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年畫”代表著

一種對於歲月的溫情回憶,

在每個人心中都曾有過一幅

色澤鮮豔、喜氣洋洋的年畫。

年畫承載著

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在尋求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背景下,國人開始了對自己傳統文化集體記憶的喚起和重構。

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蓮(連)年有餘”是家家戶戶的“網紅”年畫,胖嘟嘟的娃娃抱著一條鯉魚,身旁圍繞著蓮花、蓮子,生動形象,寓意吉祥。有了這些象徵著吉祥富貴的年畫裝飾,這才是記憶中的年味兒。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以前的廳堂,轉換成現在的客廳,也有顏值與內涵都在線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比如經典的《一團和氣》《三星圖》《福字圖》《壽字圖》。張貼一幅以花中之王牡丹為題材的《花開富貴》也是極好的,只要是象徵著家庭和睦、福壽康寧、四時安樂等各種美好寓意的都可以。

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各式各樣,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如今,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年畫內容主要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閤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

年畫歷經千年發展至此,最常見的題材非“新春”“喜慶”莫屬。誠然,喜慶吉祥是中國年畫的主題,但要說門神像、童子像與年畫劃等號,這就只是我們的刻板印象了。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年畫,以其文化記憶的優勢和功能,激發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集體記憶的搶救和保護。年畫最早是以門神的形式出現的,多數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祇護宅”的觀念。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大門張貼的必然是一對門神,通常都是身穿鎧甲,手持兵器,表情凜然的武門神,要麼是《神荼》和《鬱壘》,要麼是《尉遲恭》《秦叔寶》,還有一對是《趙公明》和《燃燈道人》。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宋代的年畫泛稱“紙畫”,主要題材有門神、門畫、灶王馬、鍾馗、桃符、春牌等,一年一換。百姓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辟邪除災,表達自己對新的一年可以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中國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由於圖中集漢、晉兩代的王昭君、班姬、趙飛燕、綠珠四個歷史人物於同一畫面,所以又稱《四美圖》。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明代,人們對驅魔逐鬼的門神、鍾馗信仰漸漸淡化,而盼望百福臨門、五穀豐收、子孫昌盛、長生不老的思想日漸濃厚,因而,寓意吉慶祥瑞題材的繪畫廣泛流行,年畫也得以發展。

當然有些年畫和它們的寓意已經不適合我們今天的生活了,比如貼在廚房的《天下太平春牛圖》,灶臺上方的《灶神》,蠶房的《逼鼠蠶貓》,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這些飽含質樸與美好希望的畫面中感受年畫的魅力。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民國初年,開始出現陰陽合曆的月份牌年畫。表現的大都是中國傳統題材的形象,或傳統山水,或仕女人物,或戲曲故事。月份牌年畫是年畫藝術的新突破,在後來的新年畫藝術發展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年畫,雖然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但其承載著的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不會死去,即便它不再彰顯,也仍然會融入我們的血液裡、靈魂中。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習俗丨年畫,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