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行军中译电员无暇休息,只能走着路打盹,时常能进入梦乡

作者:原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〇四师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 高文治

我有幸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我在志愿军二十兵团六十八军二〇四师司令部机要科负责办报。1951年7月入朝,1955年4月回国,在朝鲜生活、战斗了四年多。尽管已过去60多年了,但那一个个艰苦卓绝的生活、战斗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入朝前,部队经过“三视”(仇视、鄙视、蔑视)教育和爱国主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后,战士个个求战心切,人人斗志昂扬。战士们纷纷写下了求战书、决心书。

接到入朝参战命令,开过誓师大会,我们即从静海县独流登上赴朝的军列。沿途车站没有欢送的人群,但到处贴满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唇亡齿寒”、“一人参战,全家光荣”的标语。所经车站,反复播放《志愿军战歌》和苏联《共青团员之歌》。战士们人人热血沸腾,个个斗志昂扬。

绝活!行军中译电员无暇休息,只能走着路打盹,时常能进入梦乡

战争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沿途城镇夷为平地,残垣断壁,一片焦土。桥梁被炸毁,森林在燃烧,土地荒芜,弹坑累累。公路两旁,有不少被击毁的坦克、汽车、自行火炮和骡马骨架。看到这些,更加深了我们对美帝的仇恨。

通过交通枢纽地段时,敌机投放的照明弹一批接一批,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公路上有正在燃烧的汽车,有未掩埋的烈士遗骸。路旁有裸露在地面半截的定时炸弹,时有飞雷爆炸……此时,我们只有冒着敌机的扫射、轰炸,拼命跑步通过。

1951年,朝鲜洪水泛滥,几乎天天暴雨如倾。行军中,最辛苦的是我们机要人员。身负五六十斤重的装备、给养、通报密码。白天部队隐蔽休息,我们却有翻译不完的电报,晚上照常随部队行军,得不到任何休息,只有在夜行军中打打盹儿。说来也真怪,即使行进在羊肠小道上,不仅可以走着路睡觉,而且还时常进入梦乡……

绝活!行军中译电员无暇休息,只能走着路打盹,时常能进入梦乡

经过三四个夜间的行军,通过两个敌机封锁区,爬山涉水,我们终于在7月12日到达目的地——朝鲜东海岸元山。

早在我们入朝前,美国侵略军在大举向我进攻的同时,就阴谋策划新的冒险进攻。妄图在中朝军队侧后方登陆,以实现其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的防线计划。为粉碎敌人这一企图,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在进行第五次战役的同时,我们部队奉命入朝,进驻元山地域,防止敌人的登陆阴谋得逞。

元山位于朝鲜东海岸凹部。部队展开后,即积极构筑防御工事和反登陆训练。师部住在一个山高林密坡陡谷窄的小村中,在山坡上分散有几户人家。师首长、作战科、机要科分住较近的三户房子。这里未遭受过敌机轰炸,房屋都是木质结构。

绝活!行军中译电员无暇休息,只能走着路打盹,时常能进入梦乡

部队进入临战状态,来往电报很多,“四A”电报占的比例很大。对“四A”电报要求做到“四随”(随到、随译、随送、随办),分秒必争,不得延误。那时,我经常深更半夜送报,有时刚送完一份电报回到科里,又有“四A”电报等着送办。最多时,一夜送四五次,风雨无阻。

山深林密,夜显得特别黑,伸手不见五指。机要科与师首长驻地之间,有一小溪,不下雨时可以踏着石头过去。当时正值雨季,溪水时涨时落。夜间送报时,我虽带有手电筒(供首长阅报时照明),为了防空需要,夜间室外绝不准使用。因此,夜间送报滑倒在水中是常有的事,衣服鞋袜经常是湿的,衣服没时间洗,洗了也不敢晒。

有一天夜间我送报滑倒在河中,手腕挫伤。从那以后,为防发生意外,孙瑞祥科长规定,凡是雨夜送报要有通信员陪伴,实行“二人同行”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