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明朝末年,君主無能,宦官當道。內有官僚壓迫,外有清兵威脅,百姓苦不堪言,各地有識之士揭竿而起,天下大亂。王朝更迭之際,有一場戰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就是:山海關大戰。這一場戰役,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足輕重的地位,直接決定了接下來統治中國的是:李自成領導的漢人政權,還是盤踞在遼東的大清政權。

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嚴格意義上來說,當時的中國是四足鼎立,分別為:以李自成為首的軍隊、一路南下的大清軍隊、擁有中國南部大部分統治權的南明政權以及以四川為中心的張獻忠軍隊。但是,就當時的情形來看,李自成的軍隊高歌猛進,已經佔領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最有可能推翻明政權統一全國的隊伍,可以說,李自成軍隊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對其他三支軍隊產生威懾作用。

從北京淪陷,皇帝自殺謝罪於先祖開始,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大明帝國就此宣告滅亡。李自成領導的軍隊控制了大半個中國的疆土,統治地區包括今天的陝西、青海、山東、天津、以及南方的江蘇、安徽等地區。在此之前,李自成打著漢人的旗號,以“均田免賦”為口號,集結天下的漢人,他的強大不言而喻。

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自縊於景山之後,明朝大臣吳三桂雖然痛恨滿清,但是,他也痛恨將自己父親幽禁起來的李自成。平心而論,此時的吳三桂,民族情懷依舊建在,於是,他選擇了投靠漢軍李自成。在吳三桂離開駐守了多年的山海關,趕往北京與李自成會合的時候,卻聽聞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的首領搶去了,吳三桂一方面痛恨自己沒有護好愛妾,另一方面則感受到了李自成對自己的不尊重,於是,當即率領部隊直接掉頭返回山海關,徹底與李自成決裂。

李自成在得知吳三桂決意投靠滿清的時候,親自率領軍隊朝山海關追擊,將吳三桂的軍隊圍堵在了山海關之上,由一位青樓女子引發的大戰一觸即發,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怒髮衝冠為紅顏”。說來也可笑,陳園園也因此留下了一個“紅顏禍水”的名聲。一六四四年四月廿五,李自成軍隊到達北京,一個月後,與吳三桂應戰。開戰之初,吳三桂節節敗退,退至山海關,李自成乘勝追擊。五月廿六,李自成到達山海關,將吳三桂軍隊團團包圍。

根據歷史記載,此次戰爭異常慘烈,將士們馬革裹屍,血流成河,吳三桂帶領的軍隊雖然號稱大明精銳,但是,由於長期懈怠,難以抵擋的住李自成軍隊的猛攻。戰事過半,吳三桂率領的寧遠軍逐漸呈現疲乏之態,眼看著寧遠軍就要潰敗,吳三桂卻拼死突圍。五月廿七,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大門,將滿清軍隊接進了城內,並且,要求多爾袞支援自己。

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清軍則採納明降將洪承疇建議,決意率兵經密雲(今屬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直趨北京,由攻明轉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治權。

可以說,此時的滿清正在等待這一刻,多爾袞接到城門大開的消息之後,立馬率領清兵加入到這場戰爭之中。滿人的軍隊一直生活在關外,馬背上成長起來的民族自然是勇不可擋。李自成軍隊本來就被寧遠軍消耗得差不多了,突然又來了一批來勢洶洶的軍隊,他們猝不及防,難以抵抗,最後,還是敗下陣來,退回到了北京城。

六月初三,李自成軍隊退回北京之後,還自己給自己辦了稱帝儀式,隨即,就殺了吳三桂父親一家三十八口以解心頭之恨。滿清軍隊金戈鐵馬南下而來,不久,李自成只好棄城逃跑,前後僅四十二天。而明王朝建立的紫禁城也被滿清佔領,他們占城為王以此作為大清接下來幾百年的中心之地。

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此戰,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銳遭受重創,未能再起。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管理不當。

後期的李自成洋洋得意而鬆懈了對部下的管理,軍隊中的將領在北京之時對百姓吃拿取要,對明朝舊時大臣的錢財更是虎視眈眈,最終,導致了民心渙散。尤其是當劉宗敏明知道李自成要籠絡吳三桂的時候,還膽敢強搶陳圓圓,就能看出其屬下是多麼的目無法紀。可以說,李自成表面上是被滿清軍隊擊敗,實際上,他則失敗於自己的政治。

不得不說,李自成確實是一個有能力、也有軍事頭腦的人,但是,他卻不知道居安思危,籠絡人心。若是他懂得約束部下,讓吳三桂為自己所用,那麼,中國的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結局。李自成軍與寧遠軍是當時四股勢力中最強大的兩股勢力,李自成軍隊約有十萬餘人,而寧遠軍則有三萬精兵,若是這兩股勢力聯合在一起,不但可以守住北京城,哪怕是滿清軍隊打進來也有一定勝算。

此戰僅持續了兩天,但卻將中國帶上了截然不同的歷史軌道

可嘆可惜,兩支漢人軍隊居然在關鍵時刻自相殘殺,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讓了。山海關之戰雖然僅僅持續了兩天的時間,但是,卻將中國的歷史帶上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軌道。

【《明清史料丙編》、《明末農民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