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如用兵,新冠肺炎方案國醫大師培訓稿整理(一)(值得收藏)

湖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視頻培訓會

國醫大師,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中醫藥高級專家組顧問 熊繼柏

同志們,大家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領導小組和中醫高級專家組的委託,來給大家講一講有關中醫藥防治的方案。這個方案是我們湖南省中醫藥高級專家組共同研討,而且是經過多次研討才擬定的,並且一直在中醫藥管理局兩位局長的親自組織領導下,確定的方案。

首先我們要對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發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極強。第二個特點,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樣的主症,發熱,咳嗽,然後氣喘。而且病勢發展很猛,一開始僅僅是發熱,咳嗽甚至還兼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然後迅速進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燒、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這是一個共同的症狀特點。第三個特點,發病季節是在去年也就是我們講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後,直到現在。根據這三個特點,我們首先要弄清四條,哪四條呢?第一條中醫學上叫什麼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這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沒有這個病名,我們必須搞清中醫應該稱此病為什麼病名?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第二條,病因是什麼?第三條,病邪性質是什麼?第四條,病變的部位是什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病機,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稱為病機。所以我想就這四點做一點解釋。

首先要弄清這是一個什麼病?它是一個傳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雜病,首先要明確它是傳染病。傳染病中醫稱為什麼病?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中講:“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天牝從來。”這段原文告訴我們這個病是個疫病,疫病就是相互傳染,無論老少都是同樣一個病症,就稱為疫病。在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專門講了溫疫。他說“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疫是自然界疫癘之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這就是講的傳染病。從這兩條原文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傳染病稱為疫病。所以毫無疑問這個病就是屬於疫病。

它的病因是什麼?病因剛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癘之氣,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一個是疫癘之氣,二個是穢濁之氣。《黃帝內經》講“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天牝是什麼?就是鼻子。說明是從呼吸道傳染的傳染病。這不是一般的常見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關於病名,我們要確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癘的毒氣。

第三點就是病邪性質。關於性質我想多講幾句,因為這個病發在冬天,有人認為這是傷寒,是感受寒邪發的病,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發的病,而且病人一開始確實有一點點惡寒的表現,發熱惡寒似乎是傷寒,但是要明確,什麼是傷寒?傷寒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傷寒論》是廣義的,《傷寒論》中的太陽傷寒是狹義的,無論是廣義和狹義,我們看看原文。《難經》講“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五個哪一個是傳染病?不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太陽篇講傷寒,那是講狹義的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大家想想這是傳染病嗎?這肯定不是傳染病。所以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吳又可《溫疫論》曾經專門講過“傷寒不傳染,時疫多傳染,傷寒邪從毛竅入,時疫邪從口鼻入。”這就說明兩點:第一點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而疫病是傳染病;第二點,傷寒邪是從外表進入的,是從體表毛竅進入的,而溫邪、疫邪他是從口鼻傳入的,這就明確了,疫病不能講成傷寒,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都認為冬天的發病就是寒邪,這一點大家要明確,這裡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素,按照《黃帝內經》運氣學的規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陰風木司天,厥陰風木之氣也就是風氣,是主上半年的客氣變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陽相火之氣在泉,在泉之氣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麼時間呢?從大雪開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這個階段在去年它的客氣是什麼氣呢?是少陽相火。客氣就是干擾之氣,就是異常的氣候變化,也就是火熱之氣的干擾,當然這只是運氣規律。在這種火熱之氣的干擾下,如果氣候確實有特殊的變化,那麼就容易發生疫病。《黃帝內經》中曾經專門指出,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也專門指出過,《黃帝內經》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人們感到溫暖舒服,那就是一個暖冬。“其病溫厲。”就容易發生傳染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個字,省略了一段話,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民病溫厲。”這就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在厥陰司天這個年份,最後一步是少陽相火在泉,受火熱之氣的異常干擾,那就是應寒而不寒,變成一個暖冬。如果這個時候氣候的反覆很大,就容易發生傳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發傳染病?不是,它必須根據當時的實際氣候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這樣講“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時間是有固定的規律的,但是氣候他不是絕對不變的。我從去年冬至節氣前開始就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冬至節前後,氣候忽冷忽熱,反覆無常。所以我當時就意識到很可能有傳染病發生,這是《黃帝內經》運氣學理論,就知道今年冬天這個傳染病,不要把它做寒證看。還有一種認識,此次傳染病發於武漢,武漢地區屬於溼熱地帶。所以就認為這個病是溼溫。同志們啊,溼溫我們是很清楚的,溫病學家早就告訴我們,溼溫病的發病季節在夏秋之際,而且關於什麼是溼溫病,《溫病條辨》下了明確的定義,它的原文是這麼講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溼溫。”大家想這個是個什麼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溼熱病,它不是傳染病,而且它有季節性,所以它不是疫病啦,不能跟疫病混為一談。那麼我們當前疫病究竟是什麼性質呢?疫病它的病邪性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溫熱類,第二類是溼熱類,溫熱類多發於冬春季節,溼熱類多發於夏秋季節。溫熱類的疫病基本上是從口鼻傳入的,比如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以及我們當前所發的肺炎,這個屬於呼吸道傳染。而溼熱性質的疫病多是腸胃道的傳染病,比如急性胃腸炎,比如霍亂,比如痢疾。在腦膜炎裡頭也有兩種,一種流腦,一種乙腦,流腦是屬於溫熱性質的,而乙腦就是屬於溼熱性質的,這一點在性質上我們要有所鑑別。這次的疫病我們應該把它的病邪性質確定為“溫熱濁毒”。這個濁字哪裡來的呢?吳鞠通《溫病條辨》講了“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是穢濁之氣,它是穢濁。毒字哪來呢?《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氣,天牝從來。”是濁毒,是溫熱性質的濁毒,這就是我們對這次疫病的病邪性質的認識,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我們要清楚的就是病變部位,病變部位在哪兒呢?疫邪從口鼻進入,呼吸道傳染,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穢濁之氣由口鼻吸受,必然先傷肺氣。這話不是我的話,這個話出自《吳醫匯講》,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口鼻進入疫毒之氣,必然先傷肺氣,毫無疑問,病位在肺。我們看看這個病的主症,開始發熱,然後主症咳嗽、氣喘,全是肺司呼吸所主的病,《黃帝內經》講:“肺病者喘咳氣急”,咳、喘、氣急都是肺的病。但是有一個複雜的因素,我們學中醫的應該知道,肺與胃經脈是相通的,肺與大腸是相互表裡的,也就是說肺與胃、肺與大腸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肺有病往往也會及於胃腸,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經脈聯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講:“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這就說明肺與胃、與大腸直接相通,他們的網絡是相通的,所以肺有病必然影響胃腸。因此在疫病的病變過程中,有一些病人確實有胃腸道的症狀,比如胸悶、泛惡、欲嘔,甚至於大便溏瀉,但是我們要清楚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腸道的症狀只是一個兼證而已。這幾天我已經接觸了30多個病人,中醫肯定是要看病人的,你不瞭解病人的實際情況,光從書本上講,只能是紙上談兵,必須瞭解病人。我看這30多個病人中已經碰到三個危重病人,還有30多個都是一般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始發熱,然後進入咳嗽,進入危重期,高燒、氣喘,開始有一點點噁心、嘔吐,甚至於大便溏,後面基本上就沒有,這是一個症狀的表現。第二個症狀表現就是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突然一變就成為重度期,只要是發熱不退,立馬就高燒就開始暴喘,這是第2個特點。第3個特點,所有的病人絕大多數舌上都是薄黃苔或薄黃膩苔。到了危重期,就是黃膩苔,甚至於是黃厚膩苔,這個真相已經暴露出來了,是痰熱結聚,是穢濁之氣阻塞。我通過這幾天的病人接觸就更加明確了這個疾病的病變部位,病邪性質以及傳播的速度。

下面我們就把關於如何防治新型病毒性肺炎的方案,給大傢俱體的講一下。新型肺炎應該分為四期,第一期是初熱期,包括咳喘期,第二期是重症期,第三期是危重期,第四期就是恢復期,我們根據四期來確定治療方案。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這是永遠不能脫離的,就是辨證施治。張仲景《傷寒論》講的很清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我們《黃帝內經》也早就明確指出了,要“審察病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勿失病機”,為什麼一定要強調病機,就是告訴我們要辨證,中醫是離不開辨證的,要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施治。

下面我們就按照辨證施治的總原則,分成了四期。第一期初熱期,分了三型,第一個證型是溫邪犯肺,就是一開始,溫邪犯肺的表現,發熱微惡寒,注意它是微惡寒。傷寒是惡寒重發熱輕,溫熱病是發熱重惡寒輕,一開始發熱往往都有38度左右,有的甚至39度,乾咳,少痰,咽乾,咽痛,(待續......)

用方如用兵,新冠肺炎方案國醫大師培訓稿整理(一)(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