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翠坪
在傳說中,孝莊太后為了保住兒子順治的皇位,曾經“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因為沒有從一而終,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前,不願回關外與太宗皇太極合葬,說太宗的陵墓封閉已久,不要再驚動,她更願意埋在東陵,守護她的兒子順治。所以,類似一種“自我懲罰”,孝莊太后要求埋在河北遵化東陵的“風水牆”外。
而孝莊去世後,與祖母感情深厚的康熙帝,一方面想遵從祖母的遺願,一方面又覺得應該按照傳統使祖母和太宗合葬,一直在想辦法,所以只是在東陵風水牆外為祖母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存放孝莊的棺槨。終康熙一生,這個辦法也沒有想出來。到了雍正繼位,就在“暫安奉殿”的基礎上修建了孝莊的陵墓,因為在瀋陽太宗昭陵以西,名“昭西陵”。昭西陵的規格是清代皇后陵中是最高的,至於位於東陵風水牆外,則恰恰說明它與“昭陵”是同一個系統,與東陵中的各陵有別。
“太后下嫁”是清初四大迷案之一,孝莊是否真的正式下嫁多爾袞(比如舉行了婚禮之類的),眾說紛紜。但是,順治帝親征後列舉多爾袞罪狀,曾說多爾袞經常前往皇宮內院,這種隱晦的指責,還有順治對多爾袞的徹骨仇恨,說明孝莊和多爾袞之間,很可能存在曖昧關係,這也是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的帝位,做出的犧牲。
不過,孝莊是否因為“失節”而不願與太宗合葬,卻不一定。因為早期蒙古族和女真族有“收繼婚”的習俗,孝莊就算是“下嫁”給多爾袞,也是遵從“舊俗”。而她希望埋在東陵附近,一是和她蒙古族的風俗觀念有關,隨處而葬;二是表明一種態度,大清入關已久,統治已比較穩固——連“太后”也葬在關內。
邊讀邊看話歷史
首先,還是來談下清王朝皇室陵寢的大致情況,這有助於對孝莊太后陵寢的最終安排會有著很好的理解。
清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清開始,總計延續了二百七十五年,在這過程中,清廷建立過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
關外三陵是指葬有努爾哈赤祖輩的清永陵,安葬努爾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極的清昭陵,另外還有一座清東京陵,安葬的是努爾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孫,雖然不屬於關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極其重要的。
清東陵在三大陵園中規模是最大的,建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緒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從雍正帝開始,清朝各代皇帝間隔分葬在東、西兩大陵墓中。
介紹完了清朝陵墓,那就來看下孝莊太后去世前所下達的那道遺囑,即致使她的靈柩停放37年的那個源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囑咐過康熙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說,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靈柩已經安葬很久了,我自覺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勞動他,所以並不合適一起合葬。如果在別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點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也不是很合適,違背了合葬的意義。我還是較為眷戀你們父子(順治帝與康熙帝)的,也不想著遠葬,就在遵化清東陵這個地方,給我找個地方安葬了,我心裡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從孝莊太后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她是可以沒有什麼遺憾的,對於康熙帝來說,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因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還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麼孝莊太后應該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極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莊太后的意思來,顯然就是要違背這個祖制的。
另外地,順治皇帝死在孝莊太后前,他的陵墓是當時清東陵的最高規制,如果真是將孝莊太后葬入,規格上並不好安排,太高了沒有先例,低了不合適,並且地,清王朝還沒有出現過為皇太后單獨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對孝莊太后很是孝順,之於孝莊太后的囑咐也是不敢輕易否決掉,之於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輕易違背,最終只能是在東陵邊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暫安奉殿。當時孝莊太后的靈柩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用土掩埋後封閉起了殿門。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都沒有解決,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之際,雍正帝解決了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他的方法很簡單,就直接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將孝莊太后的靈柩葬入到地宮。
當時雍正帝給出的書面官方原因是,自從孝莊太后的靈柩安排在暫安奉殿後,給予清王朝帶來了國運,以致使清王朝從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暫安奉殿對清王朝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能夠帶來吉運,所以就直接建成為孝莊太后的陵寢。
這其實是一個十分討巧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慣有的“中庸”思維。
昭西陵位於遵化昌瑞山一帶,與清昭陵遙相呼應,取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之西,更是有著納入清昭陵體系的覺悟,畢竟也是沒有葬在清東陵內,雖然算不上遵循祖制,與祖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違背得很離譜。
從地域上來講,昭西陵還是屬於清東陵範圍之內的,那麼也就算是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意願,把她葬在了兒子和孫子旁邊,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級別上來講,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築中最尊貴、最高級的形式--廡殿頂的,昭西陵還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內外兩道圍牆的陵寢 清代後世帝王每次謁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謁清東陵大東門外的昭西陵,這也突顯出了孝莊太后的輩分尊貴,既然是在清東陵之外,所謂的規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陵寢規格的高低了。地理上來說,大紅門是清東陵的正門,昭西陵又在大紅門東側,對於謁陵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極大的便利。
烏拉雜談
孝莊太后是我國清朝少數民族著名的女政治家,關於她停棺37年末葬,民間普遍說法是:為了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她曾經枉屈下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這導致了自己沒有從一而終,所以自覺無顏與皇太極合葬。薨逝前有言在先:“太宗的陵墓封閉已久,就不要因我再驚動他了。”,她希望埋在東陵,守護自己的兒子福臨,她要求葬自己於東陵的“風水牆”外。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 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康熙與奶奶感情深厚,當然不能違揹她的遺願,但覺得讓祖母和太宗合葬才合乎傳統,於是就在東陵風水牆外為奶奶建了“暫安奉殿”暫放孝莊的棺槨——以後再想法與爺爺葬在一起。
可直至康熙駕崩,都沒有想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爺爺與奶奶安葬在一起。康熙的第四子雍正繼位後,覺得“暫安奉殿”太寒酸,就大興土木把暫安奉殿擴建為孝莊的陵墓,後命名為“昭西陵”。這是康熙不為奶奶下葬的原因。
但孝莊下嫁多爾袞無正史記載——沒見過婚禮與共同生活之類的情節描述。順治帝親政後列舉多爾袞的罪狀中,有委婉地指責攝政王經常去皇宮內院的意思。而且順治後來對多爾袞也充滿了刻骨仇恨,說明孝莊和多爾袞之間關係是比較複雜的。眾所周知,孝莊與順治的母子關係並不是很融洽,是否是因孝莊與多爾袞二人存在曖昧關係引起的?值得思索。
我認為:作為政治家,孝莊為了保住兒子的帝位,做出自我犧牲,滿足多爾袞的原望是有可能的。但說孝莊是因為不守婦道才不願與太宗合葬有點牽強附會:因為早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含蒙古族和女真族)有“收繼婚”的習俗,孝莊縱使下嫁給了多爾袞,也不會受道義與良心的譴責的,只是遵從“舊俗”罷了——所以,孝莊37年後才下葬的真實原因還在迷霧中。
希望星晨58298869
孝莊太后去世前曾留遺言:彼不動尊,我捨不得撇下汝皇父和汝。就是說自己現在去世就不要去和故去多年的皇太極合葬了,何況我捨不得離開你皇父和你。
皇太極的陵墓遠在東北瀋陽。康熙從小被孝莊太后撫養長大,祖孫感情深厚,他聽從了皇祖母的話,沒有把孝莊葬到瀋陽,就一直暫時放在安奉殿。
因為按祖制,孝莊得和皇太極合葬才和規矩,所以康熙一直不知道如何安葬皇祖母。還有傳說因清朝剛入關時,順治帝年幼,朝政被多爾袞把持,孝莊為了保住兒子順治的皇位,下嫁了多爾袞,所以死後無顏去見皇太極,才囑託康熙不去東北。
康熙帝想不出一個萬全之策 ,就一直把孝莊放了37年 。後來雍正帝繼位,才把孝莊下葬在清東陵外的昭西陵。
因為皇太極的陵寢叫昭陵所以孝莊太后就叫昭西陵。孝莊的輩分最高,只能葬在清東陵院牆外,這樣就和自己疼愛的子孫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