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写过3次遗嘱,直到最后一次,才明白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老人写过3次遗嘱,直到最后一次,才明白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1】因为“斗气”,老人写了第一份遗嘱

刘大爷这辈子挺不容易。

刘大爷自小从农村出来,到城市的一个厂子上班,从工人干起,经过努力,后来成了厂里的干部。刘大爷当时趁着年轻,读了个夜大,成了家里最有学历的人。平时刘大爷就比较好学,照着他的话说就是:“小时候没条件,现在有点儿条件了,得把课补回来。”

刘大爷和爱人是在厂子上班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的。俩人结婚之后,陆陆续续有了三个儿子。那个时候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孩子们都早早都参加了工作,跟父母在一个厂子。仨儿子里面,数老三学历最“高”,是个大专,还是上班了被老人逼着考的。

那个时候,毕竟家里没那么多钱供孩子上学,还是早点挣钱养活家更重要。

刘大爷和老伴儿退休之前,把厂子里的福利房买了下来,退休工资俩人加起来也不过七、八千块钱。

儿子们工作收入都一般,加上后来厂子效益不太好,每个月基本上也就够吃够喝,剩不下多少。仨儿子一开始一直都在工人岗位上工作,本来想着说刘大爷当干部,能不能帮着给调调岗,这样工作还能稍微轻松一点。刘大爷没同意。

老人写过3次遗嘱,直到最后一次,才明白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因为这件事情,让老人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不小的“裂痕”。

后来实在禁不住孩子们老念叨,因为老三学历高,正好有个机会,符合换岗的条件,就安排他进了办公室,负责厂子里的后勤保障,算是三个孩子里工作相对最轻松的。

刘大爷第一次写遗嘱是在2011年。那一年,刘大爷71岁。

当时的起因是刘大爷的老伴儿闹了一场大病。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家里有了争端。因为在工作安排的问题上,老大、老二一直觉得老人偏心,所以都以“倒班”、工人干活多为由头,推脱着让老三去照顾。

可能也是因为得到过老人的帮助吧,那段时间老三表现的还可以,算是让老人比较“满意”。老伴儿病愈之后,刘大爷跟老大和老二发了一通火:

“养你们干什么?你妈病了,让你们帮着照顾照顾,都推三阻四的。你们还算儿子么?别给我找什么借口,我知道是因为没给你们安排工作。

你们当时怎么进的厂子?还不是冲着我是厂子里的老员工?能有个工作养家糊口就不错了,还想怎么着?老三自己起码还有点儿奔的劲头,算是读了个大专,你们哥俩呢?

天上有挣钱多又轻松的事儿么?有的话你们给我找找,我也想成天轻轻松松的挣钱。

跟你们说,工作是靠自己的,我给了你们机会,你们还不知足,自己不努力想着走关系。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放?”

老大听到这些话,脾气也上来了:

“我们参加工作,不也是早早挣钱么?我们不早点上班,咱家日子还能过下去?谁不想着多挣点钱。再说了,你们这辈子落下啥了?不就这套房子么?当时还是单位分的。这年头,不靠关系靠啥?有关系,没本事的人一样挣大钱。别光说我们。”

老大的话把刘大爷气的不行……

一家子人有点斗气。刘大爷脾气也上来了,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加上经过这次事儿,“看来”也就老三比较合老人的心意,既然说我们老俩什么也没有,就把这套房子今后只留给老三。

【2】因为“闹腾”,老人写了第二份遗嘱

刘大爷和老伴儿写遗嘱给老三的事儿,不久被仨儿子都知道了。

老三知道这个事儿之后,心里乐开了花。自己收入不高,今后能一个人得到老人的房子,等于是未来有了一大笔财富。

老大和老二知道之后,气不打一处来:合着好处全让老三占了,工作也安排了,今后老人仅有的那点财产也全给了老三。

老人写过3次遗嘱,直到最后一次,才明白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兄弟俩开始轮流着“闹腾”。老大属于急脾气的人,跟老人的沟通方式基本就是吵。老二还有点“心眼”,时不时的跟老俩念叨:

“爸妈,我先说说我对你们二老处理这件事儿的看法。

工作不帮着安排,我们也能理解。爸你有些话说的对,干好干坏,还得靠自己。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我和我哥参加工作更早,给家里挣钱也更早。你们想想,那个时候,如果我俩不上班,还不得花你们老俩的?本来咱家就没什么钱,再多几个不挣钱的,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你要说我和我哥对家里没贡献,我们是有看法的。再怎么说,没有我们,咱家现在还指不定什么样。

我妈生病那件事儿,你们想多了。我跟我哥确实得三班倒,你们在厂子这么多年应该更清楚。如果不休息好,可能是要出事故的,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老大和老二这“刚柔并济”的一唱一和,让刘大爷和老伴儿心里上也产生了松动。

老二说的不无道理,想想从开始组建这个家庭,一家人都没什么“文化”,只能先从基层做起,只能靠体力和技能,挣钱还不多。但是人是要有奔头的,不能就这么一边安于现状、一边还抱怨着。

如果说孩子们“混”成今天这样,也不能说跟老人一点关系没有。思前想后,刘大爷觉得当时写遗嘱全给老三是有些冲动,也似乎不太“公平”。

刘大爷和老伴儿决定重新写一份遗嘱。

写完之后,刘大爷把仨儿子全叫过来了,当着他们的面说道:

“今后谁也别闹腾。我和你妈又考虑了一下,之前我们写的遗嘱作废,又重新写了一份,趁着今天也给你们好好交待一下。

我和你妈就这点财产,你们仨不管怎么着,手心手背都是肉。

今后我和你妈走了之后,你们哥仨平分。谁也不许争不许抢。”

说完,当着孩子的面把第一份遗嘱撕了。

听到这些,老三楞了一会儿,看着俩哥哥,撂下一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气呼呼的摔门而出。

【3】老人的第三份遗嘱

这个结果在老人意料之中。

老伴儿说了一句话,突然“点醒”了刘大爷:

“老刘,你说咱们弄这事儿干什么?给谁都不满意,平分还不满意。”

就这么一句好像无关痛痒、有点儿埋怨的话,让老刘突然明白一件事儿:当初写遗嘱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们满意还是让自己满意?孩子们的反应,肯定是不满意——对老人不满意,对老人财产的分配更不满意。

把第二份遗嘱再撕了?但是,就算是撕了,万一自己和老伴儿谁先走了,照着几个孩子的做法,保不齐就要开始争着分财产了。所以,还得要有遗嘱才行。

老人写过3次遗嘱,直到最后一次,才明白究竟应该让谁“满意”

既然这样,既然做不到让孩子满意,那就让自己满意!

于是,刘大爷和老伴儿又写了第三份遗嘱:

任何一方先去世,房产都由在世的老伴儿全部继承。

至于二老都走之后,孩子们怎么分,在遗嘱中只字未提,毕竟还有法定继承。

至于第三份遗嘱要不要再告诉孩子,老俩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告知了,省得再招惹麻烦。老俩能安安生生的渡过晚年就行了,孩子们闹腾也好、不闹腾也罢,都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4】写遗嘱不是为了让谁满意,而是为了保护

刘大爷这个事情,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1.遗嘱有没有必要被孩子们“左右”

刘大爷写遗嘱这件事儿,是告诉了孩子,所以孩子们的反应非常大。尤其是在写第二份遗嘱的时候,是受到了老大和老二的影响。

从规定上来讲,订立遗嘱是完全的个人意愿,不能受别人尤其是继承人的影响、诱导甚至胁迫。所以,刘大爷因为孩子们“不满意”,有了撕掉第一份、重写的念头和动作。

这里需要给出的提示是:订立遗嘱,不需要征求任何其他人的同意,当然也完全可以不告知任何人,只要自己考虑清楚即可

2.写遗嘱,到底是为什么

这就延伸出第二个重要的点:写遗嘱,到底是让谁满意?

刘大爷的结果是最终选择了对自己和老伴儿“满意”。前两份遗嘱,让三个孩子都不满意,与其这样,不如保护好自己和老伴儿的晚年生活。老伴儿的话让他有所思考:确实是,按照孩子们对“财产”的渴望,说不准一方先走之后,会跟在世的一半儿争财产。

对于这种情况,今后孩子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待老人、对待兄弟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先放一边,先把自己保护好再说。否则,晚年势必会因为财产问题,让家庭“内乱”。

3.对于哪些家庭,有订立遗嘱的必要

我们比照刘大爷这个家庭,对于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提早订立一份遗嘱,不必“忌讳”:

  • 子女对老人不太孝顺的。
  • 子女对老人孝顺程度不一的。
  • 有多个继承人、而且涉及到“外人”的。
  • 再婚的。
  • 孩子们婚姻不太稳定的。

当然,还涉及到如何保证遗嘱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就不花笔墨探讨了。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