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如何?

腦洞人物史


近代最有名的盜墓賊非孫殿英莫屬,他帶人盜掘了滿清清東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國時代的溫韜相比,孫殿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溫韜駐守關中地區七年,竟然把唐朝18座皇陵全部盜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壞了地上部分,免遭於難。

俗話說得好,掘人祖墳,斷子絕孫,溫韜最後也落得個滅門的下場。

溫韜為什麼敢盜掘唐朝皇陵?

說溫韜,必須先說說唐末的天下局勢,和五代十國的前兩個朝代後梁、後唐,因為這跟溫韜的盜墓有直接的關係。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更加難以抑制,黃巢起義興起以後,這些藩鎮藉著鎮壓黃巢起義的機會,擴大實力,佔據地盤,在剿滅黃巢後,一個個完全形成了地方軍閥,唐朝中央朝廷的權威本來已名存實亡,經過黃巢這麼一鬧騰,算是壽終正寢了。

這時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幾個獨立的小王國,其中實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溫和晉王李克用。後來朱溫先殺了唐昭宗,又殺了末代皇帝唐哀帝,滅亡唐朝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梁。而他最大的對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溫有很大關係,所以李存勖為報父仇,攻打後梁,最後成功,李存勖也自立為帝,建立後唐。

而我們的主人翁溫韜呢?

他原來是個大盜賊,曾經佔山為王,後來歸附了藩鎮李茂貞,跟著李茂貞圍剿黃巢的起義軍,消滅黃巢以後,李茂貞自以為功勞很大,竟然挾持了唐昭宗,然後讓唐昭宗封他為岐王。結果李茂貞就被朱溫等人打,這時候溫韜背叛李茂貞,投降了朱溫,後來,溫韜反過來又背叛朱溫,回到了李茂貞那裡。這是唐朝滅亡前,溫韜跟朱溫搞上了關係。

唐朝滅亡以後,李茂貞因為實力不夠大,不得不假裝歸附後梁的朱溫,然而,李茂貞私底下又偷偷的聯合李克用,想討伐朱溫,結果因為他跟李克用各懷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時候,溫韜再一次背叛李茂貞,投降了朱溫,然後朱溫先後封溫韜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這幾個地方,大體都在關中地區,而唐朝的皇陵也在這裡。這就給了溫韜盜掘唐朝皇陵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唐朝五代的節度使和藩鎮,其實都是獨立的小王國,溫韜既然被朱溫封為耀州等地節度使,那麼他就是這幾個地方的土皇帝,誰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盜掘唐朝皇陵。

再一個,溫韜這個人,最善於裝孫子,誰實力大,他就喊誰爹,你看他,一會背叛李茂貞,一會兒背叛朱溫的,說明他臉皮夠厚,夠不要臉,所以,在別人那裡,盜掘人家祖墳這種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溫韜那裡,就五個字,這都不叫事!

溫韜盜掘唐朝皇陵過程!

唐朝在關中地區,總共有十八座皇陵,分佈在西起乾縣、東到蒲城的崇山峻嶺上,號稱關中十八陵。分佈範圍遍佈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如果算上武則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這裡。

溫韜做了耀州節度使,就開始瘋狂盜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這段話主要講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關中十八陵,全部被溫韜盜掘了,裡面的金銀珠寶書籍名人字畫全都被溫韜給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堅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裡面的很多稀世珍寶,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歡的鐘繇和王羲之的真跡。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禮泉縣東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佔地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設計者,是狄仁傑的伯樂,古代著名大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兄弟,

為什麼唐昭陵那麼堅固呢?因為昭陵的地宮門是用重達五噸的大石頭製造的,也就是至少一萬斤重,這麼重的大石門,至少需要十幾個舉重冠軍,或幾十個普通人才能啟開吧。

第三,溫韜盜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時,天有異象,風雨大作,把他給嚇著了,他不敢幹了。所以乾陵地宮才保存了下來。

宋人程大昌《考古編》曰:“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據說黃巢曾經發動幾十萬大軍,也想盜掘乾陵,結果沒找到地宮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黃巢溝”。

溫韜在關中地區做了七年的節度使,前前後後,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個遍,消息傳出去以後,天下震驚,甚至嚇得當時和後來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剛死了,棺材還沒暖熱,別人一聽有寶貝,就把自己給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訓,比如後唐閔帝李從厚,下葬剛剛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盜掘了。

以至於後周太祖郭威曾經感嘆說,“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並遭開發”,要求自己死後要薄葬。

溫韜從唐朝皇陵裡搞到的寶貝,有一部分傳到了他的外甥鄭玄素手裡,比如數千卷古代典籍和鍾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書,而所收鍾、王法帖,墨跡如新,人莫知所從得。有與厚者問之,乃知玄素為溫韜甥,韜常發昭陵,盡得之,韜死,書歸玄素焉。

溫韜的下場,自己被殺,閤家遭滅門。

溫韜之所以要盜掘唐朝皇陵,當然不是為了好玩,他盜了那麼多寶物,是為了賣錢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用這些寶貝上下打點,以圖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和權勢。

溫韜在關中呆了七年,壞事做盡,後來晉王進攻耀州地區,溫韜很害怕,就要求後梁把他調走,然後他就被後梁調到河南繼續做忠武節度使。

晉王李克用死後,他的兒子李存勖繼承王位,發誓要替父報仇,然後滅掉了後梁政權,建立了後唐政權,是為後唐莊宗。這時候溫韜不請自來,投降了李存勖,同時,溫韜還通過後唐皇宮裡的伶人,結交了李存勖的皇后,當然很可能給了皇后很多唐陵裡的寶貝,讓皇后活動李存勖,吹吹枕邊風。

結果還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溫韜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還賜溫韜姓名曰李紹衝。當然,溫韜做過的惡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們並沒忘記,宰相郭崇韜就跟李存勖說:“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李存勖卻說,我說過寬恕他了,不能言而無信啊,於是又讓溫韜回到河南繼續當節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溫韜這種反覆小人不放在眼裡,他的繼承者李嗣源並沒忘記溫韜的惡劣人品,李嗣源發動兵變殺了李存勖,繼承帝位以後,立馬把溫韜抓到了監獄裡。後來也不讓他做官了,讓他回老家種地。

誰知道,過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溫韜,把溫韜給抓起來流放到德州,接著就賜死了溫韜。這個大盜墓賊,一生反覆無常,作惡多端,掘人祖墳,終於遭到了報應。

至於他的兒子們,後來也被一個叫張從賓的人都給殺了,可謂滿門皆滅,報應不爽。


西堤君


下場如何?那還用想嘛,他活著的時候可是李姓當家,雖然一個是唐朝,一個是後唐,中間隔了個五代十國,但到底盜取的是李家的祖墳啊,李嗣源回過神來就把他全家給咔嚓了,自然少不了他。



(溫韜)

要說溫韜這賊小子,還不是一點半點的有意思。人家在梁國那時候陝西那一塊做軍閥的時候並不缺錢,但是架不住人家就是有那麼個窺癖欲,賊喜歡到別人家裡去看看藏的啥好東西再順手牽羊回來。那時候經常大晚上在他的轄區內的民區房頂上躥下跳,忙的不亦樂乎。


“哎,我就不缺錢,我就享受這個過程!”

等到後來覺得這些個小打小鬧滿足不了他日益膨脹的慾望了,索性把目光放在了轄區內唐皇陵上。

於是乎,從李世民的皇陵開始,他可是一連爽了十幾把,當然,中間也有忠貞不屈的。

宋朝學者陳大昌記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啥意思?就是說溫韜每次想要染指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的時候就突然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一離開就又天氣放晴,一靠近又變天,如此反覆好幾次,屢試不爽,溫韜心裡直犯嘀咕,本來就沒文化,覺得很邪性,索性放棄了對乾陵的盜取。

要說有趣的就是這賊小子沒文化還不識貨,在盜墓時把文物裡最貴重乃至價值連城的細軟字畫等丟一邊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裝裱字畫的金絲綾羅。有學者估計搞不好李世民陵墓裡的《蘭亭序》就被他給撕了。


你說把東西盜出來後吧,這些個見不得光的東西本應該藏著掖著,結果人家弄了個花裡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記在冊,完了接著還不無自豪地昭告天下:

“來瞧一瞧看一看啊,今天我盜取了唐太宗的陵墓了啊,這可是裡面的寶哈!”

更要命的是這賊小子把李家祖墳給盜了,還用這些寶貝去賄賂後唐皇帝唐莊宗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這小子心大被老婆搗鼓的利令智昏,但是他的好義兄後來把他殺了篡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可不樂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自己要來找不痛快打我李姓的臉,那我便滿足你,下令把他捉起來滿門咔嚓了。


(李嗣源)

“就是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你溫韜不是拿李姓祖宗的東西來賄賂我我李嗣源也不敢用你啊!你溫韜在李茂貞門下時朱溫一來你就搖尾投降,朱溫一走你又搖著尾巴回去向李茂貞表忠心,等後來你看情勢不對了你又投靠了朱溫,等到我那個該死的兄弟李存勖要建立後唐了,你又棄朱溫來投靠我李家,你這立場變得比臉譜還快,讓你留在我身邊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不書


五代盜墓祖師爺溫韜下場夠慘,被後唐皇帝給殺掉了

溫韜,陝西耀縣人,五代時的一方諸侯,被後世尊為一代盜墓祖師。

這個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反覆無常,特別能裝孫子,趨炎附勢;第二就是喜歡玩古墓,先後盜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則天的乾陵留存外,其餘唐代帝王陵都開了棺,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別憎恨他。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溫韜正好在西安鎮守,先後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長官,對管轄地所屬的唐陵悉數發掘,盡取其金銀,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溫韜傳》還記載了他挖掘出鍾繇、王羲之墨寶的事情,唯有在發掘乾陵時,風雨交加,他才沒敢動手。

此後,溫韜的動靜實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後唐莊宗後,大臣郭崇韜進言,說他天生有反骨,務必要斬殺掉,最終被後唐明宗李嗣源誅殺。

看來,錢財身外物,還是不要貪財盜墓的好,否則結局就會很慘啊。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與我一起討論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五代時期,一顆匪星落入嵯峨山,人們傳言匪星落入唐皇陵,必是不祥之兆。恰有個娃娃在此時出生,父母非常高興,給他取名溫韜,這人,也真正就成了一個盜了許多唐陵的千古罪人!

這溫韜,年輕時就落草為寇,打家劫舍。且此人狡詐多變,極善鑽研。他先被歧王李茂貞收為義子,改名李彥韜。在老家華原,擔任鎮將,成為地方軍政長官,從此踏入仕途。

俗話說,不怕人為盜,就怕官為盜,便是如此!而溫韜這個人屬於典型的“牆頭草”型軍閥,哪家的實力強就歸順誰,根本沒有忠誠可言。唐末後梁時期,溫韜遊走於李茂貞和朱溫之間,朝秦暮楚,最後被後梁任命為靜勝軍節度使,並更名為溫昭圖。

而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帝王都有厚葬的傳統,陵墓中往往埋有大批稀世珍寶,而與此相伴隨的,自然是層出不窮的盜墓行為。在和平時期,針對帝王陵墓的盜掘,還只是小偷小摸的民間行為,而且一旦被破獲,盜墓者所受懲罰必將極重。

但在戰亂時期,盜掘帝王陵墓的行為則成為普遍現象,不僅盛行於民間,就連個別官府和軍方也會參與其中,而且規模是相當的大。

如新莽末年的赤眉軍首領樊崇、東漢末年的國賊董卓,便先後將兩漢皇陵挖了個遍,獲取珍寶無數。近現代則有“東陵大盜”孫殿英,挖掘乾隆、慈禧陵墓,收穫也是頗豐。

但哪怕是在軍方參與的大規模盜掘皇陵活動中,溫韜也算是“異類”,此人不僅作案時間長、盜掘規模大,而且還膽敢將盜掘成果登記造冊,在國內宣揚,實在是狂妄至極。他先後盜挖了十七座唐朝皇陵!可謂膽大至極。

在盜墓後,他將陵墓中的財寶,統統納為已有,匪星投胎的傳言果然應驗了。起初,溫韜盜掘唐皇陵不過是籌措軍餉,擴充實力,在解決軍餉問題之後,溫韜盜墓的目的只是為了搜刮稀世珍寶,以滿足其變態獵奇心理。有了這批珍寶當敲門磚,溫韜不斷變換手中的保護傘,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溫韜盜掘的17座皇陵中,最出名,影響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這座皇陵原本防範森嚴,卻抵擋不住進行了詳細勘察與研究的盜墓賊。

《新五代史·溫韜傳》詳細記載了昭陵被盜的過程。溫韜順著墓道來到墓室,“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他組織了數千士兵,以牛拉馬馱的方式,花了一個月,才將昭陵的寶物全部搬完。可以說,對於昭陵的盜掘,是溫韜盜墓生涯中最喪盡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溫韜的行為,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留下了很多歷史之迷。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收藏了很多書聖的真跡。他死後,包括《蘭亭序》在內眾多名家書畫一同陪葬。溫韜盜掘昭陵,《蘭亭序》並未面世,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猜測,這件國寶很有可能毀於此次劫難。

不過溫韜喜歡將盜得寶物逐一登記,編成目錄,出版成書。在書的目錄中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由此,也有另一種說法,或許《蘭亭序》還未失蹤,還有機會重見天日。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奇事,就是乾陵這座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當時挖掘完其他十七座皇陵後,溫韜對於乾陵自然也是眼饞,可是當他決定動手的時候,每當溫韜的盜墓隊伍準備破土開挖時,乾陵周圍便會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場面極為恐怖,而當隊伍倉皇撤離後,陵墓周圍則迅速雨霽雲收、天氣晴好。

這種情況連續發生數次,彷彿冥冥之中有神靈護衛乾陵,溫韜不解其中緣由,但心中卻是恐懼至極,最終只好罷手。

甚至在《新五代史》中也有記載到“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這種詭異的現象,也算是為了這座皇陵的留存做足了貢獻。

不過自然,“善惡到頭終有報”。同光四年,在“興教門之變”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嚴懲貪吏,減徭輕稅,發展生產,裁減宮人,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後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溫韜這種沒有政治立場的軍閥,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憚。而且明宗也深恐他盜掘皇陵的做法為後世仿效,所以藉故將其滅族,以儆效尤。

公無928年,溫韜遭滅門。一代賊帥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謂哪怕是匪星降世,也終難逃脫報應。


井夫子


溫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許州節度使,溫韜在五代梟雄中排不上號,只有給人家當兒子裝孫子的份,但卻另一個行業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績,甚至有人將他列為這個行業的大哥。這個行業叫盜墓。

在來許州以前,溫韜是耀州節度使,管轄今天的陝西富平等地,那個地方實在不是人呆的地方,上面有太原小弟河中硃友謙時時來找他聊天,前乾爹李茂貞有空時也來執行一下家法。但溫韜同志紮根此地,一干就是七年。

原因無它,這裡是唐朝皇陵所在地。在七年裡,溫韜大幹苦幹,將境內及附近的十多座皇陵挖了個遍。唯一沒被掘開的是武則天的乾陵,不是他不想,只是他不敢,據說只要一靠近乾陵,就會風雨大作。

想來,武則天一代女皇,殺氣太盛,連他公公唐太宗都不比不上。唐太宗的昭陵就沒有風雨護衛,被溫韜成功開啟。

溫韜在這裡起出了無數的珍寶,裡面有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原件。但溫韜沒有受過教育,從年輕時起就是當盜賊的,對什麼書畫不感興趣,弄出《蘭亭集序》後並未在意,終使這一絕世珍寶流落人間,到現在不知所終。

據記載,溫韜的盜墓風格十分灑脫,不用像東陵大盜孫殿英一樣找軍事學習的藉口,也不用偷偷摸摸半夜三更不敢見人的幹,其人一般白天行動,據稱理由是白天挖墳,遇鬼不怕。而在成功打開墓室後,必將工作成果登記在冊。

而溫韜因數有錢,獲改名李紹衝。

如果李世民知道挖了自己墳的溫韜在李存勖同志的親切關懷下,成為自己的掛名子孫,只怕先氣活過來,順便又氣死過去。


到了後唐時,後唐大臣霍彥威私自將溫韜送到牢裡,準備砍頭。這個時候,已經位列三公:太子少保。

這時候,另一位權臣把溫韜保了下來,他說“溫罪惡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內難,冀安萬國,豈專為公報仇邪!”

眼見溫大賊又要逃出法網,好在後唐的皇帝李嗣源先生雖然年紀大了點,但腦子清楚得很,本朝用的是唐的國號,溫韜挖了唐朝的皇陵,這個人不處置,怎麼好意思繼續使用李唐的品牌。

於是,李嗣源將溫韜削職為民,打發他回老家種田去。

一年以後,李嗣源又想起了這位兄弟,覺得讓他種田會汙染農作物,專門下了一道詔令,將溫韜流放到德州(山東德州)。

經過一年的勞動改造後,李嗣源估摸著這位已經洗心革面不會給閻王添麻煩,就一道聖旨讓兩位自個去見朱溫了。


腦洞歷史觀


溫韜,被譽為中國史上最大盜墓賊,唐朝18座皇陵被他挖了17座,臭名昭著。

溫韜是五代時梁國人,據說他出生的時候,有一顆流星恰好落到了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一位神算看到後預測:“匪星殞落,必然會出現一位給唐皇陵帶來災難的人物。”當然,這一段很可能是後人的編排,但是也足以知道他是位怎樣的人物。

溫韜從小不學無術,年輕的時候就做過盜墓的勾當。而且善於經營,會溜鬚拍馬,投靠軍閥,逐步獲得一些權勢。而他又狡詐善變,誰的勢力大就投靠誰。一開始軍閥李茂貞,因為好勇鬥狠成為了一員鎮將。後來朱溫勢大,又投靠朱溫,然後又叛變回到李茂貞手下。不久又故技重施,投靠了後梁。

唐朝,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共建有二十座皇陵(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乾陵),除了最後兩位皇帝建陵他地外,其餘都十八座皇陵都在陝西咸陽的二道原坂上,這十八座帝陵號稱"關中十八陵"。

而溫韜投靠軍閥後,擔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管轄關中地區,正好是皇陵所在地,簡直是狼入羊群。

"關中十八陵"僅有一陵逃過溫韜的魔爪,那就是武則天與高宗合葬的乾陵。但也不是溫韜不想挖,而是他不敢挖。溫韜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心有餘悸,就沒有再繼續挖下去,自此絕挖乾陵的念頭。

那麼溫韜後來是怎樣呢?

溫韜投靠後梁幾年後,後梁被後唐滅了。於是他又投靠了後唐,繼續並用偷盜而來的東西為自己仕途鋪路,賄賂了後唐的劉皇后,城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寵臣。後來後唐的明宗李亶繼位後,不吃溫韜這一套,又厭惡他的為人,於是被唐明宗下了獄,賜了死。


雲享歷史


亂世出英雄,也出梟雄,這溫韜是一個很有看點的人物,能把“壞人”做得如此徹底,而且厚顏無恥,並且頗有成就,歷史上溫韜絕對是數得著的。

首先,他生而為盜賊,開始是小打小鬧,最後卻能混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在他做長安行政長官七年,幾乎將轄區內所有的皇陵都盜挖一遍,詭異的乾陵除外,十八座唐朝皇陵均遭此君毒手。

其次,他能以“叛徒”的身份,在官場混得如魚得水,他能混上官飯吃,完全靠抱大腿,誰有權勢他跟誰混,對此事《新五代史》上有明確的記載——

“溫韜,京兆華原人也。少為盜,後事李茂貞,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茂貞以華原縣為耀州,以韜為刺史……已而復叛歸茂貞……末帝時,韜復叛茂貞降梁……”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溫韜其人,豪無節操,五代時期死士很多,可以青史留名,然而溫韜不走這條路,他太過於現實和勢力。

溫韜跟曹操、孫殿英之類齊名,但比後者卻囂張很多,溫韜每次盜墓都率領部隊前去,就差敲鑼打鼓了,他動輒帶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開挖皇陵,挖到珍奇異寶後,還要立個名冊登記,然後結集出版,供世人觀瞻,觀賞他盜墓的成果。

盜挖皇陵後,他還要公然進出朝廷對皇帝進行賄賂,當時的皇帝李存勖和他寵愛的皇后李玉娘都曾受賄過,也是荒唐到了極點。李存勖和李玉娘也是一對極品,李存勖非常縱容皇后李玉娘,聖旨幾乎都可以用她的手頒佈,而他們二人又非常貪財,平時閒著沒事,經常做點買賣,包括水果、蔬菜瓜果之類都要拿出去販賣。

當時的溫韜、張全義,袁象先,都通過賄賂劉皇后而得到很多好處,高官厚祿享用不盡。

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溫韜這樣的小人才能渾水摸魚,放在政治清明的環境裡,他早就死一萬次了,恐怕會被挫骨揚灰。

後世考古學家認為,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最危險的人物,說來搞笑,是因為他沒文化,他對於珍貴文物的破壞可謂是古今第一人。

我們都知道《蘭亭序》的珍貴,據說蘭亭序被李世民帶入昭陵,而昭陵慘遭溫韜盜取,他不僅取走了數不清的寶物、文物,還有這些珍貴的字畫。溫韜看不懂字畫,不知道這些是價值連城的東西,是真正值錢的,他只將裝裱字畫的綢緞狠狠撕下來帶走,字畫扔了。而《蘭亭序》也在那次盜墓中被遺失了,十分可惜。

不過,後世專家也存在一絲僥倖——《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裡,而乾陵是溫韜唯一沒盜的陵墓,如果真是那樣,可真是文化史上第一大幸事。

因為溫韜登記的冊子上,沒有《蘭亭序》的名字,所以《蘭亭序》可能還在古墓裡。

溫韜為什麼沒盜取乾陵呢?因為他前後三次接近乾陵時,突然上天颳起大風,閃電不斷,暴雨如注,嚇得溫韜慌忙逃竄,一向不信報應的他,也開始心有餘悸,認為是報應。乾陵因為詭異的天象而躲過一劫。

溫韜到底盜了多少寶物呢?《新五代史》也給予了記載——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溫韜的下場如何呢?

據說他出生時伴隨奇異的天象——有匪星隕落在昭陵附近,相術師說:此乃大唐的災難。而他最終也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滅了滿門,人們都說,這是他喪心病狂盜墓的報應。看來報應還是有的,只是時機未到罷了。


靜說歷史


說起溫韜這個人,他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軍閥,又是臭名昭著的盜墓賊,當年的關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沒盜掘外,其餘全被刨了個乾淨,等於說整個唐朝21個皇帝,除武則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溫虜到洛陽昭宗李曄,趕到山東哀帝李柷,剩下17個皇陵全被他盜掘,其劣跡無論正史、野史都有詳細記載,坐的瓷實得很。

關中十八唐帝陵分佈圖。

溫韜,陝西耀縣人,從小就劣跡斑斑,不學無術,長大了以偷盜為生,唐末天下大亂,靠著鑽營混到了隴右節度使李茂貞帳下,不久升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溫所篡,建立“大梁”,溫韜升為耀州節度使,關中地區剛好是他的轄區,而唐帝陵就散落於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溫韜,本名已無考,跟著李茂貞時,改名李彥韜,投靠朱溫後,賜姓溫,投靠李存勖,賜名李紹衝。

唐朝曾經濟十分繁榮,國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風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時期天下大混亂,唐帝陵早已無人看守,在溫韜眼中,皇陵底下埋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無論是發橫財還是擴充實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於是打起了主意,這人很聰明,首先把目光瞄準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當年由閻立德和閻立本兩兄弟精心設計建造,可惜了。

他知道帝陵都很堅固,並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溫韜親自主持,帶著隊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記號,然後非常有耐心的等著下幾場大暴雨後,挨個檢查做上記號的地方,有一處山坡的樹木在雨後稍有傾斜,如不做記號根本看不出來,於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眾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裡只有金銀珍寶,對珍藏的名家筆墨、書畫視若無睹,僅珍寶,他動用了幾千士兵拉了一個月才拉完。

有種說法,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當年被唐太宗得到,甚是喜愛,留下臨摹本後將真品帶入棺材,被溫韜盜墓所毀。

很快溫韜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隻要一開挖就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隔天再來挖又是如此,還下起瓢潑大雨,一次比一次兇猛,眾人從沒遇見這種古怪事,覺得是鬼神在保佑,溫韜心底後怕了,所以再沒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沒有乾陵這樣幸運了,在溫韜坐鎮耀州7年時間裡,先後把剩餘16座帝陵全給盜掘乾淨。

溫韜盜墓的行為搞得後來的皇帝都很介懷,比如後周太祖郭威就因溫韜盜墓再三下令自己死後瓦棺而薄葬。

溫韜因盜墓臭名昭著,也因盜墓命喪黃泉,他作惡多端,名聲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個牆頭草,溫韜最先是李茂貞帳下,又轉投朱溫,並在兩者間反覆,最後歸了李存勖,當時溫韜有軍隊,對李存勖來說有點用處,並沒殺他,李存勖死後,李嗣源奪得皇位,這個人本是李克用養子,皇位不正,李嗣源為了顯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懲辦溫韜,這和嘉慶登基清算和珅解決政治痛點一個道理,溫韜是當時人神共憤的大惡人,李嗣源的後唐本就打著延續李唐的旗號,殺了這個盜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眾望所歸,所以李嗣源為鞏固帝位,將溫韜奪位後流放,賜死。


圖文繪歷史


溫韜的出生傳說

據說溫韜出生的時候,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於是民間的傳說就開始了,這就是能給唐代的陵墓能帶來巨大的災難的人,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再唐朝的時候一共有18座帝王陵墓,可是溫韜卻將17座陵墓都給端了,唯一沒有遭到破壞的是武則天的陵墓。

溫韜早年的時候就是做著一個盜賊,他生於亂世之中,亂世之中的人性命都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誰有會關注一些身外之物,這便讓溫韜有機可趁。溫韜最先追隨的是李茂貞,於是他便改名為李彥韜。可是後來李存勖滅了後梁之後,他又向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進獻大量的珠寶。劉玉娘雖然貴為皇后但是卻是十分愛財,而溫韜又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在後唐時得到了重用。

就這樣溫韜坐上了關中刺史的位子上,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七年,這七年他並沒有歇著,而是對唐朝的帝王墓進行尋找和挖掘。當然溫韜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愛光天化日之下就對唐朝的帝王墓驚醒挖掘。其實溫韜只是一個市井的小混混出身,所以溫韜盜墓的時候只是將其中的金銀珠寶全部帶走,而有些名家的字畫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很多的唐代的字畫真跡就在當時被溫韜給撕毀了。比如當時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能就被陪葬在昭陵之中。

溫韜的下場

溫韜靠著盜墓而來的金銀珠寶在官場中混的更加是風生水起,郭崇韜就曾對李存勖說溫韜這樣的人不能重用,可是溫韜憑藉著自己與皇后的關係甚好,深得喜歡,李存勖也沒有聽信別人的。直到了後來李嗣源登基,才將溫韜流放刺死,這也算是他應得的報應了。


司徒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就是漢唐,本著合久必分的歷史趨勢,強盛過後必然是大分裂,漢朝滅亡後是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大亂世,同樣,唐朝滅亡後是數十年亂世的五代十國,而中國歷史上盜取皇陵最大的案件就發生五代十國的後梁到後唐時期。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李茂貞作為唐朝的權臣因為軍功一步步高昇,成為鳳翔、隴右節度使,與唐室分庭抗禮,還擊敗了唐室軍隊,被唐室封為岐王,其控制區就包括了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大部分地區,李茂貞手下有一個叫溫韜的耀州節度使。

溫韜是陝西耀縣人,因為依附於李茂貞,曾被任命為耀州、崇州、裕州節度使,這三州包括今天的陝西省富平縣、三原縣、涇陽縣、咸陽縣、禮泉縣及乾縣周邊地區,即是李茂貞的地盤,又是當時唐朝的皇陵所在地。

處於亂世中的溫韜就是見風使舵的牆頭草,時而依附於李茂貞,後又投靠朱溫,但不管是李茂貞還是朱溫,都是讓溫韜擔任節度使,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藩鎮總是喜歡改地名,而耀州、崇州、裕州其實都在關中,也就是唐朝皇陵附近,溫韜在關中當了七年的節度使。

唐朝的節度使就相當於地方上的軍政一把手,權力相當大,也就是溫韜在關中當節度使期間,他利用自己職務的便利,把唐朝的皇陵盜了個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事件,也是最為惡劣的盜墓,比民國初年的孫殿英盜取清朝陵墓事件還要大得多。

眾所周知,唐朝的皇陵都是厚葬,陪葬的珠寶、財物是相當的多,在唐朝都城長安附近連綿數十里,溫韜足足用了七年時間,盜取了他有條件盜取的所有唐朝皇陵,分別是:

唐高祖的獻陵、唐太宗的昭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橋陵、唐玄宗的泰陵、唐肅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順宗的豐陵、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莊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貞陵、唐懿宗的簡陵、唐僖宗的靖陵。

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溫韜就盜取了17座,只有武則天的乾陵等幾座皇陵沒有被盜,不是因為溫韜人仁慈,而是因為溫韜在準備盜取武則天的乾陵時,忽然天降異象,一時之間,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這樣惡劣的天氣就突然降臨,天氣不好就沒法盜,每次溫韜等人一回去,天氣就正常了,下次又去盜乾陵時,天氣又變成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了,如此幾次,溫韜也不敢盜了,認為冒犯了老天爺,畢竟當時的人挺迷信。

溫韜從小就是盜賊出身,大字不識幾個,不知道他怎麼混上節度使的,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也許武功才是生存之道,溫韜作為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他盜取唐朝皇陵的手段和其他盜墓賊是有些不一樣的。

1、明目張膽,盜取的財物還公開宣佈。

溫韜盜墓是直接公開進行的,在光天化日下就開始,沒有任何掩蓋的行為,身為盜賊,溫韜甚至連做人起碼的羞愧之心都沒有,哪裡有財物就盜取哪裡,盜了皇陵之後,還將所盜財物公然製作成冊,並且這盜墓冊還流傳了下來,以至於讓人知道溫韜盜了哪些財物。

尤其是溫韜盜取了唐朝最偉大皇帝唐太宗的昭陵,唐太宗是唐朝歷史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政治成果最豐碩的皇帝,當然唐太宗下葬所陪的寶物也就最多,尤其是那幅出自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寫的《蘭亭集序》真跡,也在唐太宗的陵墓之中,因為《蘭亭集序》存世的都是臨摹作品,真跡只有唐太宗有,這個已經成為無價之寶,價值不可估量,而溫韜作為盜賊出身,根本就不認識《蘭亭集序》這種絕世書法作品,在盜出來後,無價之寶的《蘭亭集序》被丟棄,而溫韜卻看中了裝《蘭亭集序》綢緞盒子。

2、動用軍隊數量最多的盜墓。

溫韜身為節度使,手下有數萬的軍隊,溫韜盜墓就直接把自己的軍隊開進皇陵開始盜取,每次都有三到四萬人,這個規格的人數來盜墓,真是大手筆了。

3、盜取皇陵數量最多,財物最多。

唐朝皇陵的大多數都被溫韜所盜取,這麼多的皇陵埋藏了多少財物,全部被溫韜盜取拿來揮霍,一方面是自己揮霍,另一方面是打點上下,將寶物送給自己所依附的勢力,比如李茂貞、朱溫等,後梁滅亡後,溫韜還投靠了後唐的李存勖,並用盜取來的財物收買了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所以在李存勖一朝,儘管盜取了很多皇陵,幹了罪惡滔天的罪行,溫韜仍然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仍然活得好好的,也許這就是溫韜能夠歷經三朝的原因所在吧。

但是,李存勖雖然沒懲罰溫韜,但並不代表溫韜就能高枕無憂了,李存勖去世之後,後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就殺了溫韜,李嗣源之所以殺溫韜其原因就在於:溫韜是個盜墓賊,而且盜的還是唐朝的皇陵,李嗣源的朝代也是唐,這個溫韜盜了前唐大量的皇陵,分別就是一種對“唐”的侮辱,而且溫韜連前唐的皇陵都盜了,後唐的皇陵自然也會被他盜的,所以乾脆殺了他,就這樣,一代盜墓惡賊溫韜被殺,他的那些盜墓而來的財物也被朝廷充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