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是何意?为什么有人称尚忠尚文尚质为一世三大统?

众星a


本人对古籍知之甚少,习惯于望文生义,每每被问及,是众网友的错爱。

我仍然以“望文生义”的猜测来回答这个问题。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大概意思是夏代古人崇尚忠义,商代古人崇尚鬼神,周代古人崇尚礼仪”的意思吧?但崇尚忠义不仅仅只是夏代人,其后的历朝历代都崇尚忠义的吧?商代如果不崇尚忠义,何以有殷纣王对周文王以不忠为由拘之羑里?当然“夏尚忠”可能是说“夏代没有人不忠”,“忠”是民风固有如此。果真如是可能跟刚刚脱离蛮荒状态的古人出于本能对权威的崇拜。但夏朝究竟是不是形成了统一的社会制度,尚在考古研究之中。或许“夏尚忠”的说法,是古人的一种设想和猜想,寄托古人的愿望,以抵制说此话时代的不忠之举。

“商尚鬼”好理解,商代对鬼神之精神崇拜行为开始盛行,这也可能是对夏代的“对部落首领崇拜而忠”的一种否定,毕竟,有些自然现象和灾害,首领君王也无能为力,由此开始转向鬼神在控制大自然的理念,祈求鬼神的施恩与保佑。因此不惜以牺牲人的活生生的生命,对鬼神进行祭祀。

“周尚文”,周代古人又进化了一步,文字也成熟完善起来,文字可以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了。认识到崇拜鬼神无济于事了,毕竟,对鬼神祭祀以活生生的人也不能如愿以偿。因此转向对人治理的重视,以礼仪和制度来约束争夺和战争。因此建立了繁缛的礼制,以礼制规定了君王的统治系统。

我猜想,大概如此吧。


淡淡一掬水


我们依次解释三个问题:①,什么叫“文”、“质”;②,什么是“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③,什么是“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第一,什么叫文、质?

孔子《论语·雍也》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译】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俗,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 …… ……

第二,关于“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出自《史记》:

夏尚忠 商尚鬼 周尚文

大概意思是说:夏朝崇尚“忠”,殷商时代崇尚鬼神,周代崇尚礼乐制度。

给你一些相关资料,以便得到较完整的理解:

《史记·高祖本纪》有:“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

解释为:夏代的政治主要在一个忠字。所谓忠,就是诚信敦厚。它的弊端在于常常会使小人粗鄙、缺乏礼节。等到殷人承续夏代掌握政权的时候,却又特别讲求一个敬字。敬,就是敬天、敬神、敬祖先的意思。它的弊端在于常常会使人迷信鬼神。等到周人承续殷代掌握政权的时候,却又特别讲求一个文 字。文指的就是礼乐制度。世人过分讲求礼乐制度,不免就会产生若干只重繁琐形式的弊端。如果人们内心浇薄,也就一无诚心可言。要纠正这项缺失,实在没有比忠字更具有效益了。

…… …… ……

第三,关于“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此段摘自《中国通史》)

相传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这就是说夏文化不及商,商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于商文化的原因,在于周经济制度不同于商,周统治阶级对民的看法改变了,因其政治与文化都比商朝有进步性。商时民完全为国王所有,是国王直接所有的一种财产。所以民的生命为国王所给予,国王有权任意殄灭民命。西周却有显著的不同。《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西周时期的诗篇,也有很多篇说到民事。照《书》《诗》所说,烝民是天生下来的,皇天上帝是烝民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的元子,付给他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文王受天命称王,因为他实行裕民政治,所以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命或受厥命的权衡。这种天子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封建主对农奴不完全的所有制,与商朝比较,西周显然是封建制度正起着进步作用的时期。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七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一些陕西长安出土的西周铜编钟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所称颂的周公制礼作乐。周本小国,重农节俭,行施裕民政治,变成强盛的大国。克商以后,周国旧制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数百头,甚至杀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过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俭相差极远。又如商朝杀人殉葬,周国世代重农,需要人力,贵族或国君死后,不用人殉而用草人、土车殉葬,后来也就成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礼葬礼是大礼,商周有显著不同,足见周初礼制主要出于周国旧制,经周公沿用,因而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商周在戎事上也有显著的不同。商时战争频繁,周禁止诸侯间争夺。成王临终,嘱咐康王,要他和远又能和近,劝大小众诸侯相安,不要争夺(《尚书.顾命篇》“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据经史所记,成康时候战争确是少见。

从西周传下来的文篇里看来,封建领主阶级在开始时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存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它的剥削欲的专利思想也逐步增强了。不过在西周,它到底还是进步的阶级。它所创立的制度和文化,是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最初基石。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应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朝代。


国学小师


这句话的出处是太史公的《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闲,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夏朝

这段意思是,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民风淳朴,所谓忠就是诚信敦厚的意思,忠的弊端就是民众粗野、缺乏礼节。所以商朝在教化上,推行的是敬,要求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的弊端是民众迷信鬼神。所以周朝就推行问,即礼乐制度,但礼乐制度深化以后,又导致了形式的繁琐,所以太史公说“救僿莫若以忠”,即拯救这种繁琐应该用夏朝推行的“诚信敦厚”。夏商周三朝所崇尚的道周而复始是最合理的制度。

司马迁

后人从这段话中总结出了“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意思就是夏朝崇尚诚信敦厚,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礼乐制度。所以司马迁崇尚一世三大统,就是说的一个王朝推行忠、鬼、文这三统,是最合理的制度。


明之书苑


1、传说与史诗

我们谈起自己的历史,总会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其实,启(相传禹之子)才算是第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君王。

在启之前,不论是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炎帝、蚩尤、共工、祝融、刑天、唐尧、虞舜、大禹都是传说人物,很难说确有其人。

其实,神话传说是人类史诗的前身,史诗是人类描述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是文字和书写材料出现之前,人类口头流传的一种文体,是远古人类精神的表达,十口为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古人,因为他们处在前逻辑思维的时代,传说就是上古先民的历史,是他们记录和表达的方式,是他们时代的真实。

而且,越往前的历史,可能会越“真实”,因为那时候,历史还没有受到太多政治的约束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拿编年史的眼光来看待传说,也不能把传说当成具体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把它们当做远古人类思维的表达。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给我们理解上古先民提供了很大帮助,人类文明越往前,就越是一元的,体现的是上古先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夏、商、周之比较

按照传说,夏、商、周三代的祖先是在同一个时代,他们是同僚,都在舜的手下办公,他们很有可能是舜的军事民主制政府里的长老议事会成员。

如果从时间上看(其实传说不能以编年史的角度看),夏代十七君,经历了十四世,商族从契到汤也是十四世。按理说,周人从弃到文王应该大于十四世,因为要加上商朝的时间,但是周人从弃到文王却也是十四世。

我们只能说,夏商周的起源都很久远。

夏处于中华民族从部落联盟走向家天下的国家形态时,商和周是夏的方国,商灭夏后,周同时也是商的方国。

具体来说,夏人的祖先禹为司空,负责治水,周人的祖先弃为后稷,司稼穑,商人的祖先契为司徒,主教化。

所以我们在前文“中国的两次大一统”说,商从东来灭夏,认同夏,周从西来灭商,也认同夏。其实夏和周很像,而都和商的区别很大,这可以从他们祖先的职业看出端倪。

具体说,禹和弃是实干家,所以性格上刻苦、笃实、力行,而商人的祖先契是教育家,所以更有浪漫主义情怀,属于文化优美耽于理想型。

所以后世学者说,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周人的文,其实就是夏人的忠,加上礼乐的文饰,但是商人却更偏重于巫术性质的宗教玄想。

尚忠尚文尚质大为一世三大统,这也是难得的高度,也是历代所期望的。











十四阿哥郎春涛


对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由于制度大同小异,为了剥削老百姓,表示和原来朝代有区别,于是总是换汤不换药,其实是迷糊老百姓而已,那些朝代的皇帝无论崇尚什么,都是本质不变。

只有崇尚平等、民主、诚信、法制、自由,才是智者,但夏、商、周的皇帝做不到,因为他们假仁义,太虚伪。



杨哥之翩翩舞


简而答之,夏朝崇尚忠义,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礼义。这些从书籍封神演义及三朝出土文物窥见一斑。阐述了天地、人和物质基础三大统的关系。



国民鸡汤


不敢说是作答,因为对这个问题心里实在没丁点底气,这里就说一下个人粗浅的理解吧:

这个说法在《礼记》、《史记》、《白虎通》、《四书集解》等等,都有过阐述。

′夏尚忠而失于野,救野宜补以敬;殷尚敬而失于鬼,救鬼宜补以文;周尚文而失于僿,救僿宜补以忠……三代周而复始可以一统。″

大意是说,夏朝时君王崇尚以诚信敦厚为政,但是容易使小人(普通百姓)流于粗野没礼节,而宜于用″敬"去教化;到了商朝,因过于崇尚“敬”而容易失之于迷信,人民流于迷信则宜用礼乐文化去教化;再到了周朝,由于过于讲求礼制,所以就不免太过于繁文缛节,陷于繁琐的形式化,以致使人变得不诚恳起来,而不诚恳则又宜用夏朝的″忠厚"去补救……像夏商周三代这样因循相袭,周而复始下去,则足可以统万世而不衰了。

大概就这意思吧。还望厚学者不吝指正。


打杂的老鲁


在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建立后,同样受到前贤的影响,君王也以仁义制国。到了商朝,人们迷信于祖先的灵魂,相信大王巫师的神秘权力,祭祀占卜,宠尚鬼神。直之到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有了宠尚礼仪和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意识。所以说“夏尚中,商尚鬼,周尚文”。


杏园人2


愚见,“夏”不如“商”,“商”不如“周”,或“忠”不如“鬼”,“鬼”不如“文”。“夏,商,周”三个朝代,各自统一了一个国家或曰一个世界,或谓之“夏商周”三大国统一了各自的一个世界。


用户3229034434980


三个朝代的信仰,若汇集于一身,堪称集大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