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寒來暑往,草木榮枯。進入三月,驚蟄時節的仲春,氣溫始終在溫暖與冰涼之間搖擺不定,冷暖氣流頻頻交鋒,羸弱的暖溼氣流在寒潮一路南下的衝擊下,化作連綿的陰雨天

,只是風多了些許軟柔,不再砭人骨髓,但已是萬物蠢動,萌芽復甦。這一切都跟中國的季風氣候密不可分,當溼熱的東南季風被副熱帶高壓催促著從西太平洋探出腰身時,便開啟了新一輪季風的“遠征”。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驚蟄時節的氣溫搖擺不定,寒潮頻頻南下帶來連綿陰雨天

說起季風,簡而言之就是季節性的風,隨季節變遷,風向時而轉變。那麼季風氣候就是由季風支配的氣候,屬於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溼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東亞、南亞季風在不同時空的風向示意圖

在我國盛行的季風屬於東亞季風,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與印度的南亞季風、中南半島的東南亞季風有很大不同。從成因上而言,東亞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通俗點講就是夏季亞洲腹地因溫度較高,熱空氣膨脹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受保留在西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影響,夏季季風從副熱帶海洋吹向陸地(即偏南風或東南風);冬季截然相反,先是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形成冷高壓,切斷副極地低氣壓帶,蒙古高壓與太平洋低壓、赤道低壓之間存在氣壓梯度力,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反氣旋,吹向東亞的便是偏北風,即風向西北,也就是東亞的冬季風。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造成我國夏季旱澇的天氣系統之一。副高是個溼熱的高壓氣團,與周圍冷氣團相遇便會下雨

只是吹向中國的夏季風也要經過“甦醒”、醞釀階段,待正式登陸我國大致也到了5月中旬,此時作為接觸最前沿的是南海、海南,不過此時取代冬季盛行與此的東北季風的,並不是東南季風,而是西南季風,東南亞也由乾季進入雨季,華南地區的汛期也緊隨而來。一個月後,隨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第一次北跳,東南季風推進到江淮地區,此時華南前汛期雨季結束,江淮地區的梅雨開始並一直持續到7月上旬。此後副熱帶高壓二次北跳,東南季風繼續北推到達華北,8月上旬三次北跳再推進到東北,到達45°N附近,這基本是東南季風到達的最北邊緣。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400毫米等降水線是中國半溼潤半乾旱地區分界線,東南的半溼潤區受東南及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足夠支撐農業發

在這期間,華北的雨季出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致會降下全年50%的雨水。8月下旬隨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加強和南侵,夏季的東南季風開始撤退,而且兩週之內就回撤到長江流域,9月上旬就退回到南海北部,可謂來去匆匆。可即便如此,季風帶來的恩惠,足以惠及東亞這片土地上誕生的中華文明。沒有季風帶來的充沛降雨,地處中緯度的華北、西北將是一片不毛之地;沒有季風從南向北的吹拂,熱帶將會更熱,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很可能會不復存在;沒有季風帶來的雨熱同期,農作物的耕種將舉步維艱,水稻根本不可能種植到哈爾濱更北面的呼瑪縣。這一切都是季風之惠。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多地區普降大雨或暴雨,常導致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圖為被洪水沖垮的橋樑,行駛中的火車掉下兩節車廂。

但季風並不是只有惠,沒有害。冬季,西北季風裹挾著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頻頻南下,造成寒凍雪災,使得我國冬季之冷是同緯度的其他國家所罕見的。而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與我國同緯度的西歐各國沒有季風,而是常年盛行從大西洋吹來的西風,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夏季,東南季風北進的早或晚,強或弱,都會引發洪災或旱災。在弱季風年,東南季風北推不到華北和東北,則常導致華北少雨乾旱、江淮多雨洪澇,如1998年特大洪災;而強季風年,東南季風過早北進華北和東北,並會長期滯留,則會導致華北東北持續陰雨,長江流域伏旱,如2013年東北水患。

東亞季風的遠征:四季更迭隨雨變,寒來暑往等風來

我國的華南雨季、江淮的梅雨期、華北雨季等都與夏季風向北移動的過程有密切關係。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更受惠於季風帶來的溼潤和生機。每年的春天,季風在衛星遙感影像上留下的是一幅不斷向北推移的綠色梯度圖,是一場山河易幟的顏色革命。從南海到漠河,季風吹拂了30個緯度,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甦醒、繁殖、生長、收穫、凋零、沉睡。每一年萬物復甦、植被返青、作物生長、盛裝應和,只待季風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