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說到貴陽,你會想起什麼?

城市外的醉人山水,夜市裡攤主的鍋中香辣的爆炒田螺,還是深夜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堵車到凌晨的繁忙車流……如今關於貴陽的印象很多,歷史上關於貴陽的詳實記錄卻很少,那麼幾千年來,這裡到底發生過什麼呢?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依山傍水的貴陽。圖/圖蟲·創意

01 貴陽,成為一座城市的漫長時間

貴州是古人類遺址分佈豐富的省份,舊石器時代最多,且貴陽所在的中部十分密集,通常沿河流分佈;到新石器時代減少,至商周變得零星。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出土文物——無胡銅戈。攝影/盧現藝

貴陽建城的歷史還要從1282年,元朝建“順元城”開始說起,當時的順元城築有土牆,面積僅有一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關卡。

因此,貴陽的城市發展歷史直到明代才開始。

此前,關於貴陽的記述大多見於文獻,真正的實物很少,大量物證還是明清之後的遺存。明初明軍平定雲南,需要借道貴州,於是修建驛路,沿途屯軍,大量移民。貴陽因為地理位置居中,成為驛路的樞紐,形成現在貴陽城的雛形,自此貴陽和貴州真正併入中國歷史的主流。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亞魯王》講述了苗族祖先經歷了漫長的遷徙之路,最後定居於道路崎嶇的山區的故事。攝影/盧現藝

02 貴陽人,從古至今的幾次遷徙

外地人對貴州的印象中會有“少數民族”這一項,那時因為貴州是百越、百濮、苗瑤與氐羌先民的融合分化之地。一直到清朝中葉以後,貴陽的漢族人口才超過少數民族人口,這一過程既有自發流動,也有起義鬥。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貴州西南地區苗族聚居地,逝去的人被視為即將出徵的將相,須為他們準備“出征”用的兵馬糧草。攝影/盧現藝

貴陽名勝甲秀樓前就曾立有鐵柱兩根,證明了分別為清雍正時期的雲貴總督鄂爾泰平定苗民起義,以及嘉慶年間雲貴總督勒保平定布依族的起義過程。

而近百年來,對貴陽影響最為深刻的大變動還是人口的自發流動過程——人口遷徙:一是抗戰時期躲避戰亂的人口;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建設遷入的人口;三是“三線建設”遷入大批企業。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貴陽街頭等待載客的摩的司機們。圖/視覺中國

根據數據統計,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雲巖、南明兩區的人口僅27萬人,是同期北京的10%、上海的4%。而1953—1960年,僅1958年大招工就遷入18萬人。1964—1978年“三線建設”淨遷入人口也達20萬人以上。1982年,貴陽全市人口就已經增至132萬(雲巖、南明兩區合計為79萬)。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貴陽中山西路。圖/圖蟲·創意

如今的貴陽人,向上追溯一至兩代,有不少人都可被稱為移民,但如今看來,哪座城市又沒有移民的痕跡呢?

畢竟,那些從幾千年前到現在持續遷移至貴陽的人們,還是被當地的被酸湯、辣椒和好酒統一了口徑,適應了這裡被低調溼潤的氣候,愛上了這裡連綿的山川。

如今的貴陽和貴陽人,從何而來?

貴陽電視塔的平臺上向下望去,萬家燈火。圖/圖蟲·創意

雖然在明代以前現代貴陽作為一座城市的發展很模糊,可如今這裡的山水、氣候以及移民而來的貴陽人,還是共同塑造了這個充滿活力、有血有肉、酸辣辛香的城市。

文丨霍亮子

本文及部分文字及圖片取自《地道風物·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