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


因为挖了两米发现土都是原封土,没有任何被盗过的痕迹。(关注奉史为师,天天历史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墓没有被盗过就不挖了?

挖墓叫停经过

雍正墓被挖掘的时间是1980年,当时考古专家们找到雍正墓就开始展开挖掘,当考古专家向下挖到两米处的时候,遇到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以下都是原封土。这可以证明,雍正墓是完好的。正当考古队决定挖开雍正墓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紧急下达了命令,于是,发掘工作被人为叫停。

目的为了保护文物

对于我们来说,找到文物的位置,挖掘文物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妥善保管好这些挖掘出来的文物。

一般来说,除非这些文物被盗墓的盗过了,或者是被建筑施工人员无意破坏了,再或者为了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主动发掘,我们才会将文物挖掘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文物。

所以,只有当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能够完整地保存、保护被挖掘出的文物的时候,那些文物才能重见天日,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让我们一起读有趣的历史,奉史为师!


奉史为师


雍正陵叫“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与雍正同时入葬泰陵地宫的还有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年羹尧的妹妹)。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泰陵的一处发现了一个盗洞,经批准,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泰陵进行抢救性挖掘,结果在挖到地宫内的【金刚墙】时,盗洞消失了。也就是说盗墓者并未得手,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打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陵了。

  • 万历皇帝陵的金刚墙的样子(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雍正的“泰陵”属于“清西陵”。“清西陵”是清入关后开辟的一处皇家陵园,具体位置是在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以西。陵园内的帝陵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

其中,雍正的泰陵历时6年完工(1730年-1736年)。虽然营建时间不长,也是挺劳民伤财的,据统计,为了营建雍正的泰陵,迁走了19个村庄,

拆除了大量的民间房屋,其中瓦房73间、石板房14间、草房1336间、草棚461间。搬迁山厂200处,砍伐树木6154棵,圈占各种地亩84顷13亩5分7厘5毫8丝。

  • 泰陵,乾隆年间绘

泰陵的地面建筑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一处“火焰牌坊”,这也是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无论是明朝的帝陵,还是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都没有立火焰牌坊的先例。所以 ,这处的火焰牌坊到底有什么用途也是挺令人费解的。

  • “火焰牌坊”

清史上关于雍正的帝陵及身后事的文墨并不多。据清宫档案记载,泰陵地宫地面共用二尺金砖473块。由于地宫并未打开,对于很多人关心的在泰陵地宫里面,雍正遗体是否有头,是真头还是金头?也是不得而知的。


  • 泰陵陵门

前面还说到与雍正帝同时入葬泰陵地宫的还有两个人,即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皇后入帝陵这是无可厚非的,敦肃皇贵妃为何也能入帝陵地宫陪葬?

决定皇贵妃能否祔葬在帝陵,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该皇贵妃是皇帝的宠妃;②皇帝陵地宫有空余的棺位;③该皇贵妃在皇帝入葬前死亡。

敦肃皇贵妃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年羹尧也曾权倾一时,是雍正党的头号功臣,但年羹尧是被雍正赐自尽的,难道敦肃皇贵妃年氏没有受到牵连吗?

雍正三年(1725年),年氏被晋升为皇贵妃,然而晋封才七天,尚未来得及行册封礼,年氏就病死在圆明园中。半个月后,年羹尧被赐自尽。

年氏死后,她的金棺并未立即安放进雍正泰陵,而是移到阜成门外十里庄殡宫暂安。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二十二日,年氏金棺才随孝敬宪皇后梓宫移入泰陵。时间上来说,年氏已经被封为皇贵妃,并且死在了雍正的前面,她是有资格入泰陵的,但是,直到乾隆年间,她才入泰陵,这究竟是雍正的意思,还是乾隆的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阿斗,喜欢我的回答就赐个赞吧。喜欢文物考古聊历史,就关注我吧!


文物考古聊历史


雍正帝埋在了清西陵,称为泰陵,位于河北易县。

1928年、这一年孙殿英几乎把清东陵刨了个遍,为了军费他也是疯了,可清西陵却毫发无损。虽属近代,但是交通还是不太便捷吧,导航一下,唔~292.4公里。

1975年、考古专家在清理清东陵时,就有专家提出来要发掘雍正的泰陵。

1980年、在雍正泰陵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盗洞,当时的文物专家判断,雍正的泰陵可能已经被盗,因此,处于保护的目的,当时河北文物局就同意了对泰陵的挖掘。

1980年、当考古专家沿着盗洞实施挖掘时,只挖到了2米深,却发现,原先的盗洞不见了,也就是说,盗墓贼可能也只挖到了这,因此,墓中的宝贝没有被盗,因此挖掘人员紧急上报,文物局紧急叫停挖掘。

可以说雍正皇帝的陵墓是唯一保存十分完好的清朝陵墓。


古今通史


雍正的陵墓为泰陵,雍正帝的泰陵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它在清西陵的陵寝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体制最完备,气势最恢宏。堪称西陵之首。泰陵的地宫中葬有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泰陵背靠永宁山,前朝元宝山,在五千米长的神道旁边坐落着70多座古建筑。而就是这样一座帝陵,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

雍正之死造下谜团

公元1735年10月8日凌晨,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了。

据史料分析其死前三天的活动知道:从雍正发觉身体不适,到死亡还不足两天时间,死的太突然和离奇,而对于雍正的死因历史资料中很少有记载,以至于关于其死因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病死说、宫女杀死说、中毒说、遇刺说,但流传最广的就是,雍正皇帝遇刺说,认为雍正是被仇家所杀——吕四娘。 民间流传,吕四娘杀掉雍正皇帝后把他的头给割下来带走了,至今不知下落。皇帝死了,得按时下葬啊。可是,没有头颅的事被百姓们知道了多失皇家脸面。当时的人想了一个办法,为了保持雍正皇帝的尊严,留一个全尸,大臣们派人做了一个金脑袋给安在雍正皇帝的脖子上,这才风光下葬了。就是这样,后世一直广为流传的未解之谜就是雍正皇帝的金头之谜。

谜团之下的挖掘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上升,对于雍正历史中的谜团迫切需要解开,在雍正地宫未打开之前所有的说法都是推论,而不是定论。同时,当时先后打开了乾隆陵、慈禧陵、香妃陵的地宫。这些清代人物的地宫的清理和开放,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许多疑案,更重要的是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旅游事业因此而迅猛发展,并促进了经济和物质文化产业的连带发展。因此,守护着具有同样巨大文物价值和旅游潜力的易县清西陵也不甘寂寞,经过仔细勘察、详细论证后,有专家提出了开启清理雍正帝泰陵地宫的大胆而又实际的方案,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的正确抉择。因为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成立前,人们就在泰陵的哑巴院内琉璃影壁下发现有一个盗口,洞内填满烂砖碎瓦和垃圾,而且当地人普遍认为该陵已经被盗匪盗掘过了,既然明十三陵和清东陵都已经有开启皇陵地宫的先例和成功经验,于是提出了清理被盗掘过的泰陵地宫。


挖掘一半却戛然而止

1980年4月8日,清西陵的文物管理处为顺利开启雍正的地宫,事前做好了一切周密的准备,准备开挖雍正的帝陵。于是,开启雍正地宫的消息快传出,引来了很多媒体记者的关注。考古工作者开始沿着之前盗贼留下的盗洞进行挖掘,人们总算等到了谜团解开的那一刻,可是当挖掘工作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当挖到地宫的第一道屏障金刚墙时,竟然发现盗洞并没有打通地宫,由此可知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者的破坏,继续挖掘,打开地宫一切谜团终将解开,可是工作人员叫停了。泰陵已挖开的昔日盗洞因此被堵上了,泰陵地宫的那种神秘在次被蒙上了往日的面纱。关于挖掘工作叫停其实我国有一项政策规定:没有被盗过的古代帝陵一般不能主动发掘。在我国帝陵发掘史中,主动发掘帝陵的只有一处,那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但是在发掘定陵过程中给考古留下了很多的遗憾,由于当时的发掘保存防腐技术的落后,使得地宫内很多精美的文物在瞬间灰飞烟灭,整个都遭到了破坏,基于此次的教训,考古不在主动发掘古代帝陵,所以泰陵在开挖到一半的时候被叫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地宫内的稀世珍宝。

限于目前的技术对帝王陵的发掘保护工作很难达到完全不损失。雍正陵未被打开其实是对历史文物最好的保护,是对历史最大的尊正。雍正的谜团也只能由未来去真正解答了。


时间的背后0


先说说雍正陵的基本情况。

大清朝最个性的皇帝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子,按照老理儿子随父葬,原本打算陪着老爹在清东陵找寻自己的陵地,但是找来找去发现清东陵的地质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说白了就是地宫进水的可能性太大,所以雍正不惜破坏所谓的祖宗成法,安排自己最信任的老十三弟允祥给他在别的地方找寻万年吉地。


要说这允祥,也是不辜负老哥的期望,带领着的风水大师团终于在河北易县西的山脚下找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吉壤,这里要风水有风水,要气势有气势,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于是乎,雍正立马在此地开始营建其大清朝的第二个皇家陵区-清西陵,而雍正自己的陵叫做泰陵。

在1980年,河北省文物局突然收到一个报告,称雍正帝的地宫被盗了!这简直是晴天霹雳的事件,要知道位于清东陵的康熙和乾隆都在战乱的时候被盗了,雍正这个由于地理位置幸免于难,没想到在和平时期出现这样的事儿,于是乎,文物局马上成立的工作组,准备对雍正的地宫进行抢救性挖掘,在民间一直流传雍正是被暗杀的,在下葬的时候配了个金头,所以这次能清理地宫大家也都希望揭开这个谜团,但是,当考古队员在泰陵方城哑巴院的影壁下探查的时候,发现盗洞没有打通金刚墙,换句话说,雍正的地宫没有被盗,这是虚惊一场。

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现场的专家立刻决定,开掘作业紧迫叫停。并封闭盗洞,不对雍正地宫开启挖掘程序,重新对泰陵进行更加周密的保护!就这样,雍正还安静的躺在地宫中,关于他的谜团还将会流传下去。


老猪的碎碎念


说起此事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考古学家夏鼐。他曾主持了万历定陵的挖掘,又及时制止了雍正泰陵的挖掘,不然我们可以预见,一个类似定陵的考古悲剧,很大可能会再次上演。夏鼐此举,可谓是功德无量。

大家对万历皇帝的定陵挖掘,基本上都比较了解。在当时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郭沫若、吴晗等人贸然打开了定陵的地宫,外界空气涌入,打破了地宫内的环境平衡,对丝织品瞬间化灰,金银器皿等也发生了氧化。再后来因为文物保护手段缺乏,更有不少文物蒙尘。

最后,万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被扔下山崖,而他们的骨骸也被当做封建残余而付之一炬。这绝对是考古史上的悲剧。

夏鼐作为著名的考古专家,主持了当时的定陵挖掘工作,这一切必然给了他极大的触动,所以也就有了他后来挺身而出,阻止挖掘泰陵的行动。

雍正皇帝本身充满争议,而他的陵寝泰陵作为清西陵的守陵,自然也备受关注,如果能够打开地宫,不仅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更会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收获。这一切都让很多人起了挖掘泰陵的心思。

当然,这一切必须在考古的名义下进行。 理由也是现成的:在泰陵宝城的琉璃影壁上,原本就有一个不知何人留下的、不知道有多深的盗洞,这说明泰陵很可能已经被盗了,这意味着泰陵可以进行抢救性挖掘了!


于是在1980年,对泰陵地宫的清理发掘被正式批准,同年的4月8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发掘雍正皇帝陵寝地宫,自然引来各方的广泛关注,文物部门、媒体云集现场,静等地宫呈现真容。但在挖掘的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了,原有的那个盗洞向下挖了两米之后,露出的土层显示是原来的封土,这也就意味着泰陵地宫完好,根本没有被盗过。

现场挖掘当即停滞,负责发掘者开始研究下一步行动,而泰陵地宫完好的消息,也在次日被刊登在了报纸上。夏鼐看到相关消息后,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立即停止发掘。在得到文物局的同意后,他又亲自赶到发掘现场,宣布了停止发掘的命令。


发掘工作被及时叫停,盗洞被彻底封死,泰陵重归宁静,避免了重蹈定陵的覆辙。 或许没有夏鼐的行动,泰陵地宫一样会幸免于难。但夏鼐的行动,起码证明了他的态度,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至栽斯言!


李飞叨


清朝皇帝中,我很佩服雍正……



他是一个铁腕的皇帝,但也是一个谜团很多的皇帝。

九子夺嫡,为什么雍正获胜?康熙怎样去世?为什么他会重选墓地?在位十三年的他怎样去世?是不是被吕四娘砍掉了头?……

一一谜底,需要我们去找寻答案。

这不,机会来了……



孙殿英很出名,他因盗慈禧墓一炮走红,之后又盗乾隆的陵墓。后来,我们在清理乾隆墓地时,很多人呼吁对泰陵考古,因为泰陵有一个盗洞,可以说明太陵被盗,需要抢救,最重要的是解开谜团。

上面也批准,允许发掘。可等顺着盗洞挖掘下去不到两米时,盗洞消失了……原来,泰陵没有被盗。

这一消息被所长夏鼐知晓,他先向上面汇报,又连忙赶往现场,叫停发掘。又回土填埋,恢复原样……

好险……


三叔小记


雍正皇帝的陵墓泰陵位于清西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宏伟的一座。然而,雍正帝的泰陵留给世人的印象不仅仅是规模宏大,更在于它的神秘性。泰陵之所以神秘,是因雍正帝死因一直是个谜。历来关于雍正帝的死因众说纷纭,甚至有说雍正帝是被仇家割掉头颅而亡。

上世纪8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泰陵发现了盗洞,加上好奇心作祟,最终以泰陵已被盗,需抢救性发掘保护为由申请挖掘雍正帝泰陵。发掘泰陵的消息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各路文物工作者、考古人员云集泰陵,各地报社也不示弱,纷纷前往报道。

然而,就在考古人员沿着盗洞向下挖了两米左右,传来了出人意料的消息。原来先前盗墓者并没有盗取成功,因为盗洞只有两米深,盗洞以下的土层还是泰陵原先的封土层。这个消息被在场的报社记者们纷纷报道,国家文物局很快就了解到了泰陵的挖掘情况,紧急叫停发掘泰陵。

既然都已经开始发掘了,为什么又因为泰陵没被盗过,就放弃发掘了呢?

这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明神宗定陵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学家、考古学者在对明朝万历皇帝定陵进行考古研究时,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墓中文物已埋藏地底多年,一经挖出很快就被氧化损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事后国家从文物保护的立场出发,规定不再主动发掘古代帝王陵墓。

因此,当年在发掘泰陵时,确定泰陵并未被真正盗过后,国家立即叫停泰陵的发掘,以免重蹈定陵考古的悲剧。


历史守望者


雍正是清朝历史上的第5位皇帝,共执政13年,虽然他的执政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他留给后世的谜团却很多,从如何继位到死因之谜一直都是史学家们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而关于雍正的死因,坊间流传最多的是雍正被吕留良后人吕四娘所杀。其过程是:吕留良后人因为受文字狱案的牵连而被清庭灭族,万幸的是,吕留良13岁的孙女吕四娘逃过了这场劫难,为了报灭族之仇吕四娘暗暗发誓“不杀雍正,死不瞑目”!

后来,吕四娘就四处投名师学习武艺,当她学成出山之后,就用自己所学的轻功偷偷潜入了皇宫,趁着雍正熟睡之际,手起刀落砍掉了雍正的头颅,之后便并将雍正的头颅带出皇宫祭奠自己的家人。而失去头颅的雍正尸体,被做了个金头颅连同尸体一起安葬在了清西陵的泰陵内!

虽然只是个野史传说,但很多史学家都想证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而证实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开清西陵的雍正墓一探究竟!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泰陵发现了个盗洞,他们认为泰陵已经被盗墓贼盗掘过了,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于是就申请了发掘泰陵,并得到了批准。当考古学家沿着盗洞向下发掘两米后,他们惊喜地发现往下的封土层完好无损,盗墓贼盗墓并没有成功,于是泰陵的发掘工作就被紧急叫停了!

之所以要紧急叫停发掘泰陵,是因为国家曾明文规定,不得主动发掘完好无损的陵墓,而泰陵虽然被盗墓贼打过盗洞,但盗墓贼并没有真正打开泰陵墓室,泰陵还是完好无损的,所以不能发掘!

虽然此次史学家们错过了一次接近雍正死因真相的机会,但相比较于能完整地保护陵墓内文物,这个真相又能算什么呢?


唐古看今


雍正墓一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雍正这一生,也充满了谜团,按照民间的说法,雍正皇帝是被刺杀的,因此,在雍正墓中,雍正的人头,是一个纯金打造的人头。

甚至还有一些更加传奇的说法,雍正墓里机关重重,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的。根据一些考古人员的说法,雍正墓和清朝其他皇帝墓不一样,至少从目前的挖掘和整理看,雍正墓保存的相当完整,虽然人们在雍正墓附近的确发现了盗洞,但值得注意的是,盗洞下挖深度不过两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以下的土,都是原封土,因此,雍正墓长达270年,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这个大墓被盗过。雍正墓真正挖掘,是在1980年,但和那些盗墓贼一样,当考古专家向下挖到两米处的时候,遇到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以下都是原封土。

按照正常的理解,盗墓贼绝对不会走空,更不可能打了两米的盗洞后,就立刻停止。考古专家松了一口气,原封土的出现,可以证明,雍正墓是完好的。正当考古队决定挖开雍正墓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紧急下达了命令,于是,发掘工作被人为叫停。

也就是说,这次挖掘,和那些盗墓贼一样,也只挖了两米,就停止了。很多新闻报道中,并没有说当时发生了什么,甚至大量民间传说中,也没有传言,当时发生过什么奇怪现象。

而根据文物局的说法,停止挖掘雍正皇帝的墓,唯一的原因就是,当时缺乏足够的技术水平,无法保证文物的完整。 这是考古领域最害怕的结果,一代官方盗墓贼郭沫若,曾经大力主张挖掘明朝陵墓,在缺少足够技术支持下,大量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就遭到了很大的损坏,这些破坏,根本无法修复如初。

最可惜的就是明朝定陵的龙袍,被氧化的几乎毁坏,幸好郭沫若两年前就死了,不然这个伪考古学者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挖来雍正墓,而定陵的悲剧,很可能会重演。结果就是,大量珍贵文物,彻底毁坏,丧失了研究价值。

雍正墓的停止挖掘,其实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读,如果坚持挖,的确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有人,有设备,有耐心,就一定可以挖成功。至于说,那些传说中的机关埋伏,以及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传言,对于考古工作而言,顶多作为参考,何况,对于一个仅仅270年的墓而言,只要准备充足,并不是一件难事。

挖开容易,保护难,真正的考古学家,和那些沽名钓誉的伪考古学家本质区别就是,这些真正的考古学家,明白考古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希望通过考古,研究那些久远的过去,而不是为了挖掘宝藏,满足一己私欲。

如果挖开了,却无法做到保护,让那些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失,那还不如让雍正墓,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到有了这些技术,可以保证文物不受损坏,这时候再去挖掘,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