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最最精銳的淮軍被大家都認為是蕞爾小國的日本打的大跌眼鏡,半年之內居然一勝難求。1894年11月,遼東半島盡失,朝中的大臣除了紛紛指責不可一世的李鴻章外,翁同龢想起了早就消失的湘軍。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軍機大臣翁同龢

於是1894年11月,兩江總督劉坤一被委任了徵東收復遼南失地的重任,湖南巡撫吳大澄任幫辦,已經被遣散的湘軍和楚軍被重新收整,企圖對日本開展一次反攻。

當時有言論認為,日軍偷襲內地,中國軍隊兵力不足。此時,中國軍隊在遼西的兵力已經達到20萬,日軍在遼南地區總共約2萬人,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壓倒性的優勢。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湖南巡撫吳大澄

這時的湘軍從曾國藩時期算起已經經歷了42年,湘軍很多將領大多已經擔任巡撫、總督一級的高官,歷經剿發、剿捻、定回、平疆沉寂消亡並一度中興擔當抗法己任後,已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之時,國家和民族的災難並沒有讓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選擇退隱,而是挺身而出為國家分難,然而牛莊之戰卻成為了這支光榮部隊的最後一場大戰。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湘軍兵勇

1895年1月,吳大澂率領新老湘軍23營,計1萬餘人出山海關。在吳大澂部隊裡,不乏湘軍舊將。如左宗棠的老部下、邵陽人魏光燾,湘軍悍將李續賓次子、湘鄉人李光久,曾國藩部將、湘鄉人陳湜。湘軍歷史上戰績輝煌,且出征的將領都是悍將、猛將,所以清廷樂觀的認為戰事會迅速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認為第五次海城收復戰會勝利。

海城屬奉天府(今瀋陽),是遼南戰略要地,海城的得失關係到整個遼南戰局。因此,當1894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海城後,清軍展開了多次反攻,意圖奪回海城,但都功敗垂成。這次,清廷打算趁湘軍到達之後,人多勢眾,一鼓作氣收復海城,減少日軍對北洋水師的威脅。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

不過熟讀三國演義奇襲烏巢的中國將軍,深諳三十六計的中國統帥,卻被中國人的學生日本人用圍魏救趙之計狠狠的耍了一把。

牛莊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軍運送糧餉兵械的要道,清軍各軍糧臺輜重全部都集中在牛莊。可是,吳大澂在牛莊只安排了魏光燾下屬武威一營駐守。而且牛莊無城牆可守,周圍一片平地。狡猾的日軍一邊堅守海城,一邊派兵襲擊清軍的後勤據點牛莊。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牛莊戰役中國軍隊指揮官魏光燾

牛莊戰役,日軍投入進攻有步兵13個大隊、騎兵4箇中隊,炮兵8箇中隊、工兵3箇中隊,合計11800餘人,火炮59門。而最初退回牛莊防守的魏光燾也只有區區3300人,火炮不過十餘門。

1895年3月3日上午9時許,牛莊戰役打響。日軍充分利用兵力和武器上的優勢,直衝猛打。魏光燾所部武威營,極富戰鬥經驗,面對強敵並不畏懼。他們埋伏在河溝間,以土牆為防禦工事,等待敵人靠近最佳射擊距離時,才猛然射擊。同時,湘軍利用日軍處在平坦開闊地面,實施炮火攻擊。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戰前進攻牛莊的日本軍隊

不過日軍畢竟在人數和武器裝備上都佔有絕對優勢,佔據迅速向著對於湘軍不利的方向發展。湘軍的外線被突破,被迫轉入巷戰。湘軍據守民房內,繼續頑強作戰。魏光燾身先士卒,揮刀血戰,“裹創喋血,三易坐騎”。

在主帥的激勵下,湘軍各個奮勇殺敵,子彈消耗殆盡,湘軍士兵用長刀甚至是磚頭與日軍搏鬥。

雙方拉鋸戰至3月4日16時,李光久率領老湘軍五營二哨2000餘人從海城前線回援牛莊,一進街口,即與日本軍隊巷戰,雙方均付出巨大的代價,後營管帶提督譚桂林、前營幫帶提督鄧敬財、中營遊擊王得志均陣亡,當地文職官員知縣黃光楚、雲騎尉謝克松、文童鄧汪匯、劉必蛟均陣亡。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進攻牛莊日軍

雙方激戰至4日22時許,魏光燾、李光久率部血戰至“子彈俱盡“,方放棄固守的牛莊衙門,由牛莊城西分散向田臺莊突圍而出,途中遭到混成第6旅團截擊,雙方戰鬥激烈。李光久率部突圍後,在牛莊15公里處,組織伏擊戰。

直至3月5日凌晨,仍有部分清軍在牛莊進行抵抗,直至清晨,清軍消耗殆盡,牛莊宣告失守。

由於牛莊之戰,雙方經歷了最最殘酷的巷戰,戰後日軍對牛莊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日軍“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戰後統計,日軍共殺害2100餘人,其中大部分為無辜平民。


湘軍的最後一戰,牛莊戰役

日軍進攻牛莊主將奧保中將

牛莊戰役使日軍海城之圍得到緩解,清政府企圖依靠湘軍收復海城的美夢沒有做成。而後的田莊臺之戰是宋慶指揮的作戰與湘軍關係不大。甲午戰爭之後,湘軍主要將領還是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晚晴的湘軍從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牛莊戰役,湘軍共陣亡1000餘人,日軍傷亡398人。湘軍較為英勇,打的比較頑強,但是國人有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叫做諱敗為勝,雖然戰鬥失敗了,但是我們強調戰鬥精神。不過中國軍隊到底失敗了,而中國軍隊的失敗原因,我們即便到大清滅亡了一百多年都沒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去搞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