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有的恐懼,本質上是不是都是對死亡的恐懼?你怎麼看?

舞夜心動--靈魂的主宰者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的恐懼確實是跟死亡有關,恐懼死後的未知,還有不捨。

假如我不在,我的母親怎麼辦,她受委屈了找誰傾訴,誰能做她的肩膀,等她慢慢變老後誰會把她照顧好,當她生活困苦為財米油鹽發愁的時候誰給她一分一毫,她生病了誰會在旁邊貼身照顧。

假如我不在,我的兩個弟弟怎麼辦,他們還沒有獨自生存能力,假如我不在,母親管不住他們,他們會不會更調皮,更不愛吃飯,更貪玩,可能會敗壞家裡,天天玩遊戲不學習,不去上學,長大之後可能會一無是處,會墮落,害怕他們會潦倒一生。

假如我不在,我的孩子會缺乏母愛沒有母親的關懷她會不會性格變壞,會不會天天邋邋遢遢,她那麼小就那麼愛美沒人指導怎麼行,假如她有後媽了,她會不會吃不好,她那麼愛吃,會不會受委屈,她那麼倔強會吃虧的。她會不會連基本都生理問題都不懂,她那麼愛面子被嘲笑了會很難過的。

還有我老公,他那麼傻,假如我不在,他會很難過的。他會吃虧的,如果遇到厲害的人他就只能當奴隸的份了。

我婆婆,她那麼善良那麼勤快,我不能讓她一個人承擔著所有的家務,還得帶孩子,善良的她還容易被人利用被人坑,我得和她一起承擔一起抗戰。

還有我其他的親人,我外祖母101歲高齡了,從小那麼疼我,什麼好的都要留給我,失去我她會很受打擊的,外公外婆,我舅舅我姨,奶奶姑姑等那些疼我護我的親人我捨不得。

我的好朋友,我們一起訴說小秘密,一起吃美食一起逛街,相互幫忙,有那麼多歡聲笑語,那麼多互助,那麼多分享,那麼多美好。

我恐懼,恐懼未知,恐懼失去親情,愛情,友情,我不捨。

我文采不好,可能我表達的不好,見笑了,謝謝。



團圓團團


我堅決不同意人類所有的恐懼,本質上都是對死亡的恐懼。

明確一點,現在活著的人在將來的某一時間點都會離開這個世界。

死亡既是必然的,那你又何來恐懼。

我喜歡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在《天國在你們心中》關於死亡的一句話:

“害怕死亡的人,正是由於死亡在他們想象中死亡是空虛和黑暗,是因為他們沒有看見真正的生命。”


只要你會出生你就會死亡,這是必經的,是個凡人都逃不掉的。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本上,教育專家一定要加上西漢偉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名句:

“人固有一死,或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同樣的,我也可以說:

“有些人活著卻想死了,有些人死了卻依然活著。”

來這世間一早就註定要尋找自己的意義,

要不然又怎樣證明你我匆匆來過。


這世間要好好的活著不能說成為一句空話,

更不能是一句自我欺瞞的謊言。

生命是如此短暫,又無可代替的存在。


在北京衛視的《生命緣》節目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生命的奇蹟,更多的卻是不捨。

一位名叫楊訊的二胎母親對生命的眷戀和渴望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她患有極其嚴重的黑色素瘤,它是皮膚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

分別分為一期二期三期還有四期各個期限的生存率,分別為94% 44% 36% 4.6%。

但楊訊被檢查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最後一個階段了。


你說她對死亡有恐懼嗎?

我想一定會有。

母親的本性,是保護,是關愛。

老天沒有給她這樣的機會。

但作為一個二胎母親最恐懼的事是她根本沒有一點點辦法陪她那可愛的兩個小天使一起成長。

其中有一個片段實在讓我潸然淚下,是楊訊在和她的小女孩聊天的時候。


楊訊說:“人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想我你就看看天上的星星給月亮婆婆說一聲,然後我就告訴我了。”


也許是還是年紀太小,小女孩不懂什麼叫做死亡的意義。

但是看見媽媽邊講這段話一邊默默地淚流,小孩也突然哭了出來。

輕輕的靠在楊訊的肩膀上說媽媽我不想讓你走。


放開手,揮別對死亡的恐懼才能更加暢意的面對人生。

對於生死的態度,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

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在臨近長眠的前夕,拒絕弟子厚葬自己的請求,簡單下葬。


天地萬物,日月星辰都將伴我長眠。

這是怎樣一種泰然處之的心態。

天地並流,物我一體。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快要死了,弟子們打算用很多的東西作為陪葬。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莊子說:“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連璧,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成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完備嗎?哪裡用得著再加上這些東西?”


在古代,受人尊敬的人一般要厚葬。

如果不用厚葬,屍體很容易被小蟲子咬到。

弟子對莊子訴說了這樣的擔心。

莊子卻有不一樣的解讀。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莊子說:“棄屍地面將會被烏鴉和老鷹吃掉,深埋地下將會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怎麼如此偏心!”


莊子的夫人去世,莊子卻在一邊唱歌。

哪怕在今天,在逝者旁邊唱激烈的歌是特別不合時宜的行為,更何況是在禮數嚴格教化的古代。

這種行為實在是太違背世俗了。

一起來弔唁的惠子說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相伴一生的妻子,為什麼要用歡聲樂語去告別自己最愛的人呢?

先賢的莊子告訴了我們他對生死獨到的理解。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

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

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生死的規律就好像四季一樣輪轉,生於斯,歸於斯。

稀鬆平常就好像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


席慕蓉曾經說過:“表面上日子是一天一天的過去了,而在夜晚冰冷的夢境,從此一次次重演把我拉進了最黑暗最無助的深淵。”


可見恐懼並不是由死亡帶來的,是行屍走肉的生活,是無意義的活著帶來的一成不變,死氣沉沉。

這樣的活著和在塵土裡長眠,又有什麼分別?


最後的最後你親愛的你一定要明白,

你擁有的只有你自己,也只剩你自己。


釗筠


人的一生是充滿恐懼的一生!

小嬰兒剛出生就是恐懼的,否則小嬰兒為啥一出生就哭,而不是笑。

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恐懼的是和母親的分離,哪怕只是短暫的分離。

上學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恐懼更多,作業做得不好,考試考得不好,都是恐懼的根源。

上大學時恐懼專業選得不好,就業難,前途未卜。

成家立業後,家庭的生活,孩子的養育也會讓人恐懼,畢竟這個是人生的大工程。

到了中年,父母及家人的健康,孩子的升學,甚或可能失業都讓人恐懼。

隨著年紀的增長,健康可能每況愈下,指不定哪天就掛了,可父母還在,孩子未成家,這也讓人恐懼。

遠的不說,就今年的新冠病毒,不恐懼的人怕不多吧。

還有中風後的行動不便,老年痴呆的各種後遺症,哪樣不讓人恐懼。

人哪,真經歷過這諸多的恐懼,死亡真的不能稱之為恐懼。人們恐懼的死亡,其實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後很多的放不下,如父母,孩子,債務等。把這些都放下,就不會恐懼死亡,而是覺得那是一種解脫!

佛家認為人是不生不滅的,死亡不過是肉體這件衣服要不成了,需要重新換一件。所以本質上來講,對死亡的恐懼,其是隻是諸多恐懼中的一種而已。

如果人能有慈悲心,多做善事,多孝順父母,當心靈平和安逸時,恐懼會減少許多。

一切隨緣……



雲水禪心一小草


我同意你的觀點。

1.就恐懼這種情緒而言,恐懼在特定的場合下等同於害怕、不確定、未知、擔心、焦慮、損失等等。小到一件事情的擔憂,大到生老病死。其核心和本質是由此導致的最壞的結果,死亡。

2.死亡,有兩用形式:一是身體(肉體)的消亡、生命的終結;二是,意識(思想)的消亡、決心的消亡等等。無論以上兩種哪種形式的“死亡”,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和期望發展到的程度。

3.只有經歷或親歷“死亡”的人,對其才有更切膚的感受,比如更加恐懼或更加釋然。我們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群體,每個種類,每個物種,每個星球,每個意識等等這個範疇還可以無限擴大,“生命”都有終結的一天。

理解“死亡”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觀念轉化很重要。既然“死亡”是必然,何必恐懼。不畏生命的短暫,更應重視“生命”的質量,或者更加樂觀積極的享受“生命”的過程。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怎麼剋制,遇到挫折的時候怎麼解決。方為上策。


成都阿林哥


人類所有的恐懼,本質上是不是都是對死亡的恐懼?

不是的,最起碼不完全是。

怕死是人的天性,是本能。恐懼的時刻人人都會有,但不是人人都對死亡有恐懼心理。有的人還真是不怕死,這不是喊口號,而是大有人在。還有的人巴不得自己早點死去,這也不是胡扯。當你遭受到慘酷的折磨時;當你重病纏身生不如死的時候,你會奢望和祈求死亡。所以說所有的恐懼本質上不是都是對死亡的恐懼。

擔心死亡人人都會擔心,但面對死亡不是人人都會恐懼,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題目的答案是否定的。

恐懼不等同於害怕,恐懼的心理是刻骨銘心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死亡前身體和精神上的摧殘和折磨,是生前的威脅。


明天129877371


大部分人是恐懼死亡的,但是其實都不是恐懼死亡本身。

1、恐懼死亡的瞬間。一口氣從有到無需要經歷很多痛苦的感受,比如疼痛、呼吸困難…想想多恐怖,所以想自殺的人總想找個不太痛苦的方式,不信你去搜索引擎搜搜。

2、恐懼身邊的摯愛如果沒有自己的保護會受到傷害,所以好多活膩歪的人還沒去死,比如我自己。哈哈,開玩笑。

最後,那些真有勇氣放棄生命的人,我覺得大多數是一時衝動,陰差陽錯,情緒到位了,行動跟上了。要不就是信了什麼邪教,企圖死後發達。

珍惜生命,遠離邪教!善哉善哉!


小燉肉


關於人害怕死亡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大自然創造人類之始就賦予了人類這個本性,貪生怕死是為繼人類這個物種存在的動力,人類若沒有了這種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麼,人類這個物種早已不存在了。為什麼會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則必然被比人類強大的掠食動物所消滅,若不貪生怕死,人們在面對生活上的各種艱難痛苦的的時候都會選擇死亡。

第二種說法是,歸根結底還是跟文化有關,參考下印度與尼泊爾人的生死觀,尼泊爾火化場上,那些死者的親人在死者火化前絕不會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靜,因為他們相信,死與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靈魂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連孩子們都會毫無畏懼的在火化臺甚至死者身邊玩耍嬉戲,從不擔心會沾染到不祥,同樣的情景在印度的恆河邊也能看到,而這些在中國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與尼泊爾都有許多自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國人則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文化不同,生死觀自然不同。因此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類想到死亡都會傷心害怕,會傷心害怕的,必然是“準備工作“沒做好。

第三種說法,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人會不安,死亡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可怕,我們害怕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為太多的死亡證明了別離的苦寂,死亡會奪取一切看似鮮活的,熱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還讓追尋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義,它讓生命變得毫無價值,它會奪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須依賴信仰才感到踏實,有意義。


大膽小妖1


【蕗蕗老師說】

我認為人類所有的恐懼,本質上來源於“未知”,確切地說是“不確定性”。

你會害怕行走在鱷魚池上方的獨木橋,表面上看你的恐懼似乎來源於可能到來的疼痛、受傷、甚至死亡,但是本質上恐懼來源於一系列不確定性,不確定自己哪一步可能會掉落,掉落之後會不會遭到攻擊,假如遭到攻擊了會不會喪命,而假如把獨木橋換成金門大橋,你肯定不會害怕,因為不確定性消失了,你知道自己不可能掉落。

同理,對黑暗的恐懼也不是因為黑暗可能會導致你受到傷害,而是對於黑暗中存在物的不確定性,在白天戴上眼罩也不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已經確定過周圍的空間都有什麼存在。看恐怖片時最恐懼的時刻永遠不是怪物撕咬或是怨靈出現的片段,而是你知道馬上會有恐怖的畫面但是卻又不知道究竟會出現什麼。


蕗蕗老師


人類的恐懼本質?好吧,這是個好大的問題。

竊以為,是對未知的恐懼。

如果,人類能清晰的瞭解死亡,而又明確的知道肉體死亡的不可避免,在死亡到來之前安排好一切再從容赴死——還會恐懼嗎?所以說,人類的恐懼來自未知。因為不知道產生恐懼。

老趙說過“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這樣的壽終正寢,相信誰也不會恐懼[呲牙]。人類害怕的是走向死亡過程中經歷未知的痛苦和磨難。

所以,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

所以,有個信仰很重要……


龍弟愛生活


其實,最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面對死亡恐懼的恐懼,是一個心理的過程。死亡恐懼可以看作是恐懼之根本,之源頭。按照英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對死亡的恐懼是最明顯的,也是最具摧毀性的。“奧古斯丁也說:“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是確定的。”因此,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死是那樣的不容置疑。中國人認識生死的態度,傳統文化中儒、道、佛都有不同的解釋。儒家對於生死的態度,可以一句概括:“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態度,正好反過來:“未知死,焉知生。”而道家的態度,就是“以死生為一條。”生與死無論怎樣,都是自然過程,是這個生生不息世界存在的規律,沒有死,哪有生,沒有生,哪有死。吐故納新,新桃換舊符,自然才能保持發展。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要正確地看待生與死,更要保持對生命的敬畏。現在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通常不僅僅指當事人面對死亡的恐懼,還有旁觀者的態度,比如親人、朋友、或陌生人要死了,我很恐懼。也就是說,本質上不是這個死本身有多恐懼,而是你對它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事情恐懼與否。魯迅說過,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廣為流傳的名言:“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死亡,珍惜今世,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