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传,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谷,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巍,为长沙。——《汉书·诸侯王表》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白马之盟

自刘邦登上帝位,异性诸侯王们先后叛乱。在消灭诸侯王的过程中,刘邦认识到只有分封刘氏子弟为王才能不离心离德,尽心尽力的保卫皇朝。所以,他曾经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所以,他一面消灭异性诸侯王,一面分封刘氏子弟为诸侯王。至刘邦死时,共分封九个刘氏诸侯王。

一、荆王刘贾,是刘邦叔父的儿子。随着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焚烧楚军粮仓,并参与了亥下之战,消灭项羽。高帝六年十二月,刘邦囚禁韩信后,将楚地一分为二,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帝十一年英布叛乱时,被英布所杀。

二、楚王刘交,是刘邦的亲弟弟。灭秦后被封为文信君,“常侍上,出入卧内”,与刘邦关系最亲密。后来与刘贾一起被封,封为楚王。

三、齐王刘肥,刘邦情人的儿子。在分封刘贾、刘交的同时,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三十七县”分给刘肥,为齐王。

四、代王刘喜和吴王刘濞。刘喜是刘邦的哥哥,原本封为宣信侯。高帝六年时,同刘贾等一起被封为代王。刘濞,刘喜的儿子,刘贾被英布杀死之后,因为刘贾无后,所以刘邦立刘喜为吴王,“王三郡五十城”。

五、淮南王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高帝十一年英布叛乱后,刘邦立为淮南王。

六、赵王如意,刘邦的儿子,是刘邦的宠妾戚夫人所生,高帝九年,张敖被贬,加封如意为赵王。

七、梁王刘恢,刘邦的儿子。高帝十一年,刘邦杀彭越后,立刘恢为梁王。

八、淮阳王刘友,刘邦的儿子。高帝十一年立为淮阳王。

九、代王刘恒,刘邦的儿子。高帝十一年刘邦镇压陈豨后,立刘恒为代王。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分封的刘氏子弟封地

刘氏诸侯王的分封,占据了国土的大半,其中尤其以齐、楚、吴三国最大,几乎“分天下半”。随着吕后专权的消失,文帝的上位,诸侯王国形成了“尾大甩不掉”的局势。这些诸侯王用现在的话可以说翅膀硬了,觉得自己行了,可以与朝廷碰一碰了。于是,“吴楚七国之乱”由此展开。

叛乱的导火索

吴王刘濞,在高帝十一年被封为吴王。当时吴国是刘邦分封的诸侯王里面第二大国。在惠帝、吕后专权的时期,刘濞就利用吴国有盐铁的便利,招天下的亡命之徒来吴国铸铁、煮盐,坐收暴利。他在国内基本不收赋,但国力充足,为了笼络人心,他颁布了一条法律,保护来自全国各地的囚徒罪犯们,甚至还由官府出钱代替人民应付朝廷的徭役。如此三十多年后,刘濞在吴国民心所向,可以号召、命令他的子民们。“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到了文帝时候,吴国在经济、政治上发展到了足以脱离西汉朝廷的程度。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刘濞


不久后,刘濞的儿子在长安因为犯罪而被杀,刘濞因此怨恨朝廷,常常托病不去上朝,开始漏出反意。文帝开始还是采取怀柔政策,赐给吴王权杖,特意规定吴王可以不去上朝,企图缓和矛盾,但是刘濞心中怨恨的种子已经种下,对西汉政府的恨意越来越深,时刻企图推翻王朝。

这场酝酿已久的叛乱,终于因为晁错的“削藩策”而爆发了出来。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晁错画像

晁错,原先为太子的家臣,深得当时为太子的景帝的信任,被称为“智囊”。他早已看出,诸侯王时西汉政权统一的阻碍,主张削弱诸侯们的势力。“宜削诸侯”,并多次提出吴国必须削弱。景帝继位后,晁错先担任内史,后迁居为御史大夫,见到诸侯王与朝廷政权的矛盾更为突出,尤其是吴王刘濞骄傲蛮横,反意以现,就向景帝提出“削藩策”,主张借诸侯王触感法律的时机,消减诸侯王的封地。他特别指出吴王刘濞诱使天下亡命徒前往吴国,谋取造反,如今消减他他也反,不削,他也反。如果此时削弱他势力,他造反的时候引发的祸乱造成的影响较小,不削的话,待他造反的时候,造成的祸乱可比现在大多了。(“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先后以各种事由罪名削去楚王戍的东海郡,赵王的常山郡和胶西的西王卬的六个县。这一举措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被削的王们对此甚为不满,还没有被削的诸侯王对此惶惶不安,形式形势愈演愈烈。

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晁错的冤杀

刘濞见朝廷不断下令削地,立刻就要轮到吴国,就决定公开叛乱。他先后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们秘密筹划。景帝三年,朝廷下令削吴国的会稽、豫章等郡,终于拉开了导火索。刘濞公开对西汉朝廷举起叛旗。

开始时,刘濞先将朝廷派到吴国的官吏杀害,又派人联络南方的闽、东越等族共同起兵反汉。同时,在吴国征兵,征召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入伍,共聚集三十万人,从广陵出发到往长安方向进攻。接着,胶西、淄川、胶东、济南、楚、赵等国也出兵响应吴国,赵王还派人跟匈奴联络。与吴王联络的诸侯国大都依照约定发兵起义,只有齐王后悔曾经答应吴国之约,守城不动,济北王因被属下劫持,不得发兵。至此,其余六国与吴国彼此呼应,向长安进攻,“七国之乱”爆发。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联军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名头出发。在这种口号下,叛军进展顺利。首先刘濞率兵与楚军回合,先攻梁国,攻破数十城,诛杀数万人,逼得梁王退守淮阳。吴楚叛军乘胜而攻,一时显得锐不可当。胶西,淄川等地的叛军则将齐国的临淄包围,配合主力西进。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周亚夫剧照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进行了部署。先派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迎击吴、楚联军,派郦寄攻打赵国,将军娈布率兵救援齐国,解齐国之围,并命窛婴为大将军,留守荣阳督战。

正当军师万分紧急的时机,吴王相爱盈进宫求见景帝。爱盈平常素来与晁错不合,在任吴国相的时候,因为接受吴王的财物贿赂,而被当时时任御史大夫的晁错问罪。吴楚七国开始反叛的时候,晁错也向景帝告发爱盈,认为他知情不报,需要问罪。就在景帝犹豫不决的时候,爱盈觐见景帝说道:“吴、楚等国的叛乱,都是因为晁错鼓吹圣上削弱诸侯封地造成的,如今之计,惟有斩杀晁错,然后派遣使者赦免吴楚等国,恢复他们的封地,这样就能不用一兵一卒而使战争平息。”(

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而俱罢)。景帝被爱盈说动,表示不能因为一人而使天下动乱,准备牺牲晁错。于是先任命爱盈为太常,准备派遣使者前往吴国,说服吴王退兵。接着,就有丞相青翟等人上书参奏晁错没有臣子应该有的礼节,大逆不道,应该执行腰斩处死。景帝听后,马上批准,就这样,一心“尊天子,安刘氏宗庙”的晁错被处死。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景帝


景帝原本以为处死晁错之后,吴、楚等国就会退兵。可谁知,当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景帝问他诛杀晁错之后前线的战况的时候,邓公指出七国之乱绝不是因为晁错而起,只因诸侯们早有叛心,诛杀晁错是个天大的错误。到此时景帝才恍然大悟,错杀乐晁错,但为时已晚,只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爱盈等人到往吴国后,不仅没有说服吴王退兵,反而遭到冷落。刘濞自称“东帝”,拒绝接受景帝的赦免,同时准备诛杀爱盈等人,爱盈见势不妙,偷摸逃回长安。

七国之乱的失败

“吴楚七国之乱”,全因晁错的“削藩策”么?

随着爱盈的逃回,摆在景帝面前的只有武力这一条路了。周亚夫奉命率兵从蓝田进驻洛阳。此时,吴楚联军已经围困梁国多日,周亚夫不顾景帝的命令,派遣骑兵断绝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进攻梁国久攻不下,转战下邑与汉军决一死战。但周亚夫坚壁不出,使叛军粮食断绝,士卒饥饿难耐,终于自行崩溃。随后,周亚夫率兵追击,大败吴楚联军,刘濞率数千人逃走,楚王戍自杀。将士纷纷投降,叛军主力至此崩溃。

逃走的刘濞出走丹徒,收拢了散落的士卒约一万多人,准备依托东越自保,但东越人也不愿意依附吴国,于是诛杀刘濞,把他的人头献给了景帝。

胶西、胶东等国进攻临淄的军队,开始占尽上风。但不久后,将军娈布率兵击败齐国的叛军,破解了齐国之围。至此,胶西等叛军主力崩溃,胶西王自杀,太子、太后等被杀死。胶东王。淄川王等被诛杀。

将军郦寄率兵追杀赵国叛军,赵军退守邯郸,郦寄久攻不下。本来与赵国约定的匈奴听到吴楚联军的败亡也不肯派兵支援。娈布接了齐国之围后,立马率兵攻打赵国,最后水灌邯郸,赵国被破,赵王自杀。

参加叛乱的济北王见诸侯王纷纷败亡,也准备自杀。齐国人公孙向他献策,请梁王为他求情。梁王向景帝上诏,说道济北王参与叛乱时出于无奈,请求宽恕他。景帝听后批准了梁王的请求,赦免了济北王的罪,改封为淄川王。

至此,吴、楚七国的叛军不到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景帝借此时机,削弱各个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西汉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参考文献:《汉书·爱盈晁错传》

《汉书·荆燕吴传》

《史记·吴王濞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