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既无忘


这个出自三国演义,这里我们就用演义来分析。

想要知道诸葛亮为何说出这样的话语,首先我们要了解他到底做了什么。 穿上藤甲的士兵几乎可以做到刀枪不入,而诸葛亮在面对数十万穿着藤甲的敌人的时候,为了破局,所以选择用火攻的方式歼灭敌人。这就是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始末。


按理说诸葛亮在战争获胜之后应该庆祝,但是诸葛亮的反应却非常的奇怪,他表示“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如果翻译一下的话,就是诸葛亮说自己这么做是对国家好,但是会折损阳寿。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是觉得杀了太多的人,所以担心会有报应。这个说法或许不准确。为了获得胜利诸葛亮并不排斥杀伐,火烧藤甲兵并不是诸葛亮第一次用火烧,之前就有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的例子。而这也不是他最后一次用,在火烧藤甲兵之后他还导演了火烧上方谷,虽然最后并没有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诸葛亮惶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杀了太多的人,而是因为这场战役本身具有特殊性。


诸葛亮之所以面对胜利却高兴不起来,是因为他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前在面对曹魏的时候,因为两方是敌人,所以诸葛亮的目的是取胜。只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那么诸葛亮就是成功的。

可是这次他征讨南蛮,核心目的不是要杀人,而是为了要让他们归顺。他希望的是让这些人能够放弃叛乱,安居乐业。他虽然实现了平定叛乱的目的,可是所用的方法非常残忍。

还有,他觉得自己“必损阳寿”,是因为他杀的都是蜀汉的人。孟获带领的那些士兵都是蜀汉的子民,只不过是位于人烟稀少的边疆。对待敌人诸葛亮不介意化身为刽子手,但是面对同族的人诸葛亮是真的不想要举起屠刀。


他之所以难过,是因为他本可以用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避免过多的伤亡,但是为了保存蜀汉的兵力,所以他选择火烧藤甲兵。“有功于社稷”是说他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蜀汉的损失,而“必损阳寿”是说他的内心无时无刻都在受到谴责。

除此之外,这次战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灭族之战。当时诸葛亮火烧的那些士兵,基本是乌戈国全部的青少年。因为当时少数民族的民风非常的剽悍,基本除了身患残疾,剩下的青少年基本都会成为士兵。


经过这次战役后,这个小国或许会逐渐走向率领。虽然诸葛亮并没有灭绝国家,但是他做的事情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要比灭国更狠。灭国是粉碎他们的希望,而他灭绝了国家当中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则是让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衰落下去。 很多人都谴责诸葛亮,但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他的心中,始终把蜀汉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他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欲,就让蜀汉有过多的损失。而且诸葛亮之所以内心不安,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过分,而是因为他拥有良知。如果他真的十分绝情的话,他就不会感到伤心难过了。


夏目历史君


【我是小咖笔记,我来回答】

三国中有一种兵种,叫藤甲兵。这藤甲兵身上的铠甲,是一种以野生藤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甲,桐油为辅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炮制而成。其特点是轻便,防御性强,所以被三国精英部队使用。今天小编讲的这个三国故事,就和藤甲兵有关。

一套藤甲的制作可不简单,它得花上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是的采集好藤甲的原料,编制成甲,用桐油浸泡,桐油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坚韧。浸泡后的藤甲还得用火烤干,再晒上两个月。然后在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三次,做出来的藤甲才能刀枪不入,才敢让士兵穿上战场。

藤甲兵的一次大规模出击,是在诸葛亮南征之时。那是诸葛亮第七次擒拿孟获,孟获请来了外援,兀突骨。兀突骨训练了一批藤甲兵,让诸葛亮吃尽了苦头。这藤甲兵不仅陆上对战身轻如燕,水上对战也不赖,有的甚至游泳游累了,直接把藤甲脱下来,坐在上面,顺流而下,快到决战场地,再把藤甲穿上。

诸葛亮用计谋将藤甲兵全部引诱到盘蛇岭,利用地形,加上一句“亮有一计”,开始了诸葛亮生平的第四次火攻。

诸葛亮一生用了五次火攻,前四次都得胜而归第一次是火烧夏侯惇,第二次是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赤壁,第四次就是这次的火烧藤甲兵。只有第五次火烧司马懿父子,诸葛亮失败了。

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了,兀突骨怎能和诸葛亮比,诸葛亮一把火下去,所有藤甲兵都被烧成灰烬。

这次虽然成功了,不过诸葛亮并不高兴。他说“折寿了,折寿了”

为何诸葛亮这般苦恼呢?还说折了自己阳寿呢?

当年火烧赤壁时,曹操是进攻方,诸葛亮是防守方,曹操是侵略者,诸葛亮是反侵略者。而收服南蛮的时候,刘备已经是蜀国称帝了,火烧赤壁是符合天时的。

南蛮是西蜀的领地,火烧南蛮时,被烧死的3万藤甲兵,可都是西蜀的子民呀。

诸葛亮后期太心急了,做出了这不符合天时的事情,所有他说:“折寿了,折寿了”。他知道自己会控制不住得想起这3万无辜的西蜀士兵,悲伤多了,就会伤身。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不周之处欢迎评论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峰少史说


看过三国演义的的我们对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这个故事耳熟能详,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枪不入,给蜀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后不得已用了火攻的办法,在战斗胜利以后,诸葛亮说出了:“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这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疑问,诸葛亮对付曹操用了几次大火,消灭了那么多曹操的士兵都没说过,这次烧死了三万的藤甲兵为何反而那么的惆怅呢?

分析诸葛亮从茅庐三分天下开始到魂断五丈原,这几十年的时间了为了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讲利用了一切天时地利的方便,擅长火攻的诸葛亮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后一次的上方谷没有成功以外,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火烧藤甲兵和火烧魏军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绍以后,赤壁之战的前端战争,曹操之所以先拿当时的刘备开刀,那是因为刘备也是衣带诏的参与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后快。刘备在三顾茅庐以后请得诸葛亮下山,诸葛亮的第一战就是火烧博望坡,这一战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线指挥的军队全部溃败,不服气诸葛亮的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曹操大怒亲率大军来讨伐刘备的新野。

第二次火烧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败以后恼羞成怒,亲率大军五十万欲一举拿下刘备。当时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新野县,一个弹丸之地怎么会经得起曹操大军的折腾。便进行战略转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给曹操。曹操大军在城中过夜的时候,触动了城中布置的机关,大火蔓延了整个城市,不计其数的士兵在大火中丧生。

第三次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三国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决定这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深刻的证明当时的那一场东风对于孙刘联合抗曹的重要性。说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实是诸葛亮看准了有异于常理的天气变化,看准了时机的周瑜发动了准确的攻击,导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烈的失败。

第四次是南征孟获火烧藤甲兵,火烧藤甲兵是在七擒孟获中的最后一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以后,曹丕动用五路人马来对付虚弱的蜀汉,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应了曹丕的阴谋。唯独南王孟获诸葛亮要亲征,原因就是南王孟获本来就是蜀汉的属地,在受到蛊惑之后才发生了叛乱,西南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亲征的目的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南问题。

孟获在多次失败并且丢失了根据地的孟获求得乌戈国王帮忙,乌戈国王起全国三万藤甲兵来帮助孟获,因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制的,不但刀枪不入而且可以当做木筏使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带领的蜀军被杀的大败。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把藤甲兵引诱到盘蛇谷后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万藤甲兵瞬间在大火之下成为一片焦炭,其状甚惨。

第五次是火烧上方谷,是诸葛亮设计引诱司马懿到了上方谷,前后围堵准备用大火烧死司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计划失败,也是天不灭司马,诸葛亮后来遂病死在五丈原。这次火攻没有成功,就不再过多赘述。

在阐述了诸葛亮的以火为兵的作战经历以后,再回到问题上来。前三次诸葛亮使用火攻同样也是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总归是天下的生灵,诸葛亮对于之前对曹操集团的三次作战没有感觉自己做的不对,笔者认为又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曹操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死敌,政治斗争是最残酷的斗争之一,政治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有效的消灭政治敌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过仁慈也是带领不好军队。

第二、从当时的主管道义和伦理纲常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当时的孙刘联盟都很愤慨的对象。面对这曹操大军的攻打,等于说是进行的防御战,抵抗侵入的敌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灭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虑方式是否正确合理了,也不会考虑到人性不人性的问题了。

第三、当时的刘备是很弱小的,东吴的军队在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时候,也是很多人主张投降,在实力上有很大悬殊的情况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灭来犯之敌,保卫自己的家园。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来讲,在自身力量薄弱,敌方势力强大的时候,为求胜利运用天时地利的条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几点,恐怕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火烧魏军三十万而面无惧色,大家也会了然于胸了吧。那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以后说必损阳寿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要一点一点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样,诸葛亮南征孟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服和杀戮,而是收服孟获让孟获归顺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乱。在战斗中获得的俘虏都放回家去,没有收编没有杀害,目的是为了好好的管理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乐业,火烧致使藤甲兵全军覆没,违背了诸葛亮南征的意图。

第二、南征孟获是蜀国的内部矛盾,孟获带来和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国的子民,诸葛亮其实发动的就是一场镇压边疆叛乱的战争。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峡谷中根本没有逃生的机会,身经百战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来教化子民,必损阳寿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亏心事,老天也会惩罚我的。

第三、这是一次消灭种族的战斗,因为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的魏国士兵都是汉族的,汉族人口众多诸葛亮也不会考虑很多。而这次在盘蛇谷全军覆没的藤甲兵,应该来说是乌戈国全国的青壮年,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都是全民皆兵。当时如果一个部落国家的青壮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并甚至是就会消失。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了一个小国家的陨落,他是很自责的,所以后来在庆功宴上说了那样的一句话:“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综上所述:诸葛亮火烧魏军三十万都坦然面对,火烧藤甲军就心里不舒服。那是因为面对的敌人不一样,敌人的性质不一样,战略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才造成了诸葛亮在同样的战果面前有了不一样的心情。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刘秀运气不差,“召唤”陨石,流星雨相助。凭实力开挂。而几百年后,三国的诸葛亮也厉害。但尽在《三国演义》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近乎于妖。不知道发现规律没,曹操爱断粮草,周瑜爱反间计。诸葛亮擅长的却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烧得曹操够呛;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差点儿让曹操葬身于此;处理蜀国内乱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败孟获,收服蛮人,平定南乱。

多次火攻,遥想博望新野前后二十多万兵,赤壁之战更是有八十三万。这么多兵,火烧起来诸葛亮都毫无惧色,但唯独火烧藤甲兵时,却露怯。感慨道“必损阳寿”。这是什么原因?



这次事件得回顾到《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孟获六次败诸葛后,有人给他出了个注意。往东南七百里,找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借他的藤甲兵。该兵以藤甲为铠甲,刀箭不入,遇水不湿。渡江不沉,又轻又坚,所向无敌。

孟获欣然前去,并破蜀兵。魏延大败,诸葛亮命赵云助魏延守寨。他第二天去找平蛮之策。土人引路,诸葛亮遍观地理,找到一形如长蛇的山谷,名字为盘蛇谷。诸葛亮大喜:

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

据此,诸葛亮布下计策——请君入瓮。让魏延且战且走,引蛮兵入盘蛇谷。蛮兵连赢十五阵,一路高歌,丝毫不知中计。顺利入盘蛇谷。



于是,诸葛亮即刻让士兵乱丢火把,点燃谷中黑油柜中的地雷,又令赵云焚烧谷口车上的草。此时,满谷火光乱舞,而藤甲兵的藤甲乃油浸之物,遇火必然。盘蛇谷内的藤甲兵无有不着的,烧得那是互相拥抱,伸拳舒腿。

藤甲兵皆是死于山谷,臭不可闻。诸葛亮垂泪叹息道:

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博望之火,还是新野之火、赤壁之火,这些火都是烧之不尽绝。然盘蛇谷之火则烧之尽绝,让乌戈国不留种,不是很残酷?这不是大罪吗?



第二,前面几把火,烧的是曹军。曹操乃汉贼,诸葛亮这是在匡扶汉室,火是正义之火。但,火烧藤甲兵,属于蜀国内战,烧死的却是蜀国之人(归附,即为蜀人)。总体而言,符合《三国演义》所表现的主旨。

第三,火烧藤甲兵,实属大罪,大罪大损阴德,必损阳寿。而诸葛亮为何陨落在五丈原?罗贯中在这里埋下伏笔。

第四,衬托诸葛亮的个人形象,所以待诸葛亮向众将和盘托出自己刚刚的计谋时,诸将拜伏,皆道:

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

诸葛亮之所以出此计谋,都是为了社稷,这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网络上有大神动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借助化学原理来阐释原因:油泡过的藤甲在燃烧时,产生的大量二噁英,被诸葛亮吸入身体。进而,损坏了身体。

不过,不得不说成也火攻,败也火攻。诸葛亮最后以火攻失败退场。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三叔小记


孔明是个很讲究的人,这也不怪他,谁让他懂得那么多呢?

一般的人,实在分辨不出“同为火烧死的”到底有何不同,正如现代普通人实在分辨不出两张100元人民币到底哪里不同。

但孔明却看得很清,并告诉周围的人,火烧藤甲兵“必损阳寿”,这是为什么呢?

孔明看来,火烧的初衷不同

看起来,都是为了打胜仗而进行的火攻,实际上却大大不同。火烧魏军,属于自救,不火烧魏军,可能自己一方会丢了性命。这就如同正当防卫,不是我要杀你,是面对你的“恶意”,我采取的自我防卫而已。这种防卫,在诸葛亮看来,上天是会原谅的。


而火烧藤甲兵,却是因为侵略别人,而产生的火攻。这是一种主动的出击,不火攻行不行?也行,只要退出就可以。但为了达到自己方的侵略意图,强行采取的行动。

在诸葛亮看来,这种因为主动侵略别人而产生的火攻,上天是不会原谅的,所以在他看来因为此事“阳寿必减”。

在孔明看来,藤甲兵被烧得太惨

火烧魏军,虽然让对方损失惨重,但很多人可以自救,反应快、方法得当的士兵可以通过努力取得性命,这给了生命以机会。


但是,火烧藤甲兵时,那个藤甲是油浸过的,不怕水,但怕火。而且这藤甲一旦着火,士兵再无脱身机会,必死无疑。

大家想一想,其他被火烧的人还有生机,而穿了藤甲的人,火一旦着了,人仿佛就成了油锅里的“牛排”了,油着了后,温度非常高,人的痛苦会成倍增加。

这是对生命地完全收割,完全摧残,没有一丝一线的生机,而始作俑者就是孔明。

看到藤甲兵痛不欲生的惨状,诸葛亮发出自己“阳寿必减”的感叹。

但为了主公的大业实现,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在诸葛亮看来,火烧藤甲兵会减寿命,主要是因为自己方是侵略行为,而且火灾让敌方士兵无法逃生,忍受了无尽痛楚。


蓝风破晓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就记录了这件事。

诸葛亮平定南蛮,此时已经六次擒获孟获,然而孟获还是不服气,决定向乌戈国国主兀突颜借藤甲兵,据记载,藤甲兵刀枪不入,魏延率军与之对抗,无计可施,大败一场,诸葛亮为了破藤甲兵,让魏延连续诈败15次,这才将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后一把火将3万藤甲兵烧成了灰烬,然而此事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流入出胜利的喜悦,反而表情凝重,流泪道:“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然会折损阳寿。”

诸葛亮一生用火攻5次,就连火烧曹魏士兵30万人都面无惧色,为何此次却有这样的感慨?

诸葛亮曾火烧博望坡,夏侯惇败逃回许都;火烧新野,曹仁损失惨重;火烧赤壁,不过这个主要功劳应该是周瑜的,此火攻直接让曹操统一天下的愿望给打破;火烧藤甲军就是第四次,最后一次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差点丧命于此。

以上来看,诸葛亮火烧魏军何止30万,但是唯独第四次火烧藤甲兵时心中自责,说折损阳寿,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藤甲军最无辜

纵观这五次用火,唯独藤甲兵这3万人是非常无辜的,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汉无关,只是孟获搬来的救兵,就和孙悟空搬来的天兵天将被吸走了兵器一样,然而魏延对这些藤甲兵无计可施,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实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们就行,南征也只是为了平叛孟获,可谓是伤及无辜,而火烧魏军则不同,诸葛亮认为烧魏军是替天行道,魏军是强敌,只有杀得越多越好。

其次:藤甲兵属于蜀汉子民

乌戈国本就是蜀汉地区的一个不落,举国人数有限,3万藤甲兵本就是他们举国国力,现如今被诸葛亮一把火给烧死,间接的害了一个小国,况且这个乌戈国的藤甲军同样是蜀汉子民,这样的做法确实不妥。

其三:诸葛亮亲眼所见

其实诸葛亮用火攻,虽说亲临战场,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烧死的过程,即使被火烧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独上方谷和烧藤甲兵类似,是个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还没烧旺就下了一场大雨,藤甲兵则不同。

《三国演义》原文记载:“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也就是说这些藤甲兵在谷内,出口被堵住,蜀军往下方倒油放火,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火烧的手脚乱跳,很多士兵又被石头砸的头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斩杀,最后全部死于谷内,散发出的焦味着实难闻。诸葛亮亲眼看见这些藤甲兵被烧死,心中难免自责,虽说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诸葛亮总认为这样操作是折损阳寿的。

最后: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没多久,周瑜就去世,诸葛亮认为周瑜这把火烧的太旺,曹操军说有八十多万军队,精锐悉数被烧死,然而周瑜却在这之后去世,肯定是此举损了他多年的阳寿,诸葛亮心有余悸,这才发出感叹。


猫眼观史


《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为了以德征服南蛮,多次抓住孟获,并把他放走。在孔明第六次放走孟获后,孟获还是不服气,就向乌戈国借兵,想与孔明决战,乌戈国国主兀突颜举全国兵力,亲率三万藤甲兵向孔明宣战。


孔明为破藤甲军,将藤甲军引进山谷,一把火将三万藤甲军烧成灰烬。孔明看到三万藤甲军全军覆没,心痛不已,流泪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其实,孔明在火烧藤甲军之前,还曾三次火烧曹军,当时曹军甚至达到30万之多。

我们来梳理一下孔明三烧曹军的经过:

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这次孔明烧掉了夏侯惇和于禁的十万大军。孔明刚任军师,还无所作为,这次大战,使刘备军营的将士信任孔明,奠定了孔明指挥的基础。

第二次是火烧新野,当时,曹军大军压境,刘备从新野撤军,但孔明并不打算把新野白白留给孔明,于是就在曹操的先锋曹仁率领大军进入新野,在民宿过夜时,孔明事先准备,一把火烧掉了民宿,使曹军损失严重。

第三次,就是著名的火烧赤壁。孔明为周瑜借来了东风,与刘备隔岸看周瑜火烧曹军。


这三把火使孔明扬名立万。孔明从此以后谈笑风声、志得意满。

那么,为何火烧曹军时孔明面无惧色呢?

首先,孔明这三把火烧的都是曹军,是自己的敌人,孔明火烧曹军是为了清除逆贼,扶持汉室。

其次,这是曹军先进攻的,孔明所进行的也只是被动反抗,是自卫之战,所以火烧曹军,孔明问心无愧。

那么,孔明火烧藤甲军时却说“必损阳寿”,这又是为何呢?

这藤甲兵是乌戈国的,藤甲军所穿的藤甲是使用树藤反复浸油曝晒而做成的,不仅轻巧,而且刀枪不入,遇水不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


起初,魏延率军与藤甲军抗衡,却连连败退。诸葛亮便想到了火烧之计,将藤甲军引入到山谷之内,把出口堵住,蜀军便向下倒油点火,诸葛亮亲眼看到藤甲兵被火烧,又有很多被乱石砸死。最后,三万藤甲兵全部死在山谷之中。

其实,这些藤甲兵也属于蜀国子民,孔明出征孟获,也只是为了平定南方,烧死自己的臣民,孔明当然心痛不已。

而前面说到乌戈国国王举全国兵力帮助孟获,这三万藤甲军占乌戈国子民的很大部分,而此次孔明又将他们全部歼灭,不留活口。


更重要的是,孔明亲眼看着这三万人死去,所有人都是有爹有娘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却在自己手下丧生了,诸葛亮当然于心不忍。

而且,这次战争,与曹军的战争不同,与曹军的战争是被迫的反抗战争,但是这次的却是主动发起进攻的,并不是正义之战。

所以说,孔明火烧曹军30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军却说“必损阳寿”,主要就是因为火烧藤甲军是诸葛亮主动发动的进攻,所用方法十分残忍,造成的结果也十分惨烈,更重要的是,这些藤甲兵是蜀国的子民。

我们都知道,这是迷信说法,到底有没有损害孔明之寿,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小小嬴政


只因这是一场灭种之战!

诸葛亮南征平乱,南蛮王孟获为抵挡蜀军,相继求助于南方诸多部落,时乌戈国举全国之力前来相助孟获!由国王兀突骨亲率三万藤甲军前来支援!然诸葛亮一场大火,将乌戈国三万藤甲军连同国王烧的灰飞烟灭!这对乌戈国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所谓优胜略汰,适者生存,这在古时的部落之间尤为明显!可是对于诸葛亮来说,尽管此战大胜了,也难有一丝喜悦之情,而是陷入了悲痛和无限的自责之中!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扼杀了一个国家的希望,磨灭了一个部落的火种!

最主要的是,这次战争追根溯源,源头是蜀汉的连年征战的压迫下致使的南中地区的叛乱!南蛮王孟获不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南方诸多部落亦是!为了在诸葛亮的蜀汉大军的夹缝中求生存,各部落才推举孟获进行抗争。虽然最后诸葛亮获胜了,但南中百姓却是死伤惨重,火山藤甲军就是实实在在的案例,诸葛亮对于灭杀一个部落的愧疚,在忏悔中发出感慨,“吾必折寿也。”




何为藤甲军?

藤甲是当时乌戈国部落用油浸泡山间藤条,再在阳光下暴晒,如此反复十几遍制成的!而藤甲军就是充分利用资源,然后举国之力建立的军队!

而这种山间藤条是西南边陲所生的一种特殊野藤,因其生长环境而显得坚韧无比!在用其制作藤甲过程中,藤条必须选用“青藤”的时候,然后编织成藤甲的模样,用“桐油”浸泡数天,最后再拿到太阳下暴晒!这道工序往往要持续五次以上!待藤甲大功告成往往需要一年之久!



这种藤甲刀枪不入,不惧强劲,弓弩也伤不了丝毫!更神奇之处在于,过河还能当船筏使用!行军作战时,这种藤甲一般保护士兵头部以及身体重要部位,当然,藤甲军还会再搭配利刃和藤牌,最终在战场上和敌人作战时如有神助,简直“一甲在手,天下我有”!

诸葛亮的世界观!

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一直鞠躬尽瘁辅佐刘备,欲恢复汉室!在与曹魏、孙吴征战的岁月里,算上火烧藤甲军这次,诸葛亮共使用火攻五次!只有火山藤甲军让诸葛亮耿耿于怀!



这源于战役的发生过程!与藤甲军作战类似于侵略战争,而诸葛亮处于侵略者一方!作为正义化身的诸葛亮,看到自己所造的孽,心中只有愧疚与深深的无力感!

其余四次则不相同!在诸葛亮眼里,与曹魏、孙吴争斗,自己是处于恢复汉室的做法,其余两者皆是反动派,自己无论使出何种手段,都是正义在消灭邪恶!

总结:火山藤甲军,诸葛亮虽有功于社稷,然而却埋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是战乱发起者,又惨无人道的火烧三万人,做那灭种之战,自然“必损阳寿”!


瀚海说史


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有道是: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一线’不仅是留给敌人的,也是留给自己的。

不管是火烧博望坡,亦或是火烧新野,甚至来说火烧赤壁,目的是击溃敌军,并不追求杀伤率,都给了敌人逃脱的空间,可以说真正死于火烧的士卒并不多。

而火烧藤甲兵却在山谷两头设堵,丝毫没有给敌人逃脱的空间,加上藤甲本就易燃,三万藤甲兵无一幸免,残忍程度更甚于其余三次。所以诸葛亮才会感叹。


青衫有泪


诸葛亮曾经说过,凡江河湖泊、山川草木,皆可为兵。因此,在诸葛亮手上,但凡不用人力的,他都可以借用其他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诸葛亮善于用火攻,并且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的第一功,就是博望坡火攻曹军。此后,诸葛亮先后在新野火烧曹军、在赤壁火烧曹军、在盘蛇谷火烧孟获的藤甲军、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曹军。


在诸葛亮的这些火攻中,除了最后一次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失败以外,其他几次火攻都是大获全胜。但是,对于这几次火攻的胜利,诸葛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博望坡、新野、赤壁三地,诸葛亮共烧掉了30万曹军;而盘蛇谷一战,诸葛亮烧掉的藤甲兵仅3万人。火烧30万曹军,诸葛亮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但是火烧3万藤甲军,诸葛亮的内心是挣扎的。

30万曹军虽然众多,但是诸葛亮烧掉的这30万曹军,是曹军进攻在先,而刘备被动反抗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曹操篡汉、拯救汉室。因此,火烧曹军,诸葛亮问心无愧。

而到了火烧藤甲兵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是南王孟获反叛。孟获虽然反叛,但南中依然是蜀汉属地,南中各族依然是蜀汉子民。孟获虽反,但是下面的兵将和百姓是无辜的。诸葛亮烧掉了藤甲兵,归根到底还是烧掉的是蜀汉的子民,这是不义的事;


其次,在三国中,蜀汉的实力本来就最弱,而蜀汉最缺的就是人口。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主要还是想以德使南中臣服,使这个地方的人依然能够为蜀汉所有。这烧掉的三万藤甲兵虽然是孟获借来的,但总的来讲还是蜀汉的兵丁。而三万青壮兵甲,对于蜀汉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其灭亡也是对蜀汉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则,诸葛亮并不想对藤甲兵赶尽杀绝,但是如果藤甲兵不灭,则孟获不服。而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藤甲,势必也会让更多的蜀军丧命。而火攻,是藤甲兵的克星,也最大限度减低了蜀军的伤亡。因此,诸葛亮才会把藤甲兵引入盘蛇谷全歼。不过,诸葛亮在山上看见藤甲兵的惨状,他的内心也深深地被触动了,都是父母生养,都是无辜人家的顶梁柱。如此把人逼入绝境,必遭天谴。

盘蛇谷以后,诸葛亮绝少使用火攻了,就算上方谷火攻司马懿,诸葛亮也给司马懿留下了一个退路。当然,后来天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诸葛亮也只有认命了。

孙子兵法里说,水火无情,非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种毒辣的攻击方法。诸葛亮饱读兵书,其中的道理又如何不知,只是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