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吹球先生


李绅并不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他是冤枉的。 李绅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据《旧唐书》记载:“绅形状渺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著名诗人元稹评价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李绅的家世是不错的,他是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之后,他的先祖们都是当官的,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官N代”。


(李绅世系)

李绅虽然家世不错,但他并没有沾到多少光。他六岁丧父,是母亲卢氏将他养大。

小的时候,他的身体不太好,后来经过一个叫大光的和尚救治方得痊愈,可谓少年多磨难。

但是李绅很争气,他读书刻苦,脑袋瓜子也灵活,三十岁就中了进士。

同时他的诗也写得好,特别是短乐府诗更为有名,人送外号“短李”,得到当时大诗人韦应物的肯定。


(悯农)

贞元十七年,李绅去长安应试前,写下了两首悯农诗。

这两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另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得到了当时诗坛的一致认可。

李绅是中唐时新乐府运动的闯将,创作了《乐府新题二十首》,时人论起对新乐府运动贡献是“绅最前,稹次之,居易最后。”

李绅曾经做过浙西观察使李倚的幕宾,但他运气不太好,东家想造反,差点连累到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方才化险为夷。

元和四年,李绅升任中书舍人,又入翰林院,成为天子近臣,得到宰相李德裕的青睐和器重,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无法自拨。

他一生起起落落,时贬时升,都与“牛李党争”脱不了关系。

李绅向来被认为李党核心成员,牛党的大将李逢吉更是与他结怨很深,一有机会就对李绅大加打压。

《资治通鉴》记载:“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最终李绅被外放江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青年李绅剧照)

李绅在外放时,也写了不少诗,这一时期他的诗以歌颂皇帝、粉饰太平为主。

如《华山庆云见》:“圣主祠名岳,高峰发庆云。。。。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充满了逢迎和谄媚,也说明他迫切想回到权力中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李绅前期春风得意,他的政治主张也比较激进,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唐恢复到之前“家给自足,海内晏然”的太平景象。

然而中唐时期发生的“甘露之变”、“朋党之祸”让他痛心失望,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


(李德裕)

后期的李绅,转而相信佛法。他写下“秋山古寺东西远,竹院松门怅望同”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徘徊在仕进和佛门之间的那种矛盾。

他虽有兴复大唐之心,可长期受到牛党打压,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心中十分痛苦。

虽然也曾短暂担任过宰相,但不久后又被罢相,使得他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

说李绅是贪官,似乎证据不是很多。

坊间最大的一个传闻就是李绅爱吃鸡舌头,所以每餐要宰杀三百只鸡,由此推断他是个贪官,与他写的悯农诗相反,他是个虚伪之人。


(朋党之争)

这个传闻是从2007年起流传的,来源是湖南《郴州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署名“肖六芹”。

后来经过记者调查,肖六芹是郴州第一职业中专教师,而他又是在《增城之窗》网站上看到的这个故事。

这个网站上发表这个故事的作者没有署名,而且文章来路不明,也没注明出处,是肖六芹转发后才引起公众注意的。

为此,肖老师还公开道歉过,说明李绅吃鸡舌,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要知道就凭唐代养鸡的技术,一餐杀三百只鸡,这是不可能的,哪有那么多鸡!

李绅被后人诟病最多的,是他对“吴湘案”的处理。时年75岁、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将李德裕的老对头吴湘判处死刑,而且不等朝廷批文下达就处死了吴湘。所以牛党攻击李绅徇私枉法、公报私仇。


(牛僧孺与李德裕)

李绅这件事做得的确欠考虑,说他是利用权力消灭异已,倒也没冤枉他。但这和贪赃枉法没有关系吧?

我们承认他在党争中只论立场不论对错,李绅陷于党争,这是他身上的局限。

所以此事之后,牛党拼命搞李绅的黑历史,想搞臭李绅。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丑化李绅的主要书籍是《云溪友议》,作者范摅正是牛党人士,正是在他的笔下,李绅逼李元将叫自己“爷爷”、因私仇打崔巡官之类,都是李绅的政治对手牛党的范摅大作。

其中有多少可信度,我是抱怀疑态度的。


(牛李党争)

虽然不能完全认为“诗如其人”,诗写得好的,不一定人品好,但是能对农民有着那么大同情心的李绅,相信佛法的李绅,要说他对老百姓特别残暴,可信度还是不高的。

史载李绅“孝友者以为表率”,他最后获谥“文肃”,这是美谥中的上谥,仅次于"文忠"、"文正"、"文端"、"文襄",是文官谥号第五。

我们看一看它的含义吧:“好德不怠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

试问:一个讲道德,以身作则、遵守法律、严于律己的官员会是个“祸害百姓的贪官”吗?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李孝先:《李绅年谱》 卢燕平:《李绅集校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大概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贪官,都是矛盾体,我们一边很努力,一边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唯利是图,走入欲望的深渊。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不喜灰


想当年苦孩子李绅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出身贫苦,但是却没有因为自己家庭的环境而自暴自弃,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走向了读书这一条道路,最终实现了他自己当官的目的。

刚开始他家里还是很不错的,爷爷当过官,父亲还是一个县令。在唐朝,有这样的人出生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在他6岁那一年之后,他父亲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可以说是见识到了人间沧桑。


他现在学的知识都是他母亲辛辛苦苦教的,一个没有孩子的父亲,在他和同伴玩耍的时候,受尽了很多的白眼。凭借着自己还有点家底,李绅是不用种田养活自己的,他可以努力的去考取公民。但是因为家境并不怎么富裕,所以他也不能够去过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个反而让他接触了很多老百姓,老百姓他们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辛苦。


这个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明白,底层社会的人民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同时也激励了他奋发向上的志气。所以李绅读书的时候就非常的刻苦,再加上他的天分也特别的突出,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以当官了。

他终于一扫前半生的倒霉,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想要做一个清官,毕竟是在底层社会里生活这么久了,过了这么久的苦日子,对于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他是和他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嫉恶如仇,也最痛恨那些贪官,很同情底下的老百姓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官越来越大,给手底下的老百姓更多的帮助。


但是在唐朝那么腐败的政治上,李绅是越来越陷入了,从一步又一步的往深渊走,最后把自己也吞噬了进去,变成了一个令人憎恨的大贪官。

在他刚刚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时候,李绅就给皇帝写下了最著名的俩首诗。这个非常得到皇帝的欢喜,为此皇帝还非常夸奖了李绅。皇帝觉得自己对于民间的疾苦几乎是毫不知情,多亏了李绅的提醒,自己才能够请回答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然后给李绅升了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本来李绅刚开始写这些诗的时候,没有打算给皇帝看。但是当时他有一个好友李逢吉,觉得他是写的不错,非常嫉妒,于是让他继续写下去。然后准备告诉皇帝,李绅是个想要谋反的人,写出了这些反诗,说人民过得很不幸福,这个怎么可能呢,在皇帝的治理下,所有人都过得很开心。

但是皇帝听了,觉得李绅写的非常的好,这一切的责任都是因为皇帝不体恤民情。然后这个李逢吉被贬官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从这一刻开始,李绅觉得官场是非常黑暗的,一个这么好的朋友都敢出卖自己,谁又能够真正相信呢?


最后他又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发现了一个道理,要是想做清官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所有的人都存在着贪心,面对这样环境,他想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可是发现这一切都做不到。

当时还生了朋党之争,李绅必须要选择立场。以后他选择了李党,可是没过多久,他们这个党派就失势了,然后李绅被贬了官,从一个朝廷内部到了外面流放。这个让李绅感到非常大的怨气,自己不过只是想要在朝廷里安安分分的过日子,花费了这么大的心血,结果一下子付之东流了。于是李绅的心态崩了,走向了他的黑化道路。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势,他越来越巴结有权的人,并且隐藏着自己的内心,经常做着阴奉阳违的事情,对于自己的敌人就狠狠打压。为了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他再也不会有对老百姓廉洁了,久而久之,自己越来越坏。自己想要升官的话,就必须要贿赂有权的人。可是自己当官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也舍不得用。他把目标转移到了那些老百姓手上,反正当官都是为了赚钱,哪用得着管老百姓的死活。

就这样,李绅从一个有志青年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模样,再也不是能够写出悯农这首诗的作者了。而是露着獠牙,展现出一副丑恶嘴脸的大贪官,人人得而诛之。


汪公说


说起李绅这个人,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要说起他曾写过的一首诗,相信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首诗叫做《悯农》,全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肯定很多人会觉得李绅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人,他如果能当官,一定能够造福一方。

后来,这位李绅也不负众望,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但令人意外的是,身居高位得李绅并没有造福一方,反而堕落得让人不齿,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这位李绅,原本也是一位官二代,他得父亲是浙江湖州市乌程县的县令。

但是,在李绅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家道也由此中落,他和母亲不得不颠沛流离,四处讨生活,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亲身验到到百姓们的疾苦,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悯农》诗。

不过,李绅的才华虽然出众,但他的科举之路却一定都不顺利,他一生当中多次科考,直到34岁才考中一个进士,随后候补了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在国子监教书,只有俸禄没有品级。



后来,李绅觉得这个官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就离开京城南下到南京,到当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锜府中当幕僚。

结果这李锜竟然暗中想要谋反,李绅可不敢跟着谋反,于是被李锜抓紧监狱关了起来,直到一年后李锜被杀后才获释,心灰意冷的李绅便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此后五年,李绅一直在惠山寺居住,因为其贫困潦倒,寺中的僧人都对他非常苛刻,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唯有一老僧厚待他,还凑足盘缠助其到京城去谋出路,特意嘱托:“郎君今后必定会发达,千万不要因为我辈犯了过错,就以灾祸相加。”

然而,这位老僧却不知道,这五年的穷困潦倒和受人白眼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了李绅的心性,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而是沦落成一个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当李绅再次来到从长安时,他的命运也从此变得不再一样。

李绅先是通过巴结权贵,谋取了一个校书郎的小官,这段时间里,李绅还算安分守己,他还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为唐诗做出巨大贡献。

等到公元819年,唐朝中央政府爆发著名的“牛李党争”,李绅见机投靠李德裕、元稹等人,成为一名“李党”,并且还成为李党的三俊之一。



自此,李绅的仕途就开始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后担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等职。随着权力和地位的不断上升,李绅心中隐藏多年的阴暗也开始爆发出来,那些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他都要一一进行最严厉的报复。

比如,惠山寺的很多名僧人,都被他抓紧监狱整得惨不忍睹,甚至惠山寺,都差点被他给查封。还有李绅在发迹之前,经常到他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寻求救济,每次见到李元将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叔叔”。当然,这其中也遭受过不少白眼。

所以,等到李绅发迹后,他就不再叫李元将为叔叔,反而要求李元将降低辈分,李元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于是乎,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

不仅如此,李绅还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他爱吃鸡肉,确切的说,爱吃鸡舌头,其余部分,全部扔掉,传说他为了吃一把鸡舌,需要杀掉500多只鸡,奢侈程度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同时,他家中还养有无数的美女歌姬。

有一次,和他同朝为官的大诗人刘禹锡被邀请到李绅家中做客,结果当他看到李绅府上这奢华的情形后,便忍不住做了一首《赠司空妓》来讽刺李绅:“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翻译一下就是说,李绅家中那是美酒佳肴,歌女美色,轻歌曼舞,这对于李绅而言是司空见惯,但这奢侈糜烂的生活,却让我刘禹锡肝肠寸断,于心不忍。由此可见李绅是有多奢侈和腐败。

后来,李绅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还一手炮制了著名的“吴湘案”,将曾经得罪过李德裕父亲的吴湘等人全部处死,制造了唐朝中期的一场大冤案。最后,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竟然还善始善终,终年74岁,死后被追赠太尉,谥文肃。

不过,正义终究不会缺席,在李绅死后的第二年,朝廷为“吴湘案”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我是赵帅锅


唐代大诗人李绅,是不是大贪官不好说,毕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的品行确实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说他祸害百姓,鱼肉乡民,那这就应该是有人断章取义了。李绅整体上,应该还是比较同情劳苦大众的。

李绅在翰林院做学士时,曾经写过三首《悯农诗》,其中一首“锄禾日当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第二首、第三首诗,所写的农夫、织女等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对天下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粮食的农夫,种出了粮食,却是饥肠辘辘,甚至被饿死;织布的织女,织出了布匹,竟然无衣可穿。当时的大唐盛世,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正应了同时代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此时此刻的李绅,已经是翰林院学士,并非穷困潦倒。李绅是从内心深处同情劳苦大众的,并非像某些说法中,李绅只是在自己还未出仕前,家庭贫苦时,才同情劳苦大众。

而李绅所写的第三首《悯农诗》,原本是李逢吉想用来陷害李绅的。李逢吉将诗举报给了当时的唐武宗。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武宗看过之后,却检讨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的过失,还晋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阴差阳错竟然成了当朝宰相,甚至李绅当时还误认为是李逢吉推荐了他,对李逢吉是千般感谢。

而实际上呢,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敌,只是想借举报李绅之机,邀功请求封赏,让自己升官而已。事实上,李逢吉后来,一抓到机会,就继续这么做。这让后来知道了真相的李绅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伤害越深呀,这绝对会影响到李绅以后的行为举止。再加上李绅为人刚直,在李绅得势后,那些曾经欺压过他,让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绅干了两件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变孙子。

说是李绅有一段时间,长期寄居他乡。每次路过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门时,李绅都要叫李元将为叔叔。多部史书上都记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其中,并没写李元将对李绅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龌龊,如果遇到过,就应该有所体会。李元将到底对李绅好不好,恐怕很难说。李元将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虚伪小人,从他之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讨好李绅,竟然自称为弟,然后又自称为侄。他见李绅还不满意,最后竟然自称孙子。这时候,李绅才接受。如果李元将真是一个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会如此。根据李绅对众多故人好友的态度,如果李元将真是对他很好,李绅应该不至于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后面讲。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说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同窗。有一次,特意来拜访李绅,因为天晚,就没直接去打扰李绅,而是住在了旅馆。崔巡官刚住下,其家仆就与一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管的仆人(就是针对崔巡官的),竟然将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李绅又让人将崔巡官抓来,问为什么不立刻来见他。崔巡官就解释了原因,并且磕头谢罪,请求放他归乡。李绅却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然后发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声。

李绅果然是不念旧情之人么?恐怕不是,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说。

但是,因为这两件事,时人开始纷纷议论:“李公(即李绅),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当地的士绅百姓开始恐惧李绅再次突然发疯,牵连到自己,很多人都渡过长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说百姓逃跑,是因为李绅征收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所致,纯粹瞎扯。只是因为李绅未说明原因,惩罚了两个人而已。李绅不宣布原因,的确是李绅做的不到位,显得有点酷暴了。

更大的问题是,两个故事到这里并未讲完呀。对于百姓逃跑,李绅是这么应对的:

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绅)曰:“汝不见淘麦乎?秀者在下,糠秕随流。随流者,不必报来。”自此一言,竟无逾境者也。

下属跟李绅汇报了士绅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绅以淘麦作比,说饱满的麦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听闻此言后,知道李绅没疯,也就不再逃走了。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来看,李绅应该是睚眦必报,鼠肚鸡肠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过史料上的相关记载,那就应该知道,在两件事之后,还记载有一件事。

李绅故交辛丘度的儿子拜谒李绅。李绅有点礼节不周,稍显怠慢。结果,李绅被辛姓少年作诗给骂了。而李绅却自嘲说:“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很多惧怕李绅的官宦子弟,还为李绅受辱而高兴,而李绅也并未因此事,去报复辛丘度父子。从这里看,更多害怕李绅的人是谁呢?不言自明么。李绅又不会去鱼肉欺压普通百姓,百姓有什么害怕李绅的。而那些真正惧怕李绅的人,正如史料所载,“趋事皆惊神破胆矣”,被李绅吓坏了。所以,李绅被人断章取义,进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李绅发迹之后的所为,的确有点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绅爱财不,应该爱,但并没有关于他巧取豪夺的记载。李绅好色不,绝对好美色,但还不至于完全沉迷。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玩乐,足见其的奢靡。

一次,刘禹锡(做《陋室铭》那位)受邀到李绅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绅家的美姬时,有感而发,不由得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的诗。食色,性也,过于压抑了倒是会出问题呀,当然也不能太不负责任了呀。李绅呢,看到刘禹锡对美姬如此着迷,竟然还赋诗一首,很大方的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还有一个记载,说是李绅与同僚张又新有嫌隙,两人做什么事都对着干。而张又新被罢官后,回乡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两个儿子。张又新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报复他,就给李绅写信,对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绅对张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还说过去只是争论,他又怎么会记恨。张又新亲自去见李绅道谢。李绅发现张又新竟然跟自己请来陪酒的风尘女子,在数年前就已经相爱,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已。“酷暴”的李绅,竟然让张又新这个昔日的对头,将女子领去,一起归乡,成就了一桩姻缘。李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不能简单而论。

从李绅对辛姓少年,及后面这两件事来看,李绅的“酷暴”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李绅跟通常所认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经做过坏事,欺压过人,侮辱过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经被欺压、被侮辱的人,在得势之后,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为,最好还优待自己,所以,就给人们不断的洗脑。这才让人觉得,凡是事后报复的人,都是鼠肚鸡肠之人。这种观点应该改改,对于真心悔过之人,应该原谅;对于那些只是想投机之人,应该让他们负起应有的责任,给与惩罚。

所以,李绅所做的事,还真不一定就值得诟病。而李绅最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他人生最大污点的事情,就是制造了一桩冤案,“吴湘案”。

当时,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到举报后,直接将吴湘逮捕下狱,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崔御史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吴湘贪赃属实,强娶名女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绅却坚持处死了吴湘。同时,朝廷中维护李绅的宰相李德裕也将崔元藻给贬官外放。

事情的真实原因呢?应该是李德裕的父亲与吴湘的父亲有世仇,而李绅属于李德裕一党。此时的李绅该怎么做呢?有过类似经验,特别是吃过大亏的人,估计选择都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

所以,与其说李绅发迹后变坏了,倒不如说是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影响了李绅。所以,对李绅的评价,通常是文学才华非凡,却因为“牛李党争”,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变得酷暴,奢靡。李绅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贪赃枉法,酷暴无情的官吏,还是有所区别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绅也就是缺了那么一点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协了,还染上了欺软怕硬的坏毛病,甚至为了派别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样被党争影响的杜甫等人,李绅过得相对好了点,也就没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并没有李绅祸害百姓的记录。而李绅曾经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遇到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这李绅完全就是在污蔑大唐盛世,应该早就获罪被处死了),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困苦与凄惨,这一点是值得敬佩和永远赞扬的。同时,也为虚怀若谷的唐武宗点赞!


奕天读历史


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李绅的《悯农》不仅通俗易懂,还颇具深意,因此,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诵。而李绅也因这首诗流芳万代,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

(李绅)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

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刘禹锡)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李绅虽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把精力用在为国为民上,而是参与了当时危害朝廷的“朋党之争”上。

当时,李绅由于依附“李党”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后来,“牛党”强力反击,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李绅也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继位后,李德裕重新得宠,李绅也跟着从南海一步步调回了京城,并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为参与了朝廷倾轧,所以,李绅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

李绅在当官期间,不但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还做过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笔记小说《册府元龟》记载,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办过一桩“吴湘案”。当时,有人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行贿受贿,强抢民女。

由于吴湘与李德裕有世仇,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于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绅的案宗后,认为破绽很多,必有冤情,经过调查后,发现吴湘所贪金额不大,强抢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绅却执意对吴湘处以斩刑,甚至都不能等复核后便定论。

李绅去世后次年,李德裕被贬去了地方,李党势力因此大不如前。这时候,有人再次提起“吴湘案”。经过彻查,皇帝发现是一起冤案,于是给予平反。

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李绅一生生活奢靡,为了个人的利益,依附权贵,谗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陷入“朋党之争”中,并没有干出多少帮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绅确实是对不起他写下的《悯农》这样的诗歌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云溪友议》《册府元龟》)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绅在唐朝并不是非常出名的诗人,只因为写了两首《悯农》,让他得到了“悯农诗人”的称号。也成为脍炙人口、儿童都会的著名唐诗。

那么,能写出如此悲天悯人诗句的李绅,到后来为什么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实在是无法相信。

李绅写下这两首诗的时候,他才不过30岁,不过他要一直到35岁才考取进士,也就是说写这首诗时的李绅还在读书,还是个穷秀才,亲眼看到农民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产量也不多,这引发了李绅的同情心。

一、官二代家庭

此前家里的爷爷、父亲都是高官,李绅就是个官二代,不过父亲在小时候就死去了,让李绅家一下子穷苦起来,受到了同族的排挤,这在李绅小时候的心中埋下要做官发财夺权的念头;

二、流浪生活

后来母亲也跟着过世,就剩下李绅过着流浪生活,充分接触了底层人民,不过他依旧没有忘记读书。这样的苦日子造成了李绅双面的性格,一个是自强不息怜悯贫穷;二是立志成材做官发财;

三、一朝成魔

唐宪宗时的宰相被刺身亡,成为李绅命运的转折点,由于之前所忍受的白眼,李绅一朝成魔投入李德裕门下,成为李党头马,一步一步向权利臣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

四、奸人李绅

有一个姓崔的官员,和李绅是同榜进士,有一天,崔同学特意来拜访李绅,可是在路上他的仆人和城里百姓吵起来了,后来被李绅听说了,就把这个仆人处以极刑。还把崔同学也一起抓了,吓得崔同学赶紧磕头道歉,李绅还是打了他20棒子,才算了结。

李绅因为被权利彻底蒙住了心,才做出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在他眼里,只要能保住他的权利,百姓的性命算的了什么?他就如同一个小丑般,飞扬跋扈。

最终,死去的李绅因为“酷吏”被褫夺三官,子孙不得再入仕。


不务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教导大家要珍惜粮食的诗,是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会背诵的。但讽刺的是,写出这首《悯农》的李绅,却是个生活奢侈、祸害百姓的贪官。


历史上真实的李绅:生活奢侈

李绅虽然是《悯农》的作者,但他并不是个悲悯的人。

相反,当他走上官场时,生活可谓是花天酒地、骄奢淫逸,是个不折不扣的祸害百姓的贪官。


举个例子。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被贬去苏州做刺史,当地的司空正是李绅。

某次,李绅邀请刘禹锡去他家做客。进入李绅的家门后,刘禹锡发现李绅家竟然是歌妓成群,好不热闹。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赠司空妓》来讽刺李绅。诗云: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不仅生活奢侈,而且品行也有问题。

再比如,在唐代笔记《云溪友议》中,记录了李绅的这样一则故事:


  • 李元将评事及弟仲将,侨寓江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荣达之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也;及为孙子,方似相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李绅发迹前,曾长期寄宿于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的家中。每次见到李元将,李绅都会尊称对方为叔。

李绅发迹后,李绅对李元将的态度是180度大转变。无论李元将在李绅面前自称弟弟,或者还是叫李绅叔叔,李绅都不满意。非得李元将叫他爷爷才高兴。

这样一个人品败坏的人物,在历史上也算是少有了。


HuiNanHistory


这不奇怪吧!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诗歌本身来说,给人的印象是不是对农人是老百姓有真情实感,真正同情老百姓为老百姓好的人,是很难有这么入木三分的发挥的!

但是不得不说读者朋友,很多人可能是看到这个题目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叫李坤吧!

不管李绅写出多么美妙的诗篇,他都不是在为老百姓着想,而是在为自己,会写诗并不等于人品好,会写诗代表一种能力。

也就是说他具备写作诗歌的能力,与品德高低是不是坏人无关。

当年写诗歌是考取进士的捷径,李绅吟赋作诗就是进阶功名的工具,是一个扶手,当然既然要写,就要写出东西,写出点要写对象本质性的东西。

虽然只是嘴上说说,但谁说的是那么回事,谁说的虚情假意,谁说的扯淡无病呻吟,这种三六九等还是要区分的。

第一只有一个,那就是写的最好反映对象最深刻的。


李绅这么写不是同情老百姓,而是讨好上级讨好考官,在这里老百姓不过是他们拿来品头论足把玩的工具。

当大家交口称赞李绅写的是“好诗好诗”的时候,也就是关注到了诗歌本身,心里根本装的不是老百姓,可能是有关李绅仕途的考虑。

比如说此人的发展前景如何,需不需要提前拉拢巴结等等,也就是说玩官场的不能只关注他们说什么。

说好话绝不是为了中听,更绝不是出于对老百姓的怜悯,那是政治。

说好听话在普通人来说就是说好听话,在李绅这样式的走仕途的人来说,那就是为了玩权术玩政治,哄上级开心获得上级青睐,升官发财。

升了官发了财就是官场的作派了,本身心里就没老百姓,贪不贪也跟他写了首什么关于老百姓的诗没关系,人家玩的是套路。

《悯农》的诗歌那就是马戏团玩耍人手里的一个道具而已,能把道具玩出什么花样,的确看玩把戏的人手段高低了。


至少李绅是成功了,人家最后当了进士,升官发财,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当然也不排除报效国家的可能,毕竟天下还是好人多!


历史三日谈


我是七哥。

李绅,算是典型的士人大夫代表了,青年奔波,同情底层农民;跟随李党得势,治理地方,百姓流传有李绅的酷吏名号,但没有李绅贪腐的传言。

说起李绅,他的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历历在目。对于这样一位十分同情底层农民生活境遇的唐朝诗人,我是很欣赏他的。关心民生疾苦,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一点,不然就白读了这么多圣贤书。而李绅,在青年时期也确实如此。

李绅生活的时代,是唐朝中后期,唐帝国面临着地方割据、宦官干政、文臣相斗的艰难困境。出生在这样的混乱年代,27岁的李绅亲眼目睹了普通农民的艰难生活,感慨万千,留下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两首悯农诗句。

(奸相李逢吉)

与李绅偶然相遇的李逢吉,为人奸猾阴险,听到李绅的诗句,不禁大喜,知道李绅有指责朝廷的意思,便想拿着李绅的诗句,去揭发他,自己好邀功。于是,接着怂恿李绅写下更为直白的诗句: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看到这样直白指责朝廷的话,李逢吉将这首诗好好保存,以备将来不时之需,但李逢吉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却让后来的唐武宗,对李绅留下了刚直之臣的好印象。

青年时期的李绅,性情耿直,敢于针砭时弊,是真正的士大夫典范。

随后,李绅结交李党领袖李德裕,卷入牛李党争,并逐渐成为李党的得力干将。在官场环境的日益浸染,也使得李绅的思想渐渐转变,有了不少官性。(李绅与李党领袖李德裕,交情甚好)

有两件小事情,已经表现了李绅的思想转变:

第一件,李绅有个族叔,叫李元将。李绅以前籍籍无名的时候,拜见这位族叔的时候,一直称为叔叔;后来,李绅发达了,成了一方大员,对这位昔日的叔叔,也有了几分傲气。而这位族叔,也想巴结李绅,于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先自称是李绅的弟弟,侄子,但李绅根本不买账。最后,李元将把脸一横,直接自称孙子,这才得到李绅的认可。滑稽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件,有一位姓崔的官员,和李绅是同科进士。一次,姓崔的官员的一个仆人与人发生争斗,惊动了李绅。李绅抓捕两人,得知这人竟是当年同科进士的仆人,也知道这姓崔的就在本地,顿时大发雷霆,先是把这两人处以极刑,随后派人把姓崔的官员抓来,当面质问他,你既然到了本地,为何不来拜见自己。姓崔的官员立马道歉,但李绅不依不饶,依旧打了这个同年20大棍。

这多少,就是古代士大夫逃脱不了的魔咒,一朝发迹,权势升天,就忘乎所以,丢失了当初的本心,此时的李绅,已经不是年轻时期的李绅了,已经成了李党的得力干将了,凌驾于百姓之上,效力于党争。(牛李党争)

有明确记载的李绅的一大政治污点,只有“吴湘案”。而此案,也使得李绅背上了酷吏的名号。

已到古稀之年的李绅,出任节度使,在任上遇到了一件案子: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受贿、抢去民女阿颜。对此,李绅一口咬定吴湘有罪,直接处以死刑。但当案件卷宗上交朝廷的时候,谏官对此十分怀疑,随后便派遣御史前去复查。一番调查,真相是吴湘受贿是真,但贪的很少,也没有强娶民女。

面对如此清晰的结果,李绅依旧不依不饶,依靠自己的权势,强行将吴湘送上法场。(吴湘案)

此事,直到李党全面败退,才得以翻案,而李绅也被带上了酷吏的罪名。

但这件事情,仔细观看,我们会发现疑点重重,而最为合理的解释,莫过于牛李党争了。李绅作为李党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党在政治上的得失,直接与自己的荣华富贵息息相关,而本案中的吴湘,或多或少都与党争扯上了联系,所以李绅也不得不为之。

而李绅其他的一些传言,不论真假,都与他自己卷入党争的旋涡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权力的纠葛,难免会有政敌的攻讦。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