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為什麼成了愛情讚歌?

說到鑑賞更多的是欣賞,作品的哪個地方特別好,好在哪。

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長恨歌》也是其藝術成就最高的代表作。這首長篇敘事詩,共60句,一氣呵成,單從字面意思就能拍成一部電影。

一次白居易和陳鴻、王質夫同遊,王質夫提議寫一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之後陳鴻寫記,白居易寫詩,本意是藉此警示世人,後卻成了一首愛情讚歌,被世人傳頌至今。

這首詩以楊貴妃的死為轉折點,“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前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美好浪漫的愛情生活情景,之後通過唐玄宗的追憶和思念,表達“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悔恨之意。

本詩以現實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為原型,在後半篇虛構了仙境中的楊貴妃,充滿了浪漫詩意。

以現實中的人物為原型,這也正是這首詩被津津樂道的地方。

從故事的發展看,從楊貴妃被選入宮,到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之前,寫唐玄宗和楊貴妃長相廝守的美好愛情生活。

從安史之亂到“臨邛道士鴻都客”之前,這段細緻描寫了君王的思念之情。

最後一部分是在仙境找到楊貴妃的情景。

《長恨歌》為什麼成了愛情讚歌?


寫這首詩時為了避諱直接以“漢皇”指代 ,後面很多地方也是這種手法,如“太液芙蓉未央柳”中太液和未央都是指漢朝時的低點。

在詩歌的中間部分描寫君王思念之情,更是很流暢地通過時間和地點的變換,表達思念之情。

貴妃死後行軍往蜀地去“雲棧索紆登劍閣”,到了行宮“行宮見月傷心色”,只用了一句話就又回來,“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一句話就跨域了時間和空間,馬嵬坡也是君王和貴妃愛情的轉折點。

歸來後“歸來池苑皆依舊”繼續思念。此時作者只用了一句話,“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就寫出了一年一年的時光流轉。通過“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這句跨越經年。時間一直在變,從貴妃死去,到君王去行宮的路上,在行宮時,從行宮回到馬嵬坡,最後回宮。而思念卻越來越深。

最後把時間定格在一個漫漫長夜,如果是電影鏡頭肯定是一個特寫鏡頭。“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綿。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裕曙天。”君王怎麼思念都沒用,長夜漫漫連夢中都尋不見“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如夢”。

《長恨歌》為什麼成了愛情讚歌?


這首詩道士在仙境尋到貴妃後,貴妃得知“漢家天子使”後的一系列動作,特別生動。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颻舉。”一種急切的心情呼之欲出。

緊接著又是一個特寫鏡頭“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通過將金釵和盒子分成兩半,一人留一半做紀念,來回應君王的思念之情。

本詩作者對細節的描寫總是讓人印象深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讀過彷彿感覺這些首飾還在地上搖晃。

本詩中大量運用對偶,“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形容盛大熱鬧的場面。“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話道出時間流逝之快。“梨園弟子白髮生,椒房阿監青娥老”形容一年又一年時光飛逝等等。運用對偶既易於吟誦,又能講感情酣暢地表達出來。

《長恨歌》為什麼成了愛情讚歌?


本文更是好多處千古傳誦的佳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回眸一笑到底有多美,和“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有異曲同工之美,嬌羞動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千寵愛在一身”“上窮碧落下黃泉”這些琅琅上口的語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是作為愛情誓言的佳句。

白居易在被貶江州之前,一直有很高的政治熱情,主張詩要有政治功能,這首詩在希望達到警示作用的同時,還表達了對楊貴妃的同情,結尾虛構一個美好的仙境,讓人們對貴妃的惋惜之情有了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