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教孩子太“懂事”

小時候,親戚朋友們總喜歡用懂事、會說話等詞語來誇讚孩子,以至於孩子都會認為這是美好的詞,但事實上,用懂事兩字來誇讚孩子,真的好嗎?

家長不要教孩子太“懂事”

傳統意義上的“懂事”是什麼?

懂事,就是孩子會考慮別人的想法,但這也意味著孩子會因為顧及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求,等時間久了,懂事養成習慣之後,很多孩子都會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從而逐漸喪失追求自己人生的動力。

記得我小時候一直被村裡的長輩誇讚為懂事的好孩子。有一次我想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去玩,剛好被隔壁的奶奶看到,她立刻讓我給她幫忙繞毛線。我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然後奶奶就誇我懂事,被她誇讚之後我就更不好意思說自己想去玩,後來一個下午都耗在那裡,跟她一起繞毛線。

當時的內心真是非常糾結,簡直是百爪撓心。有無數次想把毛線扔下來,自己出去玩,但又無數次壓抑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一直乖乖的坐在那裡跟奶奶繞毛線。

這件事情帶給我的結果是直到現在我想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的時候,也往往會先去考慮到別人,而不是自己。

雖然說多關注別人的感受並不是壞事,但過多的壓抑自己就會造成自己沒辦法去盡力追求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形成習慣後,會逐漸喪失了追求自己人生的動力。

而有的孩子則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總是為了別人委曲求全,內心的壓抑會越來越積累,負能量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

這也是在青春期,有很多孩子特別叛逆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近幾年,我在做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諮詢,就發現有很多在青春期出了問題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都特別的乖巧懂事,特別聽父母的話。但是因為他們長期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不懂得怎麼尊重自己內心,又有一種自我成長的能量不斷的萌芽生長,結果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叛逆,開始跟父母對抗冷戰,或者是逃學、休學、遊戲成癮、暴力等各種問題爆發。

家長不要教孩子太“懂事”

因此我們現在通常會強調不要把孩子教育得太"懂事",那就意味著孩子要敢於爭取自己的權利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和需求,也就是做真實的自己

那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有自己的幸福快樂,有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就應該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去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他勇敢的去做自己,讓他有選擇權自主權隱私權。

比如孩子的吃飯,讓他自己決定自己想吃什麼,要吃多少;孩子穿衣服,讓他自己決定要穿什麼衣服穿多少;孩子做作業,開始我們要手把手教會他怎麼做,但接下來要讓他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作業去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查漏補缺;孩子上興趣班,我們要根據孩子自己真實的需求和天賦去給他提供培訓發展的機會,而不是我們覺得什麼好就給他報什麼班。

只有在生活中一步步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價值感、自我決策能力,他才能夠真正擁有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能夠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懂得為自己生活,而不僅僅是懂事聽父母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