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佟国维为何当着康熙的面大骂张廷玉是奸臣?他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

匹夫有责1987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73

皇帝的帝王心术不允许他人猜得到,猜到了就离死不远了……

这两位上书房大臣都是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一位因为年龄要致休回家养老,另一位年轻有为,正在崛起,前者公开高调举荐八阿哥胤祀为新太子人选,后者暗中继续举荐被废太子胤礽复出,就在两个人互相攻击的时候,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以为这或是康熙皇帝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佟国维骂张廷玉奸臣)


康熙皇帝的用人之道和权力平衡之处实在是高明,这才使他作出的决策不但进退自如而且游刃有余,即使这个决策有小小的失误也会有回旋余地。

第一次太子胤礽被废,有可能是康熙皇帝的一时冲动,其中最大的因素有可能就是这个自己确立的太子胤礽,而且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竟然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如果康熙帝不冲动才怪!冲动是魔鬼,把太子胤礽废了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策是愚蠢的。

前面废了太子就必须要确立一个新太子,而且自己还别出心裁的出了一个公开举荐新太子非常可笑并不高明的主意,差点让八阿哥胤祀在新太子竞争中差点把自己这皇帝位置翻了盘。

康熙皇帝在纠正自己这个决定了偏差的时候,不得不启用自己的左膀右臂,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和张廷玉的遥相呼应来挽救局面,并且完成这次权利更新换代,这虽然有些残忍,但是深奥的能让朝廷上下官员不得不臣服。
(康熙与佟国维演戏)

太子胤礽既然已经被废,为何还能重新举荐?这是上书房大臣佟国维的质疑!

佟国维的质疑不无道理;只有原太子胤礽被废才有了举荐新太子这一说,可是你张廷玉还在继续举荐被废太子,是何目的?所以佟国维大骂张廷玉是奸臣不无道理,既然又可以举荐被废太子,为何要公开举荐新太子?

康熙帝对佟国维的质疑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这次的废太子是朕一个人的乾纲独断,并没与大家商量,太子胤礽做的事,有些事有,有些事纯属是望风扑影,或者是受了别人的魇镇所为也未可知……康熙帝在引导舆论走向。

这是康熙帝要给被废太子翻案了,不知死活的佟国维还在为继续为八阿哥胤祀狡辩,不明白就里的人以为他是八阿哥胤祀的后台,实质上佟国维已经把八阿哥胤祀抬上了火炉硬烤。

张廷玉又加了一把火:

八阿哥胤祀的确有过人之处!

佟国维与张廷玉表面上看来是在相互攻奸,实则是在配合康熙皇帝唱大戏,要把八阿哥胤祀为代表的的这个团队的八爷党,彻底揉碎,揉个七零八落。


(深沉内敛的张廷玉)

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的剖析看似荒唐可笑,细细品味,则寒风刺骨!佟国维与张廷玉的相互攻奸完全是来自于康熙皇帝举荐新太子决策的失误,不过正是由于这次的举荐新太子,彻底暴露了八个胤祀争夺皇位继承人的狼子野心,并且威胁到了皇权。

康熙皇帝的目的达到了;不但扭转了这次举荐新太子的失误,还彻底清算了八阿哥胤祀。康熙帝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代皇帝行使权力中心的“上书房”,完成了权力的新老交替。

这位号称为“佟半朝”的国舅爷,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退出权力中心,回家养老致休,有年轻有为的张廷玉作为上上书房领班大臣,又让自己的侄子(实际是儿子)子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为康熙帝自己心目中真正的皇位继承人顺利登基而做了铺垫,真可谓用心良苦……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佟国维朝堂大骂张廷玉是“奸臣”的确是一个很令人不解的地方,佟国维的心理活动在电视剧中没有展现,但是在原著中却有非常明确的说明,这一段如果结合原著则容易理解。


百官保举八阿哥,佟国维居中联络,在上书房议举新太子事宜的时候,大骂“张廷玉是奸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地方。

因为在这之前,张廷玉可是为佟国维说好话,说他“一时不慎,犯了君子不党的教训”,而佟国维在这个时候,突然跳出来大骂其是奸臣,很奇怪。

其实这句话,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中有一模一样的话,但是小说中非常明确的指明了佟国维说这句话的心理活动。

原著这样写道:

佟国维腾的红了脸:这个张廷玉不言声递了个密折,里头不定教唆了不少坏话,这会又要装好人,又要重新推举,真是险不可测。因叩头道:“万岁,张廷玉谀君取宠,真正是个奸臣”!

随后就是一番侃侃而谈,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辩驳的一样。因为原著中描写的就是“佟国维站错了队被踢出去”的剧情,并无隆科多一事。

而电视剧在此处进行了大胆改编,加入了隆科多的情节,因此在此处佟国维大骂张廷玉被解读出了不同的版本,最为流传的就是:

康熙要整垮老八一党(从事后要囚禁老八等人可得),佟国维借机大肆发难,表面上是力保老八,实际则是推波助澜,让自己的种种行径突显老八一党的“可恶”,从而让康熙“名正言顺”的惩治老八党。

这是原著和电视剧剧本的不同之处,当然也可做不同的理解,不过也不必过分解读,单看电视剧因为无法描绘人物心理,佟国维的举动的确很“反常”。


史味人生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佟国维当着康熙和满朝文武既各位皇子的面,大骂张廷玉是奸臣的这个情节,挺有意思的——一个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号称“佟半朝”的上书房首辅大臣,居然不顾一切的对张廷玉进行了“诛心式”的恶毒攻击。并且就在张廷玉在康熙面前为佟国维说情之后。

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佟国维这么做,除了增加康熙对他的反感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也许是“没有任何意义”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认真的分析,是剖析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一把好钥匙,也是一种乐趣。

我们先看看佟国维为什么要骂张廷玉和怎么骂张廷玉的。

在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因为“失德和图谋调兵造反”的罪名被康熙废黜,太子胤礽被废之后,康熙下旨公开推举新太子,凡在京二品以上官员,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均可以上书推举一名新的太子人选,并且康熙承诺一定会尊重朝臣们的意见,也就是谁的推举票数多,就选谁。

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在朝廷上下威望最高,势力也最大,按照一般的观点,如果哪位皇子得到了佟国维的支持就相当于几乎锁定了胜局。而最终佟国维选中的是同样在满朝文武当中有着“贤王”美誉的、同时也是势力强大的“八爷党”的领袖的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人选,这样一来,新太子的推举就完全变成了“一边倒”,支持八阿哥胤禩的选票呈压倒性的多数,尤其是在佟国维授意和居中联络下的一个有二百多名官员联名签署的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公折”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和愤怒:佟国维和八阿哥胤禩的“强强联手”让康熙深感不安,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来自“佟国维和胤禩联盟”的威胁,所以,康熙决心打掉这个联盟。

在康熙出手之前,请佟国维共进晚餐,并与佟国维达成了一笔‘政治交易’:佟国维配合康熙打掉八阿哥胤禩,阻止八阿哥胤禩当选新太子,佟国维告老还乡瓦解“佟国维和胤禩联盟”。交换条件是康熙同意不追究佟国维“擅乱朝纲”之罪,并允许佟国维推荐一个佟家的后代入朝为官替代佟国维,以此来保全佟家的荣怀富贵和势力。

交易达成了,但是怎么演这出双簧,才能做到既保全康熙的面子,有能够“有理有据”的打击八阿哥胤禩及其他的八爷党,就是要看佟国维和康熙的配合了。而这一次佟国维和康熙君臣之间的配合几乎算是天衣无缝。

在与佟国维达成协议之后,康熙在上书房召集大臣们和诸位皇子商议推举新太子事宜,正式拉开演出的大幕,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了隆科多向康熙告密他的六叔佟国维和八阿哥胤禩“结党营私”拉拢自己的“阴谋”的“前戏”。

这场正式的剧目,有三场,其中第二场戏,也就是这场戏当中的重头戏就是“佟国维大骂张廷玉是奸臣”的那一段。

在这场戏的第一段,康熙问有没有人推废举太子为新太子人选的时候,康熙点名是让佟国维和马齐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到张廷玉。康熙的问话,佟国维保持沉默,但马齐因为不明就里,就事论事的站出来回答了康熙的问题,马齐总的意思是:既然胤礽是废太子,就没资格被推荐,并且就算有人推荐了,推荐的人也因为已经被罢官而推荐无效。马齐的回答很干脆,为康熙的质问更干脆:没问你废太子该不该或能不能被推荐,而是问你有没有!听明白了吗?

这个时候张廷玉站了出来,告诉康熙:有,臣的密折就是推荐废太子胤扔。

张廷玉在此时站出来,其实是在给康熙找个台阶,或者说是圆个场子。他是担心万一没人站出来的话康熙恐怕要下不来台,他并不知道康熙之所以这样问,其实是胸有成竹,那就是他的手上有两份分量很重的奏折是推举废太子胤扔的,这两份奏折分别来自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但是这个时候张廷玉能站出来推举废太子胤扔,康熙还是很高兴的。尤其奏折当中的一句话:所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几乎就是对复立太子的最理想的解释。所以康熙赞扬张廷玉:你这个书读得好啊!好就好在时刻没有忘记圣人的忠恕之道,与人为善,好就好在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

接下来康熙开始上纲上线:有些人“趋红踩黑,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自己的禄位”!然后开始对佟国维发起清算,他拿着那本厚厚的有两百多名涵盖六部的官员联名举荐八阿哥胤禛的折子问佟国维:如果没有人居中联络,这两百多人怎么就会同声一气,众口一词?

此时的佟国维与康熙的对话开始进入“反派角色”,他的反驳也很干脆:第一,居中联络本来就是上书房的职责;第二,推举八阿哥胤禩是上书房和许多大臣的公议;第三,我们也是为了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无可指责。

康熙并没有直接驳斥佟国维的反驳,而是说了一句话:你佟国维一个人就能代表上书房?接着就直接问张廷玉:你也是上书房大臣,你说说,佟国维有没有居中联络?

张廷玉的回答非常艺术,他的回答也是分几个层面来说的:第一,佟国维和马齐推举八阿哥胤禩,是因为八阿哥胤禩的确有过人之处,他们的推举没什么不妥。第二,众人串联之事,只是一时不慎,忘了“君子不党”的教训;第三,上书房处理推举新太子这样的大事,想办到使上上下下都满意不容易,如果出了偏差,我们上书房三位大臣都有责任;第四,如果皇上您不满意,我们重新推举就是了。

张廷玉的回答看似在位佟国维开脱,实际上是坐实了佟国维违反了“君子不党”的规矩。同时他的那个“重新推举”的建议。

如果按照张廷玉回答的思路,接下来如何往下进行,估计康熙也没有什么成熟的思路。张廷玉的“重新推举太子”的建议肯定是行不通,而张廷玉已经代表佟国维和马齐或者说代表上书房集体承担了在承担推举新太子的组织工作的偏差的责任,康熙如果执意仅仅针对佟国维就显得既牵强又不厚道。

就在康熙略显犹豫的时候,佟国维站了出来,非常强势又非常不可思议的指责张廷玉为“奸臣”!这让康熙一下子就从瞬间的尴尬当中解脱出来:哦?那我倒要听听,张廷玉为什么是个奸臣!

佟国维指责张廷玉是奸臣,用的是“诛心之法”,也就是不谈结果,只是质问“意欲何为”。他对张廷玉的指责有三个定义:

第一,用心险恶。针对张廷玉推举废太子为新太子的奏折当中: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句,指责张廷玉在康熙七天前废太子的时候不进谏,而在七天之后用这句话来做好人,却陷康熙于无义。佟国维的这个指责,其实是典型的强词夺理,因为在此之前,康熙已经当着皇子和大臣们的面,反思了自己在废太子这个决策上“乾纲独断”有可能是“冤枉”了太子,已经表示本应该给太子一个机会。所以康熙才赞同并赞扬张廷玉的“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圣人的忠恕之道。

第二,阳奉阴违,主要是对张廷玉在表面上不反对大臣们,甚至是上书房公开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却在背地里另搞一套,背着佟国维和马齐用密折的的方式推举废太子为新太子。但是,佟国维应该非常清楚,当马齐让张廷玉在上书房公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折子上联署签名的时候,张廷玉是明确表示不会在奏折上签字,并表示自己有密折推荐。张廷玉并没有做什么“阳奉阴违”的事。

第三,佟国维给张廷玉扣了一顶相当吓人的大帽子“自古大奸似忠者无出其右的奸邪小人”。意思是张廷玉是古来最大的“大奸似忠”的奸臣。

听了佟国维的话,康熙心里就踏实多了,事情的发展还没有离开预设的路线,重点又回到了佟国维这里,佟国维通过大骂张廷玉终于引爆了自己。这场戏如愿以偿的按照既定的情节继续上演。

康熙并没有回答佟国维对张廷玉的指责,却用了另外一个“诛心之法”来转换话题:大家看看,张廷玉在为佟国维开脱,而佟国维却在以怨报德!谁是奸邪小人?眼前就有一个,就是你佟国维!

在隆科多揭露佟国维的“结党营私,擅乱朝纲”的阴谋之前,通过这第二场戏,佟国维就从“当朝首辅”变成了“奸邪小人”。而这个变化,应该是从佟国维痛斥张廷玉开始的。

而且,当佟国维似乎是不死心的“质问”康熙:难道朝廷几百名煲剧八阿哥胤禩的官员都是奸臣,唯有保举废太子的张廷玉却成了忠臣?康熙的回答已经开始充满了杀气:保举废太子的人的确不多,除了张廷玉还有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没准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朕!这三个人都是奸臣吗?

事情到了这里,佟国维的作用就只剩下把八阿哥胤禩逼到台前了。只要是当着众皇子和大臣们的面坐实了八阿哥胤禩和佟国维之间的联盟的存在,八阿哥胤禩基本上就算凉了。

果然,佟国维依然是不甘心:为什么就不能推举八阿哥胤禩呢?康熙冷冷的说:难道你真的要朕把你的老底都兜出来吗?

这个时候八阿哥胤禩再也稳不住了,他终于站出来了--康熙已经把佟国维逼到了墙角,再不站出来就要出大问题。他对康熙的请求是:自己情愿退出太子的“竞选”,请皇上放过佟国维。

康熙此时对八阿哥却一点情面都不讲:果然是“八贤王”,你贤的真是时候。佟国维死心塌地保举你,你就在这个时候为他开脱,实在难得。

这个剧目演到现在,康熙的所有目的都已经达到,剩下的就是“收官”的事了。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而佟国维的“悟性”也是可圈可点。

剧情分析,纯属娱乐,与史无关。


步武堂


我觉得康熙后来对马齐的一句话“刚才隆科多说他的六叔糊涂,我看你才是真糊涂。”一语中的,说明了所有的来龙去脉。

佟国维的“糊涂”

佟国维的因为不让放十三阿哥,举荐八哥的事,被康熙单独约谈,并且几乎是直接告诉他,你现在年老年老昏花,赶紧给年轻人让路,给通过一个老花镜,让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的职位。夜里佟国维把隆科多找到家里说佟家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坚持一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让隆科多去烧四爷的冷灶,隆科多回家以后一夜没睡,第二天将自己的六叔告到了康熙处,说自己的六叔,作为上书房首辅,作为中间人到处拉帮结派的给八阿哥攒人气。康熙听了十分生气,于是决定第二天在上书房召集百官一起来谈一谈举荐新太子的事。


此间有一个细节就是佟国维带着皇上送给她的老花镜看着镜子说,你以为奴才糊涂,其实奴才心里比谁都清楚。我们不难猜测,佟国维开始是真心的支持八阿哥,但是他意识到了八阿哥的地位危机,所以才自己做了嫁衣。

张廷玉是奸臣

张廷玉是奸臣这突然的一句,不仅是让当时在场的百官惊讶,就是看电视的观众估计也吃惊不已,因为佟国维这句话完全是一反常态,不像是一个老派的大臣所为。

我们先来看说这一句话的背景情况。当时康熙看到近200份全部都是举荐八阿哥的奏折。巡视众人的时候,就问到有没有举荐废太子胤仍的奏折。这时候张廷玉揣测圣意在大臣面前提出了自己的奏折,其实就是康熙看到了八阿哥朋党的可怕,所以不得已采取复立太子,保护心中人选。作为多年在跟在康熙旁边的老臣,佟国维一下就意识到康熙已经对八阿哥失去了耐性。那既然是这样,倒不如推自己的外甥隆科多一把,自己作为上书房首辅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能再升,不如早点告老还乡。

所以佟国维大胆发问,痛斥张廷玉,又连番质疑皇上为何废而又立。最后八阿哥胤禩,果然大胆,站出来为佟国维说话,反而被康熙皇帝一番挖苦。佟国维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侄儿得到皇上的信任,当上九门提督,让佟家依然把握着将来皇帝登基的重要密码。

所以当另一位大臣马齐站出来说,奴才觉得也只有八个最合适,当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说,马齐是真糊涂,只知道随声附和,见识昏聩。而隆科多所说的六叔糊涂却不一定是真糊涂,也可能是装的。


佟国维心里应该永远是想着康熙皇帝的,比如说最后在新储君即将诞生的时候,佟国维让隆科多谁也不要听,哪位阿哥也不要答应,而是听皇上的,在皇上作出决定以后把宝全压上去。


红雨说历史


关于佟国维骂张廷玉的情节,原著和小说的背景是全然不同的。在原著之中,佟国维因为站错队结党推举八阿哥为太子,到了康熙面前发现康熙心中的候选人竟然还是废太子,而张廷玉看起来不声不响的,实则猜透了康熙心中所想,已经顺着皇帝的心思上了密折拥护废太子。佟国维此时骂张廷玉实则是冲动之举,是自己计谋挫败、被张廷玉阴了一招之后急躁愤怒的表现。

而电视剧之中将佟国维的形象更加多层次化,佟国维在康熙面前骂张廷玉奸臣这个桥段,有了更深一层动机——配合康熙演戏。佟国维顺理成章下台,由另一位后辈隆科多延续家族的荣耀;将八阿哥推到台前,让他知道康熙心中的继承人根本没有他,即便有这么多臣子支持你这位“贤王”,也得不到康熙的肯定。

具体看一下电视剧的情节吧。因为太子被废,康熙下令二品以下的官员都可以推选一位太子的人选。佟国维仗着在朝中的声望,帮着八阿哥拉拢官员,一下子给八阿哥送来二百多位支持的官员,写了一份推举“公折”,看起来似乎八阿哥这个皇储之位是坐定了。

康熙老爷子倒是郁闷了,他让朝中官员推举,实则是想让他们为废太子求情,让自己有个台阶下,岂料将老八推到明面上来了。康熙左思右想,将佟国维喊到了自己面前,说服佟国维和他一起演一出戏,康熙答应保全佟家在朝中的地位,愿意重用隆科多,也不追究佟国维结党之罪。而佟国维要帮助康熙打击八爷党,阻止八阿哥当选太子。

佟家候选人隆科多早早就告发了自己的叔叔结党营私,拉拢自己。到了大戏上演这天,佟国维和张廷玉和马奇作为大臣代表站到了康熙面前,马奇还蒙在鼓里,按照八爷党剧本推举了八阿哥,顺便还插了废太子一刀。而张廷玉则是站出来反驳了马奇的话,直接说他密奏上推举的是废太子。而康熙手中推举废太子的不仅仅是张廷玉,还有四阿哥和十三阿哥。

张廷玉如此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当朝许多官员相悖,皇帝十分欣喜,夸他懂得圣人之道,懂得宽恕他人。顺便还骂了佟国维一通,说他见风使舵,想的不是江山而是自己的名利。张廷玉这个时候还帮佟国维说了几句好话,大意是:八阿哥本来也挺优秀的,推举之人没错。佟国维的结党是不小心造成的。如果除了偏差,张廷玉也是上书房大臣,也有责任。

张廷玉真是个会做人的,猜中了皇帝的心思,不得罪八阿哥,帮佟国维说好话,还帮佟国维分担罪责。但他招来的是佟国维的大骂,骂他是奸臣。私下里推举废太子,表面上不反对其他的大臣,阳奉阴违,还做出一副忠臣的模样。

佟国维如此失态,更给了康熙处分他的理由,康熙反骂佟国维才是奸佞小人。佟国维竟然还敢问出为什么不能推举八阿哥的话来,将八阿哥直接推到了台前。八阿哥此时还看不出局势也太傻了,康熙心中的太子人选只有废太子,八阿哥马上请求退出竞选,佟国维回家养老,康熙和佟国维的这出戏才终于完美结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不是佟国维怎么想的。

而是二月河怎么想的。

二月河怎么想,就借佟国维之嘴怎么说。

至于二月河内心怎么想,只有他知道。

问傍人,无论如何也问不出名堂。

故,问作者,乃上策。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在没有明确诏书的情况下,实力最重要,史书说八爷实力大,但雍正能做稳江山,说明雍正的实力更大,同样情况下的皇太极死后也是如此,多尔衮那么大的实力也不敢做皇帝,说明阻力太大,平衡的结果就是让顺治捡了个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