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您认为谁写得更好?

九文天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是不杇的千古名篇。比较而言,我觉得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得更好。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楼高三层,俯瞰洞庭湖,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不少诗家文人,对岳阳楼的壮观,早已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时,范仲淹遭到保守派的排挤,罢去参政知事,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庆历六年,应滕子京的要求,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这篇岳阳记,突破了前人的窠臼,立意高远,即景生情,文字优美,寓意深刻。

作者写这篇文章,其着重点不在描写景物,而在于由景生情,由情论理。文章的开头点明修楼的时间和作记的缘起。接着用二十二个字描写岳阳楼的大观,高度概括,既精炼又很有气势。对登楼览物的心情却写得很细腻,精雕细作,绘声绘色。作者运用巧妙的构思,独劈溪径,浓墨重彩地描写迁客骚人登楼看到秋雨、春晴的两样景色,引起忧悲、喜乐的不同情感。

紧接着借古仁人之心,发表精辟的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是文章的主旨、中心所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伟大抱负。也正因为此,这篇文章成为了千古不杇的名篇。

再读王勃的《滕王阁序》,确实是文字精炼,对仗工整,把滕王阁描写得维妙维肖。却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差远了。


夕阳红155908541


从篇幅上来看,《滕王阁序》要比《岳阳楼记》长,再从内容上来看,两篇古文都抒发了渴望经世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情怀,就这一点来看,《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比《滕王阁序》的胸襟更为远大,但从才情上来说,则《滕王阁序》要胜出,王勃的描写要更为细腻。

而这当然和两者当时不同的处境以及年纪有关,《滕王阁序》是王勃二十七岁时去探望父亲,在洪州滕王阁的宴会上所写。序文开始由洪州的地势、人文写到宴会,他写“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写“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接着又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而鲜明的秋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又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开始触景伤情,诉说起自己的人生遭遇,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所以,他又写“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写“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但他没有继续自怜下去,心里而是浮起一股豪迈之气,先是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接着又鼓励说“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词结束了本文,《滕王阁序》主要还是抒发了王勃对自己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伤怀和悲愤心情,所以他说“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全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感情真挚,用典贴切,意蕴十分优美。而《岳阳楼记》与之比较起来则少了这样一种细腻的情感,但是多了一股雄浑博大的,粗狂豪放的气质,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后贬居外地时所作,虽然同样也是叙事写景,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把作者本人那种胸怀家国万民的远大抱负展现的淋漓尽致,比之于《滕王阁序》少了一些怀才不遇的抱怨和宣泄,而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当然是他在变法失败后继续激励自己为天下苍生为奋斗的决心,所以比之于王勃,范仲淹的心里多了稳重,淡定和从容,就像王勃自己说的一样,“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两篇古文都主要抒发的是理想抱负和个人情怀,只不过因为处境,格局的不同而稍有差别,一个是报国无门,另一个官场失意,情感上自然表现的不一样。


无饮我泉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名篇,堪称不朽。

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谁写的更好些,我想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属于主观的个人感受。以我个人的见解,以为不配评论孰优孰劣,但还是可以简单谈谈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实是境界完全不同的文章,王勃是站在一个文人的个体抒发一种情怀和感慨,而范仲淹是以士大夫的角度倡导一种胸襟和格局。两个人说的不是一回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核心的立意在于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的“胸襟格局”。

范仲淹倡导或者说推崇的士大夫的胸襟和格局可以诠释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也是范仲淹的追求目标——微斯人,吾谁与归?

而王勃的《滕王阁序》的核心在于文人的价值情怀和命运感慨,这种感慨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开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的核心,也是王勃个人的“穷途之哭”。

和范仲淹的高远的格局和宽大的胸襟比较起来,王勃的个人情怀和感慨看起来似乎要短浅很多 ,但是我个人却认为,王勃的个人情怀应该是更加的真实和深刻,而范仲淹的理想似乎是高大而飘渺。

如果从纯粹的文学性,或者文采角度来讲,我本人更喜欢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赋”这种文体方面,几乎无出其右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章中的用典,对仗都堪称一绝。其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成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成语)。

但是,我也佩服范仲淹的想象力。据说范仲淹本人从未去过岳阳楼,但是却可以以空中俯瞰的视野,以丰富的想象,描写洞庭之壮美。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映夕辉,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很像现在的“航拍中国”。

从“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到“春和景明,不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的想象是跨越时空的。能把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写的如此有画面感,很是令人佩服。

从这两位的特点和经历来看,王勃是个“大才子”,而范仲淹则是一个“大忠臣”。两个人的关切角度和层面完全不同。

没有资格评价谁写的更好,只有很喜欢哪篇文章,我个人喜欢《滕王阁序》

本人手书一幅,业余爱好,欢迎批评指正。


步武堂


《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比,简直就没法比,太烂了。

①《滕》写阁: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仙人旧馆《岳》就没写,范没去过,当然也写不了什么。

②登阁看到景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空一色。

登阁听到的声音:渔舟唱晚,想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而《岳》范没去过,什么晴天,雨天乱七八糟写一大堆,没层次,没特色。

③畅游过后,感慨万分。也就是要写的重点,借景抒情:

《滕》: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空怀报国之心,……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知识分子的怀才不遇的心情写到极点,从屈原到阮籍(竹林七贤),再到自己,可以说是对从离骚开始的一次总汇,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总结。

而《岳》在这点上相差不是一点两点,而是知识分子思想的叛逆,要求进亦忧,退亦忧。什么后天下之乐而乐,树立一个达不到的思想目标,哪个官员会如此苦行僧十广的生活,还要求在哪都要想着皇帝,不要脸到家了。范也是读书人,怎么就没一点读书人的心境,在官场把脑子洗成猪脑子,还要继续给读者洗脑。

整篇岳阳楼记写不出自己的人格,抱负,只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红9九


个人觉得都不如苏轼的赤壁赋磅礴大气,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原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Kousa


两个文人,或者说两个都生不逢时的人,留下两篇千古名篇。在写这两篇文章的时候两个人都出正处于人生事业的低谷,遭受排挤,得不到重用。又这么巧,两个人都留下传世佳作,不论褒贬,只结合文章,浅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能很多人都可以随口道出其中的一些名句。如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宽广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有表现自己为官处世态度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等等的名句。谢谢名句给我们生活以启迪,或多或少为我们的生活指点迷津。

提到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应当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有的朋友可能想起的不是这句,还有一些其他的)。从这些名句的思想性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上来说,《滕》稍逊一点。

其次,两篇文章都有大量的写景句,对于美景的刻画描写,两篇文章都有重墨。先看范仲淹的,比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给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王勃的《滕王阁序》那是古今写景的佳作之一,一直有着诸多赞誉。百度百科中这样写到:《滕王阁序》以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情理中又包含着深蕴,可以说是“文”“质”相得益彰,“情”“理”珠联璧合,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足可见这篇文章的写景之高妙。

其写景大致包含几种: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等。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勾勒出一幅人与景物自然一体的盛景。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浑然一体。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虚实相互映衬,极尽写景之能事。

韩愈也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所以从这个点来看,《滕王阁序》稍胜一筹。

再次,从思想上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一是表达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一心只为百姓,不想做一个奸臣。二是劝勉自己的朋友藤子京能够和自己一样以为天下百姓代言为己任。两个方面都体现出范仲淹的的高尚品格。而《滕王阁序》的思想性相对来说要肤浅一些,更多的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所以从思想性来说,《岳阳楼记》更胜一筹。

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言抒己意,各有不同。仅次理解,表达自己的浅薄,望见着见谅。


树花落


对这两篇文章 我没有很高的理解能力,但是我认为《岳阳楼》记有些跑题了,对岳阳楼没有深刻的描写与岳阳楼本身的意义。《滕王阁序》从头到尾写的是淋漓尽致 ,近远高低, 上天入地,从古到今……这样的文采古往今来能有几个?





采菊南山下666


我最喜欢范仲淹《岳阳楼记》,打小背涌默写过无数次,下面是我的四条屏岳阳楼记,请欣赏。



西和县鱼海龙


《自由体诗》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藤王阁序”比,“岳阳楼记”胜)

范公胸中块垒重,勃才豪气似追风。

同慨不同门而出,风骚皆立天地中。

——(藤王阁序)

华词逸美经历空,言来言去一书虫。

虽有豪情贯当时,难为仕旅圆与通。

——(岳阳楼记)

简单之间見骨风,千辛万苦阅不同。

其志为民生多虑,君民皆入公心中。



如若天风


虽然对王勃多有好感甚至有些同情,但出于对范仲淹的了解和对此文的熟悉程度,还是倾向于挺《岳阳楼记》,我抄录过。范仲淹范纯仁父子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