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這些天都在看《武漢故事》,作者池莉。逃脫了功利,輕鬆的閱讀,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武漢故事》是剛剛淘到的書,走了很遠的路,只為去看看那些書店,那些陳舊的書,可能只有我這種喜歡懷舊的人,才會做的蠢事吧。《武漢故事》是在一個打折書架上找到的。書上已留下被翻過許多次的痕跡,有些撕爛,但我喜歡。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我覺得這些所謂的老書,就應該是這樣的效果。書和裡面的內容一樣,武漢,是一個用歷史的眼光考究的地方。那些斑駁的牆面雖然只有到漢口的小衚衕才能找到,但是一些文化還是那樣源遠流長至現在的武漢人。那些武漢話,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我實在是很難聽懂他們的話。漸漸的似乎摸索到一些他們說話的特點,漸漸的融入他們的生活中。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武漢故事》以池莉本人認為是一種隔岸觀火的羨慕,《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開篇。我喜歡這個題目《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第一,說出了武漢這座城市變態的天氣情況,來武漢住過一年的人都知道,這個城市最大的特點不是小吃,不是服裝,是這個不南不北城市的天氣,冬天的時候,沒有暖氣補貼,外頭寒風襲襲,裡頭冷冰冰,像地窖一樣。夏天,烈日當頭。第二,這個題目說出一個大實話,活著就好!多大點事,活著就好,這是武漢常喜歡說的話。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武漢人不喜歡說“什麼事”而是用“麼事”代替,喜歡用尾音“唦”,喜歡用“個巴媽”“婊子”來罵人,你可能說這是粗俗,但是這也是一種文化沉澱下來的東西,誰能說哪個民族,哪個地方沒自己幾個罵人的髒話,你裝矜持,你不講,但是你不能拒絕它的存在,這也是一種文化。當看到這本書中閃爍這些文字時,我不由的往回翻,看看這個作者真的是池莉嗎,她是池莉,但是我覺得脫離課本的池莉,才是真正的池莉,是我喜歡的灑脫池莉,是個真正的武漢池莉。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方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潽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面窩,餈粑,歡喜坨,酥餃,油餈,糯米雞”其實在這些東西中,有很多東西別地也有,有些東西也是從小就開始吃的。


《武漢故事》:池莉,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


但是可以稱為一個地方的特色的東西,真的要去當地吃,同樣的東西不同的是它的味道,沒有說哪裡好哪裡不好,吃的東西全靠個人的口感,適合你,那就是好的。就如武漢的油條,武漢的油條是軟皮隆冬的,而家鄉的是酥酥的,我喜歡酥酥的,就會覺得家鄉的比較好吃,但是隻有你來武漢吃這裡的油條,你才發現原來是這樣子的呀,油條也有不同的呀,這般感慨。


BD%E4%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