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近年来,神经疾病和心理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许多孤儿病/ 罕见病已经开始成为常见病,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更不用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像感冒一样流行(精神感冒)。为什么现代人的大脑和神经变得如此脆弱?

肠脑心理学认为:原因在于现代人的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祖先的肠道菌群,即现代化之后人自身基因变化不大,而人的肠道微生物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同时考虑大脑和肠脑(包括肠道微生物)才能更好的防治心理疾病和神经疾病;只有同时考虑人类自身遗传基因(第一基因组)和人的共生微生物基因(第二基因组),才能更好研究和治疗包括上述脑病在内的人类各种疾病[1]。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脑与大脑同步发育,并进行双向交流相互影响。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菌-肠-脑轴自下而上把肠道的状况传递给大脑并影响个体行为、情绪、情感和认知,也就是说饮食、药物和抗生素等因素都可通过改变菌群进而影响大脑和行为。大脑也可通过菌-肠-菌轴自上而下的影响肠脑和菌群,即心理压力和情绪也可改变菌群[1]。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道微生物改变造成人的肠道生物屏障功能异常,加上药物、压力、不良饮食、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干扰,现代人极易出现肠漏甚至脑漏。肠漏脑漏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巨大破坏,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除此之外,肠漏脑漏还可引发另一种状态,即大脑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却存在持续神经炎症和大脑功能受损,这在各种应激相关障碍、慢性头疼、失眠和衰老中极为常见。食与心上期对肠漏脑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的关系做过介绍 ;

,本期将重点介绍应激相关障碍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指个体遭受生活中的物理、心理或情绪的压力/应激后产生长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从而显著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压力引起的心理行为和生理问题。应激相关障碍不仅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还包括其他各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这些障碍虽然具体原因难以确定,但一般由应激性生活事件/压力性生活事件诱发,而肠漏在其中的作用近年来才逐渐被发现。食与心

中详细介绍过肠漏对于应激反应系统的破坏及肠道微生物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对应激激素和性激素等重要激素的影响。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应激反应系统的重要元件,肠漏可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功能损伤和激素水平异常,为个体定下了敏感脆弱的基调,而脑漏则会进一步推波助澜,让个体进一步滑入应激相关疾病的泥潭之中[1, 2]。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漏与抑郁症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食与心

中介绍过肠道微生物异常在抑郁症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本期从肠漏脑漏的角度进一步解释。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除了菌群异常,肠漏也是抑郁发生的重要推手。十几年前,就有研究者发现,抑郁患者存在肠漏,体内内毒素(肠道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含量明显增加。最新研究也发现,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体内紧密结合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无自杀倾向的患者和健康对照,而血液中细菌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后两者[3]。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日常生活中,除了抗生素、感染、不良饮食和不良生活方式等会扰乱肠道菌群,损害肠道屏障功能;长期心理压力或创伤性生活事件也会导致个体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应激类神经递质和促炎症细胞因子,这些会进一步破坏菌群,增加肠道渗透性/肠漏,引起肠道炎症;细菌毒素进入体内,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外周炎症和系统炎症;大量循环毒素、激素和炎性介质损害血脑屏障,引起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脑漏;HPA轴负反馈抑制能力受损,脑内固有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神经炎症和神经可塑性降低,脑内神经递质合成异常,如5-HT合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出现抑郁症表型[4, 5]。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恢复健康菌群调整肠脑功能在抑郁症的治疗中的重要性[4, 6]。


肠漏与精神分裂症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Disorder),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以知觉、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且具有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痛苦。精神分裂症也是人们通常印象中的精神病,目前病因并不清楚,患者往往只能靠长期吃抗精神类药物维持正常生活。而由于疾病和药物影响,患者的寿命比普通人群约少28.5年[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粪便菌群和口腔菌群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增加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饮食则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提示患者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异常和肠脑损伤。2018年5月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健康人和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细菌多样性明显增加[8]。2018年11月美国精神分裂症专家发现:在血脑屏障周围的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轴突中有细菌存在。提示:精神分裂症与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并透过血脑屏障入侵大脑和神经的微生物有关。因而保护血脑屏障防止微生物入侵,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治疗和预防的关键。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最典型的应激相关疾病。个体遭受剧烈应激后会迅速激活应激反应系统,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神经递质,同时免疫系统也发生变化;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但应激过后,有的人逐渐恢复正常,而有的人则会长期存在焦虑反应,表现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再体验症状、反应性麻木症状,即罹患PTSD。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寻这一差异的原因,肠道微生物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希望。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PTSD患者交感神经基线反应增强,循环应激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增加;皮质醇水平降低,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加,提示HPA轴负反馈抑制功能过强而肾上腺皮质敏感性降低,应激反应系统功能失常;患者同时还伴随慢性炎症,促炎症介质水平增加[9]。除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外,患者肠道微生物也发生改变。与遭受创伤后仍然健康者相比,PTSD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发生改变[10]。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在肠漏(三)中食与心总结过:出生后人体应激反应系统经历程序性发育过程,肠道微生物是人应激反应系统的必需元件,并在其程序性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菌群异常和肠漏会造成应激反应系统发育异常,影响个体的压力应对能力。除了HPA轴,大脑中调控情绪的其他脑区,如杏仁核,同样受肠道微生物影响。杏仁核在人情绪行为和记忆的加工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恐惧体验和恐惧记忆。与常规小鼠相比,无菌小鼠对于恐惧的记忆减弱,杏仁核内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如即刻早期基因表达增加,涉及神经活性突触传递的一些基因表达增加;而无菌小鼠早期定植正常菌群能恢复恐惧行为和杏仁核异常[11, 12]。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根据心理疾病的肠道微生物假说,菌群异常只是外在表现,隐藏其后的菌-肠-脑轴(包括应激反应系统)功能异常才是PTSD的关键原因。对于PTSD患者,早年HPA轴发育异常(负反馈抑制能力过强)和免疫发育异常已经为日后埋下隐患,灾难事件只是导火索[1]。目前尚无针对肠脑和肠道微生物来治疗PTSD的报道,但有研究发现,童年期遭受急性不可逃避应激的幼鼠,补充特定益生元或者特定乳酸菌后,习得性无助行为明显减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和5-HT系统异常明显减轻,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增加[13]。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肠漏与强迫症


面对压力,人类本能地有很多应对方式和减压方式来渡过难关;但当压力消失时,这些方式如果还必须不断重现以便缓解焦虑,则会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强迫症和饮食障碍。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强迫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诱因多为压力性生活事件(包括怀孕)。现有治疗手段只能缓解强迫症,而无法治愈,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可能会为OCD的防治带来巨大改善。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研究发现,HPA轴过度激活、脑5-HT系统异常和谷氨酸系统异常、神经环路异常、自免疫攻击和菌群异常都可能在OCD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上述所有症状均可由肠漏引起,通过菌群调整改善[14-16]。虽然目前关于肠道微生物与OCD的直接研究并不多,但补充特定微生物明显改善强迫症状的研究结果确实令人振奋[17]。

肠漏,你必须知道的热知识(七):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


参考文献

1 Liang S, Wu X, Jin F.Gut-Brain Psychology: Rethinking Psychology from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Front Integr Neurosci, 2018, 12: 33.

2 CussottoS, Sandhu K V, Dinan T G, et al. The Neuroendocrinology of theMicrobiota-Gut-Brain Axis: A Behavioural Perspective. Front Neuroendocrinol,2018, 51: 80-101.

3 OhlssonL, Gustafsson A, Lavant E, et al. Leaky Gut Biomarkers in Depression andSuicidal Behavior.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8,

4 LiangS, Wu X, Hu X, et al. Recognizing Depression from the Microbiota(-)Gut(-)BrainAxis. Int J Mol Sci, 2018, 19:

5 KellyJ R, Kennedy P J, Cryan J F, et al.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The GutMicrobiom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Stress-Rel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s.Front Cell Neurosci, 2015, 9: 392.

6 ParkC, Brietzke E, Rosenblat J D, et al.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Symptoms: An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8,73: 115-24.

7 JosephJ, Depp C, Shih P B, et al. Modified Mediterranean Diet for Enrichmen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Potential Adjunctive Therapeutic to Target Immune andMetabolic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 Front Neurosci, 2017, 11: 155.

8 OldeLoohuis L M, Mangul S, Ori A P S, et a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in Whole BloodReveals Increased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chizophrenia. TranslationalPsychiatry, 2018, 8:

9 MichopoulosV, Norrholm S D, Jovanovic T.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romising Horizons from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BiolPsychiatry, 2015, 78: 344-53.

10 HemmingsS M J, Malan-Muller S, van den Heuvel L L, et al. The Microbiome in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rauma-Exposed Controls: An ExploratoryStudy. Psychosom Med, 2017, 79: 936-46.

11 HobanA E, Stilling R M, Moloney G, et al. The Microbiome RegulatesAmygdala-Dependent Fear Recall. Mol Psychiatry, 2017,

12 CowanC S M, Hoban A E, Ventura-Silva A P, et al. Gutsy Moves: The Amygdala as aCritical Node in Microbiota to Brain Signaling. BioEssays : news and reviews in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17,

13 MikaA, Day H E, Martinez A, et al. Early Life Diets with Prebiotics and BioactiveMilk Fractions Attenuate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Learned HelplessnessBehaviours and Alter Gene Expression within Neural Circuits Important forStress Resistance. Eur J Neurosci, 2017, 45: 342-57.

14 GrassiG, Pallanti S. Current and up-and-Coming Pharmacotherapy for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Adults.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8, 19: 1541-50.

15 TurnaJ, Grosman Kaplan K, Anglin R, et al. "What's Bugging the Gut inOcd?" A Review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Depress Anxiety, 2016, 33: 171-8.

16 ReesJ C.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Gut Microbiota Dysregulation. Medicalhypotheses, 2014, 82: 163-6.

17 KantakP A, Bobrow D N, Nyby J G. Obsessive-Compulsive-Like Behaviors in House MiceAre Attenuated by a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Behaviouralpharmacology, 2014, 25: 7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