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原生家庭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自信的孩子可能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有關係。小雨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自己從小就熱鬧畫畫,而且小雨的性格也是相對安靜一些的,但是媽媽卻怎麼也不同意小雨去學習畫畫,一心要求小雨去參加拉丁舞培訓班。孩子內心的願望與媽媽的不一致,儘管小雨說了很多次,但都被媽媽駁回,小雨被迫去上課,但內心卻是十分抗拒的。

其實小雨的媽媽身上的問題,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父母都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希望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事情有主見、自信大方,但是另一反面又是大包大攬孩子的生活,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想法,要知道,哪個有主見、思想獨立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呢?

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話,兒童的自卑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因為孩子們天生弱小,所以在生活中就非常依賴著成人生活,因此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收到了控制,所以自卑的心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的。那麼,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孩子的自信心也需要家長從小對孩子的培養,因為一旦等孩子長大了,性格已經養成,自卑、懦弱的性格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時要想再補救,肯定為時已晚。

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

怯場、怕生

在外走路很慢,低著頭,排隊從來不敢站最前面;

人多的時候儘量不動、不說話、不笑;說話聲音很小,不敢正視對方。

不敢拒絕別人

隨和,偶爾吃虧也總是默默接受;分東西時每次都拿少的那份,有人要東西直接給,很少拒絕別人。

害怕被人注意到

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優秀,也害怕別人看到自己出醜;被人誇和關注永遠受寵若驚,然後就會焦慮,覺得自己根本不配。害怕被人反問,喜歡一個人待著。

不敢嘗試

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嘗試與努力,怕努力後依舊失敗;遇事悲觀,先想到失敗的可能。

凡事看父母臉色

別人說句什麼話,不敢直接回答,回答前都要瞥父母的眼色。

從這5大表現,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小心翼翼、不斷退縮的缺乏自信的孩子,讓人覺得可憐又心疼,相信沒有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

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大多數家長的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其實家長應該這麼做: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把桌子擦乾淨好嗎?” 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淨。孩子學會寬容。

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大多數家長的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 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裡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其實家長應該這麼做: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 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裡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 得挨批。”

大多數父母其實都知道這樣做不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長習慣性地命令吆喝孩子,一般是由幾個方面造成的:

1、缺乏耐心,太過焦慮,控制慾太強。

2、自己眼界不寬,處事不夠靈活,認為只有自己的辦法最好。

3、不擅言辭,不會溝通,只會簡單地發出指令。

4、有的家長小的時候就是被命令長大的,習慣了這樣的方式。

5、家長不能理解孩子。

6、還有的家長是因為自己太敏感,自尊、自信不夠,孩子的不同意見,被他誤讀為反抗和頂撞。這種家長需要向心理工作者尋求幫助。

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這些命令性的話,或許你也每天都在對孩子說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可能說出許多強硬的話:

不準哭!住嘴!

說不行就不行!

照我說的去做,沒有為什麼!

洗澡去!關電視!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等等……

本來我們想告訴孩子,應該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試過幾次後漸漸失去了耐心,感覺孩子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用命令來強制孩子執行。

其實這些命令背後隱含了我們對孩子不滿情緒的發洩,甚至有點懲罰孩子的心態。

這樣做對孩子的長久傷害

1. 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我們常常將乖孩子跟好孩子劃等號。家長並不清楚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小的時候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就對孩子吼,命令,他就越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封閉。

也有很多時候也許父母覺得孩子某些想法太天真,不聽他講完就一口否定,經常這樣會讓孩子有很強的挫敗感,我做什麼都不被父母認可,就會越來越自卑,父母應該多去鼓勵孩子,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千萬不要用「你必須聽我的」來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2. 最終讓孩子失去自尊

如果我們把自己置於被命令的處境,體會一下自己的情緒,就可以瞭解孩子的感受了。當你聽到一連串「不準」開頭的話時,你是否感到被限制、被壓制的惱火和無奈?長期被呼來喝去,慢慢地孩子自己也喪失了自尊,自我價值低,將來容易被別人利用和控制。

3. 讓孩子或反抗或軟弱

總是被命令的孩子,長大以後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抗型,一類是軟弱型。

反抗型的:這種人對命令、規則等「管制」性的事情特別敏感,常常表現為不服從。

軟弱型的:唯唯諾諾的老實人,總是聽命於他人,執行著別人交給的任務。

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監控孩子的一切,扼殺孩子最後的生命力

還有一種命令讓孩子更難受,那就是溫柔的命令,不給孩子任何的自由,監控孩子的一切,只會對孩子說聽大人的是為了你好。不給孩子任何自由的命令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為了我好,但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想法又很憋屈。

有位媽媽發現女兒表現出了良好的樂感和對鋼琴的興趣,就給女兒報了鋼琴班,讓她將鋼琴作為一種愛好。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鋼琴獨奏音樂會的門票,可是女兒就是不想去,音樂會當天上午,正式跟媽媽說她不想去,媽媽既沒責罵女兒,也沒有強行命令女兒,也沒問女兒為什麼不想去,而是給她講為什麼要聽音樂會,講得女兒啞口無言。到吃晚飯時,女兒已經不再明確反對去音樂會了,只是慨嘆:“我要是生病了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聽音樂會了。”

很多獨生子女應該都過相似的經歷。大人把孩子捧在手心裡,一切都給你安排好,為了你好,你別無選擇。就是這種溫柔式的命令把孩子的生命力都給扼殺了。

孩子變得膽小、自卑!都是你這5種行為造成的!家長別再錯下去了

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

過多的命令會給孩子造成各種長久傷害,但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管孩子了。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有時候太獨斷,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說話,那就需要給自己喊「停」,試一試改變方法,用下面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1. 制定規則

人活在社會中,不能為所欲為,總要受到各類規範的限制。小時候家庭對他在遵守規則方面的行為訓練有助於他長大後認同社會秩序。家裡對哪些事情該做,哪些行為不允許,要有明晰的規定,還要告訴孩子制定這些規範的原因。即便孩子還小,不理解,家長也要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去解釋說明。這些規範全家人都遵守,不是對孩子一人的要求。

2. 有時「無聲勝有聲」

如果孩子已經足夠大了,那麼,不是非得吆喝、命令,你的一個眼神或者悄悄的耳語,或者自己帶頭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 注意場合

越是人多的時候,孩子越興奮,越難管束自己,很多家長這時候就想管孩子。孩子的自尊強烈又脆弱,家長一定要保護好。如果你真的很想管,儘量用暗示,或者把孩子先領到沒人的地方,切忌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

4.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我們命令孩子往往是因為自己沒耐心,又希望立刻看到結果。這是為自己,不是為孩子。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就必須讓孩子自己嘗試,允許犯錯。

教育孩子,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狀態,從手把手地教導、到提醒、到與孩子協商規則再到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責。

有的時候,家長會錯誤判斷孩子的狀態和需求,把本來不該由孩子來思考和決定的事與孩子商量。其實,只要家長肯用心、肯用腦、不自以為是,這本不是什麼難事。只要多問一句話:“孩子,你這麼想或者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千萬不要小瞧或者笑話孩子的回答,他們的回答也許聽起來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們的回答裡你能發現真正的動機、原因和目的。家長一定要謙虛,要懂得問,一定要會聽,要聽出孩子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