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促消化:口苦、黃疸是肝開小差了

今天我們繼續講肝主疏洩,肝主疏洩的二個功能叫做,肝能促進消化吸收。我們吃進身體裡的水谷,要靠脾的運化功能,進行消化吸收。那肝主疏洩和促進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又有什麼關係呢。

脾胃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肝主疏洩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條件,其機制有二:


肝促消化:口苦、黃疸是肝開小差了


“肝促脾胃運化的機制”

1 調節脾胃氣機的升降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樞紐能夠協調不紊的重要條件。大家回憶下我們在學習脾的生理功能時,提過一個說法:脾生胃降。胃氣主降,受納腐熟水谷下傳小腸;脾氣主升,運化水谷精微上輸心肺,脾升胃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

肝促消化:口苦、黃疸是肝開小差了

氣在體內的正常運行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氣運行的道路要暢通無阻,即具有“通”的特性;二是氣的升降出入之間要協調。具備這兩個方面,既通暢,又協調,我們稱為“氣機調暢”。因此,任何臟腑之氣,包括脾氣、胃氣,從“氣機調暢”理論的整體性而言,則需要氣的運行道路暢通與升降出入協調。

肝氣主動,因其運動性最強,所以肝氣對全身之氣包括脾胃之氣的正常運行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有助脾胃之氣的正常運行,從而保證了脾胃功能的正常發揮。

從氣機升降而言,肝氣對脾土之氣是助其升,以防脾氣下陷;肝氣對胃土之氣,則是肝氣之升制約胃氣,防止胃氣降之太過。

如果肝失疏洩,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臨床上除了會出現肝氣鬱結的症狀外,還會出現胃氣不降的暖氣脘痞、嘔惡納減等肝胃不和症狀,又可能會有脾氣不升的腹脹、便溏等肝脾不調的症狀。故曰所以說:“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則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知醫必辨,論肝氣》)。

比如:我們吃東西多了,有一個特殊表現:脹。這個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點東西他就感覺到脹。脹是氣機阻滯的一種表現,中醫講氣滯則脹。因此,中醫治療脾,會祛其溼,同時還需理其氣。調理脾胃的方子裡面,每個裡面都有那麼一二味理氣藥物。而理氣就是調整肝和脾的關係。

2 分泌排洩膽汁

膽汁是肝之餘氣所化生,洩注於小腸,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作用,膽汁的分泌與排洩,是肝的疏洩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膽是六腑之一,也是六腑中比較奇特的一個。其他的“腑”傳導的都是食物,或者食物被消化、吸收後的代謝廢物,只有膽中儲藏和排洩的是相對“清淨”的膽汁。

肝與膽的關係,在中醫裡講,是互相屬絡的“髒和腑”關係。膽附在肝上,從解剖結構上就可以看出二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膽汁是由肝臟分泌後儲存在膽中的,通過膽管注入到腸道中幫助脂肪的消化。中醫認為,膽汁的形成是“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如果把膽汁看成一種產品,那麼肝負責生產加工,膽負責儲藏和銷售。另外,肝和膽都屬木,有疏洩功能,能夠促進脾胃升降和運化功能。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膽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洩,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當進食食物時,通過肝的疏洩作用使膽囊貯藏的膽汁排洩到小腸以助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肝氣鬱結,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洩,會導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礙。若干失疏洩,膽汁生成排洩障礙,則見脅肋脹滿疼痛、口苦、納食不化等症。若膽汁逆流入於血脈,外溢於皮膚,則課件黃疸,表現為目黃、面黃、小便黃等症狀。膽汁上逆於胃,可見口苦,在治療上要疏肝利膽,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經常口苦也是肝鬱”

經常有老年朋友訴說嘴巴里很苦,吃什麼都感覺沒味。孩子孝順給買了不少甜食,甚至還有巧克力,可吃了之後也不能解除嘴巴的苦味。這個時候往往就是肝的疏洩出了問題。

老年人往往氣血不足,再加上閒居在家裡,無所事事,孩子大多忙於事業,也難以陪伴在身邊,這時候,就很容易胡思亂想,導致肝鬱氣滯,出現這樣那樣的症狀。其實原因很好理解,很多人情緒壓抑鬱悶的時候,會感覺到口苦,這是因為肝主情志,情緒的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氣滯則血淤,肝膽相為表裡,肝血不能推陳出新,鬱積於內,就會導致膽氣循徑上溢,口苦就不足為怪了。口苦是其中一個比較小的問題,但若是置之不理的話,肝經很可能會“積小怨為大怒”,給身體制造大麻煩。口苦多是肝經有熱了。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說:“膽病者,善太息,口苦。”膽作為六腑之一,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老是喜歡嘆氣,嘆完氣就覺得舒服,另外一個症狀就是口苦。一般來講,這些口苦的病人會伴有頭痛、眩暈、面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乾結、手指偏紅、舌苔薄黃、脈象弦等症狀。

口苦的人在飲食上要忌食辛辣、熱性食物,適當多吃芳香的、酸味東西,少吃油膩。治療口苦的重要方法是疏肝理氣,清除內熱,不太嚴重的情況,可以多喝點菊花茶水清肝熱,嚴重的時候可以中成藥龍膽洩肝丸來調理。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