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為什麼不在四川建墓?

__挺_____


在我國的眾多省份中,帝王陵墓最多的省份是陝西,全省所安葬的帝王陵墓總共有七十九座。

當然,這七十九座帝王陵墓並不是說所有都是皇帝的陵墓,在這七十九座帝王陵墓中,其實有七座是西周天子的陵墓、有十九座是秦國君主的陵墓,從稱呼上來說,這些陵墓是算不得帝王陵墓的。


但是這些都是名義上的稱呼,從嚴格的角度來說,這些陵墓還是可以歸列到帝王陵墓名單中的。

而除了陝西之外,我們國內帝王陵墓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僅在河南的洛陽邙山,就下葬了二十六位帝王,由此可見,河南所安葬帝王數量的繁多。

四川也有帝王陵墓

我們只要仔細觀察過就可以發現,越是位於中原地區、越是古代王朝統治核心地帶的省份,所擁有的帝王陵墓數量就越發繁多。

陝西和河南的帝王陵墓之所以會擁有如此巨大數量,正是因為古代有很多王朝把國都確定在了這些省份中,所以,在古代皇帝們尋找風水寶地安葬的時候,才會把安葬位置確定在了這些省份中。


而古代的帝王們之所以沒有把自己的陵墓位置確定在四川,跟這個原因也有著非常巨大的關係。

其實不僅僅只有四川是這樣的狀況,我們其他未曾或者很少被歷史王朝定都過的省份,都是這樣的狀況,諸如廣西、雲南、貴州、福建等眾多省份,跟四川的狀況都是差不多的。

只不過四川的狀況比這些省份要好上不少,四川雖然安葬的帝王數量稀少,但並不是說沒有帝王安葬在四川。

在歷史中,安葬於四川的帝王還是有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蜀漢國的皇帝劉備,他就安葬在四川的成都。


此外,還有四川古蜀國的幾位君主以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幾位四川政權君主,也都把自己的陵墓確定在了四川。

運輸、交通問題是關鍵

我看到很多人說古代的其他帝王們之所以沒有把陵墓選擇在四川,是因為四川的風水不行。

因為本人沒有足夠的風水素養,所以關於四川風水的問題我倒是不太好確定,不過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我可以確切地告訴大家,這種說法純屬荒謬之談。

正如我們上面所講,四川之所以沒有那麼多帝王在此安葬,主要還是跟那些古代王朝沒有在此建都、跟四川地理位置的偏僻險峻有關,至於什麼風水問題都是排在其次的。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如果古代王朝沒有定都在四川而想把皇陵修建在四川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首先,由於四川缺少相關的能工巧匠以及修建皇陵所需要的珍稀材料,所以他們必須得千里迢迢地調集能工巧匠們以及材料趕往四川。

而那個時候的進川路線跟現如今有著巨大的差別,那個時候,中原地區和四川之間沒有飛機、沒有鐵路、沒有公路彼此溝通,人們想進入四川,只能選擇走那些被李白驚歎不已的險峻蜀道進入。

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增加的無謂消耗想想我們就能知道有多麼巨大。

除此之外,就是運送皇帝遺體的難題。

由於古代交通不便的原因,人們在南北之間奔波一般都是需要花上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時間來趕路的。

如果是平常人趕路還好,但要是換成了皇帝的遺體,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在那個防腐技術不達標的年代,如果真把皇帝的遺體從中原地區運往四川的話,那皇帝的遺體絕對會在路程中發生嚴重的腐爛。

而如果發生了這種狀況,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對於繼任的皇帝來說,這將會被認為是對前代皇帝的不尊重,而對於那些負責此事的人來說,他們為此丟掉腦袋都是正常的。

正是在這種種嚴重後果以及麻煩下,歷史中才不會有人吃力不討好地把皇帝遺體運送到四川埋葬、才很少有人把帝王陵墓修建在四川。


孤客生


因為皇帝們也不想死後若干年自己的墓地塌方了


帝王們為什麼不在四川建墓,原因很簡單:

  • 首先,四川地形上是中間低,四周高,內部多為盆地,缺少大型穩定的山脈。如果在盆地上直接修建墓地,太扎眼,估計用不了幾年就得被摸金校尉們給掏空了,皇帝們表示不幹,死後也想守住富貴。


  • 其次,四川有沒有山?當然有,而且還不少!但有個問題是這些山大都集中在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擠壓處,山體脆弱、地震頻發。雖然古代皇帝們不知道板塊是啥,但它的危害是很清楚滴,在這地方建墓,人工成本極大,並且極不安全。對,你沒聽錯,皇帝們哪怕死了也要保證肉身安全。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很少有帝王在四川建國,歷史上在四川建國的最有名的一個皇帝是漢昭烈帝劉備,不過劉備的墓地至今也沒有發現。


以上是我的簡單看法,如有其它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中堂大人參上


建墓的前提:帝王得先在此建都。

細數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在四川建都的全國性政權有嗎?

NO!一個也沒有。

帝都們都在哪裡?

大致有幾個地方,深受歷代帝王喜愛,成為建都所在。

一是陝西關中一帶。從西周王朝鳳鳴歧山開始,這裡就成為帝王們的心頭好,所謂周王伐商,其實就是遊牧為主的西周部族,打敗了原來的宗主國,位於河南一帶的農耕民族,並建立新的王朝。

西周之後,秦漢也均在陝西一帶建都,咸陽、長安等都多次成為帝都,正因如此,在這些地方,有大量的先秦及秦漢古墓,其中帝王陵多不勝數。

二是河南中原地帶。說到長安,就得提洛陽,在周朝也好、漢朝也好,洛陽多次成為東都,也就是帝國的第二個都城。

除了洛陽,河南還有一個聞名中外的都城開封,也就是北宋的汴梁。作為當時世界最繁華的百萬人口大都市,清明上河圖已經為我們清晰呈現了汴梁昔日的輝煌。

三是南京,也就是金陵。六朝古都,尤其是南京曾作為大一統帝國明朝的都城,其影響力也非同尋常。

四是北京。明清時的都城,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帝王底蘊毋庸置疑,清十三陵、明十三陵,不用多說,大家也能明白,這裡的帝王墓不少。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全國性政權所選擇的帝都,中國歷史上還曾有大大小小、許多的地方政權,而在四川建國的政權也不少。

比如西漢末年,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在位十二年。

三國時期,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

西晉時期,李特的農民軍在四川建立成漢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著名的花蕊夫人就是後蜀亡國之君的妃子。

明末,張獻忠同樣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

綜合來看,四川也出過不少皇帝,但都是偏安一隅的皇帝,從來沒有哪一位能夠衝出四川、走向全國的,即使是一心恢復大漢江山的皇叔劉備,同樣憋屈地死在白帝城。

為何四川出不了一統全國的皇帝?

原因有二。

一是四川地形易守難攻,四面皆是山,唯有幾條險道可通外界,一旦進入四川,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因此,諸如劉備等人,儘管實力不夠強勁,但選擇蜀中作為根據地,便可以減少許多防禦壓力,不像江東總是成為曹操征伐之地。但反過來說,四川內的政權要想衝出去,也非常難,諸葛亮幾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不是他不夠用心,而是地理使然。

二是四川土地肥沃,君民皆容易養成惰性。成都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物產豐富,只要與民休息,很容易變成一片物阜民豐的樂土,如果君主性情稍微軟弱,就成了耽於享樂的昏君。

正因考慮到四川的地理劣勢,有志全國的雄主,基本不會選擇將這裡作為根據地,大本營既然不在此,建都則更無從談起。

小結:四川並非沒有帝王墓,但在四川建墓的帝王均為地方政權,並非帝王陵的首選。

帝王們造反陵墓,基本都遵循就近原則,在龍氣聚集之地建都、建陵,而不會大老遠跑到四川。


元二使安西


古代皇帝選陵墓非常講究,因為古人比較迷信,認為自己的陵墓會影響到子孫後代。選的好可以千秋萬代,選的不好二世而亡,秦始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古代人選墓址,風水很重要,為何不選擇四川? 就拿秦始皇舉例子吧,秦始皇當年為了修建自己的陵墓,專門設立了一個職位,年復一年的給自己找陵墓位置。當時秦始皇要求選的墓址,必須有五處河水,五處山峰,形成五爪金龍之態。

除了這些之外,選的墓址還必須建立在龍脈之上。雖然說龍脈的位置好找,但是五山無水並不簡單。最後實在沒辦法,用人工湊出來了五爪金龍。因為是人造的,所以最後二世而亡。

而根據古代人的風水,古代人認為中國總共有三條龍脈。龍脈都是西起崑崙山脈,然後一直往東延伸。

從崑崙山腳下,往東形成了北龍(艮龍之脈)、中龍(震龍之脈)、南龍(震龍之脈)三條龍脈。當年秦始皇為了能夠讓自己獨享天下,破壞了南北兩條龍脈。

而北龍脈從新疆到內蒙青海甘肅,最後一直延伸到黑吉遼地區。南龍脈從雲貴川地區到湖南廣東,最後一直延伸到江浙地區。中龍脈則是西起四川到河南安徽,最後停在山東地區。四川不是有龍脈嗎?為什麼沒有皇帝埋在這裡?有龍脈是先決條件,關鍵是要在四川有皇帝。其實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你會發現四川沒有統一天下的皇帝,最多隻是一個獨立的政權。

說到四川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然而劉備只是三分天下。四川的地理條件如此優渥,為什麼就不出統一天下的皇帝呢?其實和地理環境有很大的因素。

因為四川本身就是一個盆地,而且在古代更是一個荒涼之地。在四川裡面人民生活的比較安逸,但是外面人想進來可不容易。正如古人所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在這樣的先決地理條件下,四川地區非常容易自給自足。就算是遇到戰亂的情況下,四川也可以自立為王,比如說劉備。然後佔據險地,徐徐圖謀天下。

但是這個徐徐圖謀天下太難了,蜀道進來容易,出去也不簡單。既然都出不了統一天下的皇帝,那麼又有哪個皇帝閒的沒事,把自己的墳地選在這裡?畢竟皇帝都是就近選墓。


雖然別看中國地大物博,但是龍脈基本上可以概括絕大部分的地區。所以說在某些地區可以出皇帝,只是這個皇帝大小而已。至今為止,四川也不是沒有出過皇帝,只是都屬於小政權。

比如說蜀國皇帝劉備,不過劉備的墓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永陵、和陵、安都陵、安昌陵,這些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些小皇帝。 另外我還看到有些人說,由於劉伯溫斬盡天下龍脈。

因此四川本來有龍脈的,但是後來被劉伯溫斬掉了。然而三國時期到明朝中間千年時間,為何就沒能出一個皇帝呢?

劉伯溫斬龍脈是明朝時期的事情,這樣的說法解釋不了千年不出皇帝的原因。而且龍脈這種東西本來就虛無縹緲,四川地區之所以出不了皇帝,主要還是如上述所說的地理問題。
既然都出不了大皇帝,所以說沒有皇帝陵墓就非常正常了。不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一些比較小的皇帝。而其他地區的皇帝,都有自己所謂的“龍興之地”,也不會沒事跑來建墓。


史之策


一不懂風水不,二不懂帝王殯葬禮儀,但是就本問題還是可以說兩句:

1、一般帝王建墓或者在國都附近風水極佳的位置,或在某個特殊的地方,比如趙匡胤就把墓地安排在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明清皇帝多把墓選擇北京周邊(十三陵、東陵和西陵)

2、為什麼不選擇在四川建墓,除了在四川稱帝的皇帝,其他很少會選擇在四川建墓吧,原因有幾個:

(1)路途遙遠,道路艱辛不方便運輸物料;

(2)路途遙遠,不方便掌握墓室的施工進度;

(3)路途遙遠,不方便皇家和大臣送葬,想一想,如果從北京送皇帝的遺體去四川,這一去等於把整個朝廷來一次大的拉練,非常不利於團結(特別是新老皇帝更替的關鍵時刻)

(4)路途遙遠,不方便祭拜,想一想皇家要是祭個祖,恐怕要提前小半年出發,然後回來又快過年了。一年要是來個一兩趟,基本全在路上了。

3、最重要的一點,四川這個地方相對閉塞,很容易成為佔山為王的地盤。只要守住關鍵的位置,在四川自在做小皇帝還是很容易的,所以萬一缺錢,找葬在四川的前人皇帝借點錢什麼的,開棺撿點破爛,那動靜可就大了。危急時刻,當地的土大王還可以用皇家祖先的遺體來要挾皇家,你們要是敢放兵過來,先燒了你們祖先的骨頭,看你們敢不敢動?

所以從我的想法來看,主要是以上原因。成立不成立,供參考。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古代帝王墓的選址是需要多方勘測、斟酌,古人十分迷信,認為先人的墳墓往往能夠影響到後人。在浩瀚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並不是沒有一位皇帝在四川建墓,曾有五位皇帝下葬於四川。最出名莫過於昭烈皇帝劉備劉玄德,除此之外還有四位五代十國時期的君主。接下來本人來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大部分帝王不在四川建墓。

帝王選下葬地址的方式是按照就近尋找龍脈

按照古代風水學來說,我國一共有三條龍脈。四川不偏不倚的就在其中一條龍脈之上,按理說這也是一個風水寶地,不過安葬在此處的帝王也只有區區五位,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多方論戰,本人得出了一個結論,那便是四川地處龍脈線,可在四川建立政權的帝王,大部分都是偏安一方,沒有統一全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片地區雖然不好被攻打,可有一點也最為致命。那便是不好出兵。

昭烈皇帝劉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佔據益州(四川地區)後,想要圖謀天下。終其一生都沒有完成這個願望,包括後來臥龍至死也沒有將天下統一,才會有詩曰: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風水固然重要,先前講過四川是一處盆地,在此處下葬是非常明顯的。相信所有的帝王都不希望自己下葬沒有多長時間就讓盜墓賊將自己的墓穴洗劫一空。在四川建立政權的王朝,不具備一統天下的能力。因此也就沒有多少帝王在此處下葬可。

四川地區地處地震帶

前文講過四川地區是不好進也不好出,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四川在古代便頻頻發生地震事件,搞的人心惶惶。四川的雖有山脈,可挖掘這些原始大山所需要消耗的人工成本是非常龐大的。

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也不願在四川建墓,地震一來必然會導致墓葬崩塌,皇帝自認是真龍天子,就算是去世了也不想讓自己的龍體,受到任何的損傷。古代並不知道地震,每每這樣他們都會認為是惹怒了當地的山神。

皇帝也不會傻子,龍脈不止一條,為什麼非要冒著有可能損傷自己龍體的危險,去追求四川地區的龍脈呢?這也不符合當時古代人的思想,落葉歸根。按照清王朝的帝王舉例,便是葬在了自大興安嶺起的龍脈上。

據記載大明朝的劉伯溫曾將四川地區的龍脈斬斷,因此才會造成頻頻惹怒山神的事件(地震)。不過根據考證四川爆發地震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劉伯溫。因此當時很多的皇帝都認為四川並不是一處風水寶地。

總結:本人認為四川只不過是出過一些小政權,這些政權與那些一統天下的大政權不一樣。還有一種可能:四川地區的龍脈早已被其他龍脈碾壓,因此才會導致四川不出皇帝,就算是出也是出現一些很小的政權。至於帝王陵墓自然是不多見了,可並不能說是沒有,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荊襄名士


古人視死如歸,在凡間有陽宅,在陰間有陰宅。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陵寢多安葬於北方。例如秦始皇帝、兩漢皇帝陵墓、李唐王朝陵墓、北京明十三陵、清東陵,都安葬在於北方。



在中國古代,帝王為什麼不在四川建墓?

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如果說的不對,望請各位斧正)

1.在現實意義來講,帝王陵寢是安宗廟 、立社稷,其政治意義比較巨大。

在中國古代,皇帝被認為是宗廟的守護者,“社稷”一詞原本是對於祖先的祭祀活動和禮儀規範。祭祀需要用到胙肉(白煮的大肥肉,一般認為是豬肉)、族長(天子)帶頭吃胙肉,以表明承繼皇統,祭祀不絕,國家永固定之意,後來引申出來了“國祚”一詞,來表達王朝統治時間的長久。

帝王的陵寢的安穩,被視為非常重大的國家大事。帝王陵墓多以在深山向陽處,山巒重疊。後面有群山擁抱,被視作有“靠山”。分析我國地形,北方多崇山峻嶺,多以堅硬的花崗岩、和其他硬度比較高的岩石組成,不易被盜掘。其次,北方相對南方乾燥,南方多雨潮溼,不利於陵墓的保存。在古代祖先屍骨如果浸水,則國家多難。在民間,如果祖先屍骨浸水,則後代命運多舛。這一點古人深信不疑。

在加上,在中國的北方,禮治思想教化下,祖先重視“重土安遷”,視南方為蠻夷未開化之人,“南蠻”原本的意思是周人嘲笑南方人文化禮儀的淺薄。




2.祭祀的方便

古代皇帝,每年都需要祭祀先祖的。祭祀需要非常多的配套建築,在今天中國的北方,陵墓地表都建有行宮。有一群人被安排到這裡守陵,並且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祭祀有專門的禮儀,有專門的管理皇室祭祀事物的禮部來打理。 如果陵寢設立在四川,先不說非常的遙遠,就長途奔走,也是不易。再加上,古代倔人陵墓,揚屍挫骨的農民起義軍不乏其數,帝王的陵墓被視為龍興之地,龍脈破壞,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國祚終止。這在古代是非常重視的。

例如:清朝皇帝入主關中,竊取神器之後。一直把關外的東北三省圈禁起來,視為祖宗的龍興之地。滿蒙鐵騎驍勇令人膽寒,所以一直無人敢盜掘。



3.風水學的影響

北方的山脈高且連綿不斷,發源於中國境內的崑崙山,被視為龍脈的祖庭。崑崙被視為神居住的地方,是中國龍脈的發源地。崑崙山山脈一支由被,經過吉林、北京、朝鮮入海,被稱為北龍、中間一支,跨過祁連山脈、經歷洛陽、西安、入渤海。視為中龍、另外一支,經過廣州、南京、入南海、結穴於我國臺灣島。

龍脈、是山的走勢,連綿不斷,像一條巨龍。山是龍的骨,石是龍的脛,沙土是龍的肉。四川由於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有很多的暗河,溶洞非常多,加上地下水文狀況很糟糕,不適宜下葬。另外,喀斯特地貌是破碎的容易粉碎的石灰岩為主,在風水學來說,是敗穴,國祚難以長久。



4. 四川閉塞 、只能偏安,如果想要掌控天下非北方不可。

歷史上,古蜀國為秦國所滅。秦朝派遣李冰父子修築了都江堰,使得成都沖積平原免於水患,成都成了秦國的糧倉,為秦國統一戰爭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基礎,但秦國統治者深信,佔據三關,俯衝天下,如登高之人俯視下土,六國何懼?後來漢末,劉備佔據成都,但是心心念唸的是中原故土,雖然四川盆地物產豐富,但是如果要鼎立天下,非得要取三關,入長安,復舊都,重開國,不可。四川,是地理上的屏障,也是割據政權無法入住中原的障礙!

諸葛亮七次北伐無功而返,自成都,入劍閣、出祈山,需要浪費多少人力物力?有多少軍事行動上的損耗?又有多少行軍路上的艱困?後來的後諸葛亮時代,可想而知,廟堂安於此,社稷在於此,也未敢輕動。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中,提出“時間換空間”,南京失守後,一路敗退定重慶為陪都,軍事勢力包含成都。在守戰中保存了實力,使得日軍的飛機在四川高山峻嶺,參天大樹的天然屏障中,搞得暈頭轉向。但,1945年之後,蔣介石的軍隊入了四川,雖有嶮可守,但是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在四川的崇山峻嶺、湖泊分隔的地帶,解放軍用游擊戰術,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白崇禧。得之成都、失亦成都。

由此,四川,不能作為一個政權掌控中原的地方。實為偏安政權,北返無望,南面稱王的無奈之地。歷史上的漢昭烈皇帝劉備、漢武鄉侯諸葛亮埋骨於成都,再也未能北返,其哀,其嘆、除了流經青城山、都江堰的河水,再也未能寄託其意。


往事流轉、華夏多舛、古今之千古恨事,未能盡述、唯有在山水之間、斷章殘簡、明白國家之興衰在於我輩之努力,而不在於政治光譜的強弱、唯有內心守正,不以今臆古而已。


子非魚


不說帝王建墓,就說普通老百姓,你看哪個老百姓會把自家的祖墳修到十萬八千里選的地方?一個都沒有,絕大多數的都會有在村裡旁邊找一找地,甚至北方很多都是在自己家地裡修墳。

以小見大,百姓都不會把墳修到很遠的地方,皇帝亦是如此。

有人說了,百姓不同於皇上,皇上有錢啊,當然是哪裡風水好建在哪裡了。其實,此言差矣。

皇陵的修建有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在國都附近。

這樣方便祭祀的同時,也方面保護。



請問四川?有哪個朝代在此定都了?

只有一個蜀漢了,所以劉皇叔的陵在四川,但是具體的位置還是沒有確定。

為什麼不在四川?

首先,四川幾乎沒有定都的歷史。

皇帝修陵,跟咱們老百姓那是不一樣的必須是風水寶地。

但是這個風水寶地也得有個範圍,你不能再全國的範圍找吧,那麼多寶地呢,太遠了也不行?

比如說北京十三陵風水好不好?太好了對不對。

可是十三陵的風水再好,秦、漢、唐等等國家那麼多皇帝也會來這裡修建陵寢的,因為距離國都太遠了,去一次半年六個月過去了,回來又得半年,那皇帝這一年啥也不用幹了,光祭祖就行了。

就連明太祖朱元璋的陵也是在南京附近的紫金山,而不是北京。



所以帝王修陵都是隨都而修的。

不是心血來潮,想在哪裡在哪裡的。

就像今天的老百姓一樣,墳地總在自己村子不遠的地方,一是符合落葉歸根。二是外村你看到一個好地方,也不一定讓你葬。

所以縱然四川有好地方,隔著十萬秦嶺,皇帝也不會去的,祭祀不方便,死了埋葬也不方便,保護起來更不方便。

所以帝陵隨國都而建,這是潛規則。


觀復一鑑


無一例外,古代墓地的選址,都需要嚴格的遵照古代風水學相關知識嗎?

並非隨意就可以更改,至於為什麼不會將墓地選在四川,其實按照古人的相關理論,也並非不無道理,畢竟陵墓選址,按照古人的慣有思維,他們認為這直接關乎到子孫後代的命運,不然也不可能有風水寶地一說。

我國古代帝王,一般會被認為是龍的代表,畢竟眾多華夏兒女,都以龍的傳人而自居,所以歷代帝王作為龍的傳人之領袖,當然也更應該通過嚴格的倫理綱常,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當然墓葬的選址更不可能隨心所欲,以風水優先,地域次之。對於那些龍脈聚集之地,往往才是帝王青睞的理想墓葬場所。

儘管整個四川也算得上一塊風水寶地,在這裡既有龍脈的加持

同樣也因為獨特的地形,使得外人不易進來,但是這往往也成為四川最大的限制因素,儘管看似自給自足,各方面佔盡優勢,然而並不是建都稱帝的理想場所。縱觀我國古代帝王墓葬選址,一般都是在都城不遠處,其實這也是出於方便考慮,畢竟大老遠跑四川就為了修一座墓葬,那也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相信大家對於陝西省,都有著不一般的深刻印象,畢竟在我國浩瀚的歷史長河當中,作為多朝古都,不僅是帝王生前最喜歡的居住場所,同樣也是諸多地方帝王的青睞之地,根據可靠數據統計,陝西省的帝王陵寢總共有79座之多,河南省次之。當然也並非說四川地區就完全沒有帝王墓葬。

不知道大家可否記得那位三顧茅廬的劉備

四川在當年可是他的老根據地,所以他死後也最終安葬在這裡,後續也有皇帝埋在這裡,但更多程度上是因為因地制宜,採取就近原則,在那個交通條件遠不如現在發達便利的年代,古人的安葬基本上全是土葬,如果勞民傷財,遠距離修建陵寢,無疑是一種極不理智的行為,一方面會敗壞自己的聲譽,同樣也增加了子孫後代祭奠的成本,除非是舉家搬遷。

根據我國古代帝王墓選址的規律,一般都選擇依山傍水的風景秀麗之地。其實對於古代帝王,為什麼不選擇在四川修建墓地的道理?和許多古代帝王為什麼不會選擇在四川登基稱帝是一樣的,這兩者之間也有一種必然的聯繫,沒人會無緣無故隨隨便便遷都,畢竟墓葬地址的選擇,也並非一個人可以左右和決定的,需要聯繫整個家族的整體利益。

古代帝王的安葬,並非簡簡單單的遺體掩埋

需要修建龐大豪華的陵寢,如果在平原地區,遠距離的跋山涉水還能理解,但要在本來就地勢險峻的川蜀地區,來進行帝王陵寢修建以及遺體運輸的任務,無異於增加了施工的難度,同樣也延長了工期。或許帝王都已經等不及先行去世了,而墓葬還沒有修好,遺體的保存又成了一個問題,入土為安,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真正找不到風水寶地的時候,人造也可以,畢竟許多風水學相關知識,也並非有嚴格的理論事實驗證,人為主觀因素控制過多。

皇帝安葬,這可不是一般的小事,所以也沒有人敢擅自作出決定,最後還是能夠採取就近原則,以方便為主。


歷史紅塵


在封建皇權社會,帝王“貴為天子”,是天選之人,故而有“生前萬歲”“死後吉壤”的無上榮光。

帝王為什麼不在四川建墓?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首先回答四川為什麼不出帝王,有帝王的地方才能建帝王陵墓,是吧?

就像漢唐帝王出在西安,就在陝西建陵墓;明清帝王在北京建都,就在北京附近尋找風水好的地方修建陵墓。

一方山水養一方,帝王是天子,是天下人的君王,他是以首都為“故鄉”,死後也大多會選擇在都城附近葉落歸根,便於子孫掃墓祭拜。

古來帝王成就大業都需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都城必須佔據“山川形勝”。

古代的四川稱為巴蜀地區,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但是巴蜀被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秦嶺山脈包圍,山地、高原、丘陵佔絕大部分面積,這裡山好水好,物產豐富,唯一的缺點就是交通不便,在這裡坐地為王可以,要以此為首都稱霸天下,就千難萬難。

首先出川困難,諸葛亮幾次出征失敗,也是這個原因,軍隊外出打戰,需要源源不斷的供給和後援,交通不便就是死穴;其次面臨強敵圍攻,四面環山沒有縱深的戰略要地可以退守,不像雄居西安、洛陽、北京這樣的地方,進可攻退可守。

當然,在亂世選擇蜀地偏安一隅發展是不錯的選擇。

四川歷史上也誕生了幾個獨霸一方的王朝,留下了五座帝王墓,見證著昔日的輝煌。

第一, 惠陵,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陵墓。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戰敗後,病死於白帝城,後藏於惠陵,在成都武侯祠內。

第二,永陵,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墓,1942年被髮掘,雖然也被摸金校尉光顧過,卻保存相對完好,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第三,和陵,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與皇后的合葬墓,位於成都北郊的磨盤山麓,被盜掘嚴重,曾經長期被誤認為是一座廢棄的磚窯,直到1971年經考古研究,才確定它是一座帝王墓。

第四,安都陵,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李雄的陵墓,成漢政權在歷史上僅存45年。安都陵位於成都武侯區,如今地面建築當然無存,只剩下了高5米的封土堆,尚未進行考古發掘。

第五,安昌陵,成漢第二位皇帝李壽的陵墓,李壽是李雄的堂弟,本為輔政大臣,在宮廷政變後獲得皇位,在位期間殘暴嗜殺,使得成漢政權國勢日衰,死後葬入安昌陵,此墓是他與皇后閻氏的合葬墓,同樣已經殘破不堪。

我國從有據可考的歷史夏到清,歷時四千多年。 據不完全統計,其間建立的統一王朝和分裂地方政權,共有帝王五百餘人。

至今地面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共有一百多座,分佈在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區。

其中帝王陵墓最多是陝西省,共有七十九座,其中有七座是西周天子的陵墓、有十九座是秦國君主的陵墓。帝王陵墓往往佔據風水寶地,建造規模宏大,陪葬奢華,是一個王朝的縮影,也形成我國了獨一無二的帝王陵墓文化。

漢民族是一個極其重視血統,尊崇祖先的民族,貧民百姓有陵墓的選址關乎家族的命運講究,帝王陵墓建造更是關乎國運,大事中的大事。

歷來皇家陵寢選墓址的風水講究,概括為五個字:龍、穴、砂、水、向

其一,龍:龍要曲折

龍指的是“龍脈”,山為龍,水為龍之血脈,故風水寶地應該山勢連綿曲折,有水相伴為最佳,山勢連綿曲折寓意子孫綿延不絕,有水環繞寓意祖先的福氣潤澤後代。唐代帝王陵 “依山為陵”,唐太宗的昭陵,選在九峻山主峰,東西兩側,層巒起伏,前有渭水縈帶,後有涇水環繞,山水具佳,氣勢磅礴。

其二,穴:穴要藏風聚氣

風水中常說“尋龍點穴”,龍指的是陵墓所在的山,而穴指的就是陵墓的墓穴所在。選墓穴要能聚氣。古人認為,即便人死了,但靈魂仍在。墓穴所在要土地豐饒,樹木繁盛,才能使皇室“龍氣”福佑子孫,延綿不覺

其三,砂:砂要環抱

“砂”指的是穴位四周的山。帝王陵墓,除了墓地所在要佔據“龍”形山勢,還要求四周有山環抱。四周環山意在護龍保穴,最好的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形成“藏風聚氣”的風水格局。

其四,水:水要凝聚或環抱

宋都城在開封,但皇陵選在鞏縣,鞏縣的皇陵南面有嵩嶽少室,北邊有天險黃河, “頭枕黃河,足蹬嵩嶽”,是“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其五,向:向要合陰陽

“向”指的是墓地的坐向,大多數帝王陵墓的朝向都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中國版圖的地勢西高東低,有三個大的所謂龍脈走向,如圖:

四川山川秀美,滿足帝王陵墓選址的風水寶地應該不少。帝王不在這建陵墓,大抵是因為這一方地理環境,偏安西南一隅,不能成就雄霸天下的帝王宏圖偉業。

沒有出帝王,自然也就沒有更多帝王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