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李杜之交”是唐朝詩壇上的一大佳話。

公元744年的夏天,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來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比他小11歲的杜甫。

兩人一見如故,建立深厚的友誼,在臨別之際,兩人便定下了梁宋之約。

這年的秋天,他們如約到了梁宋一帶,正好遇上了另一個大詩人高適。

三人把臂同遊,對酒當歌,吟詩作賦,度過了一段很瀟灑自在的日子。

而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李白和杜甫在東魯第三次見面。

據說這次的見面,是李白主動發起的。

當時他定居東魯一帶,聽說杜甫來到齊地,便前去相會。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而這次的兩人除了吟詩作對,還探討了煉丹求仙之事,可見兩人還是有很多共同話題的。

他們還一起拜訪了很多名士高人,例如大書法家李邕、隱士範野等等。

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杜甫曾寫下一首詩,道盡兩人的深情厚意。

這首詩名為《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全文如下: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這首詩是他們拜訪隱士範野後所寫,李白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所以杜甫稱之為“李十二白”,而範野排行十,故而為“範十”。

在此詩中,杜甫描繪了兩人拜訪範野的情景,語出自然,情真意切,尤其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和李白的深情厚意。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詩歌可大致分為三層,前六句為第一層,寫的是他和李白的交情。

李白常常有驚豔世人的詩句,在杜甫的眼裡,他的才華就像南朝的大詩人陰鏗。

而杜甫自己也算是東魯的隱士,他對李白有敬畏也有關愛,就如自己的親兄弟。

他們晚上喝醉後,常常蓋著同一床被子睡覺,白天則常常攜手同遊。

這幾句,將杜甫對李白的敬仰寫到了極致。

特別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10字,可以看出當時的兩人比親兄弟還親密。

難怪後來兩人分別後,杜甫卻一直懷念著這位老大哥。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接著的六句是第二層,寫的是兩人拜訪隱士範野的情景。

他們之前曾有過隱逸之約,卻一直沒有實行,這次見面後,便一起去拜訪當時的名士範野。

兩人來到範野的家裡,一進門便覺心曠神怡,連旁邊的小童也那樣的清雅,見之忘俗。

他們和範野暢談古今,一直到了夕陽西下,寒杵聲漸起,夜幕籠罩著古城,仍不願離開。

這幾句不僅突出了範野住處的清幽高雅,更突出了李白和杜甫的高潔志趣。

他們能夠成為知己,除了對詩歌的熱愛,更多的是因為兩人的志同道合。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接著的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寫出了三人在思想上的共鳴。

他們從屈原的《橘頌》聊到了張翰的“蓴鱸之思”,最後一起發出了“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的感慨。

他們不想討論關於仕途的任何事情,只想要安靜地享受著這份純真的友情。

在這三句中,三個人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字裡行間流淌著一種心神相連的感情。

《橘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在這首詩中,屈原託物言志,借景抒情,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而杜甫他們吟詠著屈原的《橘頌》,也體現了他們對高尚品格的一種追求。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蓴羹”說的是西晉的文學家張季鷹的故事,他在秋風漸起的時候,想念家鄉的菰菜羹、鱸魚膾,便上書朝廷請求辭官迴歸故里。

“人生貴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一時傳為佳話。

其實與其說他想念故鄉的蓴鱸,不如說是厭倦了官場。

而杜甫這裡也是如此,他也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抱負,可惜的是時不我與。

他對於官場的爾虞我詐也是厭惡到了極點,此時和好友靜靜地坐著,不談仕途,只談風月,這樣輕鬆愉快的日子在他困苦的一生中當真是不多見了。

唐朝兩大詩人,白天同行晚上共眠,一首詩寫盡兩人友情

全詩寫的很是清新飄逸,既展現了他和李白的非凡友誼,又突出了兩人的高潔志趣。

尤其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讓我們明白了,當年的李白和杜甫是何等地要好。

難怪後來的杜甫會用餘生來懷念他這個僅見了三次面的老大哥。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