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面见秦桧为什么靴子里面藏把刀子,他徒手搏击打不过秦桧吗?

一德格天1


如果高宗赵构和秦桧PK,从个人体质和功夫层面来讲,赵构不用拿刀子,徒手就能把秦桧打趴下。

说这话真不是替赵构吹牛,我有依据。

首先赵构要比秦桧年轻,赵构生于1107年(大观元年),秦桧生于1090年(哲宗元佑五年),二人年龄相差了17岁。

有句话叫做“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秦桧第一次拜相是在绍兴元年(1134年),不过好景不长,第二年就被弹劾罢相了。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第二次拜相。(题主)假设秦桧拜相后结党架空了赵构。就好比三国曹操挟持汉献帝,司马懿架空曹芳一样,也就是说威胁到了高宗的个人安全和统治,高宗有所提防,因此每逢召见秦桧时,靴子内藏着一把匕首。

如果假设成立,此时秦桧年龄在48岁,高宗正是血气方刚的31岁。

亲们想一想,一个中年大叔和一个正当年的小伙子搏击,你说谁胜算大呢?毫无疑问,高宗胜算大。



第二点,高宗临战功夫和应变能力远胜秦桧。

秦桧是政和五年(1115年)的进士,是从小读书科举走上仕途的,毫无疑问是个文弱书生。

而康王赵构生不逢时,正是北宋末年被金朝侵略动乱不堪的年代。老爸宋徽宗赵佶被金国欺负怕了,把希望寄托在刚出生不久儿子身上,高宗生下来不久就被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老爸想让儿子当个将军为自己报仇。

赵构按照老爸的期望一天天长大了。“靖康之变”(1126年)发生前,老爸向金国割地赔款乞和,金国元帅斡离不说:“议和可以,你派一个皇子和大臣过来签合约吧”。

当时皇子们谁也不敢去,都知道金国没有信誉可言,说翻脸就翻脸,之前的议和大臣都被当成人质扣押了起来。

此时19岁的赵构临危请命:说“儿臣愿意前往”。徽宗于是派他带着宰辅张邦昌去金国谈判。

赵构在金国的表现不卑不亢,这让金国元帅怀疑赵构是不是皇子?

因为金国元帅斡离不了解徽宗的其他儿子,都是一些软蛋,而赵构分明很强硬,是个不怕死的主,这是让他起疑的地方。

当金国元帅确认赵构是徽宗第九子时,感慨道:“耗子生了一个龙种,”对赵构更加尊敬。



从这件事看来,赵构从年轻就经历了大风大浪,是个临危不惧的人。这一点秦桧无法企及。

“靖康之变”发生后(1127年),老爸和哥哥都被捉到了金国,赵构侥幸逃脱,这一年他刚20岁。

为了复国,“泥马渡康王”,赵构在今杭州建立了南宋。要知道,赵构建立的南宋不是继承了老爸皇位,是自任兵马大元帅带军队一点点打拼来的。是从金国拥立的“伪楚”皇帝张邦昌手中夺过来的江山。

换言之,赵构不是一个太平太子,由此可以想见,论功夫,文官秦桧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第三点,秦桧在政治上根本斗不过高宗。

我认为秦桧在政治上对高宗形不成威胁,高宗也不会害怕秦桧而靴子中藏匕首。这是不成立的命题。



秦桧拜相后,表面是秦桧集权,高宗步步让权,其实这是高宗设的圈套,一点点把秦桧引入了圈套。这就是把害死岳飞的黑锅让秦桧来背。

岳飞是在1142年(绍兴十二年)被秦桧杀死的,这一年岳飞40岁,秦桧52岁,高宗35岁。

我发现高宗虽然年龄最小,但他的政治手腕最高,岳飞政治水平最低,秦桧为了仕途情愿被高宗驱使,这从韩世忠质问秦桧为何杀死岳飞可窥一斑,当时秦说了一句“莫须有”吧,这就暴露了秦桧杀岳飞无奈的心情。

杀一个掌握军权的三军元帅,他这个宰相竟不知道罪名,这不摆明是被高宗背后操纵吗?

说错了不行,真实原因高宗又不告诉他,秦桧自己也搞不清为什么杀岳飞,干脆不说,免得祸从口出,一切以高宗的旨意为准。



秦桧权势熏天时,正是他杀害岳飞后,大家想一想,高宗放权,人们会怀疑杀岳飞是秦桧背后搞的鬼,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争宠所造成的。这是高宗欲脱主谋之罪玩的阴谋。

纵观历史,武则天最擅长这一手,他利用酷吏打压政敌,当政敌被消灭后,她又反手杀酷吏,把以前的暴行强加在酷吏头上。

亲们想想看,高宗不下令,秦桧敢杀三军元帅吗?换言之,没有武则天的命令,酷吏敢杀权臣吗?

高宗总算让秦桧背上了杀岳飞的黑锅,在秦桧年迈无用的时候,他一脚踢开了秦桧。

秦桧在临退休的时候,想让养子秦熺接班,秦熺也上蹿下跳蠢蠢欲动,高宗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然而突然有一天,高宗下旨让秦桧致仕(退休),他没有给秦桧喘息和思考的机会,之前秦桧曾试探过高宗,高宗蒙蔽他一直挽留。秦桧收到圣旨时泪流满面,喃喃自语道:“这一条终于来了,这是过河拆桥啊!”

讲真秦桧此时退休,倒符合宋朝的“退休”制度。但是高宗随后下旨秦熺也必须退休,要知道秦熺还没到退休年龄,这就让人深思了。

不仅如此,在殿试过程中,高宗把秦桧的孙子秦埙从状元中除名,最后把秦埙降为了第三名。由此可见,高宗在完成让秦桧背锅后,要用霹雳手段清除秦桧的势力,这和历史上武则天的手段何其相似啊!

综上所述,秦桧无论是在个人死磕还是政治上的PK,高宗把秦桧打趴下没有任何问题,事实是高宗把秦桧打跪下了。


秉烛读春秋



这不是打不打得过的问题,主要是赵构的夸大之词,意思是秦桧权倾朝野,自己见了秦桧都是小心翼翼的,甚至不得不藏把刀子来以防万一。

其实说白了秦桧根本玩不过宋高宗赵构的,赵构的套路很深,先是故意示弱,并且对人说自己被架空了自己很委屈什么的,最后让杀岳飞这个黑锅让秦桧来背!

像宋高宗赵构这个人为何没事无缘无故的说出因为秦桧威胁太大,自己鞋子里藏刀的行为?

这不是自己骂自己昏庸无能,被下面的臣子架空成这种窝囊样了?

所以赵构说这话主要是显示出秦桧权倾朝野,让秦桧来背黑锅。

至于再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

赵构比秦桧年轻很多,又是长跑冠军,当年面对金军的搜山检海,跑来跑去的都没有被抓到,由此可见赵构这个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就是心理素质不太好,被吓得没有了生育功能。

所以宋安之认为赵构可以打得过秦桧的,只不过心理素质不好,所以只能鞋子里藏把刀,使自己更有底气!


宋安之







《宋史》高宗本纪一记载,赵构能开弓一石五斗。按北宋天圣年间的禁军选补法,赵构凭这门手艺可以进入到最精锐的禁军龙、神卫混口饭吃

然而,从来没有赵构使用弓箭的相关记载,却有他老婆使用弓箭射退金兵勇救赵构的故事:

宪圣尝从上航海,倏敌骑数十辈掩至,欲拿御舟。后徐发一矢,其一应弦而倒,余悉引去。~《四朝闻见录》乙集.刘锜报边

宪圣慈烈吴皇后建炎年间跟随赵构从明州登舟避敌海上,刚刚上船便突然出现了几十名金军骑兵朝赵构的座船冲来,吴皇后顺手抄起弓箭射死了一名金兵,扼止住了这股金军小队的冲击,赵构才得以顺利地扬帆大海。

问题来了,金军冲过来的时候赵构在干嘛?保护妻小不应该是他这个顶级勇士的责任吗?

不是金军没有给过赵构展示射功的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有能力把握机会。金军冲过来的时候,赵构大概率正躲在吴皇后裙下瑟瑟发抖

王即帝位,后常以戎服侍左右。~《宋史》后妃传二.宪圣慈烈吴皇后

兵荒马乱把吴皇后逼成了花木兰,赵构惦记的却依然是啪啪啪,他[挽弓至一石五斗]和他出生时[赤光照室]一样既玄且妙




秦桧也曾用嘴展示过他一流的武功

(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秦桧入见。桧自言:“杀监己者,奔舟来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9

秦桧第一次面见赵构的时候说,自己杀死了看押的金兵,抢了一条船才渡江跑到南宋,投奔心仪已久的九哥

秦桧武功高手的身份仅维持了四天就被他自己否定了:

(建炎四年十一月)庚戌,秦桧奏:“臣昨者迂避江路,不归本乡,径泛海洋来赴行在……”~《要录》卷39

金兵没有杀了,船的来历也不清楚了,连江路都没有走了。秦桧说自己一行六人偷偷潜到海边,找黄牛买了几张船票就登上了开往临安的客船





赵构如果跟秦桧单挑,以他们自己嘴里的巅峰水平,这场打斗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按哥俩的真实水平,不加特效的话,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注意“但是”,赵构比秦桧年轻十七岁,俗话说“拳怕少壮”,单挑的话,取得上位的多半是赵构

秦桧会心甘情愿地让赵构骑在身上摩擦吗?秦相公大声嘶吼道:“oh,no!”

如果哥俩公开撕逼,赵构遇到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绍兴十二年十一月,礼部侍郎建议,每月初一大朝会赵构视朝文德殿,须要设黄麾半仗,其余时间赵构在紫宸、垂拱殿办公,这两个殿是别殿,不设仪仗。

赵构平常办公身边有多少人呢?[后殿坐及射殿引呈公事,以日景已高,依旧制设卫士、青凉伞十。]算上打伞的,总共就十个人。

~《宋史》仪卫一


社会我秦哥有多少人呢?按朱熹的说法,[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朱子语类》本朝五]

满朝都是秦大哥的小弟,真掐起来赵构身边那十个人根本就不够看,何况谁又能保证那十个人中没有八个九个早就投奔了秦大哥呢?






我们在以前的答案中说过,秦桧不但直接控制了中书、枢密、台谏,他还指派秦熺提举秘书省,掌握了赵构的侍从系统。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没有秦桧、秦熺父子点头,赵构想要干点什么连诏书都没人拟,只要秦桧愿意,他随时可以让人封还录黄,驳回赵构曾经发布过的诏令

两宋侍从官从仁宗朝以来就是这样牛逼:


初,刘从德之妻遂国夫人者,王蒙正女也。尝出入内廷,或云得幸于上,后获谴夺封,罢朝谒,久之,出入如故。谏官张方平再以疏论列,皆留中。既而有诏复封遂国,(富)弼缴还词头,封命遂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庆历元年九月戊午条

刘从德以绿帽留名青史,他老婆王氏跟仁宗好上了,仁宗一高兴就封王氏为遂国夫人。这种事的关注度一向比较高,朝野议论纷纷,大伙一边打听细节一边对王氏进行了强烈谴责,仁宗顶不住压力就暂停了临幸王氏并撤回了给王氏的封号,时间稍久,舆论平息,仁宗又忍不住思念起了王氏这位玫瑰花一样的女人,再次传召王氏入宫,从此仁宗又开始在午夜里无尽的销魂。

谏官张方平听说仁宗与王氏旧情复燃便数次上疏劝诫,仁宗收下谏书却不给回话,意思就是“寡人这毛病怕是没法治了”。更过分的是仁宗玩得happy,便下诏再次封王氏为遂国夫人

当时任中书舍人的富弼封还了这道诏令,从此不单给事中可以封还诏令,中书舍人也可以,两宋文官的权限又一次得到扩张




秦桧充分利用游戏规则,在与赵构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屡获全胜,赵构想保的人一个没保住,赵构想杀的人可以在他眼皮底下富贵终老

赵构想保枢密使韩世忠,绍兴十一年十月韩世忠被罢

赵构想保枢密副使岳飞,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岳飞被杀

赵构想保枢密使张俊,绍兴十二年十一月秦桧指使殿中侍御史江邈告张俊阴谋造反时,赵构明确表态[俊有复辟功,无谋反之事,皆不可言。]但是秦桧一党没有罢手,再次对张俊发起弹劾,迫使张俊递交了辞呈出守宫祠

罢张俊前两个月,秦桧刚提拔元祐皇后的本家孟忠厚为枢密使,孟忠厚虽然是帝党,但一直与秦桧交厚,是秦桧早期的重要助手。张俊被罢十八天后,孟忠厚也因[言者引故事论列]而罢,出判福州

从此枢密院完全掌握在秦桧手中




秦桧的手段当然不仅仅是利用规则,他还善于利用各种突发事件或创造条件替自己开发新规则。举两件绍兴二十年发生的事为例


绍兴二十年正月丁亥,太师尚书左仆射秦桧趋朝,有挟刃于道者,遮桧肩舆欲害之,伤行程官数人。一军校奋而前与之敌,众夺其刃,遂擒。

从秦桧上朝途中遇刺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秦桧出门时随从有行程官、军校等,防护措施已经比较严密。遇刺后[至是,每出则列五十兵持长梃以自卫。]秦桧以防刺客为名,随从人员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五十名手持长棍的士兵


绍兴二十年十月,秦桧声称自己病得快死了无法上朝,秦党马上向赵构提出与之配套的建议:

十月庚午,参知政事余尧弼、签书枢密院事巫伋请:[自今朝参退,依典故权赴太师秦桧府第聚议。]从之。

秦桧不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只按例拜见一下赵构就要赶往秦桧家商量正经事。秦桧真病得快死了吗?不见得。如果秦桧病情严重秦党应该最清楚,他们应该让秦太师它老人家好好休养、尽快战胜病魔才是

秦桧这一病就病到了十二月,秦桧告诉赵构,俺病快好啦,但是俺腿脚无力走不动路呢,您看俺是上朝好哩还是让大臣们继续到相府汇报工作好哩?上朝的话又咋个上哩?

(绍兴二十年十二月)甲子,秦桧始朝。诏肩舆至宫门,命二孙直宝文阁埙、直宝谟阁堪掖以升,且命毋拜。

秦桧通这次大病获得了“入朝不趋,扶掖上殿”的特权,正式升格为宋版董卓

以常识判断,时隔两个月,这次两宋绝无仅有的君臣会面应该有很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需要商讨。但是笑死老子的是:

上甚喜,曰:“且得与卿相见。”桧顿首谢上,曰:“瑞雪应时,可喜。又,使人在途中并无须索,足见省事。”

赵构见了秦桧就满脸堆笑,深情诉说自己对秦桧的思念之情;秦桧很礼貌地点了点头,聊了聊天气,又夸奖了金使萧颐、王竞比较规矩




事出反常必有妖。赵构这人没有大智慧,小聪明还是有几套,秦桧这次“大病”,赵构既没有去视疾,也没有派出御医去相府诊视,他对秦桧逢“病”必闹妖蛾子的套路门清。在“举朝无非秦之人”的情况下,他只能同意秦党的请求,在相府开朝会;也只能给予秦桧“副皇帝”的特权请秦桧上朝,以维持朝廷体面

面对如此威风凛禀、满肚子妖蛾子的秦桧,英明神武基本靠吹的赵构能不害怕?








赵构撸不动秦桧,秦桧为什么在架空赵构后也没有真下手弄死赵构呢?这个问题在上一篇答案中已经引用朱熹的话作过粗略解答。在此问题下不赘述,不回复。



为国钓鱼


少看小说 多看书。秦桧和岳飞只不过是皇权操控下的两个面。高宗要议和,因为他知道打不了了,于是秦桧出来杀岳飞,议和,拦下所有恶名。

孝宗时候国力强盛了,想北伐了。孝宗在高宗默许下给岳飞平反。因为他需要将士用命去给他北伐。

宁宗期间,要北伐了,就把秦桧挖出来鞭尸。再把岳飞吹一通。然而开禧北伐失败了。

金兵蜂拥而来,只能再次议和。

于是赶紧把挖出来的秦桧再埋进去,谥号文忠。

因为不这样,没有大臣肯去议和啊。我臣子帮你皇帝扛雷,结果你还要鞭尸我。谁还肯扛?

岳飞和秦桧都是可怜人。都是皇帝手中权利游戏的棋子。一个生的悲哀,一个死的可怜。

但是南宋的皇帝还是可以的,至少生前给了秦桧权利和富贵,死后给了岳飞正名和荣耀。

换成崇祯这种废物,根本不知道权利是什么的蠢货,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明末那几年,谁都知道打不下去了,必须议和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愿意去做秦桧,去替皇帝跟后金议和了。结果崇祯自己没绷住。被喷子喷的扛不住,杀了陈新甲。

这下子好了,像岳飞那样积极抵抗的卢象升你保不住。像陈新甲这样愿意扛雷做秦桧的你还是保不住。

那也只能大家一起,逼你上吊了。


满楼说说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与著名宰相秦桧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总体来说后期的赵构与秦桧之间实力接近,两个人之间既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又互相博弈斗而不破。



而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与权臣功臣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皇帝占据压倒性优势,比如刘邦与韩信,刘邦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轻松拿下运筹帷幄的大元帅韩信。比如朱元璋与蓝玉,朱元璋可以轻松把打垮北元的名将蓝玉剥皮实草。比如朱由检与袁崇焕,袁崇焕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北京保卫战也是冲锋陷阵全身盔甲被射得如同刺猬。但朱由检可以轻松逮捕袁崇焕,把袁崇焕千刀万剐。

是这些名将的武功与谋略不如皇帝吗?刘邦在带兵打仗方面对韩信是甘拜下风的,主要原因是韩信岳飞蓝玉袁崇焕这些名将对皇帝赤胆忠心,他们宁愿被皇帝冤杀也不愿意背叛皇帝,即所谓的愚忠让皇帝成为他们的克星。

比如赵构与岳飞,赵构的一个不满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可以让手握重兵智勇双全的岳飞战战兢兢叩头如捣蒜,难道冲锋陷阵武将岳飞的武功不如文弱书生的宰相秦桧吗?为什么赵构与岳飞见面用不着在皮靴中藏小刀,却与秦桧见面时皮靴中藏小刀?归根到底是岳飞对赵构愚忠,让赵构在心理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后期的秦桧比较高深莫测,让赵构捉摸不透,赵构甚至有点畏惧秦桧。



而另外一些飞扬跋扈的权臣与傀儡皇帝之间的关系又是权臣占据明显优势,比如霍光与刘贺,王莽与汉平帝,曹操与汉献帝,曹丕与汉献帝,司马懿与曹芳,司马昭与曹髦,司马炎与曹奂,李渊与杨侑,王世充与杨侗,宇文化及与杨浩,朱温与唐昭宗等。

而秦桧与赵构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以上这些权臣与傀儡皇帝的关系。晚年的秦桧与赵构基本属于五五开的关系,赵构既讨好秦桧又防备秦桧,而秦桧既尊重赵构又架空赵构。
至于赵构说的这番话是在秦桧去世以后对亲信将领杨沂中说的,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在权倾天下的宰相秦桧去世以后,皇帝赵构如释重负,他对爱将杨沂中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杨沂中是南宋抗金名将,又是负责保卫皇帝赵构的禁卫军首领,有杨沂中的保护,赵构绝对用不着担心秦桧谋杀自己。赵构之所以靴中置刀完全是因为心理上有些畏惧高深莫测的宰相秦桧,毕竟一度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是秦桧的亲信。

由赵构对杨沂中说的这番话可以证明杨沂中是赵构的亲信,绝对不是秦桧的亲信。同样可以证明杨沂中诱捕并监斩岳飞,是按照赵构的命令而不是秦桧的命令,可以证明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皇帝赵构而不是宰相秦桧。

赵构与秦桧的关系虽然有很深的矛盾,比如在用人上赵构想继续重用参与陷害岳飞的抗金名将张俊,而秦桧却最终解除了张俊的权力,比如秦桧想让孙子当选状元,而赵构拿掉了秦桧孙子的状元,只给了一个探花。

比如秦桧权倾天下,朝廷的绝大多数大臣都是秦桧的亲信,甚至连赵构身边的侍卫与太医都有秦桧的亲信,秦桧送来的食物赵构根本不敢吃偷偷倒掉。


但赵构与秦桧之间也是有感情的,毕竟赵构与秦桧这对君相搭档十九年,秦桧尽管权倾天下,但没有任何对赵构飞扬跋扈的行为,两人之间比较客气与尊重。秦桧去世之前看到他辅佐一生的皇帝赵构老泪纵横,一句话说不出来,可见秦桧对赵构深厚的感情。同样在秦桧死后,赵构赠秦桧为“忠献”,追封申王。而没有像唐玄宗在李林甫死后掘墓抄家,也没有像万历帝在张居正死后抄家灭门。



从赵构与秦桧岳飞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深刻发现人生深层次的道理,就是无论你如何喜爱崇拜一个人,你都不能无条件对一个人好,因为你溺爱一个人的程度越深就会被伤害越深,比如韩信对刘邦,岳飞对赵构,袁崇焕对朱由检,都是因为过于愚忠而惨遭杀害。

至于赵构面见秦桧时靴中藏把刀,也很好理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任何人都不能盲目信任,都要防一手,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并不能因此说明赵构与秦桧之间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地步,只能说明赵构非常谨慎非常聪明,这也是赵构能活到八十岁寿终正寝的原因。


厚德载物49847


头条上的大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皇帝见臣子还要带匕首这事,你还跑这里来问?干脆你当老师给大家科普一下吧。


黄河208409052


很假,如果要杀你造反,必是万事俱备,岂是一把小刀能阻止的?


化州大叔


找个茬口干掉秦桧。但是,秦桧毕竟是奸贼老奸巨猾没给机会。

问题留给了后人,


李金林


带刀与打过没关系,刀刃入肉易杀效。

打过是输赢有规则,杀效求果极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