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論語/顏淵》中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句話是孔老夫子留給後世的話語,君臣父子之間要有一定的界限存在,否則就會亂套。同時我們國家一直都流傳著很多的俗語,雖然它們被稱為俗語,但其本身卻一點都不俗。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因為大部分的俗語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只要我們能夠將這些道理搞清楚,那便可以受益匪淺。不過一些俗語的村子,是老祖宗幾千年來,通過生活經驗進行總結概括,然後演變出來這些話語。但是有些話總是“話糙理不糙”。

就拿“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俗語來說,它就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那損失可就有些大了。為了幫助大家搞清楚這句俗語蘊含的深刻道理,我們下面就來詳細地給大家做個分析。如果有人對此內容頗感興趣,那就不妨先耐著性子將下面的內容閱讀完再說。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一、“父不進子房”蘊含的深刻道理。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似乎只是父母不應該隨便進入到子女們的房間中去。可這樣一來,就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了。畢竟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最為親密的,且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子女而言,還需要經常接受父母的照顧。那麼父母在照顧自己的子女時,就免不了要經常進出子女們的房間。若是像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所言,認為父母不應該經常隨便進入子女的房間,那父母還怎麼照顧他們的子女呢?由此可見,這句話肯定沒辦法單純地被這樣理解。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其實,這句話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為人父母,縱使跟子女們的關係再怎麼良好,也得注意尊重一下子女們的隱私。給他們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而千萬不能總是試圖去窺探子女們的隱私,否則的話,不但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而且還容易影響到子女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

這對於維持一個家庭的完整和和諧狀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為人父母者最好能夠認真體會一下這句話所含有的深刻道理。千萬別等到把關係鬧僵才感到後悔,那樣再想與子女恢復以往和諧的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比較困難了。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二、“官不入民宅”蘊含的深刻道理。

按照我們分析“父不進子房”的邏輯方式來分析這句話的話,從它的字面意思上來看,這句話無非是在告誡那些當官的人,千萬別輕易跑到老百姓們的家中去。雖然這樣理解也能說得通,但是為何這句話要如此告誡當官的人員呢?

其實,這句話蘊含的深刻道理,恰恰就隱藏在對這一原因的分析結果中。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告誡為官者沒事兒少往百姓家跑的意思,但是為官者要想因此告誡而受益匪淺,那就得先搞明白為何要如此告誡他們。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其實,這句俗語之所以要如此告誡為官者,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這樣的: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很多地方官員對待百姓們的態度都非常不好。動不動就盤剝百姓,或者奴役百姓。所以,那個時候大部分的老百姓都非常懼怕官員。當官員們突然造訪他們的家時,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恐懼感。這樣一來,縱使官員們只是單純去老百姓家看看情況,也照樣會嚴重影響到老百姓家的正常生活。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第二個原因,則主要是針對那些心存妄念的老百姓們而言。要知道,既然有本本分分的老百姓存在,自然也就有不安分的老百姓存在。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總想通過巴結當官的人,以此來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名和利。

倘若為官者總是往這樣的老百姓家裡跑,那即便他們依然能夠保持廉潔公正的為官品性,也免不了會被不知情的其他百姓們猜疑已經失了為官者該有的風骨。時間久了,不僅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容易幹出仗勢欺人的舉動來。而且那些為官者還要為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犯下的過錯承擔主要責任。

俗話說:父不進子房,下一句才是精華,背後深層含義,值得深思

總結:

所以說,俗語雖然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用。但是實際上,若我們能夠搞清楚它所含有的深刻道理的話,就很容易因此而受益匪淺。通過這些淺顯易懂的句子,在古時候的民間,能夠更好地被大眾所接受。

這些個俗語畢竟都是先輩們的經驗之談,縱使年代久遠,卻也照樣對我們有很大的教化意義。就拿“官不入民宅”這句話來說,即便是放到現在,也照樣對為官者有比較大的警示作用。當然了,像這樣的俗語還有很多。如果大家對此比較感興趣的話,就要注意儘量多收集一些了。只是建議大家一定要記得先搞清楚這些俗語的意思再說,否則的話,它們根本就沒有辦法發揮出它們本該發揮出的作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