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3個月前,閱讀了朋友上傳的胸部CT,中年、被動體檢發現、實性為主的結節、磨玻璃成分<20%、密度+80HU、直徑約6mm,冠狀位不規則、矢狀位略呈“馬蹄狀”。

考慮到位於周邊,但首次體檢發現,不除外“肉芽腫、硬化性血管瘤”等良性改變。我直接建議3個月複查對比,因為位於優勢肺段,如果複查影像即使有稍微的改變我便準備建議手術切除。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但,昨天的一番“溝通”後,我內心感慨:原來,“肺結節醫生”真的太過“龐大”!

“侯醫生,我們不準備複查了,我們要手術切除!”
(我):為什麼這麼決然呢?3個月的複查,最少一次的影像對比機會也不給家人嗎?

“不等了!咱們國家哪裡做肺結節水平最高,您推薦一下”
(我):不好意思,醫學沒有水平最高,只有對自己最好,你說的最高水平的醫院我無從選擇;肺結節前期最關鍵的是影像診斷,這方面的專家我倒是可以為你參考。

“說實話,我們又找了XX醫院的醫生,這是他給的診斷”。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一張赫然醒目的“惡性概率92%”的圖片差點顛覆了我的影像認知,我竟然連PETCT都沒有給這位朋友提醒,難怪侯醫生的“可信度降低”了!

“胸膜牽拉、血管徵”,XX醫生說了是惡性的必須手術切除”
(我):這些我閱片都看到的啊,為你冠狀位、矢狀位圖片的標識都有啊,而且重點對比的部位也標記。但,以實性為主的肺小結節絕不能再單單以“血管徵”論良惡,連張國楨等影像大咖也反覆強調過的。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XX醫生已經確診惡性了,反正我也想好了,才40多歲,上有老下有小,良性也認了”
(我):影像診斷肺結節,智能系統只是參考,我個人接觸的3年來,深有感觸。特別是對於實性為主的肺小結節,我還是建議對比複查更有依據。AI我始終在用,但主要的作用是“測量”“查缺”“補漏”,而非診斷。因為我個人的2D多界面分析它是欠缺的。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既然發現了就切了吧,省心,我也理解你的好意。我天天在做夢,害怕老公的肺癌轉移,快崩潰了,再加上XX醫生肯定的診斷,我想盡快為家人手術。”

(我):如果按照你現在的心態,如果今後的CT再發現小結節,你又當如何呢?

“我已經讓他戒菸了,不抽菸不會再有結節了。而且我已經讓他避免運動了,報道說肺癌大運動量可以誘發轉移!”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抽菸?肺結節!又是哪一位“磚家”科普的運動可以導致肺癌轉移,何況是這位尚未病理明確的肺結節朋友!

(我):我明白了,其實,您的家人也許真的是你指的早期微小肺癌。但您的心理狀態已經超越了他(她)這種微小肺癌的嚴重程度。您如此心態下去,他(她)會很不快樂,也許會因周圍強加的壓力而導致其它更為嚴重的情況。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謝謝了,他又抽菸,又有家族史。切了省心,我也就不焦慮了。”
(我):“我還是建議複查對比一下,這樣吧,排除其它的干擾。您最好再找外地第三方更為權威的影像專家會一下診再決定吧”
......
其實,話說到這裡,我內心已經明確,這個肺結節無論是良性也好、“瑕疵”也罷,決計不會再存在了。因為她的周邊和她自己早已成為“醫生”,對於那麼多的“肺癌”診斷意見,我絕不敢再堅持絲毫。

多說無益!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但,持有這種“焦躁”心態的她,遭遇了同樣觀念的醫生,無論最終的病理結局或良或惡,深在的心理都是難以修復的,她(他)面對今後可能的再次發現的肺結節時,還會這樣嗎?......也許這才是侯醫生所指的“肺結節社會問題”吧!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我回避這種“一切了之保平安”心態下的主刀手術,更迴避要求“絕對”病理準確的肺結節手術。因為平心而論,我和你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您的”期望“已經遠遠超過了肺結節手術本身的醫學價值,我為這本屬“渲染”後的肺結節切除,真的有悖於我的“初心”。

準備上手術了,今天又是一例體檢發現的9mm混合磨玻璃結節,但我認為不宜繼續觀察建議直接手術切除病理明確的朋友。

肺結節,切不切?也許,我們都還有一點欠缺

真心希望今天文章的主角再次複查對比一次胸部CT,給自己和家人一次寶貴的機會,也給太多的“肺結節亂象”一個警醒!時間不代表“延誤”,恰恰相反的是,它更能給你我最大的“清醒”!

結束本篇,一個以胸外科手術為主的侯醫生,天天在做肺結節不手術的科普,有毛病吧!

親愛的朋友,您認為呢?

(編者按:侯醫生科普,絕不侵犯隱私的尊嚴。宣傳正規的“肺結節理念”,個人觀點,請勿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