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非遗」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活化石"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沿边非遗」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

早在2000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蒙古长调民歌、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沿边非遗」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沿边非遗」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


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所以,长调常"附着"在传承人的身上。 可近十几年来,随着一些著名长调演唱艺人相继离世和"马背民族"走下马背,长调诞生的原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马背上的千年绝唱及一些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新巴尔虎左旗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保护基地"。新左旗巴尔虎长调民歌特色鲜明,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几十年来,塔布亥、云吉德、巴达玛、宝音德力格尔等众多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向全国,获得过诸多奖项,为家乡赢得了荣誉。新左旗长调民歌群众基础深厚,牧民几乎人人都会演唱蒙古长调,该旗原创巴尔虎民歌现已突破300首大关。

「沿边非遗」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音乐

在由中、蒙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已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长调民歌聚着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已成为全世界人类艺术宝藏中的珍品,必将得到悉心保护和大力弘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