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战马从哪里来?

元晓华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梁瞅着这题目,憋着坏的想乐。为嘛呢?小鬼子蹲在他那破岛子上,这辈子就整成功了两件事。一曰是人种的改良,二战时期不足一米六的个头那叫个矬,蹲地上吐一舌头,冷不丁一瞅您还以为自家的狗狗,憋坏了想出去遛弯,向主人撒娇呢。

可二战结束后没有用多久这个头硬生生拔高了老多,这就有点不合理,其实想想也对,美国佬长年累月的在哪疙瘩驻军,整点基因改良啥的真不费劲。

二曰马种的改良。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他那破岛子上,根本就没有马。从岛子的东头走到西头,大部分人靠的就是脚底板上哪两条大长腿,就那大名一个级别的贵族整头牛坐坐也不是常有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拉倒吧,你老梁又开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小鬼子那东洋马咋来的,从树上结果子结下来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当年在这地界还是大唐的时候,那叫个万国来朝。小鬼子那会还处在未开化的懵懂状态,整块兜裆布就当裤子的使唤,这就整了条小船漂洋过海的跑到了咱的地界上开始学习文化。

这文化整了一肚子,转头回他那破岛子的时候,捎带着整了一些蒙古马带回了小鬼子的地头,从这个时候开始,小鬼子的地头上才开始出现马这种生物。

估计这时候,有人会提出一些个疑问:“为啥是蒙古马?在中国的地头上比蒙古马好的可不少啊?”

最主要的是这蒙古马个头矮,您要知道他们这事漂洋过海的玩,您整头太高的马回去,大海上来个颠簸,呱唧一声,或者脑壳折了,或者脚脖子歪了,这可不好。

再说这蒙古马雄壮,那脑壳大的很,脖子也短,海上一顿折磨后成活的几率大不是。再加上生命力比一般的马要强上不老少,整口黄豆撑个七八天,整口干草他也能撑个三五天,相对于资源短缺的小鬼子来说,这就是极品。

这小鬼子就一波接着一波的往破岛子上整,但这操作有缺陷,就是每一波他都不多,结果这些个蒙古马到了小鬼子的地头上,只能近亲繁殖。

大家伙都知道这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退化。本来蒙古马的个头就不高,这时间一长,个头就更加的高不起来了(平均高度不到一米二)。本来很雄壮,这时间一长这也壮不起来。把这波马当军马使唤,蹲在那破岛子上玩还凑活,拿出来往世界这大家庭里一搁,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物件,凑活着干干农活还行,您整个重甲骑兵上去,一屁股就能把这马的脊梁骨给整折了。

您如果有机会看到小鬼子蹲自己地界两波人玩骑兵互砍,就会看到一波只能穿戴藤甲的侏儒骑着一波超级大耗子互相怼。

这事一直维系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天皇那被八岐大蛇附体的家伙,瞅着白种人的高头大马那叫个羡慕,回头瞅瞅自己那小马驹,那叫个怒向胆中生。

“整!整!往死了整,一定要把它们的个头整高了!力气整大了。”小鬼子那冒牌天皇发威了。

这天皇老小子,最后把拿破仑三世送给他的二十六匹阿拉伯马拉了出来。这马好,个头高不说,放那瞅着就威武。

这就整到小鬼子那母马群里玩,您还别说这一顿改良下来,到了1887年的时候,小鬼子地头上的马有了变化。

先前是耗子,现在变成了狗,大是大了一点,但身高也仅仅到达了135厘米,还是比欧洲那嘎达的军马矮不少。

不过这一波操作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小鬼子死脑筋十年的时间就用这二十六匹马或者是这些马的后代进行改良。

这还是近亲繁殖啊,个头是长了一点,但这马的智商退化了不少。您要让他上战场听指挥,这绝对是个难题,他不给你尥蹶子就不错了。

别人家的军马听口令看指挥,这小鬼子的军马您得防他那大长腿踢你,还的防备他那大嘴巴啃你大脑壳。这还不算,也许是小鬼子在改良的时候形成的条件反射,这波军马养成了习惯,瞅见母马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撅着屁股追母马,一边追,还一边兴奋的吼!

到了最后小鬼子的对手知道了这种马的特点,这就整了很多母马上阵,结果小鬼子的侦察兵经常被俘虏,这就成了一个笑话。

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小鬼子也参与了一份。小鬼子的军马和欧洲列强的军马放一块一比,这就矮了二十多厘米,体重差了七十多公斤。

人家那马一小时窜个二十七公里,都不带喘气的。而小鬼子的军马一口气叮个十七公里,舌头都整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像头老毛驴瞪着血红的眼睛随时给你撂挑子。

小鬼子一琢磨还是不行,这就又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改良。这顿改下去,这就到了四年后,小鬼子和毛熊爆发的摩擦——日俄战争,这个时候小鬼子6%的马匹有了提高,这就快要达到150厘米和小鬼子自己的身高有的一比了。

但这力气不行,老毛子的六匹马拉着一辆车跑起来能把轱辘整飞了,而小鬼子派上八匹马撕心裂肺的叫半天纹丝不动。

小鬼子发了狠劲,1906年再改,1934年接着改,期间美国的马,德国的马,法国的马,老毛子的马都整了一遍。

到了1932年,小鬼子的马这才有了质的提高,这东洋马个高力气大的特点才产生了出来。

这个时候,这骑兵放在咱中国的地头上,还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机动力量。要不然在《亮剑》中李云龙被老领导敲竹杠,敲的骂人,骑兵就是战场的救火队员。

可这玩意和欧洲这帮子大头兵怼起来可就不占便宜了,人家重机枪一架,子弹不要命的玩,骑兵可就抗不住了。

于是小鬼子废了老大劲改良得来的东西,耀武扬威了一段时间后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二战时期日本人是出了名的矮小,但他的马却很高大,被称为“东洋大马”。很显然,日本群岛这样的水土是养不出来这样身材的马的。那日本的东洋大马是怎么来的呢?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霸权主义思想,开始组建军队,发展军工。

二战时期,日本加入德国轴心国联军,开始向我国实施侵略计划,日本的兵种很全面,作战能力也可圈可点,由其是以突击迅速闻名于二战战场的日本的骑兵非常难对付,但是国土资源贫瘠的山地国家日本,根本培养不出这样的战马。

二战时期日本人的基本身高在1.5m—1.7m左右,俗话说“物似主人形”,日本人矮,他们的马更矮。(偷笑)

日本的原产马,是蒙古马在日本和驴子杂交的后代,叫做来苏马。

(辛苦了蒙古马)

来苏马的身高只有1.3m—1.4m左右,是标准的短腿马,于谦老师在北京开的动物园里养的都是这种马。

明治维新之前,来苏马几乎装备了所有的日本军队,身材同样矮小的日本人骑在来苏马故作威武,那画面别提多搞笑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加强了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日本在外交过程中注意到了身高在1.6m—2.0m欧洲马,于是开始从英国、德国、西班牙引进欧洲战马。

日本天皇对新品种战马的培育计划非常重视,因此日本政府在北海道地区建立了多个战马育种基地,但由于日本的气候环境和欧洲差别巨大,欧洲战马在日本生活经常会遭遇因水土不服而突然死亡的状况,日本人在无奈之下只好花费重金从中东地区引进较能适应亚洲气候的阿拉伯战马。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研究,日本终于在1910年培育出了七种用途不同的战马,不过日本耗时耗力研究出的战马仍然普遍比欧洲战马矮10—20厘米,体重也轻大约70公斤。

日俄战争期间,战斗民族胯下的“开挂马”无论在体型还是耐力、速度上都远远胜于日本战马,给日本人上了深深的一课。

日本人突然意识到,虽然日本战马的数量已经符合了战争的需求,但质量上却远远落后于欧洲的高等战马。

经过此番刺激,日本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引进安格鲁诺曼、纯血阿拉伯马、顿河马等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日本培育出的战马无论在耐力、速度、体型上都较原来相比有了本质上的飞跃。

只可惜“日本战马”有些生不逢时,当日本人耗费心血研究战马时,苏联已经开始玩坦克、大炮了。

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蒙古诺门坎地区展开了一场双方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战斗,日军引以为豪的“天皇骑兵”被苏联的坦克步兵师轰成了一堆碎肉,日本人当时心情想必是绝望的。

其实日本还是挺厉害的,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有38万平方公里,竟不如我国的云南省面积大,较小的国土给日本人带来了诸多的烦恼。矿场匮乏、石油短缺、生物物种单一化等等问题困扰着日本人民。

但日本人的头脑却十分聪明,他们往往能够化腐朽为平庸,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白话历史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大话题,听萨沙说一说。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有马的,但非常烂。传统的日本马是垃圾的代名词,是世界上最差的马匹。

日本马的祖先肯定来自于大陆,有可能是从朝鲜运到日本的。他属于蒙古马的体系,而蒙古马出了耐力好以外,爆发力、力量、速度均无法和其他优秀马种相比。

这些日本马进入日本以后,因为在封闭的岛国环境无法吸收先进马种,导致越来越退化。

日本战国时期,日本骑兵的战马普遍只有1米,也就比中国的驴子稍微高一些。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军入侵中国的甲午战争中曾经使用过少量骑兵。当时日军平均身高1米5几,马也只有1米高,被西方军官讥笑为:骑大耗子的侏儒军团!

在这之后,日本骑兵方面痛定思痛,开始引进先进马种。

包括最著名的纯种盎格鲁撒克逊马、纯种阿拉伯马、还有混种的盎格鲁阿拉伯马、盎格鲁诺尔曼马等等。

后来还引进了少量俄国哥萨克最喜欢的顿河马。

日本人是非常重视马种的,每一匹战马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注明马的生日、血统等等。自然,日本的军马大多是被阉割的,这样比较容易驯服。

经过长达30年的改良,日本战马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改善,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遗憾的是二战中已经不是骑兵的时代。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编组了很多骑兵部队,包括骑兵联队(团)和骑兵旅团(旅),也曾大量参战,但战绩平平。

这主要是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普及,骑兵马上战斗几乎等于送死。

如果单纯将马匹作为运输工具,那还不如乘汽车了。而且,虽然马匹的机动性好,但在中国大陆仍然有很多地区连马匹都难以通过,只能步兵步行作战。


萨沙


其实很多人纳闷,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幅员有限,又没有草原,他们哪里来的战马?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战马超过30万匹,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日本拥有如此多的战马,是如何而来的?

日本也算是未雨绸缪,这些战马是常年累积下来的。

首先:日本从西方国家引进马匹

先科普下,日本并不是真的不产马,而是日本产的马大多是矮小、体力不高,更本无法长途奔袭。

想象下日本战国时期,很多将军一米五的身高骑着一米三的战马,加起来还没有中国的马高大威猛。日本的北部地区还是有马匹的,但是这里有很多马匹是通过西方国家引进的,他们在19世纪时看见西方国家的马匹高大威武,肌肉强健。

因此目光长远的日本人将改变自己国家马匹的基因,引进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战马,再根据自己国家的气候以及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培养出专门在战争时期所用的战马,如果是一些比较矮小的马匹就用来托运物资。

所以说日本战马并非是从天而降,这也是经过多年饲养出来的。一开始并不乐观,出现大批战马死亡的情况,后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培育除了“东洋马”。

二战时期还在自己国家设立了多个战马培育基地,为战争提供优质的战马,尤其是日本的骑兵联队,装备又好,在亚洲战场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不仅仅是日本战马的基因得到改变,就连日本人自己的身高也因为二战之后得到改变,从原本的一米五多一下上升到了平均身高一米七,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比较罕见的。

其次:在中国掠夺马匹

尤其是在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内蒙古地区掠夺了许多马匹,这种马匹虽然看上去身高力大、体格健壮,但是并不适用长途奔袭,只能用作步兵、炮兵的重武器搬运、弹药输送、各种补给品运输,都需要军马的协助。

日本人还用这种马用来托运基本的日常用品,尤其是军官级别的,他们都配有这样的马匹。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猫眼观史


二战期间,由于工业化程度还不高,日本部队除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骑兵,在炮兵部队、辎重部队里也大量使用战马,这些不同部队的战马品种也有所不同,不过基本都是日本国内马场自己培育的。

日本古代就有马,而且数量还不少,日本传统的马和蒙古马同源,身高在130厘米左右,优点是吃苦耐劳,耐力好,缺点则是冲刺速度不够快,而且挽力较差,因此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就已经有了改良马种的计划。

1867年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曾经赠送给日本天皇26匹纯种阿拉伯马作为礼物,日本以此作为种马,对本土的马进行改良,但是这一计划开始进展缓慢。在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国内虽然有150万匹马,但是符合军方要求的142厘米身高以上的马匹为数不多,因此很多不符合标准的马匹最后也被征用。到抗战前,日本国内的马种培育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大多数马匹身高已经达到了150厘米左右,而军马则可以达到160厘米,较之以前的马匹身高已经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日本还从西方引进了盎格鲁阿拉伯马、盎格鲁诺尔曼马等马种进行培育并作为军马使用,其中盎格鲁阿拉伯马一般是给军官使用,而盎格鲁诺尔曼马是主要配属给骑兵部队。另外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也缴获了一些俄军的顿河马,后来在日本也有所培育,这些马匹因为挽力较强,所以多数被用于步兵部队和骑兵部队。日本国内还有少数纯种的阿拉伯马,这些马一般是给皇室和近卫骑兵使用,基本不上战场。

但是这些军马无论是何品种,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国内培育,在被占领地区也有掠夺当地的马匹充作军用的事情,不过大多只是临时措施。


不沉的经远


二战时期战马有多重要

战马在二战时期还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的,虽然波兰骑兵砍德国坦克的事被质疑是假历史,但是波兰骑兵的确是一支很强大的部队,在二战前期,波兰和苏联都组建了很多骑兵部队。

相比于西方注重机械化将骑兵逐渐边缘化的情况不同,战马在亚洲战场一直都是常态化的畜力工具,比如日本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划分标准其实就是根据师团马匹的数量来确定的。

甲种师团又叫做挽马师团,马匹数量可达7630匹,乙种师团又叫做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相对来说,乙种师团和甲种师团最大的区别就是骑兵较少。

马匹的作用是巨大,很多人对战马的理解是骑兵作战,实际上这是对战马的不了解,骑兵冲杀作战在高速枪械的发展上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因此,骑兵更多的作用是用在移动作战,快速支援上,侦查和通讯上,用骑兵去冲壕沟,那是脑残的作风。

实际上战马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应用于骑兵,而是用作牵扯物资的畜力工具,以日本甲种师团的编制来说,八个联队中,骑兵联队中只占用了429匹马,而野炮联队占用2269匹战马,辎重联队占用2612匹马。

国民政府当初在引进火炮的时候也考虑过中国军马的性能问题,制约中国火炮发展的一个作用原因就是缺乏牵引工具,西方国家一般用机械动力牵引,而中国交通不发达,不适合机械动力牵引,必须依靠畜力牵引,而中国军马负重能力差,能够牵引的火炮都是轻型火炮。

因此,在没有机械动力的牵引下,火炮必然走向轻型化发展的道路,包括日本为亚洲战场研发的九二式步兵炮口径只有75mm,是一款明星产品。

日本在二战时期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战马?

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想要踏上亚洲大陆,必然需要马匹的力量,因此日本积极发展战马。

以亚洲战场的交通条件来说,汽车真就未必有战马使用,所以,日本很重视战马的管理,专门有一个管理战马的机构叫马政。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马匹过于矮小,难堪重任,为此日本首先进行马种改良,通过引进大量的优质种马,改善日本马匹的质量,为了让老百姓的母马能够配上好马,政府采取免费配种的策略,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日本的军马变成了二战时期的“东洋大马”。

在提高质量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在追求马匹的数量,日俄战争后,日本提出一个150万马匹的饲养计划,并且不断加大对马政的投入。

尽管如此,随着战争战线的扩大,日军部队的急剧扩张,日本的军马远远满足不了军队扩充的需求,因此,日本为了弥补军马的缺口,日本还会大量向民间征用马匹,称为“征用马”,但是征用的马平时缺乏训练,又缺乏营养,很难适应军方的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开始将牛、驴、骡子这些牲口也强征到军队中来用于牵引物资,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还在伪满洲国进行马种改良,以满足日军的军马需求。


史论纵横


这个简单说说吧,明治建军后,旧日本陆军建立,当时的日本经济不允许其陆军规模扩大,有限的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步兵、炮兵和工兵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同时,陆军的资金也比不上海军,毕竟,日本这样的岛国“海主陆从”的战略还是没错的。

旧日本陆军的骑兵部队建立的要晚一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日本骑兵开始登场,当时日本骑兵使用的主要是日本本土的马种,体型较小,速度和耐力等都不怎么样,被八国联军中其他国家的骑兵讥笑其不是马,是驴子。

日本人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低下头来学习,而不是盲目自大。随即,旧日本陆军大量购买洋马,主要是诺曼底马和阿拉伯马,体型高大,并在本土进行培训繁殖,在日俄战争中,日本骑兵大胜俄国哥萨克,在战线后方,日本的“满洲马贼”同样打的俄国花膀子队满地找牙。

一战结束后,事实上,欧洲和美国已经意识到骑兵的落伍,开始大力发展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但日本经济不行,还是在陆军中保留了大量的马屁,这些马匹主要分骑乘用和拖挽用,前者配发给军官和骑兵,后者则主要是配发给后勤部队,用于拉车运送弹药物资和火炮等,此外,部分部队还大量配备骡马驼载物资,用于山地行军,这些马匹基本也都是洋马,力量大,但需要专用的马粮,换句话说,也是要吃粮食的,消耗也大。

在中国,其实大部分中国马都是蒙古马,好处是耐力强,适宜于长途运动,好饲养,除了粮食,也可以吃草,洋马不行,仅靠草料会掉膘,但蒙古马体力小,拉不动日军的火炮和大车,在抗战中,日本人征用的中国马匹无法替代其本来就使用的大洋马。


深远防务观察


日本古代就有马,但由于个子比较小,又称矮脚马。二战时期,日军的战马都是自己培育的杂交马。


日本古马属于蒙古马种,身躯粗壮、四肢有力、耐寒、好饲养。经过调训后的日本古马,日行100多公里,很快能适应战场,在亚洲来说是一种还算不错的军马。

不过日本古马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个子矮小,同欧洲马种相比劣势很明显。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曾搞过阅兵仪式。当日本骑兵出场时,欧洲人就嘲笑他们是“骑在耗子上的侏儒军团”。


虽然有点夸张,但还算比较形象,日本古马普遍只有1.2米高,比中国驴子高一点,一个一米五几的鬼子骑上去确实比较滑稽。

受了刺激的日本人回去后,为了拉近和欧洲骑兵的差距,开始引进欧洲纯种马。但那时候日本国力也不算强,全部依靠进口马组建骑兵肯定不现实,于是开始培育杂交马。

整个过程比较曲折,前后花了几十年。在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骑兵在和苏联哥萨克骑兵对战时,杂种马就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耐力不足、冲刺力不强、容易死亡等问题。

不过到了侵华战争爆发时,杂种马培育工作基本完成了。日本骑兵在与中国骑兵对战时,优势比较明显。


除了训练、马刀的因素外,战马也有优势。中国骑兵的马大部分都是东北马,个头不及杂交马,在骑兵对冲时不及日军。

虽然日本人一度为日军骑兵引以为豪,但自诺门坎战役见识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威力后,日军才意识到骑兵年代即将成为过去。

1940年,日军部队开始机械化改革,骑兵开始慢慢退出战场。到了抗战后期,日军仅保留了华北地区的第4旅团。

1945年4月,在美军飞机和中国军队的夹击下,第四旅团在老河口几乎全军覆没,自此骑兵退出了日军的历史舞台。



花木童说史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日军战马从哪里来?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进行近代军事需要的战马培养。主要是为了炮兵和骑兵培养新型军马。但是,要想培育出真正符合现代战争的军马。

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进行改良,育种和扩大规模。所以,日本其实一直到30年代初期,才真正培育出合格的炮兵军马。也就是欧洲的佩尔什马和北海道母马培育出来的炮兵名。骑兵马,培育的比较早,主要是使用澳洲的诺曼马培育出来的骑兵战马。

但是,日本其实真正的炮兵军马数量也很少,远远不够用。所以,日本就从我国抢掠大量马匹,为了更好的使用我国马匹。日本还专门根据我国马匹的特点,研发了一些专属装备。

那就是94式75毫米山炮,日军将这种山炮做到了,仅仅536公斤的全重。就是计算了中国本地骡马载重能力专门设计制造的,6马我国本地骡马就可以驮载这样一门山炮,而且,根本不会很累。

同时,还适应了我国当时缺乏道路,山路较多的情况。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75山炮,射程8.2公里是日军专门为我国战场环境和骡马条件设计出来的。我国当时进口的博福斯山炮全重近900公斤,分解以后,我国骡马根本无法驮载行军。

日军在我国战场,其实大部分用于运输,驮载用途的战马,还是从我国掠夺的骡马。另外,还是少数日本本土育种出来的新型军马。


深度军事


相信喜欢看抗战剧的人,都对于日军的高大的东洋马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由矮小腿短的日本人牵着之后,还莫名增了一层喜感。在日本不长也不算短的历史中从未以骑兵出名,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岛国,并不适合马匹的繁衍生长,日本从哪儿得来的如此高大健壮的战马呢?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也是有马的,不过却很难称之为战马,日本的马来源也是中国的蒙古马,但是如日本人一样,蒙古马在日本繁衍多代后,变的十分矮小,仅比中国的驴子略高,自然也谈不上有多大力气和多强的负重。


19世纪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后,除了教育、工业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日本也注意到,日本军队的战马根本无法胜任现代化的战争,军队全面学习德国的日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在德国人的建议下,日本对马匹杂交改良。

最先使用的方法是繁殖1867年时法国拿破仑三世赠予日本的26匹阿拉伯马。阿拉伯马历来以高大、健壮、善于冲刺著称,但是,由于近亲繁殖,这次改良显然是并不成功的,八国联军侵华时,日军的战马比欧美军马矮20多厘米,体重也轻70公斤,显然,日本的战马依然全面落后于欧美。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感受到差距的日本,开始花大力气引进世界上优良的战马,他们开始引进安格鲁诺曼、纯血阿拉伯马、顿河马等等,通过科学的繁衍杂交,日军的战马无论是重量、高度,还是力气,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军的战马平均已经高达1.6米,甚至已经高过了平均只有1米5多的日本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