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名為愧疚的魔咒

我愛你,

只是因為我愛你,

無關愧疚,

不是補償,

沒有條件。


凌晨三點,閨蜜小曼因為母乳不夠崩潰了。

秉承著把最好的給孩子的觀念,她家大寶從出生到斷奶,沒喝過一次奶粉,這件事讓小曼頗為驕傲。

沒想到的是,到了二寶這裡,她的母乳卻不夠了,孩子吃不飽,頻繁醒,很是鬧人。嘗試了多種方法追奶,收效甚微,越積越重的心理壓力,反而讓母乳越來越少的事實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聽著她在電話裡多次重複自己有多麼對不起二寶,一位母親的焦慮與愧疚在凌晨的寂靜裡無處遁形。

在一期《奇葩說》裡,傅首爾說:中國父母有個通病,只要子女過得不開心,他們就覺得自己不配開心。


每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名為愧疚的魔咒

不只是不開心,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覺得愧對孩子:從孩子出生時沒能順產,到幼兒時期陪伴孩子不夠,再到成年後孩子生活不順,不論大小,事無鉅細,不限時間。

其實不過就是覺得自己沒能把最好的給孩子,既包括物質上享受,又有精神上的擁有。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博士在Psychology Today Blogs中曾經寫道:家長會將孩子所面臨的的困境與自己曾經的教養方式相聯繫,這種聯繫越強,他們越是會感到愧疚。

在這種固有的行為模式下,當孩子出現面臨困境的情況時,父母的應激情感導向就會強於理智分析,從而陷入愧疚的魔咒。

這個魔咒是造成親子關係失衡的元兇,誘使父母選擇失當的行為模式,侵犯孩子的個人邊界,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愧疚,會造成親子關係失衡


不論產生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愧疚都會催生補償心理,一旦補償心理失衡,就會造成親子關係的不對等,感到愧疚的一方做出補償行為,縱容對方,苛責自己。

鵬鵬是班上最讓人頭疼的小男孩,每次他想玩的玩具必須給他,他想做的事情必須做,否則就躺地上打滾,外加拳腳相加,班裡近半數的小朋友都被他打哭過,甚至連老師都多次被抓傷。

我一直好奇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方式,後來得知,鵬鵬媽媽生了二胎後忙不過來,只好把他送到奶奶家照顧,直到上幼兒園才接回自己身邊。

媽媽總是覺得自己對鵬鵬關愛不夠,愧對他,所以對他各種妥協包容,在家裡即使是二胎的小妹妹也要讓著他。

當下,“父母生,老人帶”的育兒方式比比皆是,父母為了補償過分寵愛,導致行為失當的“熊孩子”也不是個例。

這種過度的愛,只是補償,它來源於愧疚感而非親密感。

傅首爾在《奇葩說》裡還講到:最真實的溝通帶來的往往是最真實的愧疚感。


每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名為愧疚的魔咒

她被媽媽單獨撫養長大,媽媽時常告訴她自己有多難,要女兒懂事,爭氣。她目睹媽媽所有的艱難,雖然知道這一切不是自己的錯,卻仍然對媽媽充滿愧疚感,她覺得是自己拖累了媽媽,所以她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和媽媽撒過嬌,更不會讓媽媽知道自己的任何難處。

太懂事的孩子沒糖吃,因為愧疚感,不難想象一個沒有對自己媽媽撒過嬌的單親孩子,她的童年過得會有多苦,而且這種苦,已經烙印在她的心底,成了一份無法彌補的遺憾。

太懂事的孩子還有個通病,他們會將父母的艱難歸因於自己,對父母產生強烈的愧疚感。

為了彌補,他們會壓抑自身的心理需求,對父母一味地妥協或配合,極易形成“討好型人格”,造成親子關係失衡。


02愧疚,會成為父母控制孩子的手段


《最好的我們》裡,有這樣一段劇情:餘淮媽媽要求班主任為餘淮換同桌,餘淮因為母親干涉自己的自由,當場發怒,淋雨回家。餘母哭訴她的不容易都是為了兒子,如果餘淮走了歪路,整個家都毀了。


每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名為愧疚的魔咒

日常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場景大家也肯定不陌生:

“要不是為了你,我們早就離婚了,你這個樣子,對得起我嗎?!”

“孩子你一定要努力,為了給你找個好工作,你爸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的,你可別辜負了他的一片苦心啊!”

這些僅僅是看到文字就讓人覺得後背發涼的句子,如果再配上聲嘶力竭的表情,抬袖擦淚的動作,真是哪裡疼就往哪裡戳。

這樣的父母都是製造愧疚感的高手,他們讓孩子覺得愧對父母,然後為了彌補,心甘情願地做出妥協或配合,從而達成父母的意願。

如此通過製造愧疚感來控制孩子的父母是很可怕的,小時候孩子犧牲的可能是一集動畫片、一件玩具,長大後孩子犧牲的可能就是一份喜愛的事業、一份真摯的感情。

更可怕的是,長時期的內在愧疚是非常負面的情緒,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David R. Hawkins做了關於人類能級的探索,在《Power vs. Force》一書中,分析了各類情感的能量等級,並指出無意識的內疚會對人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自殺。


每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名為愧疚的魔咒

這也揭示了新聞中時有報道的中小學生,甚至是大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覺得愧對父母,留下一封“爸媽,我對不起你們”的遺書,然後輕生的原因。

這些孩子心理承受力差是讓人唏噓的一面,而另一反面,正是父母為了掌控孩子,有意無意中的言行,製造了孩子深深的愧疚感,最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03 正確面對愧疚,建立平等愉悅的親子關係


網絡上看到一個吐槽爸媽的段子:

爸爸:兒子,你今天回家吃飯嗎?

兒子:不回去了吧。

爸爸非常開心:那太好了,今天做了大龍蝦,正好不夠吃,你不回來我跟你媽還能多吃點。

這才是平等愉悅的親子關係,在孩子被父母嫌棄的場景裡,上演的終於不再是一方捨不得,一方要不起的年度悲情大戲。

社會心理學中的“南風效應”啟示我們:要反省內在,滿足內在需要。

強勢,不是出路;寬容,才是法門。所以在面對愧疚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正視愧疚,找到問題根源。

阿德勒心理學裡有個觀點:發生的事情本身沒有意義,你為它賦予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

愧疚只是一種情緒,是人的原始本能,實際它是在告訴我們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需要改進。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它,然後尋求其他解決方法或取得諒解,相比於陷入愧疚情緒,不如馬上去行動。

2、正確歸因,認清自我價值。

出現問題時,要客觀分析多方面的原因,正確歸因,而不是將所有責任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喪失自我價值。

父母感情不合,那是爸媽之間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前途不明,那是子女自己必須經歷的成長,父母有自己的福要享,孩子有自己的累要受,雙方都要有自己的價值和生活,對得起自己終歸要比對得起別人重要。

3、放下權威,確立個人邊界。

親子關係中,雙方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地位平等。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權威意識,消除對孩子的控制慾,明白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承擔的責任,並在此基礎上,雙方都要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如果邊界被侵犯,要做到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我愛你,就只是因為我愛你;無關愧疚,不是補償,沒有條件。

父母和子女之間,越互不虧欠,越親密相連。


作者:耳東陳,80後自由撰稿人,信仰愛,喜歡自由的好姑娘,歷盡悲歡離合,仍覺人間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