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一词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与价值?

流水梦浮生


苏轼《定风波》一词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与价值?

苏轼写过好几首《定风波》,并且每一首都是千古名作,写得不仅很抒情,同时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不过即然题主没有说明是那一首,那么我个还是以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来解答您这个问题。毕竟这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流传最为广泛,另外也是最具有哲理的一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如果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看,它着实是很一般,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可是我们想要真正地理解这首诗,那么就要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还有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这首词,并且读懂词作中所折射出来的哲理。

天才少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就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身于四川眉山,苏氏一族在当地属于旺族,祖上苏味道还是大唐的名臣,父亲苏洵更是大名鼎鼎,出身于这样的大户人家,少年时代的苏轼便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小小年纪的苏轼就以诗文名闻乡里,还被人们称为神童,这也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苏轼生活上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另外还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于是他发奋苦读,为得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尽管这一时期的苏轼没有离开过故乡,可是他一直希望可以离开故乡,去到京城考取功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初出茅庐的苏轼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这一年对于苏轼来说极其重要,二十一岁的他跟着父亲苏洵,以及十九岁的弟弟苏辙离开故乡,来到了当时的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父子三人沿着那条弯弯曲曲,异常艰险的蜀道来到京城,但是这一次的科举考试,由于主考官欧阳修的原因,使得他没有获得第一名,而是屈居第二名。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看了苏轼的考卷之后,一时之间惊为天人,但是他细想之后,觉得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而当时的曾巩又是他的学生,所以他便把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看走了眼,于是他还专门宴请苏轼,并且写诗赞美了他,认为他会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事实也证明了欧阳修的眼光很独道,最终苏轼成为了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

乌台诗案

那么说到苏轼就一定要提到“乌台诗案”,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磨难,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由于反对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运动,于是在湖州的任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正是这一时机,从而被别人抓住了把柄,认为他讽刺了当时的皇帝,另外还污蔑新法。当时的宋神宗大怒,下令逮捕了苏轼,这就是“乌台诗案”的起因。

苏轼被关进了天牢之后,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但是王安石又站出来求情,力劝宋神宗不能杀苏轼,最终在王安石的劝说之下,苏轼逃过了一劫,但是人生却从此发生了改变,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市。正是在这时期,他创作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财富与价值

我们稍稍了解了苏轼人生轨迹之后,再来读这首词,那么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毕竟到了黄州之后的苏轼,一开始内心是很悲痛,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释然了,内心变得更加坚定,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尽管只是描写了自己当时与朋友在雨中漫步的情形,以一种极为细腻,同时又充满哲理的口吻来描写,于是也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哲理。

苏轼在这首词前面还有一段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我们从这段序言中就可以知道,当时的苏轼内心平静如水,它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天气,所以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苏轼思想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最后再回过头来说这首词,其实整首词着实是很普通,并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只不过是描写了当时内心的一种感受,再结合周围的环境,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从这首词中能够学到的就是对于人生的那份从容,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要灰心,只要坚持下去,等渡过了难关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所走过的路,你一定会发现,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那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这也正是此词最大的财富,以及它所应有的价值。


品诗读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的春天,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他与朋友一起出去春游,在路上却遇到了狂风暴雨,朋友们被雨淋湿,都感到很狼狈,很扫兴。

只有苏东坡却毫不在乎,没有这样想,依然兴致不减,泰然处之,缓步而行。

他的朋友们眼里看到的只是风雨,而苏东坡在雨中参透的是人生!

甚至在雨中苏东坡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等雨过天晴,他联想到自己人生过往,又想到遇上的大雨,不禁感慨丛生,毅然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这首词里作者表面写的是风雨,其实是指人生中经历的坎坷。

自然界的天气也不是一直都是晴天,偶尔刮风下雨属于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人们在下雨天,往往会穿上蓑衣,打上雨伞,继续前行,该上班的继续上班,该做生意的继续做生意。

丝毫不会因为风雨来了,就害怕、甚至止步不前。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也会经历风雨坎坷和艰难险阻。

这些困难就像自然界晴天里刮风下雨一样稀疏平常,遇到这些,你不要害怕,就像对待下雨天一样去面对它,克服它。等困难过去了,一切就会顺利了。

词中“风雨”二字,作者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他是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一帆风顺,都要有乐观的处世态度。都不要退缩,要勇敢去面对。

就眼前的这点风雨,如何能够和自己仕途中的“乌台诗案”几近被人迫害致死的波澜壮阔相比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其实是作者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回顾,仕途的黑暗曾经让他疲惫不堪,但是生活依旧要继续,人生不能够总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之中。

苏轼在入世的时候,常会用儒家思想要求自己,积极济世。

而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便会用道家的老庄思想开导自己。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词人看到初晴的阳光仿佛在迎接自己,让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这首《定风波》其实是苏轼心灵和人生经历的艺术投影。

从写景抒情,表露出作者独特的胸怀,富有哲理的人生观,坦然面对人生坎坷的从容都在游览遇雨这件小事中体现出来。

也难怪清代文学家郑文焯评价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描写雨的诗句有很多:

许浑有“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是紧张;

韩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写的是清新;

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的是思念;

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发的是怀古幽情;

李煜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记的是梦里江山;

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的是凄婉。

而苏东坡在这首词里,却写出了雨的另一番境界。

在这场雨里,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蜕变,他从艰难困苦中走出了自己的乐趣,自己的人生。

大自然总是有情,在我微冷之时,给我阳光温暖。

我应该感谢自然,享受这阳光。自然界总是会有风雨,也总是会有晴天,这正如人生。

在这场雨里,他发现了人生真正的滋味。

也可以说在这雨里,包含着他所经历的人生,顿悟到的万古哲理。

人生几多风雨几多愁,不要罔自苦恼,任何事都看开些,看淡些,人生就会少些愁苦。多些幸福。

这首词的特色,展示着作者的过人之处,他在这首词的落脚处留了白。

他是那么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

雨过天晴,作者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佛家说的,把一切都放空,甚至把自己归零,你就会很轻松。

我的人生曾经也有过很多“风雨”,每次都是苏东坡的这首词鼓励着我。

当“风雨”来了,我就想:我的“风雨”难道比他的多、比他的大?

显然没有,只是一点小“风雨”而已,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正确面对,认真客服它,就会迎来我自己的晴天。结果我真的做到了!

苏东坡用自己的痛苦经历织就的这首词,带给后人无数次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迎接到属于自己的晴天。

我想这就是这首词带给我们的财富和价值。

惟愿你在遇到“风雨”的时候,多去读读这首词,并参透它包涵的深意,它一定会帮到你!

 


slx孔雀东南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认为这首词给我们留下的财富与价值有以下三点。

价值一:放下的力量。

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因为我们执念太多、牵绊太多,我们过多地在乎那一身美丽的羽毛,过于追求完美,过分在乎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困扰于阵阵的穿林打叶声。没有一定的岁月沉淀和人生感悟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首词显示出东坡先生在困顿环境下的积极的人生状态。吟啸且徐行,烟雨任平生,这种释然与豁达可不是装出来的,绝对不是少年不识强说愁的心态。当一切淡然放下时,人生才可以悲喜自如,成败皆望。这种淡泊与洒脱,就算不能改变命运,却可以感化自我,乃至芸芸众生。东坡曾有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我们每一位世人都是众生中的一份子,的确难以忘却营营,只愿在一些“不得不”、“不能不”的琐碎中,我们偶尔要学会静下来,关注一下自身是不是被物质和现实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真我。我们一定要学会及时的发现自我,调整方向。这就是放下的力量。

价值二:超脱的力量。

如果非让我从这首词中说出最爱的一句,我一定会选“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正是这一句让这篇作品得到了升华,一切的穿林打叶、竹杖芒鞋、山头斜映、料峭春风终将归去,只有在心中“归去”,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经历了人生的初见、不负、风雨、不悔,才会有这样的超脱。有了这份超脱,我们才会发现生活的新意,不至于伤春悲秋,不至于陷入日常的冗繁而不能自拔。有了这份超脱,我们在不断地“匆匆”和“懵懵”中才会关注自我、回归本真。

价值三:坦然面对生活的力量。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哼哼和唧唧。他们一旦失去奶酪,就因恐惧而束缚了想法和行动。之所以那样,是因为他们在安逸中忘却了既定的生存目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顺境与逆境,失败和成功,得到与失去,但无论处于何时都要坦然面对。试想我们哪一个人的命运像东坡先生那样身世浮沉,而他确如此的坦然与率真。只有坦然面对,我们才有可能不会被打倒。风雨不能改变东坡,不能改变你我。

最后建议大家在有空诵读这首《定风波》时,最好配着林海的纯音乐《琵琶语》。那样效果会更好。





孙广宾


致力于古典文学研读和写作的小阿蛮来啦,各位且慢慢细听。


苏轼《定风波》有多首。想必楼主所说,应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别着急,我们要先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关进了监狱一段时间,放出来之后(很多人营救他),他就被贬为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什么官职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苏轼这次是死里逃生;第二,苏轼来到了偏远的地方;第三,苏轼这时候还是戴罪之身。这三点很重要。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换成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是什么心情,什么态度去面对?

二、从三个方面来谈,我们从苏轼这首词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人生财富?

苏轼这首词很好懂。下面我会结合词中写到的情况来谈。


1、对待自然的态度

这首词,有一段序,苏轼在里面说,这一次,他们几个人出去玩,回来的路上赶上下雨了。怎么办?没有雨伞,雨衣也没有,躲雨的地方一时也找不到。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其他人都觉得,哎呀,太惨了,太狼狈了。但是苏轼说,“余独不觉”。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没事啊,下雨很好呀,很爽!

怎么个爽法?“穿林打叶声”,听着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的滴答声响,很爽!“吟啸且徐行”,慢慢走,一边走,边吹口哨,唱歌,很爽!“竹杖芒鞋”,拄着竹帐,穿着芒鞋,也很爽!

这就是苏轼对待自然的态度。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不要苛求什么条件。有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就值得高兴!就是要乐观去面对。


2、对待社会的态度

前面介绍了,苏轼这时候的处境怎么样?很险恶,很糟糕的。就像这下雨天没带雨伞一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要怎么办?一时半会改变不了,没关系呀,豁达去面对嘛。苏轼说,“谁怕”?反正他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他穿着蓑衣,在烟雨中逍遥前行,这就是他面对社会的态度。

大的环境,大的情势暂时无力改变,那就豁达去面对。别生气,别怨愤,别怨天怨地的。再怎么抱怨,老天爷也不会帮你。最后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3、对待自己的态度

这首词的下阕,就是第二段,可以归纳为就是苏轼对待自己的态度之后的结果。非常棒,有没有?当你面对自然的时候,能够从容淡定,不慌不忙;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豁达大度,不怨不恨。那么,你也就学会如何面对自己。

就是要坚持住。挺住,意味着一切。这是诗人里尔克说的。词的下阕,就写:虽然下着雨,虽然天气还有点阴冷。但是坚持下来,走过了这段路之后,怎么样?太阳出来啦!天晴啦!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在历经了艰难险阻之后,我们只要能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和追求,那么,总会有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时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我们坚持自己内心之后的胜利!

加油吧!我是小阿蛮,虽然我认真写这篇回答,看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同意的也不会太多,但是我淡定去面对,我不抱怨,我就坚持自己的信念来做这件是事情。至于结果,将来会证明的!

和我一起加油前行吧~~~~~~



小阿蛮


公元1079年,苏轼因被诬诗中“谤讪朝廷”遭弹劾下狱,陷入“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我认为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给我们留下三种财富与价值。


00 原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1 “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风骨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著名论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荣华富贵无法扰乱其心志,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强权暴力的威胁无法使其屈服。在这三大标准中,“贫贱不能移”最为重要,而苏轼的这首词,正好表现出身处艰难困苦而永葆意志本色的风骨。


有人说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他的“白日梦”,确有道理。酒醉微熏,初春遇雨,痛快淋雨,本来小事一桩没什么可写的,可苏轼在晕晕乎乎中感觉这既是自然的风雨,也是人生、政治的风雨。但不管在哪一个层面,风霜雨雪晴露,皆为常态,不用怕,大不了“竹杖芒鞋”过一辈子平民生活也很逍遥自在。


“莫听”、“何妨”、“谁怕?”,不仅带有俏皮蔑视的味道,更有一种挑战的色彩,含有人格傲立、精神不倒的硬汉气质。正如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由于始终的不妥协不屈服,由于满肚皮的“不合时宜”,他在政治上不断遭受打击,一贬再贬,晚年干脆给流放到了天涯海角蛮荒之地海南岛。但在精神上始终不败,始终保持着鲜活灵动的心态,最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慨然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尽显旷达豪放、孤傲超逸的人格风骨。


02 “风雨过后是彩虹”的从容乐观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初春时节,外出遇雨,正巧没带雨具,淋湿衣衫,正感觉凉意微浸、寒战欲发之时,却抬头望见明煌煌的太阳斜照过来,身上便有了一团暖意。


明面上写的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体验,但由于前面的铺叙和描写,便轻松获得一种人生哲理: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慰藉。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领悟了此意,我们就不会一味沉溺在人生挫折带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不会只顾低头添舐自己的伤口而感觉不到人间的温情和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的灵魂升华。


有句俗语“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说的就是苏东坡的从容乐观。这两句意思是,如果你觉得生活很苦闷,不快乐,不妨去读读苏东坡的诗词,看看他风雨坎坷的一生,学学他是怎样一次次化解悲苦走向乐观旷达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的一生起点很高,栽得很狠,但他比谁都会生活,比谁都活得洒脱。他一生经历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还有两任妻子都先他而逝等数不清的挫折悲伤,但他却总能冷静面对、调适心态、化解忧愁,从生活的低谷反弹,站在精神的制高领地,找到人生的快乐之道。


正如他说的:“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人间有味是清欢。”


03 “随遇而安”的淡泊自适


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苏轼从享誉文坛、名震汴京的太守,遭人诬陷、锒铛入狱,再由狱中之囚侥幸活命,变成了小小的团练副使,此等落差一般人定是无法接受,而被贬到黄州三年后的苏轼,却早已运用“放下执念”的佛家思想,使自己“处世超然达观,来去随遇而安”了。


这首《定风波》结尾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整首诗最富含禅意哲理的点睛之笔,“萧瑟处”可以解读为曾几乎置苏轼于死地的险恶官场,苏轼从风雨中顿悟到: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那么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必碎碎念念、耿耿于心呢?“归去”,可理解成归隐,也可理解成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故他写道“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要处之泰然,就不会因风雨坎坷而担惊受怕,也不会因阳光灿烂而欣喜若狂,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大超越。


总之,这首欢快流畅、意蕴无穷的词作,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淡泊从容的胸襟,寄寓着人格独立、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读这首词,使我们对人生的荣辱浮沉、情感的喜乐哀愁有一番全新的认知和体悟,会趋向人格的高崇、心境的淡定,智慧的萌发。难怪林语堂先生如此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竹茗煮雪


这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首词,也是接触比较早的一首。

写作背景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春天写的。从京城到偏远的地方,官职俸禄形同虚设,一家人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时的苏轼已经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从定惠院白天不敢出门的夜间惊鸿变成了那个随性自在,安步当车的东坡农夫。东坡那块地的收成并不好,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家里的人又多,苏东坡打算去沙湖买块地,那边的土地相对比较肥沃。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买卖没有成功。这首《定风波》就写的是从沙湖归来,途中遇雨的事请。

▍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文解释

三月七日,从沙湖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由于仆人拿着雨具走了,同行的朋友都被淋得很狼狈,唯独我不觉得。没多久,天气放晴了,我写下了这首词。

《定风波》

不要听路旁雨点滴打树叶的声音,不妨吟起歌,高唱着,就这样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慢慢走着,不是比骑马还轻快吗?就算一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风雨,那有什么可怕的呢?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我感到有点冷,这时候正好山头那边有阳光照过来。我回头看向来时的路,没有下雨时留下的惊慌,也没有天霁时带来的欢喜。

价值及意义

这首词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大家喜欢,有三点是跟读者的内心达成共鸣的:

  • 首先是因为它附有满满的正能量。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是打了鸡血似的狂热奋发,而是身经百战,饱尝甘苦后的宠辱不惊。大风大浪见的多了,怎么会把这种斜风细雨放在眼里呢!
  • 然后它给我们一种狭路相逢的勇气。生活道路上,风雨波折避不可免,畏畏缩缩,只会徒增狼狈,还不如迎头赶上,直接面对,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 最后它以一种升华的格调告诉我们人生不该被外物打扰。难道下雨的时候,我就应该忧心难过吗?难道晴朗的时候,我就应该欢欣雀跃吗?苏轼以一件平常的事情入手,寥寥数笔,风雨与斜照之间,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怎样过,平实中露着淡淡的禅机。这是典型的苏词词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这不是对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好的评价吗?不管是吹林打叶,还是春风斜照,东坡心如止水,不起波澜。高大上的无我之境,在这首《定风波》里也不过尔尔。

从道中遇雨这件事情来看,避雨是人的本能,是正常表现。苏轼异于常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闲庭信步。这也说明苏轼的心中,对自己目前的遭遇并不甘心。他不跟亲人发火,不跟朋友难堪,跟老天爷赌赌气却无可厚非。他好像在说:我都已经这样了,你这点雨我会在乎吗?不管他在不在乎,这场雨之后,便得了左臂肿痛的毛病。恰恰以此结识了哑巴名医魏安常。

苏轼病好以后,两人同游至清泉寺。寺中泉水据说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洗笔之处,泉水清冽,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两旁长满兰草,景色十分幽美。苏东坡触景生情,信口而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口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兰溪静谧优雅的自然环境;下篇抒怀,表达诗人乐观积极的精神。水向东流,永不西归,时光流逝,永不再回。站在清泉寺前,面对这少见的西去的流水,苏轼突发奇想:水可以倒流,难道人生就不能从白发老年重新恢复到青春少年吗?白居易“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的诗句,一味悲叹容颜易老,时光飞逝,岂不是太消沉了吗?全词清新活泼,生气盎然。

看,这就是苏东坡!休将白发唱黄鸡!他的身体里总有一团炙热的能量,一股清奇的思绪,酝酿着感人向上的文字,历经千古,余温化人!

我们喜欢苏东坡,不仅仅在于字里行间,而是那种平静,淡泊,随性,引人向上的精神。


太尉读书


说到苏轼的《定风波》,我第一印象想起的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同一首词,不同的人读来,便有不一样的体会,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读苏轼的一点感悟。


最早接触到苏轼的这首词是读高中的时候,初读时只觉得苏轼可谓真是超然物外,对于生活中的挫折,也能笑然面对,荣辱不惊,不计得失,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一份乐观。


后来到临近高考,有时考试顺利,有时考试失利,这段时间的自己像极了在官场沉浮的苏轼,考好了自不必说,考差了心里也是一阵失落,再读这首词时,也能更加明白词中的深意了。

人生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不因失败而自我放弃,对面得与失,都要泰然处之,这样内心才不会有太多的执念,生活也不至于过得太艰难。


时隔多年,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因为一次考试而会被左右自己心情的学生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自己也能给予一种更乐观的心态,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二次不行也有第三次,第三次还不行那就换个方向,毕竟这人间,值得的东西还有很多!


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著名歌手黄绮珊曾经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改编为歌曲《定风波》,十分好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下载,一起聆听苏轼留给我们的人间至美!


下面我想和大家再来重温苏轼这首词的的内容以及苏轼馈赠给我们的乐观心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词人醉酒回家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出雨骤风狂;“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词人在雨中照常慢悠悠地走着。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


“一蓑烟雨”是说他现在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象征着词人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苏轼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苏轼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苏轼感到些些的暖意。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


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当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苏轼告诉我们: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林忆南


题主说的定风波应该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为白话文是这样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整首诗表达的是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至此之后,苏轼心生归隐之意,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其人心的写照。


鬼谷书生


隔山打牛,就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摆出我的两个观点。

一,在承认苏轼是我国最伟大词人或者最伟大之一的前提下,我个人认为他是伪豪放派。

二,在不贬低苏轼人品的前提下,以为他政治上没太多远见,甚至可以界定他是变法革新的阻拦者之一。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属于政治逆境中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中有两句关键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表象上看,是人生困难处见道家之旷达。

然而,人生逆境,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实质是萧瑟感十足、老气横秋的句子。往深一点,就是“随波逐流”,整体格调是“平”的,而非积极向上的。再看其尊为豪放代表作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前面确实豪气十足,但“大江东去”起吊,却以“人生如梦”结句,那么所谓豪放,已经失了依据。或者其还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喟叹。不消说同代的辛弃疾激战沙场,其词壮怀激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连李清照亦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真豪放之作。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这种情结,在苏轼诗词中亦是没有的。

在其时,大宋整体习气相对绮媚的环境中,苏轼没有跳出“文人”的符号界定。同时期的王安石,或许艺术成就上低于东坡,但其敢于从小“文人”圈中跳出来,在政治远见上明显优苏轼很多。

暮气感的文人多了,或者说闺中闲愁里翻滚的文人多了,那么王安石的变法难度当然会大上十分。

拿开“大江东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词,东坡余下的词更难见豪放了。

尽管苏轼属于伪豪放派,但仍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抹去的文化符号,艺术的价值,并不以豪放与否来界定,艺术的悲剧性,反而会使艺术品升值。


小猪非猪


苏轼的《定风波》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内心要强大,人生道路上没有风雨阴晴,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1、苏轼的人生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苏轼与人为善,对世道的险恶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才会在诗中表达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结果,发生了“乌台诗案”,他九死一生最终被贬黄州。宋哲宗亲政时,极力打击旧派,他被先贬惠州,后贬儋州。三次被贬,累计长达十二年。可见,苏轼一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贬谪。

初到黄州时,苏轼心中充满了不安和委屈,因此才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苏轼。

2、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大意是,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中度过一生,自己也会泰然处之。这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的精神升华。苏轼的诗词中,用到“平生”的还有,《自题金山画像》中的“问尔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每一处,都能让我们看到苏轼面对困境时的强大内心。他能把得失、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旷达的人生观显现的淋漓尽致。

3、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在雨后的体会,也是他在精神上的再次升华,前边写的是不怕风雨,现在是无所谓风雨。在苏轼眼里,人生已经没有了风雨和晴天的区别,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苏轼能够看到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变化,当把个人的悲哀放到历史中去看时,就不是一个人在负担这种悲哀了。不必因为凄风苦雨而苦恼,因为这凄风苦雨终究有停的时候。

综合来看,苏轼的《定风波》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内心要强大,人生道路上没有风雨阴晴,一切都是命运的馈赠!

关注梅鹤读书,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