從隋唐以來的韶石、獅子巖、錦石巖的開發,到明清時期別傳寺等的興盛,千百年來,古人為丹霞山留下了豐富的建築、摩崖碑刻、詩文和古老的傳說。

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共有大小各種類型的石峰、石牆、石堡、石橋、石柱、天生橋600多座。山峰海拔一般在300——400米之間,超過500米的山峰有7座,最高峰巴寨為619.2米。一座座山峰造型豐富,擬人擬物形象逼真,猶如一方紅寶石雕塑園,故又稱“中國紅石公園”。據專家考察,丹霞山的山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可以攀登的山峰約200座,佔三分之一;難以攀登的山峰約200座,佔三分之一;非經人工開鑿石級不能攀登的山峰也佔三分之一。目前丹霞山對外開放的山頭僅兩座,也就是長老峰和陽元山。丹霞山最引人矚目的是站在長老峰看到東南方向面積近100平方千米的無人區,也是丹霞地貌集中分佈區,生態保存基本完好,也是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的主體。

與所有景區一樣,丹霞山有很多景點和象形名稱,但你完全可以不予理會。你可以將自己融入這些億萬年間形成的精靈之中,感受天地造化之神奇。這裡沒有驚豔,但每每在抬頭時或回頭間給你驚喜。

儘管是冬季,丹霞山依然萬木蔥蘢,樹木森森。鴨腳木、秀麗錐、白桂木、木荷、黃樟、馬尾松、楓香等植物遍佈。長在這裡的馬尾松,與北方的大不相同,不僅高大,而且樹幹成麟甲狀,如巨大的蟒蛇一樣。

丹霞山也是徒步愛好者的徒步必選之處,當地政府已經組織了十二屆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動,參與者逾萬。(攝影 冰川)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南下第五站:丹霞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