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一、有一種懂事叫“偽懂事”

大人都說:“你要懂事”,可是懂事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要;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太貴;明明想做的事情,卻說不去。

其實,懂事的孩子最可憐。

有位媽媽,在留言裡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

苦在心裡。

她小時,家境並不差,但父母為讓她懂事,採用了正面刺激法,遇事總是說:我們囡囡真的好懂事,乖啦,把你的玩具,送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吧。

父母帶她出去玩,總是鼓勵她無條件讓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讓給別人家的孩子——哪怕那些孩子,比她大好多。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小朋友一起吃冰激稜,她的年紀最小。但冰激稜分配,是從她身邊的孩子開始,最後一個才輪到他。當她伸手去接冰激稜時,另外三個孩子齊聲發出尖嚎——她說,成年人認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為孩子沒能力傷害到大人。可只有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同齡小朋友心中那滿滿的惡意——三個孩子齊聲尖嚎,只是因為他們年齡比她大一點點,排斥她,不讓她吃冰激稜。

三個大孩子的父母,無動於衷。

於是父親就過來,對自己說:囡囡最乖,小哥哥們不懂事,咱們今天就不吃冰激稜了。等回家路上,爸爸再買給你。

她說,當時她心裡在流血,在哭泣,想對父親大聲的喊出來——我要的不是冰激稜,而是公平!

但她沒有喊。

因為父親告訴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現。

回家的路上,她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後座上,經過一個雪糕攤,又一個雪糕攤,父親並沒有減速下車,而是徑直騎了過去。

她的小手,死死的捏住父親的後衣襟,用力的揪,用力的揪。以此提醒父親的承諾。

父親終於感覺到了,並沒有回頭,說了句:囡囡乖,囡囡最懂事,冰激稜對身體不好。咱們不吃。

那一瞬間,心如死灰。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二、孩子懂事“是與非”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討論孩子懂事的是非

如果我們瞭解孩子社會性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早熟”表現就能夠理智看待了。“早熟”懂事的孩子往往在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得十分優秀,善於察言觀色,看到爸爸媽媽心情不好,孩子會比平常乖巧,還會用唱兒歌、講笑話的方法逗父母開心;在感覺到家裡人鬧矛盾時,孩子會充當“說客”,促進家庭關係和諧,避免衝突;在幼兒園裡,與小朋友發生矛盾時,知道如何去處理。

從這個角度來說,做父母的應該值得慶幸,因為比起同齡的孩子在碰到人際交往的困惑時,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更勝一籌,這對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是有幫助的。

但同時,有些父母會擔心,如果孩子過分地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或取悅他人,甚至為此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來換取他人的愉悅,就會讓孩子過早地失去本應該屬於他的快樂童年,整天心事重重,做起事情來小心謹慎,凡事都朝著人們期望的那樣行事。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三、過早懂事的孩子真的不快樂

上面這些孩子頂著一個個聽話的頭銜,其實仔細想一下,他們的懂事是自願的嗎?

我聽過很多家長說過,看到自己的孩子很老實就是感冒了,因為平常放假的時候在家裡根本看不見他,這就可以看出,懂事的孩子和感冒的孩子沒有差別,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只不過

一個是身體上,另一個是心靈上。

每個人都有慾望,無論在哪個階段慾望都是不同的,小孩子看到美麗的裙子或者是好玩的玩具都沒有抵抗力,內心很想獲得,但是內心的懂事在告訴自己不能這麼做。

就算看到一個新裙子也要裝作不喜歡,看到好吃的也要表現出不想吃的樣子,內心的渴望一直都埋藏在心裡,用這樣的方式來換取的懂事,你認為是真的快樂嗎?顯然不是。

說說我自己小時候,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小時候就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家裡條件一般,我很少要求他們給我買除了學習用品以外的東西。

有一次,我看上了MP3,店員讓我試了試,可是我沒有錢,所以試過之後我對她說我不喜歡,然後戀戀不捨的還給了她。

我每天心心念念著那個MP3,我非常想得到他,但是當時很貴,所以我也沒有跟爸媽講過,因為我是懂事的孩子,一個懂事的孩子就要善解人意,不能也不敢去索要,而且我沒理由增加家庭負擔。

後來我就攢錢,爸媽給我零用錢我就攢著,過年也拿到了壓歲錢,可是父母說要幫我保管壓歲錢,我是懂事的孩子,我只好給爸媽幫我保管。

那時候,如果我撒潑哭鬧不給他們,也許他們就不會要了。

可是那樣做的話,父母會對我失望的。

不過回屋後,我哭了,很難受,我離我的夢想又遙遠了。

還有很多事,我為了讓父母覺得我懂事,我從來都會順著父母的想法去做事,只做合適的事。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伴隨著好奇和頑皮,我們不能限制孩子的天性,他們想做什麼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不要去幹涉。讓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的表現欲,不要去逼迫孩子成為一個理想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懂事的孩子並不見得就優秀。

記得之前,馬伊琍就曾表示,後悔以前對於女兒愛馬採用「嚴厲教育」,強迫孩子變得「懂事」。

有一次,愛馬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後,傷心地告訴馬伊琍,她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時,媽媽和寶寶的角色本應輪流當。

可是,有的孩子只想當媽媽,還逼愛馬一直當寶寶,她心裡感覺很不舒服。

即便如此,她也不敢表現出不情願,因為她深知:懂事的孩子要以“大局為重”,如果不屈就,那麼遊戲就不能繼續下去,所以她懂事的去扮演“寶寶”的角色。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馬伊琍看到愛馬的舉動後,像是被當頭打了一棒,愕然了。

她聯想到平時女兒表達自己的意願時,稍有不恰當,就會狠狠教訓她:你太讓我失望了,一點兒都不懂事。

導致後來,只要馬伊琍說話大聲一點,女兒就會立刻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為了讓媽媽滿意,年幼的愛馬總是小心翼翼,硬是把自己偽裝成一副“懂事”的樣子,不敢說「不」,不敢反抗。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自省。

後來為了鼓勵愛馬,馬伊琍花了整整個兩個月的時間,每天與女兒溝通疏導,終於讓她遵循自己的內心,講出那句“我不願意”。

其實懂事並不是在什麼方面都表現的很乖,而是在成長階段該做的事情都認真完成了,想展現的也展現出來了,家長老師也能和孩子進行積極的溝通,這樣的孩子才是一個心智健康的人。

如果家長不明白上面這些,只會讓你的孩子從小就被“懂事”所綁架,時時、處處、事事不斷忍讓,不斷討好,把深深的自卑藏在心裡,影響一生。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四、想讓孩子懂事,至少父母得懂事。

什麼是真正懂事的孩子?

既具有同理心,能站在父母或者他人的角度,體諒別人的難處,同時又能勇敢地做自己,大膽地自由表達。

什麼是懂事的父母?

懂事的父母父母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更不是讓孩子無條件退讓,來滿足成年人的面子;瞭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的認知世界很小,對父母的依賴極重,知道家長眼裡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長。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為家長,我們不妨這麼做——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1、正視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確拒絕

國外有個媽媽帶兒子去公園玩,當孩子擺弄著新玩具時,一群小孩圍了上來,甚至有人想直接拿他的玩具。

她的兒子嚇壞了,不知所措地看向媽媽。

這時,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而這個媽媽的做法,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贊,大家紛紛稱讚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又教會他正視自己的內心,學會拒絕。

當然,拒絕並不是一味去反擊他人,還要注意說話方式,語氣不要太沖,不讓別人感到尷尬,自己也不會感到愧疚。

比如有人要搶自己的玩具,告訴他:“不行,我現在也想玩,等一會我玩好了可以借你玩”。

比如自己很喜歡的書,不想借給別人,就明確告訴他:“我也很喜歡這本書,所以不捨得借給別人。但我能告訴你在哪裡可以買。”

別讓孩子為了“假裝懂事”,而一再委屈自己。懂得正確說“不”的孩子,往往會更幸福!

2、讓孩子自由選擇,教會他承擔後果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之談,讓孩子少走彎路錯路,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意見相悖時,習慣性說

「聽我的」。

可是,從小聽慣了父母意見的孩子,註定是成不了大器的。所以,不妨先告訴孩子這麼做可能的後果,再交由他們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就像之前伊能靜的兒子學畫學累了,想要放棄時,她沒有要求孩子必須堅持,而是告訴他:

「那你就不要畫了。我讓你選擇,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

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願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願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思考了一夜後,孩子決定繼續堅持學畫,並給到伊能靜一張紙條:

「神給了你種子,但開花要靠你自己。」

自從發現孩子遭遇這些不快樂,我決定教育孩子不需要“懂事”

伊能靜兒子的畫作

其實,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他們也會有反對的意見,但同時也知道心存溫暖,不會惡意拒絕,令人難堪。

而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明白什麼叫“被尊重”,假以時日,他們才能向我們、向整個社會回饋更多的“尊重”與“理解”。

世界或許很冷,但負責任的父母,必將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曖、陽光的心態,與無盡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