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法
中國的山水畫,除了面樹,最重要的還有畫山畫石。樹畫得再好,若山石畫不好,也難成山水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山石是山水畫中基礎的基礎,也是每位山水畫家形成自己風格的基礎。山石畫不好,不但成不了一幅好的山水畫,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故明代的董其昌說:“蓋大家神品,必於皴法奇。"畫史上以表現山石形態的皴法,不但代表了每位名畫家獨有的技法功力,而且也是形成每位畫家獨特風格的一種特有的形態。
山石法,其實可分畫右和畫山。畫石是基礎,畫山是畫石的延續,只有先將每一塊石頭畫好了,那畫山也就有了較好的基礎。山石似可分,然又不可分,山石本為一體,磊石為山,破山為石,山石合一,融為一體。
北宗山石畫法
畫石用筆先用水筆皴擦,然後嚴整,用焦墨寫之。石形峭拔方硬,,腕力而鐵,蒼茫淋漓,氣勢縱橫,水墨渾融。
畫石
先說畫石。畫石當分三面。石分三面即指每塊石必是一個完整的立體,而非平面。三面者是指石有凹凸深淺,陰陽向背,高下參合,要有厚重感與立體感。山石乃天地之物,既有靈性,又有氣骨,故畫石需如畫人,把石當人畫此石方能活矣。
畫石,一筆俱下,須有轉曲多姿,婀娜多變之勢。可先用淡墨勾框, ,再以濃墨或焦墨破之。石之輪廓若左勾濃墨,則右宜稍淡,若上勾淡墨,則下宜稍濃些,以此分其陰陽向背。畫單塊石是如此,畫磊石也如此。
畫石又有大間小和小間大兩法。大間小即大石塊外加若干小石塊,然當以大石塊為主,小石塊為輔副;小間大即小石塊為主,大石塊為副。然不管如何,以整體為上,當大小適當,主次分明,切不可主次不分,混亂不堪。
南宗山石畫法
畫石下筆宜用中鋒,要有粗細斷續、彎曲頓挫、波折靈活,忌板、滯、刻,繁不可重濁,密不可窒塞。皴擦不論多寡,厚而華滋。溼中求毛,枯中求潤。石有三面而各有不同,偃仰向背,用筆生動,自有神氣。
石的立體感又以皴筆分之。石的外輪廓既成,即可按輪廓依次加皴。皴法的不同畫法,當以石塊的不同形狀和各地的石體而定。故而歷史上不同的名家就依據傳統的用筆方法,並依據不同地區的石塊形狀會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法。較有名的就有北苑巨然石法、范寬石法、荊浩關仝石法、二米石法、黃子久石法、王叔明石法等諸種石法,並各自形成不同的皴法。譬如披麻皴、斧劈皴、豆瓣皴、解索皴、雲頭皴、米點皴、亂柴皴、折帶皴等等。
小斧劈皴法
大斧劈皴法
長斧劈皴法
長斧劈皴法又名直擦皴,此法用筆嚴整,溼筆焦墨直擦,石形峭拔方硬,墨氣淋漓。
豆瓣皴法
雲頭皴法
骷髏皴法
園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骷髏皴,形態宜瘦、透、秀、漏,玲瓏洞不可過多,皴法亦不可繁,以氣清為主。
馬牙皴法
畫法筆用中鋒,蒼勁有力,形勢聳立,多方小石塊,皴法以縱橫為之,然忌石塊皴法雷同。
米點皴法
礬頭皴法
牛毛皴法
折帶皴法
亂柴皴法
亂麻皴法
荷葉皴法
畫山
再說畫山。
畫石既成,畫山就不難。難就難在要畫出山的氣勢與韻味。
畫山須先畫輪廓,輪廓既定而後皴之。然畫輪廓要從大處著眼,切不可從碎處積為大山,此為大忌。山有峰巒之別。形勢峻拔者謂之峰,形勢圓轉者謂之巒,峻拔與圓轉,其用筆亦自然不同。
山勢樹頭法
主山最宜高聳,客山須要奔趨。
畫山有主賓之分。主山既定,群山相輯,定賓主之朝揖,再列群峰之威儀。不可多,亦不可少。多則亂,少則漫。
山又有高下之別。所謂高者,血脈在下,肩股開張,其基腳必厚壯,巒岫環繞其間,映帶不絕。如此,才顯高山之不孤不什。所謂下者,血脈在上,其山巔平落,頂額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深插莫測,此謂淺山也。高山、淺山,猶如賓主相依,客從相讓。如此,則輪廓分明,脈絡井然。
山形樹頭畫法
山形不得重犯,樹頭不得整齊。
秋山畫法
雪山畫法(一)
雪山畫法(二)
溪谷畫法
水注川者溪,泉通川者谷。
巖澗壑畫法
懸石者巖,兩山夾水者澗,夾路者壑。
崖、岫、巒畫法
峭壁者山崖,有穴者岫,圓形者巒。
懸崖畫法
巉巖畫法
怪石巉巖而立,仍須土阜以培其根。
峰嶺畫法
尖峻者峰,平夷者嶺。
坪臺畫法
凡畫叢山峻嶺峭壁懸崖,宜畫一二坪臺,以舒其氣及破其繁。畫法:坪臺上面參差須貫氣,左右不可畫斷立面,用枯筆渴墨。
路徑棧道畫法
路要曲折,莫做連綿之道,時隱時現。路接危時棧道可要。
斷岸小橋畫法
斷案頹堤,小橋宜置。
閱讀更多 隴中後山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