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三国志》中陈寿把吕布塑造成:拥有虓虎之勇的武将与唯利是视的反复之人。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飞将最早可以追溯至汉将军李广,也就是说吕布是一个可以跟李广并驾齐驱的人,弓马娴熟,骑战能力突出不必再提。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轻狡反复也有大量描述,两次弑主。其一,“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再者,被王允挑唆之后又诛灭了对其“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三国志·魏书七》)的董卓。诛灭董卓一事在客观上虽为朝廷除害,但弑主的行为毕竟是为人所不齿的。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三国演义》基本上按照这个路子,将吕布塑造成“见利忘义,勇而无谋”的反复小人。

但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吕布的形象也有比较大的变化。

《三国志》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三国志》中的形象不再赘述。

刘宋时期的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解,广泛搜罗采集民间野史、笔记小说、官修正史等材料来补足许多《三国志》未收录的内容。原先单薄的人物记载在裴注的增饰下呈现多个侧面,由此使众多的三国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吕布在陈志里更多是以立场反复的小人出现,而裴注则保留了吕布更多的史料。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骑射与智谋。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骑射方面裴松之是赞叹的,他引用了《曹瞒传》对吕布评论:“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是史书中少有的连人带马一起夸赞的。这一说法源于吕布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吕布投袁绍期间曾与黑山军作战,他与麾下部队勇猛作战,“(吕布)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遂破燕军”,只用少数亲兵就打败了强敌,袁绍收获颇丰,这样的表现使世人称其为人中俊杰。

古代素有宝马配名将的传统,勇将吕布与良马赤兔可谓当时的绝佳组合。吕布的骑战能力通过赤兔的辅助展现得更为精彩,他骁勇善战的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智谋方面:打败张燕之后,袁绍对吕布的晓勇非常忌惮,决定暗杀他以绝后患。袁绍的阴谋被吕布觉察,略施小计逃过一难,针对袁绍的暗杀,吕布使人假装弹琴以避人耳目,自己趁袁绍士兵松懈之时逃出,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这可不是一般的计谋,简直可以和齐桓公的“悬羊击鼓”的典故相媲美了。

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黙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

辕门射戟更是智谋的体现,小沛失守徐州不保,陈宫对此也是无计可施。“射戟”看似有些胡闹,实际上是吕布对形势的绝佳判断,袁术绝不会因此兴兵复仇,因此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后汉书》与《资治通鉴》更加详实的描述了吕布的早期经历,美化了吕布

根据《后汉书》载,吕布与董卓多有不和,“(吕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

《太平御览》引《典略》里一则材料也说明了董卓与吕布的私人关系有隙,“董卓虽亲爱吕布,然时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董卓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便刀剑相加,可见董卓与吕布之间虽有父子之名,但无父子之实。

其次,吕布与董卓的西凉旧部也有矛盾。

吕布是新来的,但是董卓对他却是宠爱有加,西凉旧部对吕布十分不满。

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

《九州春秋》对于胡轸败于孙坚的原因作了说明,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

吕布在董卓麾下的地位不高,未能独立领军作战,在行军中从属于“大督”胡轸,可见董卓也不是那么信任吕布。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后汉书》中是这么记载吕布杀董卓:

“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之情也?”布遂许之,乃于门刺杀卓。

吕布或许真被董卓逼迫而不得已出此下策。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司马光编篡的《资治通鉴》基本沿袭了《后汉书》对吕布的描述,出入不大。

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傅婢,益不自安。

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

史书中的吕布没有那么不堪,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吕布逐渐被黑化。

文学作品的中的吕布

唐代王起有《辕门射戟枝赋》,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矫矫吕公,凛千载之英风。立辕门而耀武,百夫之特;射戟枝而骋技,一矢称雄。所以解纷为智,和难成功”,

这种对吕布以箭技退敌的钦佩之情,也是古代少有的对吕布的直接称颂。

苏轼对吕布的评价就要差的多了,特别讲究气节问题,《董卓》一诗则指出吕布性情反复,先效命董卓又背叛他: 公业平时劝用儒,诸公何事起相图。 只言天下无健者,岂信车中有布乎。不难看出他对吕布的反感与鄙视。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宋代文学作品对吕布的形象刻画着重表现这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气节;二是居心叵测,如《董卓》所述三则愧为人主。以苏轼为代表的的宋人对吕布的批判力度很强,这也影响到后人的文学创作。

元代三国戏剧的出现是众多三国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开始分野的重要转折期,《三国志平话》就是其中的代表。

语言文字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不少粗疏之处且故事情节多有虚构与创造,其中对于吕布其人的描述已经部分脱离史实,向文学形象发展。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戏剧中的吕布貂蝉

吕布作为家奴出现,这汉是丁建阳家奴,杀了丁丞相,骑着丁丞相马待走。武勇被夸大,“虎牢关三战吕布”则是表现之一,吕布与貂蝉第一次被联系在一起,“连环计”故事开始搬上舞台。吕布作为董卓的先锋大将,在虎牢关先后打败曹豹和大将孙坚,使得盟军不敢轻举妄动。

言未尽,有长沙太守孙坚,引军出马,与吕布对阵。交马都无三合,孙坚大败。

直至《三国演义》的出现,吕布彻底被黑化。勇而无谋、反复无常的形象被大众熟知。

第一:吕布与丁原的关系也成了父子,杀丁原无异于“弑父”。

俗话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弑父这种情节设定注定吕布是个反面的配角,配角就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

第二:加强了吕布与董卓在遭遇貂蝉前的亲密关系。

故意抬高吕布在董卓阵营的地位,“温侯”本是吕布因诛杀董卓的功劳得到的,允以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三国演义》中的爵位却是被董卓所赐: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吕布与貂蝉

但是却因为女人,贪图美色,怒杀董卓。这也得设定把吕布黑的体无完肤。

其目的在于刻画吕布的好色与忘恩负义,“三姓家奴”的外号不胫而走。

第三:增加了吕布的武勇表现。

华雄夸赞吕布:杀鸡焉用牛刀?不必温侯有劳虎威。吾观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

华雄创造了斩鲍忠、祖茂、败孙坚、斩俞涉与潘凤的辉煌战绩,却败于关羽。接着吕布上场,“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刘关张三人都不敌吕布。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武将被大众熟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出现了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排名。

吕布的黑化之路,是作者无意,还是剧情需要

三英战吕布

吕布一路被黑化,良人觉得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创作的内在需要。

“三国故事”以挺蜀汉为背景,吕布作为主角的对手出现,形象自然不会太好。

着力于对其道德品质的关注,通过对吕布这一典型反面形象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第二:历史的垂鉴作用。

也就是“以史为鉴”。《礼记·玉藻》言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的作用不仅在于陈述事实,也在于告诫后人。吕布这一反面形象用以告诫后人忠君。

第三:吕布反叛的特殊性。

三国时期易主是很正常的事情,郭嘉、贾诩、荀彧、姜维都曾易主而侍。

吕布被作为历代批判的重点,与其反叛行为的特殊性有关。

首先吕布不仅反叛而且杀害原主,其次吕布多次叛逃,跟姜维等人在转入新主麾下就充分尽其所能而言,吕布的行为确实过于逊色,因此被人不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