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后还葬身雍正身旁,为何乾隆却推平其墓葬?

Hybrid_B


这位被推翻了墓地的官员是田文镜,他是雍正时期最受器重的官员之一,康熙在位的时侯,田文镜一直不得志,直到雍正上位他才得到重用,此时的田文镜已经61岁,但是他的脾气秉性却很合雍正的胃口。雍正对他多次提拔,一步步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



(田文镜剧照)

田文镜是个非常耿直又非常严苛的人,偏偏雍正很喜欢他这一点,尽管很多人都在雍正面前打他的小报告,但他依然受到雍正的袒护。雍正还曾动情地在奏折上回复田文镜,只要他不辜负自己,雍正便不会辜负田文镜。一位皇帝能对臣子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对他是多么倚重。

康熙晚年对朝政有点倦怠,所以当雍正上位的时侯,清朝已经出现了许多弊端,雍正为了整顿朝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田文镜成为了雍正最得力的助手,尽管他此时年龄已大,但是他不辞辛劳,深得雍正的赏识。

多年的劳累,使得田文镜渐感体力不支,多次向雍正提出告老还乡,可是雍正舍不得让他走,最后看他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才放他回乡。田文镜回到家乡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死于雍正十五年。田文镜去世后,雍正将他葬在自己的陵墓泰陵附近,还为他写了诔文,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还有田文镜这样的能臣为伴。


(雍正剧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做皇帝后,对雍正时期器重的大臣做了一些整治,必竟现在他是皇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如果前朝老臣不服自己的统治,自然会影响他的威信,所以不管乾隆做出什么动作都是可以理解的。

甚至有人提出要把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没有同意,必竟他是受先皇器重的大臣,乾隆于心不忍,但不代表他就认可田文镜所做的一切。当田文镜的老部下王士俊受到弹劾时,乾隆还是直接批判了田文镜,将王士俊的过错归结到田文镜身上。

关于乾隆推倒田文镜墓地一事记载于《易县志》里,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乾隆直接下令去做的,这应该是个乌龙事件,结果也许恰是乾隆想要的。


这件事发生于乾隆三年,雍正驾崩后葬于泰陵,到了清明时节,乾隆带着官员们去泰陵祭拜,快到泰陵的时侯,发现有个墓地居然把通往泰陵的御路占了三尺多,乾隆一看这还得了,忙问这是谁的墓地,一问才知是田文镜的,当时乾隆也没有说什么。

这时随行的御林军就问是否要将墓地推了,乾隆想想田文镜之墓必竟是先帝御赐的,就算自己不喜欢他,也还是不要随意将他的墓推翻,否则雍正地下有知想必也会不高兴的,所以便说:“拉倒吧。”

据说乾隆当时说的一口东北话,这句“拉倒吧”就是“算了吧”的意思,可是御林军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不懂,居然认为乾隆是让他们把墓地推倒。等乾隆扫墓回来,发现田文镜的墓地居然被推倒了,只剩下雍正为田文镜写的诔文碑。乾隆赶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御林军则说是奉旨将其“拉倒了”。
(乾隆网络图片)

田文镜的墓地就这样被推倒了,而乾隆也将错就错并没有过多责备主事的人。也许乾隆真的不满田文镜葬于雍正身边,但是他也说不出田文镜到底有多不好,必竟田文镜活着的时侯确实为雍正的改革做出了许多贡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功臣。乾隆将错就错默许了手下人的做法,如果他真觉得不该将墓地推倒,不是应该将田文镜的墓地重新修建才对吗?这样也不会惹得雍正地下不高兴,但是乾隆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若说他真的无心是说不过去的。(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这天,乾隆前往清西陵拜祭父亲雍正,车驾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

不一会儿,和珅慌慌张张地过来禀报:“启禀万岁爷,前面遇到了障碍物,挡住了车驾。”


乾隆一听大怒:“这是专修的御道,怎么会有障碍物?”乾隆一边斥责,一边走下车来,到了前面一看,可不是嘛,前面有座墓,墓的门墙恰好占了御道三尺多。

“这是谁的墓?修的如此肆无忌惮?”乾隆问。

和珅继续回禀:“回皇上,这是田文镜总督的。”

乾隆内心暗骂,但田公毕竟是雍正的重臣,他不便发作,于是说了句“拉倒吧!”,示意车驾绕道而行。

后来,整整饶了一个钟头才最终到达雍正的陵寝,几天之后祭拜完毕,乾隆车驾原路返回京城。


到了田文镜墓的时候,乾隆特意往外面瞅了瞅,只见田公墓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孤零零地一座碑,这座碑是雍正亲笔题词的,所以无人敢动。

乾隆大惑不解,忙问:“这是咋回事啊?谁破坏文物啊?”

和珅回禀道:“皇上,这是您安排的啊,您说拉倒吧,我们就按您的指示办了!”

乾隆佯装发怒道:“好你个和珅,你歪曲圣言,该当何罪?”

和珅赶忙跪地求饶:“臣该死,臣该死!”

乾隆表面上看似生气,其实内心十分欢喜,暗夸和珅干得好。


和珅多聪明的人啊,他整天跟在乾隆屁股后面,像是乾隆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乾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都能知道乾隆想要表达什么。

乾隆继位之后,处处和老爹对着干,雍正施政严苛,他施政怀柔;雍正处死的权臣,他给拨乱反正;雍正迫害的王爷,他给恢复名誉;雍正倚重的大臣,他重点打压。

田文镜作为雍正倚重的大臣,虽然死去了多年,但他的墓葬挡了御道,乾隆见和珅拆了陵墓,自然是满心欢喜了!


一半秋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满清里头十二个皇帝,俺最喜欢的就是最雍正,最讨厌的就是这乾隆,嘛十全老人,擦粉涂胭脂的整个一不着调。

就俺觉得,这十二个皇帝要开一碰头会,那努尔哈赤还没开口说话,一个照面先给这乾隆一大脚丫子:“出去!”

没别的,满清打他这起了个头,这就开始败了,瞅着就来气。

话说回来,俺一直就有一个疑问,您瞅瞅乾隆之前的皇帝这脸四四方方的,那是正儿八经的国字脸,咋跑他这,就成了一张瓜子脸,这都带跑偏的,哎,这事找谁说理去。

这闹腾的,一开头,俺就有点跑偏了,这没得办法,说道乾隆,俺就一嘴的唠叨。

好了,咱接入正题。

要说题主雍正这事,咱还得了解一下雍正手里边有啥器重的大臣。

说实话雍正手里边算的上器重的大臣,还真没有几个,而且大多还都是汉臣,这种情况在十二个皇帝中,这是独一份的事。

但这几个汉臣,落到乾隆手里边,那都是难受过来的,毕竟不管死活这都要落到乾隆手里边。话说在乾隆手上,死之前都没能给你个好,死了之后都想拿你撒气。

咱说说李卫,这是死了的,乾隆都说过:“他这是死的早,要是活着有他好看!”

再说说张廷玉,这是活着的,雍正很喜欢张廷玉,而张廷玉干活也是很卖力,所以心眼跟那针鼻大小的雍正,特别照顾张廷玉,让他死了以后,能入驻太庙。按说这事是好事,只要满清还在一天,他张廷玉就能享受一天满清的香火。

但坏就坏在办这件事的时候,落到乾隆的手里边。

张廷玉弄了个晚节不保,把自己个脸蛋子摔地上狠狠的搓吧,装疯卖傻扮成一老糊涂,弄了多少丢脸的事,才把乾隆心头那口子气消了,这才勉勉强强的把张廷玉给扔进了太庙。

这事要是张廷玉死的早,雍正给办了,您觉得乾隆会不会把张廷玉的牌牌给你扔出来?俺觉的一定会,不仅扔出来还一把火给你灭了。

这就跟题主说的,把人家的坟头给平了的事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那么这被平了坟头的人是谁呢?

田文镜!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乾隆为嘛会这样呢?”

说道底乾隆这人特别瞧不上他这老爹雍正,瞅着雍正办的事,哪一件他都不高兴,这不雍正死了之后,一脚一件把这些个制度都踢飞了。

人家乾隆活着就俩字——讲究。

他特别特别的崇拜他爷爷康熙,嘛事都想和这康熙比大小,论高下,感觉只要能比的过康熙,他这辈子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千古一帝了。

康熙弄了两次千叟宴,他这不多不少也两次,康熙下江南,他这划着龙舟没事就去溜达,太多了,深深的把雍正塞的满满当当的国库耗了个干净,饿的耗子都哭。

康熙号称仁皇帝,对待旗人那叫个仁慈,他乾隆也有样学样,对待宗室里的人,那叫个好。把雍正判了的案子,雍正还没死多少年,一家伙全推翻了,雍正那些个老兄弟全恢复成了原样了。

本来雍正朝贪污腐败的现象得到了扼制,结果到了乾隆这里,啥扼制不扼制的,那些个死了的全活了,又回到了原点。这不后来还培养出个和珅陪着自己逗乐。

您要说乾隆不知道和珅干了啥?俺是一百个不相信,他就是故意的。

所以乾隆这人学康熙,仅仅学了点皮毛没学骨啊!形像而神不像啊!

哎!这事一唠叨又远了,咱聊聊田文镜的事。

田文镜

话说 田文镜这人整个就是一孤臣,满朝堂放眼望去,压根就没有一个人愿意挨着他的,当然他自己也不愿意和这帮子家伙挨着。

这方方面面的特别的和雍正像,特别的对路,他做事向来就不对人,啥事拿那条例出来说事,条例说了能干,那没得说干就完了,但条例说不能干,你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他田文镜都要从你嘴里掰颗牙出来,告诉你:“不行!”

当然您要是拿着雍正的圣旨,这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那会,这世界上能让田文镜低头的就是条例和雍正的圣旨,其他的免谈。

什么王爷,什么八旗子弟,一边去!就是这么硬,这一家伙把朝堂上所有的官都得罪了。

咱瞅瞅雍正,前半辈子走过来了,那些个弟弟哥哥们除了老十三,那一个他没有得罪,当兄弟都能当成孤独求败。

所以雍正和田文镜很像。那么针对田文镜的弹劾,那每天都有,一张张一摞摞的,雍正瞅着就当一乐呵,压根就不理睬。

毕竟当年弹劾他雍正的折子不比这少多少不是。

惺惺相惜那是真真的。

况且每次雍正有了啥主意,田文镜总是急先锋,啥事交到他手里边,死磕都能给你嗑出条道来。

所以雍正对待田文镜更多的是包容和呵护,这不田文镜死了之后,就允许田文镜将坟头建在自己的旁边。

俩人死了也好做个伴不是,都硬了一辈子了,唠唠嗑也是好的。

可这事到了雍正死后,一切都变了。

变了

咱前边不是说了吗?这乾隆特别的不喜欢自己这老爹,感觉啥事都和自己的爷爷拧着来。

其实俺就想说,康熙为嘛要选雍正,就是因为这满清已经被康熙推到了悬崖边上了,如果不再收一收,这要出事。

但这乾隆压根就看不到这一点。雍正重用汉臣,那是没得选,因为满人除了龌龊的腐败之外,压根就提不起来。

而乾隆学着康熙的样子,重用满人而不用汉人,即使用汉人,也是用完了直接关起来。您瞅瞅乾隆手里边能数得上数的大臣的名字,就一清二楚了。

所以田文镜作为一个汉人,居然跑到了雍正墓的旁边堆了一个坟头,这就相当于扎到他心坎里的一根刺,这和他的理念不同啊,每回祭拜自己老爹都能瞅见你,这可不行。

所以,有一年乾隆按照惯例跑到泰陵这里看雍正,这就瞅见田文镜的墓似乎占了一点御道的地皮。

“呱嗒!”这乾隆的瓜子脸一下子就耷拉了下来:“这是谁的坟头啊?”

“前朝田文镜的!”那跟在屁股后面穿着黄马褂的侍卫答道:“那是不是把他拆了!”

“拉倒吧!”乾隆很有深意的点了点头说道。

能跟在乾隆身边的人,那一个都不是糊涂蛋,这还不明白,那就算白活了。

侍卫一听,回头就把田文镜的坟头给推的平平整整的,压根就瞅不出来这里是块坟地,就留下一块雍正亲自提写的碑文搁在一边。

毕竟这碑文是雍正也就是乾隆的老爹写的,他就算是再讨厌雍正,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把雍正的字给平了。

后来乾隆假装知道了这事,就很生气的说道:“俺说拉倒吧,意思是算了,就这么得吧!你们咋还把人家的坟头给推了,这太过分了!”

侍卫还能说啥,低着个脑袋听着就成了。

所以啊,田文镜的墓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就这么平了,乾隆又逍遥自在了,又一根刺拔掉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后来堆起来了吗?毕竟乾隆都说这是个误会了!”

能问出这问题的,俺只能说您太天真了,平了,哪还有个再堆起来的道理,给你留个碑文就不错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

宠臣田文镜

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

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或许是冲破了什么桎梏,他走进了雍正的眼中。田文镜给雍正的感觉是正直、清廉、忠诚、敢于叫板、执行力强。

田文镜对于雍正的支持很大,在雍正最难的那几年里,田文镜一直都充当他的前锋部队,不论是什么事情,他都冲在前头,在雍正时期,田文镜和李卫是雍正的左右手,无论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二人都是跟着雍正死磕文武百官,没有一点动摇,最终收效颇丰。

雍正喜欢田文镜这样的人,他喜欢田文镜的敢打敢拼,喜欢田文镜的正直勇敢,喜欢田文镜的一板一眼。总之,田文镜的一切,雍正都喜欢。

惺惺相惜

雍正为什么喜欢田文镜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前,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雍正正是依靠着不结党营私、死心塌地跟着康熙、为康熙办事尽心尽力,这才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最终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雍正在夺位之时,为了执行康熙的命令,得罪了几乎除了老十三外所有的文武百官,他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很孤独,还是康熙的那句“想做皇帝,就要学会做孤家寡人”鼓励了他,但是那种难熬的时候,真的让雍正都曾经想要放弃。

毕竟,雍正的孤立和无助,与当时呼风唤雨,朋党众多的老八一党比起来,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落寞。长期的压抑让雍正很不舒服,但是雍正还是尽心竭力的为康熙办事,因为他在赌,把宝全押在了康熙身上。

好在最后雍正赌赢了,他侥幸获得了皇位,这才保住了性命,否则下场不堪设想。登基后的雍正,依然面临着老八一党的时刻阻挠,雍正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田文镜的出现,让雍正似乎看到了早年的自己,因为田文镜对于他的命令执行起来近乎苛刻,即便是王爷他也不给面子,更不用说八旗的那些“老爷”了,整个八旗子弟,田文镜都是按照规矩执行,没给任何一个人一点面子,在田文镜眼里,只有大清的律法和雍正的口谕,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田文镜之所以这么“硬”,一个是他自身性格决定,另一个是他感谢雍正的知遇之恩,毕竟在61岁之前,他田文镜一直默默无闻,是雍正皇帝对他的提携,才让他有机会走上大清朝的历史台面上来。

雍正看着田文镜,觉得田文镜和自己当年很像,为了主子卖命,得罪光了满朝文武,做事情一板一眼,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当然了,弹劾田文镜的奏章没有一天间断过,但是雍正从来都不看,他知道奏章里写什么,就像是当年弹劾他的奏章内容一样。

雍正对田文镜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他知道孤独的滋味,所以雍正给了田文镜更多的包容和保护,甚至许诺,让田文镜死后的坟墓建在自己的泰陵旁边,陪伴雍正。

乾隆拆除田文镜墓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乾隆与雍正截然不同,身为皇二代、又是富二代的乾隆,接替的江山康熙已经帮他打好,雍正已经帮他治理好,乾隆所需要的就剩下四平八稳的接管江山,只要不犯错,不过分昏庸,便能白捡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

乾隆其实不喜欢雍正,打小就不太喜欢。但是作为儿子,他去泰陵尽孝却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毕竟这种事情哪怕做给别人看也要做。

乾隆去泰陵祭拜,心里不是很舒服,因为田文镜的墓就在泰陵旁边不远,难道他乾隆祭拜泰陵的时候,还要让这个田文镜墓占了便宜吗?于是乾隆心生不悦,准备拆除了田文镜墓。

有一年乾隆来到泰陵,发现田文镜墓占了御道三尺,于是问道这是谁的墓,为何占御道?御林军回道:“田文镜墓,是否拆除?”乾隆大有深意的说道:“拉倒吧。”御林军一听此言,将田文镜墓给推平了,只留下了雍正亲自提过字的碑。

乾隆一看,质问御林军:“我说拉倒吧,不动了,你们咋给推了呢?”御林军沉默不语。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其中利害关系,不言而喻。


乾隆拆田文镜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田文镜墓在泰陵旁,乾隆觉得不妥,他祭拜时不舒服,而且他觉得田文镜不配。一个是乾隆接了雍正的班后,对雍正的一些事情表示了不妥,例如年羹尧的罪,乾隆就改轻了;例如被雍正发配充军九年的谢济世也被补授了江南道御史;这田文镜墓被推平,应该也是以此来表达和雍正的意见有所不同,震慑前朝老臣。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历史!


野史日记


关于乾隆推平雍正宠臣田文镜墓地的事情,记载在《易县志》里。

说的是,田文镜去世后,雍正皇帝感念田文镜忠诚一生,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旁,给田文镜安排了个墓地。雍正去世归葬泰陵后,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乾隆皇帝前往泰陵祭拜扫墓。在行进路途中,发现有座墓的门墙把御道占了三尺多,于是就问是谁的墓地?御林军告诉他,是田文镜总督的墓。同时御林军还问,这个墓地挡住了御道,是否推平?乾隆当时说道:“拉倒吧!”

等乾隆扫墓回来后,发现田文镜墓只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毕竟雍正题写的碑文,谁也不敢动),于是问怎么回事?御林军说:“万岁爷,不是你说‘拉倒’吗?”乾隆才知道御林军理解错了。不过也就将错就错,并没有责罚他们。

(乾隆剧照)

问题来了,乾隆皇帝是真的想推平田文镜的墓,还是御林军理解错了呢?

田文镜是雍正最重要的宠臣之一。田文镜在康熙朝的时候,很早就出来当官了。但是在整个康熙年间,他一直不得志,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被康熙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从五品官员(雍正三年这个官职才升为从四品)。

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已经61岁了,基本上还是一事无成。不过在雍正上台以后,田文镜的机遇来了。雍正非常重视他,对他多次提拔,委以重任,从布政使,到巡抚,再到总督,成为雍正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雍正之所以那么器重田文镜,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田文镜对雍正非常忠诚,坚决贯彻实施雍正的改革主张,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雍正上台的时候,由于康熙晚年怠政,出现了很多积弊。雍正急需整治这些积弊。要整治积弊,就需要有人来帮他的忙。而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些人,就是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得力的助手。田文镜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耗羡归公、摊丁入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田文镜剧照)

田文镜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特点:勤和刻。“勤”就是他做事勤勉,一丝不苟,决不懈怠。“刻”就是他严苛,刻薄,对手下要求很严厉,不讲情面。他这样做事的风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弹劾他。

但是雍正喜欢他这样的风格,甚至动情地在他的奏折上写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田文镜于雍正十年去世。去世后,雍正特批把他葬在自己将来的陵寝泰陵附近,还专门给他写了诔文。

乾隆上台后,对雍正时期的宠臣,对雍正时期干的事情,似乎总是特别有意见,总想要拨乱反正(乾隆这样做,也是为了调和矛盾,让自己获得拥护)。很多雍正生前的宠臣,都受到他的整治。田文镜已经去世,雍正自然不可能整治他,但是依然还是多次表达对他的不满。

(雍正剧照)

乾隆元年,尚书史贻直曾上书弹劾曾经是田文镜部下的王士俊,乾隆就直截了当批评田文镜,似乎王士俊的错误,全都是田文镜造成的。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要求把田文镜撤出贤良祠。乾隆没有同意。但是,没有同意并不是肯定田文镜,而是说因为田文镜和李卫、鄂尔泰是先帝的重臣,他乾隆实在不忍心这样做罢了。

老实说,田文镜的一生,还是做得比较完美的,乾隆虽然不满,也是实在在他身上找不到茬子。所以说,他不爽田文镜葬在雍正旁边,用模棱两可的话,让心领神会的部下把田文镜的墓地推平,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否则的话,御林军也不敢轻易地对一位重臣的墓地进行这么随意的处理。而且,如果乾隆真没有那个意思,事后一定会处罚御林军。就算不处罚,也会对田文镜的墓进行易地修缮。但是他并没有那样做。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雍正爷心中,有着三位不可取代的“心腹大臣”:分别为隆科多、年羹尧、李卫。

隆科多自然不必多说,他是雍正的亲舅舅,身为皇亲国戚,还在雍正是皇太子时,两人就你来我往、有着很好的关系、互相合作帮助;

而年羹尧身为抚远大将军,总管西北军务,可以说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雍正在治理边疆的一颗“定海神针”;

(年羹尧剧照)

李卫也在雍正爷的心中有一定分量,他历经康、雍、乾三代王朝,在雍正年间,官位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任职盐政道期间,对全国的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坚决打击走私的盐贩,稳定盐价,保持了人民的最基本生活。

(李卫剧照)

以上三位,可以说都对巩固国家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晚年的结局却各不一样,年羹尧因狂妄自大,最后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隆科多和李卫却安分守己,得以安享晚年。

但要论雍正最器重的大臣,却还轮不到以上这三位,而是雍正年间,雍正心中的“模范疆吏”———田文镜!

“模范疆吏”——田文镜

田文镜身为雍正、乾隆两朝大臣,在雍正年间,多次担任重要官职,有如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北河总督、河南兼山东总督等等

(田文镜)

任职期间,凭借自己担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经验,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行雍正的各项改革措施,且行之有效,深受雍正宠爱,雍正称之他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做了几十年的“高官”,但他却还是一个清一色的布衣,处理案件时,从来都是铁面无私,依法办事; 对待身边的朋友,从来都不依靠自己的“裙带关系”,拉他们一把; 实地调研考察时,从来都是亲力亲为、办事认真,做到事无巨细; 当了几十年的大官,身边的子女亲戚却依旧如故,并没有从这位“模范臣子”身上借到什么光。

《清史稿》:“(李)卫、文镜受上眷最厚,卫以敏集事,文镜以骄府怨;然当时谓卫、文镜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

《清史稿》对田文镜的政绩也是极为肯定。

(田文镜剧照)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请求“乞骸骨”,得到了雍正的许可,但不久之后,田文镜便病逝了。雍正听到这一消息后,悲伤得不能自已,为了纪念这一位忠臣,感激他生前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亲自赐于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泰陵为雍正皇帝的陵墓),以表厚爱!

但为何这样一位正直大臣,在乾隆期间,其坟墓为何会被推平了?

乾隆年间,河南再次被开荒垦地,官府实行捐输,搜刮民财,搞得当地民生怨声载道,当地官员王士俊对此现象更是充耳不闻(王士俊为田文镜的下属官员)。

这件事后来被尚书史贻直上奏给乾隆帝,乾隆大怒,下令道:河南自从前臣田文镜治理以来,井然有序,但他的下属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民不聊生、唉声怨气,而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然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王士俊最终被革职拿问,田文镜也因此受到牵连。

后来河南巡抚又上奏乾隆:河南百姓都对田文镜产生不满、怨声载道,建议取消田文镜的河南贤良祠堂,但都被乾隆以田文镜为前朝忠臣、重臣为由,奏折被撤回,保留了田文镜的柯南祠堂。

田文镜的坟墓,是阴差阳错的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

乾隆三年,其率身边一帮大臣、皇子等,前去泰陵祭典老爸雍正,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乾隆来到雍正陵墓面前,看着看着总觉得田文镜的墓葬占据了三尺御道,很是不顺眼,便命身边的人把其墓葬夷为平地,就这样一代功臣田文镜的坟墓,被以“无须有”的理由给推平了。

(泰陵)

但这还不止,到了清朝末年,清王朝寿命已尽,许多盗贼再次盯上了田文镜的陵墓,再次将其破坏,陵墓被破坏的惨败不堪,真是让人感到可气的同时更加可恨!


文史议春秋


中国历史上,不乏翻脸不认人的帝王,他们生前给臣子诸多荣耀,等他死后再全部收回,那也是常有的事,雍正在位时期,便十分宠信一位大臣,此人名叫田文镜,汉军正蓝旗人,后来因为立下大功,被转为汉军正黄旗,按照民族来说,田文镜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康熙二十二年从政,他的官职不高,刚开始被外放福建一个叫长乐县的地方当个县丞,在永乐县一干就是九年,因为政绩不错,于是升为山西乡宁县的知县,田文镜当知县一当就是十三年,仕途不见什么大起大落,不过也有一点儿好,就是在基层积累了大量经验,对国家政策有更深层的了解。


田文镜在基层政绩出色,因此进入中央机构,先后担任了吏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官职,虽然此时还没有入雍正的眼,但这些工作积累,都为他今后的任职提供大量经验,田文镜担任御史期间,路过山西见饿殍遍地,当地政府却敷衍了事,基本的赈灾工作没有落实,田文镜将此事上奏天听,雍正命他去山西赈灾,田文镜这时才走入雍正的视线,早年的基层经验,致使田文镜在赈灾过程中大放异彩,几十万百姓得以生存下来,就连雍正就不禁感概,如此能臣,为什么从前没有听过,雍正的宠信,让田文镜在第二年就当了河南的布政使,几个月后再度升迁,转为河南巡抚,当之无愧的地方大吏。

为官多年,田文镜亦犯过大错,那时河南地区发洪水,无数百姓丧失家园,可田文镜却谎报灾情,雍正查清后,为了给这位老臣台阶下,于是将其召回京城修养,不过田文镜那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京中修养了一段时间,雍正便命他为北河总督,田文镜于雍正十年因病请休,不久后离开人世。田文镜这一生,好事做了不少,可坏事同样也做过,但总体来说,相较于其他官员,他为人比较清正廉明,雍正皇帝才对他那么赏识,雍正是个十分端正严肃的帝王,田文镜的风格也是刚正不阿,从他上报山西灾情一事,就可看出他内心是装着天下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田文镜为雍正捞到实打实的好处。

田文镜所提出的赋税方法,虽然触碰了官员乡绅们利益,但确实让国库充盈起来,雍正在这点上很袒护他,所以田文镜可以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田文镜也识趣,他相仿唐朝魏征,积极谏言,弹劾作风不正的官员,仕途一帆风顺,让很多人艳羡,后来有人排雍正时期四大宠臣,田文镜与年羹尧、科隆多、李卫齐名上榜。田文镜过世后,当地百姓为其修建祠堂,雍正得知后悲痛不已,甚至提出要他葬于自己身旁,这还是雍正时期,首个获得如此殊荣的大臣。不过乾隆上台后,过世的田文镜却得到极坏对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当初雍正开恩让田文镜葬于他旁边,乾隆三年时,乾隆带着官员们去泰陵祭拜扫墓,发现有一座墓的门墙,占据了御道的范围,乾隆差人来问,这是何人的墓地,身边人告诉他,这是已故总督田文镜之墓。

因为田文镜的墓地挡住了御道,于是有人就问了,是否要将其推平,乾隆只说了句:拉倒吧,回来一看,田文镜的墓地只剩下雍正所题写的碑文,因为是上任皇帝碰过,一般人不敢动,乾隆这才恍然大悟,侍卫理解错自己的意思,但也没有过多的责备,索性将错就错,把这个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可能有人好奇会问,乾隆是此举是有心还是无意?个人认为,乾隆应该是有意为之,首先田文镜生前名气很大,深得雍正帝宠,乾隆当时身为皇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人,其次雍正下旨让大臣死后葬在自己身边,是件少有的事情,乾隆肯定有记忆,最后乾隆一句穆棱两可的话,让侍卫办错事,其实推倒只是口头话,推平才是他的目的,由此又产生一个问题,乾隆为什么针对雍正时期的宠臣田文镜?

其实要说乾隆故意针对,那也没有那么强烈,正所谓一代天子一朝臣,田文镜是雍正时的宠臣,又不是乾隆信任的大臣,而且在雍正掌权时,因为康熙晚年懒政,导致他上台后,要以铁血手腕处理国内积弊,既然要搞改革,自然要有人来帮忙,田文镜就是雍正的好帮手,田文镜任职时,给雍正干了不少实事,查清国内亏空、整顿吏治等当面,都取得不错成果,田文镜勤于工作的同时,又有些小毛病,就是他严苛得近乎刻薄,因此得罪不少人,曾经有大臣弹劾田文镜,但全部被雍正挡下来。乾隆上台后,在治国理念上与雍正相反,雍正处理政事的手段他也看不上,从而对田文镜也产生意见,乾隆当上皇帝,把自己看不顺的人一一整治,朝堂大换血,但田文镜已然逝去,他也不好去找麻烦,为了消退田文镜在朝堂上的影响,于是发生了清明前夕推平墓地一事。

乾隆不仅对田文镜墓地下手,为了尽早把权力掌握手中,他开始一步步集权,就连田文镜先前的部下也没有放过,乾隆元年,朝中尚书弹劾王士俊,乾隆二话不说,把田文镜批评了一顿,因为王士俊曾在田文镜手下做事,即便故人已逝,乾隆仍然把这笔帐,算在田文镜的头上,有人可能说乾隆锱铢必较,也确实有一些,不过更多是为大局所着想,田文镜与乾隆并未有什么仇恨,推墓这个行为,更多是为了权力,私仇倒说不上,利益罢了。


木剑温不胜


被推平墓葬的雍正朝宠臣,就是田文镜。这个事件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在野史或地方志倒是有一些叙述。无论如何,有这样的传说或事实,就证明人们其实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乾隆皇帝一向不喜欢雍正的政策和雍正的近臣,改弦更张就肯定会打击这些雍正旧臣;二是田文镜本人为官虽然勤勉有加,但为人却太过严苛,做事不计后果,在民间和官场都名声不佳。

一、地方志记载田文镜墓园被毁的传说

田文镜的墓,陪葬在雍正皇帝泰陵的旁边。河北《易县志》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乾隆三年清明节,皇帝来西陵扫墓,御林军前面开道,銮驾仪仗,文武官员、车辆、差役浩浩荡荡缓慢行进,连接数里,旌旗蔽日。当行进到田文镜墓前队伍突然停下,乾隆帝问为何停辇,御林军回答:前面田文镜总督墓的门墙占了御路三尺多,车辇不能通过,请万岁定夺。田文镜生前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近臣,乾隆皇帝听了觉得不便追究,随口说了句:拉倒吧!随即起驾西行。

然而乾隆皇帝祭祖回来,就见田公墓成了一片平地,仅仅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墓中所有建筑均被拆毁。乾隆看后,不知怎么回事,问:田文镜墓为何变成一片平地?御林军回禀:万岁,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乾隆皇帝听完,叹了口气,但并没有追究。

二、乾隆皇帝也许真想毁了田文镜的墓

田文镜是个老年得志的典型,61岁了还是一个中下层官员。雍正即位后,因缘际会加上田文镜对雍正的忠诚,执行政策严格到位。作为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得力的助手,田文镜在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耗羡归公、摊丁入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雍正一朝田文镜终于迎来了官运亨通,相继担任河南总督、河南山东总督、太子太保,死后谥号端肃,入祀河南贤良祠

但乾隆皇帝对雍正皇帝的政策、用人都不太感冒,连张廷玉这样的三朝元老都被嫌弃,田文镜自然不讨喜欢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就连续在诏书中切责田文镜,指责他苛刻严厉、属下剥削河南人民,对河南危害过大等等。《清史稿》记载,一次上谕是:“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百姓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再一次上谕是:“田文镜为总督,苛削严厉,河南民重受其困。士俊接任,不能加意惠养,借垦地之虚名,成累民之实害。河南民风淳朴,竭蹶以从,甚属可嘉。然先后遭苛政,其情亦至可愍矣!河南仍如旧例,止设巡抚。

可以想象乾隆皇帝在找到机会的时候,怎么会不惩罚一下田文镜呢,即便他已经是一具枯骨了。

田文镜为官可算是实心任事,对他的主子也算忠心不二,但只顾媚上邀宠,而不管民间疾苦,也算不得是个好官!所以世人对田文镜坟墓被毁是抱着一种期待的!


温水历史


田文镜,雍正的宠臣,雍正新法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定执行者,为雍正新政的施行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雍正帝赐予其葬在自己将来的墓地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可谓是功成圆满。可在乾隆中后期,其墓地却被夷为平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易县志》记载,乾隆中后期,一年清明节前,乾隆皇帝依惯例前往泰陵祭拜扫墓。途中,发现有座墓地占了御道1米多,于是就问这是谁的墓地?随从答道,是田文镜总督的墓。同时请示乾隆,墓地挡住了御道,怎么办?乾隆随口说道:“拉倒吧!”

等乾隆扫墓回来后,发现田文镜的墓不见了,只剩下雍正题写的两座诔文碑,于是问道田文镜的墓呢?御林军一脸无辜的答道:“万岁爷,按照您的吩咐‘拉倒’了?”乾隆才意识到御林军理解错了。也没追究,这事也就过去了。

这是真的吗?

史书记载,岂能有错。

乾隆玩的障眼法

乾隆发话了,御林军也只敢推田文镜的墓,却不敢推倒雍正题写的诔文碑。田文镜死后雍正伺葬黄陵附近,那谁会在造墓地时会傻乎乎地占御道,犯下如此大忌;退一步讲,就算真有不长眼的,也不会等到乾隆中后期才发现。那这又是为何呢?



田文镜不仅有才干,而且脾气性格还很对雍正的胃口。康熙晚年,自感沉疴积弊不少,却已是无暇顾及。

雍正登基后,一心想整顿吏治,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归土归流等一系列新政,损害到了官僚、士绅贵族的利益,加之雍正刻薄的个性,得罪了不少人,大伙是敢怒不敢言。

田文镜也是出了名的严苛、不讲情面,加之是雍正推行行政的得力干将,自然树敌不少。 乾隆对雍正的新政也是不太感冒,认为树敌太多,整的人心涣散。



为了收买人心,又不想坏了纲伦,授人以话柄,也只能编出这么个故事。

论你挡道否,

推倒没商量。

乾隆不发话,

谁人敢乱推。

自古变法者,又有几人能有好下场?!


波波戏说历史


理科男答历史。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扭转了康熙晚期积累的弊端。雍正死后被葬在了清西陵,也就是现在河北保定永宁山下。

雍正是第一位葬入清西陵的皇帝,他的陵墓叫泰陵,而清西陵则一共葬了4位皇帝。

在雍正的还没死的时候,曾赏赐过一个人,赏赐的东西非同一般,这个东西便是他可以葬在泰陵附近。

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能够葬在皇帝身边,而且还是唯一的,可以说是祖上积了无限的功德。

这个人是谁呢?他叫田文镜,雍正非常喜欢他,还称他为“模范疆吏”。

田文镜在康熙时候就当官了,不过没有多大的成就,当官20多年才混到吏部员外郎。

吏部员外郎这个官,在明朝时侯是正六品,清朝初期还有这个官职,后期就没有了,由此可见,这个官也是个鸡肋。

虽说官职不高,但是这20余年让田文镜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以后也是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康熙去世的时候,田文镜都已经60多岁了,然而这个时候的田文镜依旧没有多大的作为,直到雍正即位,田文镜的机缘才来到。

在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出现天灾,雍正派田文镜前去赈灾,并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在清朝时期布政使都是从二品的官,也就是说田文镜直接从正六品升到了从二品,可谓是一飞冲天。

田文镜不负众望,凭借自己为官几十年的经验,很快将山西治理的有条不紊,并且将山西多年的痼疾都给剔除了。因此,雍正对田文镜是刮目相看,在后来,田文镜的仕途便开始平步青云了,雍正时刻在重用他。

田文镜70岁的时候,因为生病而辞去河南山东总督之职,没过多久便去世了。雍正非常惋惜,特地赐葬于泰陵附近,还让河南为他专门建立祠庙。

田文镜被葬在了雍正的旁边,然而,却被雍正的儿子乾隆平了。

说白了,也是无意间被平的,并不是乾隆有意为之。

有一次乾隆去给雍正扫墓,结果走到一半,走不动了,为啥呢?因为田文镜的墓挡道了,大车过不去。

前面探路的就来询问乾隆该怎么办,乾隆心想,田文镜是先皇的重臣,被赐予葬在这里,总不能给拆了吧,于是乾隆就说了一句“拉倒吧”。然后他们为了赶时间便绕路走了。

等乾隆扫墓回来后,发现原来挡道的田文镜墓没有了,凭空消失了。乾隆很好奇,打听了一番,原来是因为乾隆一句拉倒,就把田文镜墓给拉倒了。

其实乾隆的意思是算了吧,绕道走,结果被那些大臣误解了,于是田文镜的墓就被阴差阳错的平了。

在田文镜墓被平之后,也只剩下石碑,以及汉白玉狮子,后来狮子被搬走,而田文镜的墓更是被一扫而空。

对于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可谓是鞠躬尽瘁,因功劳而被赐予葬在雍正旁边,却没想到这竟是一场灾难,死后也不得安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