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精準施策 護航金融穩定

專家表示,維護中國金融穩定既需要從微觀主體層面有效治理償債風險和去槓桿風險,也要從宏觀角度設計實施包括利率、匯率、財政政策在內的金融穩定政策組合,從根本上提升抗金融風險能力。

未雨綢繆 正視挑戰

專家認為,在我國推進解決長期系統性風險的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伴隨外部風險增加,中國金融穩定面臨的壓力在加大。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從國內來看,在推進資管新規的背景下,各類企業現金流趨緊,尤其是公開市場融資渠道違約事件增多,一旦處理不當,可能面臨更大風險。

“一方面,單個企業受到信用風險事件影響後,通過資金鍊或市場預期,連帶更多企業陷入信用風險影響中;另一方面,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部分表外融資渠道受到衝擊違約,其在銀行表內原本信用資質良好的信貸融資可能會在短期內變得更為艱難,銀行有可能面臨更大的不良資產風險。”李揚解釋。

“從國際來看,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同時,貿易衝突不確定性持續上升,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衝擊將通過三個渠道發生作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一是貿易和供應鏈渠道,將會影響中國出口和基於全球價值鏈的對外貿易活動,影響經常項目;二是資本金融渠道,影響中國對外投融資和資本項目。這兩個渠道都會作用於實體經濟,並進一步對市場預期產生影響,而這將誘發第三個衝擊渠道:信心渠道,並進一步衝擊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

“未來不確定、不穩定的潛在風險,會讓人民幣匯率和資本流動承壓。”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認為,人民幣匯率短期貶值風險加大,資本流動會面臨流出壓力。

專家認為,中國金融穩定既需要治標——防止個別風險和系統性風險,更要治本——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提升勞動生產率,並從根本上消除滋生槓桿驟增和系統性風險的誘因。

前IMF高級經濟學家孫濤認為,維護中國金融穩定本質上是兩個問題,一是要防止國內儲蓄或資金大量外流。無論是通過市場化改革加強資本管理,還是通過提高或穩定利率吸引資金流入,都要解決這個問題。另一個是適當有效地化解存量問題。

堅持市場原則 完善風險處置

針對目前信用風險頻發的現象,專家認為,短期來看,維護金融穩定需儘快構建分散市場風險、分擔信用損失的體系,明確金融機構對於信用風險承擔的過程和程度。

孫濤指出,我們對金融機構遇到風險之後的應對機制和方案准備不足。尤其是在去槓桿、打破剛兌的過程中,金融市場缺乏成熟的資產處置辦法和處置案例,缺乏盤活不良資產的渠道與方案,更缺乏足夠廣闊的、分散信用風險的衍生品市場。一旦遇到風險,缺乏退路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非銀金融機構,只能被動傾向於“過度緊縮信用”。他認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是加劇信用風險蔓延的重要原因。

在李揚看來,信用風險是結構性問題,在資管新規的推進過程中,要保持貨幣政策定力。“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並非解決信用風險問題的關鍵。單純的貨幣總量調控可以解決金融機構缺乏流動性的問題,但是無法解決金融機構之間的流動性如何轉化成企業流動性的問題。

“解決並改善信用風險問題應從相關傳導鏈條及機制上著手,應該鼓勵培育不良債務的投資機構和投資群體,盡力扭轉‘過度緊縮信用’的趨勢並防範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李揚說,“要加快建設信用風險處置的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完善信用風險衡量、分散、轉移和處置鏈條。”

李揚建議,堅持基於市場化原則處理信用事件。信用風險頻繁爆發,重要因素是當前經濟、金融週期下,市場需要對部分落後及低效的產能和企業進行出清。在此過程中,堅持市場化原則、發揮市場主體主觀能動作用,有助於幫助市場遴選真正高效、有競爭力的企業,裁汰低效率、競爭力不足的企業,為經濟週期下一波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短相濟 精準施策

“當前需要採取的金融穩定政策組合,主要目的應是降低償債成本,管控打破剛性兌付後的違約增加帶來的傳染性風險。”孫濤認為。

具體來說,一是保持較低的實際利率以降低償債成本,需要降低利率或至少維持利率於較低水平;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穩定金融市場較充足的流動性;二是低利率需要低通貨膨脹率,至少是商品通貨膨脹率要低;三是要避免人民幣貶值,避免出現輸入型通貨膨脹,也要避免資金外流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四是儘早認可真實不良資產,並以財政注資和市場注資相結合的方式化解銀行體系的存量信用風險;五是加強對關聯度和嵌套程度較大的金融機構或集團的風險監管,打破剛性兌付,如取消對理財產品的擔保;六是要求有隱性擔保的表外業務有充足的資本金和流動性準備,監督和防控在取消隱性擔保後可能出現的金融傳染風險。

同時,維護金融穩定還應該用好儲蓄,防止儲蓄無序外流。

“儲蓄對於中國金融穩定的重要作用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中國過去能夠實現金融穩定、高投資和高增長,得益於儲蓄。儲蓄率高是中國經濟的特色之一,這個特色使得中國經濟具有超強的抗風險能力。”孫濤指出,在目前加強金融監管的過程中,除了降低金融風險的考量外,還應兼顧金融市場的效率,不應限制金融市場發展,警惕行政化色彩上升。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打通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充分有效地使用好國內儲蓄,加強監管和發展金融市場應並行不悖。

此外,維護信心是長期宏觀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條件,也是避免短期金融衝擊和危機的關鍵。“維護和維持信心的關鍵在於改革開放,在於給予企業主體和居民以穩定的預期和產權保護,創造真正公平的市場化競爭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政府幹預。”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