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導語:

歐洲大陸上最劇烈的一次思想變革便是文藝復興,而在這次思想運動之中,歐洲的音樂也的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尤其是以多聲音樂為主的西方古典音樂,在此期間得到了十足的發展,而多聲音樂產生以及許多相關的理論也是在這個時期所建立起來的,多聲音樂的出現極大豐富了世界音樂的寶庫,對後世的許多音樂風格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西方世界早期的音樂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帶有宗教色彩,在那段時間發展起來的多聲音樂,自然也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不過,即使多聲音樂的出現帶著宗教色彩,但是多聲音樂的發展註定是從宗教性質到世俗化發展的趨勢進行轉變的。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音樂發展的趨勢。並且在多聲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可以劃分為歐洲初期,新藝術風格、文藝復興時期。多聲音樂也正是在這三個時期由出現走向世俗化的。

一、歐洲初期,帶有宗教色彩的多聲音樂出現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是主宰社會的主導勢力,宗教神學世界觀佔據了思想形態和音樂藝術領域的絕對統治地位。這具體變現在那個時期的音樂都為歌頌宗教,歌頌上帝來創作的。所以他的題材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正是在宗教至上,教皇權利至上的時代背景之下,藝術成為了宗教控制百姓的一種手段,包括音樂在內也成為了對上帝歌功頌德,教化百姓信奉宗教的工具。在中世紀的前期,宗教音樂佔據統治地位,教會思想對宗教音樂的發展也起著促進的作用,而對於世俗音樂卻持排斥和否定的態度。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宗教復調音樂頂峰,巴赫

中世紀的中後期,伴隨著思想探索的不斷深入,教會思想對於世俗音樂的排斥也開始減弱。這種風氣下給與了世俗音樂一絲髮展的機會,同時以單音音樂為主的教會音樂開始在民間音樂的影響之下開始相互吸取各自的優點。並逐步對於復調音樂進行初期的摸索和實踐,這無疑標誌著中世紀教會規則被打破,拒絕一切感官因素的禁慾主義原則被多聲複詞音樂的出現所衝擊。因此,復調音樂的發展進程是這一時期音樂世俗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1、早期音樂的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中世紀時宗教音樂油畫圖

多聲復調音樂早期的發展是建立在單聲部音樂都是其前提和基礎的。因為在中世紀時單聲部音樂是整個音樂領域之中最多的,因為屬於宗教音樂,所以是最被人所接受的,同時也是當時百姓之中基礎最為廣泛的音樂。代表了當時單聲音樂最高發展成就的是"格里高利聖詠"。最早有記載的多聲復調音樂形式"奧伽農",就是在"格里高利聖詠"的基礎上構成的。聖詠的表現形式一種較為完整的用單旋律來表達教義的藝術形式,故以其為主聲部而構成的早期復調音樂形式,也是為宗教而服務的。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宗教音樂壁畫

最原始的奧伽農就是以聖詠為主聲部,在主聲部下以嚴格的五度平行產生附加聲部,從而形成"嚴格平行奧伽農"。還有一種"基本平行奧伽農",是在聖詠聲部下方以對聲部進行附加,不過由於這種聲部的疊加方式,很容易造成演出時的效果出現問題,所以這種疊加方式很少出現,或者說很少選用。在這種類型的音樂中,聖詠聲部仍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附加聲部一直處於聖詠聲部的下方位置。後來有出現了相較於之前的"平行奧伽農"在形式上更為靈活的"自由奧伽農",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標誌著聖詠聲的地位開始下降,甚至於處在了其他聲部的下面。

2、聖詠聲部的徹底弱化

到了12世紀初,又出現了一種新風格的奧伽農形式,它完全打破了一對一的聲部特點。他的特點是奧伽農附加聲部的花腔裝飾特徵更為明顯和突出

,這種類型的音樂被稱之為稱其為"裝飾性奧伽農""華麗奧伽農"。由於附加聲部中華麗奧伽農成為了上方聲部,聖詠聲部則退居下方,這些變化都步步削弱了聖詠在早期多聲音樂中的主導地位,直至後來出現了一種新的復調音樂形式—孔杜克圖斯,在其中,聖詠旋律則被完全拋棄"了。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奧加農式宗教音樂曲譜

較早的孔杜克圖斯出現在12世紀末,經過短暫的繁榮在13世紀後半葉消失,這種復調音樂體裁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拋棄了作為基礎聲部的格里高利聖詠,雙聲部都由作曲家自由創作而成,這一特徵使多聲音樂的主聲部從一貫使用的"借用素材"模式中脫離了出來,在多聲音樂歷史上首開先河,而且孔杜克圖斯常在節日宴會上演唱,其詞義含有"宴會"或飲食"的含義,這也說明了孔杜克圖斯具有濃郁的世俗性和娛樂性的特徵。

從這些諸多變化中表明,聖詠聲部在多聲復調音樂中地位不斷下降直至消失這一發展變化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多聲音樂的世俗化趨向。

3、多聲音樂世俗化的其他表現

多聲音樂的世俗化,不僅表現為聖詠聲部在多聲復調音樂中發生的變化,對於多聲音樂中各個聲部之間節奏的自由處理,也是擺脫聖詠固定模式束縛的結果。其中的"

裝飾性奧伽農"在拉開了兩聲部之間的距離後,又具有自己的節奏獨立性,形成了聲部之間的對比,使得多聲復調音樂的特色能過充分展示。到了後來的作曲家門為了將這種收節奏形式進一步擴大,將其運用到了其他聲部的創作上來

多聲音樂中各個聲部節奏的複雜化,必然導致音樂風格的華麗多變,加劇了聲部間不協和音的碰撞,這明顯有悖於教會對於音樂純樸、清麗、莊嚴的要求,無疑又造成了教會權威性的下降,這是這一時期多聲音樂世俗化的另一體現。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復調音樂代表,卡農

13世紀末期,歌詞又出現了創新。在之前的宗教歌曲中,歌詞大多以經文內容為主,這樣的內容單調,情感單一,加之單音樂曲,節奏較為固定,所以比較顯得枯燥乏味。隨著世俗化進程的加快,經文歌詞形式較之前有了較大的發展,除表現在聲部節奏聲部進行以及音程使用等方面外,這一時期經文歌歌詞內容上也有明顯的世俗化痕跡,不少經文歌的歌詞描述了談情說愛、逗笑取樂的內容。回顧之前宗教歌曲中的經文歌和彌撒曲,體現出的是、神學控制下的音樂失去了它源於生活的最本質的煙火氣息,使得音樂被束之高閣,人們在音樂中傳達喜怒哀樂的權利被剝奪。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對彌撒曲的重新演繹

13世紀末出現的部分經文歌形式中歌詞內容上的世俗化,標誌著世俗情感在突破宗教壓制方面邁出的步履維艱的步伐,這不僅是中世紀多聲音樂世俗化的重要體現,也是這一時期音樂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語言的變化,也是多聲音樂世俗化的重要體現。作為帝國國教的基督教,是在正統的宗教音樂裡,唯一合法的語言是拉丁語,所有正式場合必須使用拉丁語,學術論文也大多由拉丁語寫成,一切非拉丁語因素皆與教義相違背。然而,在各種早期多聲音樂形式的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非拉丁語的語言。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管風琴圖片

並且器樂演奏的出現,中世紀的樂器主要從東方傳入,因此被教會視為與異教相連,器樂藝術的發展在當時受到教會的嚴重排擠。教會對於器樂藝術的排斥是這時期世俗音樂的真實處境。不過儘管教會利用種種手段扼殺阻礙器樂藝術的發展,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一時期多聲音樂的某些聲部出現了由樂器演奏的現象,而且由於受到不同民間音樂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像埃斯坦比爾曲這種純器樂體裁,一向以教會音樂為主軌道發展的多聲音樂形式也表現出與世俗音樂息息相關的氣質。

二、新藝術風格世俗化進程加快

1、理論上的建樹

中世紀過後,出現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世道便是"新藝術風格"時期,這個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發展的一個黃金過渡階段,在歐洲歷史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這一時期出現的音樂變革對後來文藝復興產生了諸多的影響。並且在這一時期歐洲大陸上出現了許多偉大的音藝術家如

但丁、彼得拉克、卜伽丘"文學三傑"為代表的藝術先驅,他們在自己相應的著作之中將美學思想與人文主義相結合,創造了屬於這一時期帶有世俗化表現的輝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多聲音樂的世俗化進程腳步開始加快,"拉丁語"在音樂世界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但丁雕塑

在作曲方面,隨著音樂理論的不斷突破,作曲上的觀念與理論也隨之更新。之前一直被人忽略的對位寫作觀念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對位寫作相較於之前的樂曲創作在聲部疊加上更加的靈活與自由這種更加自由、獨立的聲部創作,各個聲部的獨立性意義進一步增強,中世紀所盛行的聖詠固定旋律主聲部的地位自然被削弱,這都顯示出多聲音樂發展到14世紀這一時期進一步世俗化的發展趨勢:"舊多聲體裁"的進一步世俗化及"新多聲體裁"的出現;以經文歌為代表的"舊日多聲音樂體裁"的進步世俗化。

歌詞更是反映多聲音樂世俗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從之前宗教對歌詞的限制發展到了14世紀,多聲音樂的歌詞不再侷限於對上帝的歌頌,而是開始反映世俗生活、歌頌愛情、嘲弄教士的內容,這些內容還並不是少數,在當時的音樂曲目中比比皆是,最能體現這一點的還在於歌詞中出現了許多地方性的語言,其中不乏出現一些帶有侮辱,謾罵的詞語,雖然這在音樂進程中屬於低俗的音樂,但卻在那個時代對於宗教控制音樂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抗爭意識。在一些以經文為主題的宗教音樂之中也出現了一些世俗化的詞語。以上這些變化都使得原來的宗教化特徵則變得只剩下一個框架。

2、新藝術風格時的其他改變

經文歌在早期中被大量使用的,這是音樂的宗教節奏模式。在這一時期也受到了世俗音樂的影響,開始出現節奏模式的變異並逐步脫離宗教節奏模式,而且這一時期宗教音樂體裁中切分節奏的出現,也表明受世俗因素影響的嚴重程度。調式中的變化音級隨著"偽樂"理論的發展,14世紀經文歌中變化音級的數量和種類都呈現出遞增的趨勢,而同時期的世俗音樂也呈現出相同的變化特徵,且遞增性要高於宗教音樂體裁,這也是此時期宗教音樂受世俗音樂影響的一個方面的體現。另一方面,由於變化音級的出現,13、14世紀經文歌的第二、三聲部中的教會調式逐漸發生變異,並開始呈現出脫離教會調式的傾向,這種現象的出現為後來調性思維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經文歌代表紀司邦

在音程上,"平穩進行"是教會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以格里高利聖詠為代表。中世紀的經文歌也表現出相同的特徵,不僅聖詠聲部進行平穩,第二、三聲部也是如此。到了14世紀,這種特徵發生了變化,第二、三聲部中三度以內的平穩進行逐漸減少,而低聲部卻呈現出相反的發展趨勢,即平穩進行現象進一步增多,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體現了當時教會為了極力避免宗教音樂的世俗化所做出的努力,即通過加強低聲部旋律進行的穩定性來保持經文歌的宗教性,帶有強烈世俗性質的"新多聲音樂體裁"的出現。這些世俗性多聲體裁的出現,給當時多聲音樂領域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西方教會壁畫

研究西方音樂史,大多數時期的音樂家們都必須依靠接受某些在政治經濟上佔有優勢的階層的供養而生存,因此這些階層對於音樂的需求常常體現在受僱的音樂家的創作之中,僱傭階層對於音樂的欣賞趣味通常是音樂家們所努力的方向中世紀的音樂家主要為教會人士,或者說,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創作者和演唱者,首先是教士,其次才是音樂家,因此這一時期多聲音樂的宗教性是佔絕對優勢的。到了中世紀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近代城市興起壯大,封建莊園經濟逐漸走向衰亡,致使音樂家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出現了情願為欣賞音樂而支付錢財的階層,於是獨立的音樂家階層應運而生。

隨著教會培養的音樂家逐漸開始進入商業僱傭領域,使得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成了可以流通的商品。在這一歷史發展趨勢之下,音樂家們在使自己的作品不斷適應甚至是迎合"音樂消費者"口味需求的同時,與教會的聯繫自然不會像以往那樣緊密了,其創作中的

世俗性因素必然大大加強。由於當時音樂家地位和生存方式的變化,使得這一時期神職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到了從事世俗性音樂作品的創作之中了。

三、文藝復興時期給音樂思維的革新

文藝復興的發展方向不是精英化趨向,而是沿世俗化方向前進,這是文化發展的真正軌跡,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一個對人的發現過程,早期的西方是宗教的天下,宗教在國家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超越政府,教皇的權利與都高於國王。而文藝復興的出現將教會所宣揚的經院哲學、神學以及禁慾主義逐漸被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這也是西方智者們所追的人文精神。這一次文藝復興的結果,是西方轉變了意識形態,發現了"人",從而這種以人為主的意識形態表現在了建築、雕塑、繪畫、文學等各個領域。

文藝復興運動的大潮席捲音樂帶來的結果是,許多音樂藝術家們徹底摒棄了中世紀以來為教會所鼓吹的"天體和諧論"等神秘主義觀念,轉而對於思想進行重新的價值定位,進而提出"音樂審美的標準掌握在人的手中",要"努力使其作品既能為上帝所接受又能為人自己所理解",

這種是當時時代下對於音樂的作用的重新定義與詮釋。音樂再也不是為了歌頌神而存在,而是以打動人的心靈為目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潮流的推動下,多聲音樂的世俗化進程在文藝復興時期展現出新的特點:多聲音樂創作思維方式的突破—主調音樂思維的誕生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歌劇《達芙妮》圖片

主調音樂創作思維方式的出現深深影響到了同時期的音樂創作,其中以歌劇的誕生最具創新性意義。1597年,在德國誕生了第一部歌劇《達芙妮》,併為後來主調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調音樂思維的誕生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理論的問題,在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美學觀念的轉變過程,正是當時那種迫切需要以音樂來表達、宣洩個人情感,描繪現實世界生活的美學觀念在與教會所宣揚的禁慾主義神學美學觀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才使得音樂創作的思維方式有了新的突破。文藝復興時期主調音樂思維的萌芽,為其後來成為歐洲主要音樂思維模式奠定了基礎。

四、世俗多聲音樂文化的興盛

文藝復興之後,音樂家們不再把音樂視為教會傳播教義的工具,他們四處遊歷講學,熱愛生活,認為音樂應當以表達人自身的喜怒哀樂為主要目的,應"具有清晰、簡樸和真誠之美的感染力"。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世俗多聲音樂體裁漸趨多樣化並湧現出許多新體裁,對於嚴肅的宗教音樂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使得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得到進一步的結合。

宗教音樂作品開始充滿"人情味",聖樂成功表現了世俗愉快的音樂形象拉索的音樂風格特點,是把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組成了新的形式,以完整的和絃性段落與復調音樂陳述形成對比,使得作品具有技術性發展的同時,又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力。

歐洲多聲音樂世俗化的發展,從出現到廣為接受

文藝復興時油畫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變音已逐漸突破初期的"偽樂"理論範疇

,特別是在實際作品的應用中一度高峰迭起,拉索在其經文歌作品中就大量引入了半音、變音,同時把自然界中的鳥鳴聲、嬉笑聲都融入到其中,給一向呆板的宗教性多聲音樂體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感人的力量

世俗性多聲音樂體裁也變得多樣化主要有:弗羅托拉歌曲:這是一種精緻的意大利民間歌曲,聲部簡單但相互交織,意圖歌頌百姓愜意幸福的生活牧歌:這裡的"牧歌"是指16世紀在意大利得到高度發展的一種世俗聲樂形式,同14世紀的"牧歌"相比,除了名稱相同以外,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文藝復興後的牧歌內容上歌頌人性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注重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從人出發,最大限度地以音樂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從早期多聲音樂出現到文藝復興,音樂藝術的三次變化,本質上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現,帶來的結果是音樂世俗化進程加快。自此音樂成為了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結束語:歐洲音樂的發展是從單聲音樂到多聲音樂發展的。而標誌著歐洲音樂實現了從單身體向多聲體演變成功的標誌,便是奧伽農的出現。他揭開了歐洲音樂的新篇章,此後大量的音樂家出現,對多聲音樂進行鞏固與創興,為後來主調音樂思維出現,為後來音樂的世俗化打下了根基。

如果說音樂的發展歷程類似的於成長的話,那麼多聲音樂的出現如同在音樂的世界播下的一顆種子一樣,為後來音樂理論發展與音樂形勢的不斷增多奠定了基礎,即使後期的巴洛克音樂依舊是在多聲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與形成的。

參考文獻:

1.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3.傑拉爾德·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