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可以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竹籬茆舍墨客


這是專家異想天開的奇談怪論。一日三攴,是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生存條件。一日三攴,能維持人的熱量,尤其是體力勞動者。至於有人肥胖,營養過剩給人帶來危害,那是有人三攴攝入不均衡,偏食,攝入高熱量的食物所致。沒看到農民打工者有多少患肥胖症的。工地食堂大部分是豆腐燉白菜,燉土豆,有時有肉,肉也不多,再加上早六點,到晚七,八點鐘收工的體力消耗,吃紅燒肉也胖不起來。真正怕胖,應科學用攴,改一日二攴,甚致一攴,管不嘴,邁不腿也白搭。


Y翼之三子


看自己情況。至少在我個人來說,一日兩餐沒什麼問題,反而腸胃很舒服。從三餐到兩餐,有個過程,剛開始中午不吃會很餓,就吃些水果或喝個湯,後來餓的時間慢慢推移,從一兩點到三四點再到五六點,基本也就是晚飯了。現代人營養過剩,勞動量又不大,兩餐的營養絕對夠用。當然,對於體力勞動者或許這樣不行,所以還是要看個人情況。


無言的老任


位置:西部小縣城,農村

從小一直都是兩餐制,上午9-10點吃飯,下午4-5點吃飯。一天兩餐制,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依然是這樣,不過上學的小孩,要跟隨學校的作息,是三頓飯。

其實吃兩頓還是三頓,主要還是看作息,白天工作安排的計劃。

今年疫情期間,在家辦公,我就是在家吃兩頓飯,早上8點起來,洗漱好,開始做飯,做好差不多九點多,吃完飯10點,然後開始辦公到下午3點多,然後開始做飯,5點左右吃飯,吃完飯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再做一會就到7點。

其實吃幾頓飯主要還是看時間的安排,因為上班,所以人都必須保持一致,所以才是三餐制,但是你會發現大家到4點左右都會餓。

農村人的作息:早上六點起來地裡幹活,到九點多回來,做飯,10點吃飯。休息一下,再去幹活,5 6點吃飯,吃完飯,再幹活到7.8點。

兩餐制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太晚吃飯,晚上不會餓。當然前提條件是你11點前睡覺


文行忠信


在家的日子裡,我每天兩頓,早飯八點左右,晚飯三四點左右。我不是聽了專家的建議,而是,為了健康,為了吸收不了的能量,為了晚上睡得安寧,必須這麼做。我們的老祖宗,也沒有規定必須一日三頓;在山西山村,當地的農民,也是一日兩頓,沒見什麼不好。中國人,必須要改掉晚餐胡吃海塞的毛病,為了胃,也為了眠,部分人嘗試兩餐制,是完全有益的。


胡楊2020


過去,我小時候,早上上學,九點回家吃早飯,然後十點到校下午四點半放學吃飯,農業社勞動也是同樣,一日兩頓飯。只有老人飯後還要勞動,晚上吃兩片饃倒頭便睡,沒有夜生活。

老人瞌睡少,四五點在被窩裡講故事,蠻有意思。


用戶684665180674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文化層面,還是在實實在在的生理健康層面,一日三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早餐作為休息10多個小時候的進食,又要為一天上午的工作提供能量,因此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吃早餐,糖類物質供給不上,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症狀。不吃早餐還容易造成胃部不適,分泌出大量胃酸,長期容易形成胃病。科學的飲食方式是要倡導早餐要吃好、少吃。

二、午餐是全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頓,必須要吃好吃飽,保證全天的營養所需。特別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小孩來說,午餐就是保證身體營養,補充體類糖類、氨基酸、無機鹽的主要途徑。因此,午餐是必不可少的。

三、晚餐作為全天最後一頓飯,要補充適宜的能量,提供接下來的10多個小時的能量所需。雖然我們在夜間休息的時候,能量消耗相對減少,但我們體內仍然要緊張呼吸作用等,仍然需要能量維持。但是,科學的飲食方式建議,晚餐最後少吃,這樣更有利於晚上更好的睡眠,以及減少對腸胃的負擔,也讓腸胃能有一定的休息時間。

所以,從科學的飲食規律來說,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建議: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



醉山水


我不能接受。

一天吃兩餐怎麼就有益於身心健康了?

考慮沒考慮個體差異?

專家是不是每天坐辦公室沒有什麼消耗量?

專家是不是也沒有什麼運動?也不鍛鍊也不健身?

別的不用說,讓專家試試每天像公司跑業務的職員一樣每天跑來跑去的,下了班再去進行至少30分鐘的健身運動。你看看專家還會不會覺得一天吃兩頓飯最好。

不講個體差異、不考慮個人不同情況的建議,都是信口開河。


someone啊


我國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形成的。解放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多為“一日二餐”,這個習慣可能與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糧食不足有關!國人目前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蘇聯專家向中國政府建議的,是介於人體營養的需求考慮,有些人甚至一日四餐,因為解放後我國很多人參加了社會主義建設,他們在工廠上班多為“三班倒”形式,有些上夜班的人回家後還得加夜餐……改革開放後,大家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一日三餐都跟豐富。但問題也出在這個“豐富”上,目前我國患“三高症”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已經過億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其原因出於“營養過剩”!出於健康的考慮許多專家提出國人的“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二餐”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也就是說讓我們每天攝入的營養讓身體充分吸收而不能過剩,因為營養過剩就會給健康帶來威脅!當然在營養攝入上是不能一視同仁的比如: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營養攝入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腦力勞動者因為工作環境原因體力消耗少出汗少(空調),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以嘗試“一日二餐”。而體力勞動者體力消耗大、出汗多清淡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而出現各種疾病,可以繼續保持“一日三餐”但切忌暴飲暴食,應時刻觀察是否出現“三高症狀”。我個人覺得不管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二餐”必須因人而異絕不能過於教條!同時我也建議向西方國家那樣實行“分餐制”的飲食習慣,這才是防止疾病傳播和健康的飲食標準!


拂曉的泉水


餐飲是一種制度嗎?吃飯這個事情算是從古到今約定俗成的,還沒有說入法律或者上升到制度層面的。

專家只能是建議吧,到底吃幾頓飯,還是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的。

有人吃得多,有人吃的少,健康與否跟吃多吃少沒有直接絕對的關係。

關鍵是看個人習慣以及自己的身體狀況。

我都是一日三餐按時吃,早餐相對吃得多一些,吃飽即可,不吃撐。午餐也是吃飽,晚餐吃得少,一般不吃饅頭或者米飯這類的主食,要麼是水果蔬菜、粗糧熬湯,或者小米粥。

要是改成兩頓,我覺得我是受不了,消耗比較大,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你讓那些從事高強度體力或腦力勞動的人吃兩頓飯,可能要死人的。


我是魚湯


專家嘛。不幹體力活,所以當然隨便說話而且不說人話。

古人吃兩頓?你怎麼不和古人比收入?比平均壽命?是不是耍流氓?

古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現代人呢?領導專門等下了班晚上十點開始交代任務明天就要,你吃兩頓頂到什麼時候?

可見這種專家不說人話不幹人事兒脫離現實脫離群眾基礎,由來已久。

這種專家,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