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在人格的培養過程中,除了德育、智育、體育外,美育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審美教育致力於培養人的審美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人格和素養具有終極的意義。賞詞作為美育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主要有助於培養以下兩點審美精神。唐宋詞的抒情美學可以培養今人一種超然精神今天的社會,越來越急功近利化,甚至連培養人的教育也不能免俗。但是真正的教育境界應該是超功利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在《一封給大學生的公開信》中提出,青年學子應該培植一種“

超然”的興趣,“所謂超然,指的是沒有作用、不涉私人的利害關係。沒有作用的興趣才是真的興趣,其濃厚與不可以的程度要遠在有作用的興趣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跳出功利是非之外來進行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要遠大於功利式的教育。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抒情美學意象

審美教育正有助於人們培養和樹立一種超越、淨化情慾的人生態度。審美教育把事物的具體形象訴諸審美情感,用美的形象來激起人的情感的共鳴,打開欣賞者心靈的大門,使人達到“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境地。審美教育培養的這種超越功利的人生態度,與人生的理想目標、高尚追求合一,提升了人生境界。假如我們以這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對個人功利目的淡遠一點、超脫一點,那麼就會執著於生活、工作、勞動本身的樂趣,就會減少壓力、煩惱、痛苦,這樣孜孜以求,愉快進取,反而會達到更高遠的目標。詞正可以給我們這種好處。詞是心緒文學,它不太注重外在的物理世界,而比較關注內在的心理世界,這使得詞天生就像是精神的天使,飛翔在一般的功利和現實之上,呈現出一種自由的姿態。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審美情感

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即曾談到自己在這方面的體驗:“讀前人雅詞數百闋,令充積吾胸臆,先入而為主。吾性情為詞所陶冶,與無情世事,日背道而馳。”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分析過,詞喜歡描寫閒情,這裡所謂的閒情正是一種“超然的興趣”,把眼光投向和自身實際利益無關的大自然,學會欣賞身邊的風景,思考身邊的風景。這樣的閒情對完善我們的現代精神是大有好處的。唐宋詞的抒情美學還有助於培養今人一種和諧精神。和諧精神是審美教育所要培養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出“禮之用,和為貴”,還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說明詩、禮、樂等文化樣式都是教育的手段,可以達到人性和諧、社會和諧的目的。​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抒情美學意境

在詩、樂的教育中,人與人之間的男女尊卑長幼等等的一切背景的差異和界限都消失了,大家都沉浸在超功利的享受之中,分享著情感的愉悅的體驗,彼此達到和諧融通,人性中的醜惡和陰暗悄然引退,而善和美好的人性的光輝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審美培養和陶冶了人類生命、人格、心靈的自由,使生命、人格、心靈擺脫了情慾衝動和理性追求的片面性強制,趨向於秩序與和諧。假如以審美的自由形式去處理人際、社會關係,就必定會促進人際的和諧,社會的安定,生活的有序。就這個意義說,審美的人生,就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和諧有序的人生。中國哲學的本質是講和諧的,概括為一種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合一。一位當代美國人約翰·傑·迪尼說:“中國哲學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學的內在精神,其重點在於:個人的內在生命與同胞及宇宙合而為一

。”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審美的自由形式

德國大詩人歌德也曾說,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人和自然是生活在一塊的”。他們的話原則上說清了中國傳統哲學與包括詩歌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學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詞作為詩歌的一種重要樣式,也是把“天人合一”作為自己的基本文化精神,這種“

天人合一”的觀念集中體現在“情景合一”的認識中。我們看到詞人是如此地鍾情於自然,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可以觸發他們的內心的情緒,他們又把這種體驗融入到大自然中去表現,形成“情景交融”的基本創作手法。“寒山一帶傷心碧”,山色成了傷心的象徵;“斜風細雨不須歸”,充滿著對自然的欣喜和留連;“花底離情三月雨”是典型的傷春;“西風愁起綠波間”,是無端的悲秋;“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是自然中迴盪著歷史的腳步聲;“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自然中融匯著人生的感悟。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一花一草

從詞中我們看到了景就看到了情,看到了人就看到了自然,詞用文學的形象語言詮釋了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這就是《繫辭傳》中說的“言不盡意”、“立項以盡意”的意思吧。在許多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對人的薰陶和啟迪。如辛棄疾的《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賞詞是培養審美精神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途徑

薺菜花

這是作者在上饒帶湖家居時期的作品,是一幅純用白描手法畫出的清麗、安恬的農村景物畫。辛棄疾被迫閒居是一種無奈,但是在迴歸山野的過程中,詞人的心性也在不知不覺地得到淨化。因為感動於自然生態之平靜祥和,作者的內心也充滿著詩情畫意,於是筆下的柔桑、嫩芽、蠶種、細草、黃犢等都充滿著春天的生機活力,而斜日、寒林、暮鴉也照樣入畫,但絕無衰颯氣象最後兩句是辛詞的名句,作者從自然中借景說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貧賤的薺菜花反而能夠比嬌貴的桃李花更能贏得生命的自由,融議論於抒情之中,含蓄有味。詞以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創作觀念,給出一幅幅人與自然的水乳交融的和畫面,無形中對培養人的和諧的審美精神是有很好的薰陶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