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跟人類小孩一塊養育,認為自己也是人類,後來它怎樣了?

瓶子裡的女人


黑猩猩跟人類小孩一塊養育,認為自己也是人類,後來它怎樣了?

在開始話題討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日本京都大學的松澤哲郎的研究項目「小愛項目」(Ai Project),目的是對一隻叫做小愛的倭黑猩猩進行訓練,以觀察它的語言學習技能和對數字的理解程度,當然過程我們就不詳細解釋了,先來看看結果:

請問哪位可以做到這隻倭黑猩猩的記憶力?這種記憶力在人類中基本屬於過目不忘,力壓群雄的頂尖級選手才能達到,但小愛操作起來似乎輕而易舉,假如人類給倭黑猩猩提供一整套教育體系,所有的猩猩從生下來開始就接受專門為其安排的教育,並且適當引導,請問100年之後會發生什麼?

《猩球崛起》中描述的是治療老年痴呆的藥物導致猩猩大腦發育異常,智商快速提高,在這隻甚至超過人類智商的黑猩猩-凱撒的帶領下,整個種群的群體行動能力超過人類,因為猩猩的森嚴的等級以及超強的執行力,成為獨立王國之後的發展不可限量。

當然理論上這種事情不太可能發生,不過是《猩球崛起》中的橋段而已,但現實中讓猩猩接受教育的套路卻真正實施過,而且還不只一次,我們來圍觀一下!

案例一:早在1931年,一隻名為古亞的黑猩猩被一對心理學家凱洛格夫婦收養,目的是搞清楚黑猩猩的智商是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實驗初期超出預料,古亞的進步比人類小孩快很多,但一週歲以後黑猩猩的體型遠超人類,古亞仍然存在野性,因此存在攻擊性的古亞被送回了動物園,後這隻名為古亞的猩猩因再無法和猩猩合群,3歲時即憂鬱而死。

案例二:1977年一隻名為Chantek的紅毛猩猩被收養,執行一個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實驗計劃,Chantek被當成人類小孩撫養,而Chantek學習很快,甚至學會手語,對錢的概念也已經建立,但和第一個案例類似,Chantek的攻擊性難以馴服,最終被送回動物園,20歲死憂鬱而死。

兩個案例中的猩猩表現,使得人類相信只要施以適當的教育,猩猩的前途不可限量,但從這兩個案例中各位是否有發現一個問題,即在計劃進展異常順利時候,猩猩也已經長大,野性開始顯現,攻擊性增加,對人類威脅加大,最終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完全沒有問題,因為我們認為人類是人,首先必須保證人類的安全,猩猩只是一種動物,必要時可以將其控制在動物園內,那麼試想這是一個人類小孩會如何處理?會將他關押起來嗎?想必只要沒有發生過相當嚴重的刑事案件的話肯定會迴歸社會的,因為人類對同胞有寬容與同情心,但對猩猩沒有,唯一的可能是隻有恐懼心理,這就是這個計劃最終展現給人類的思考。

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的短時記憶會完敗於倭黑猩猩?

上文語言和行為訓練的徹底失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為自身開脫,畢竟安全第一,但日本京都大學的「小愛項目」如何來解釋?天才都不可以和倭黑猩猩來對標,那麼人類在數百萬年前是怎麼就進化成了人類呢,而倭黑猩猩還是黑猩猩?

人類和黑猩猩有共同的祖先,在1300萬年前逐漸分化,人類和黑猩猩的分化則出現在600萬年前,之後一支進化成人類,另外一支又分化成黑猩猩和倭黑猩猩。

松澤哲郎研究認為,早期人類和猩猩共同的祖先一隻在森林中生存,而來自各方的威脅要求它們瞬間記憶周圍的一切狀況,並且迅速作出反應,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祖先極其優秀,成為森林中的霸主,而人類的祖先則在瞬間記憶的森林博弈中失敗,只能逐漸遷居地面。而地面威脅則更多,需要應對更多方面的威脅的人類祖先因禍得福,在各方面的演化朝著正確的軌道一直前進,直到誕生現代人類,但保留了瞬間記憶的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祖先,歷經數百萬年仍然還生活在樹上!

似乎好有道理,種花家居然無言以對,不過這也說明,一成不變的生活太危險了,即使做到再優秀又有何用,人家可以用迂迴戰術將你擊敗,而且人類與黑猩猩智商戰爭中敗北的黑猩猩,未來將再也不會有機會,因為人類已經不再將它們當成自己的同類,而是可以隨意處置的動物,即使是一級保護動物又如何?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看到這個問題,本貓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來的畫面居然是——凱撒!

淚目的一幅畫面

2011年令我動容的電影不多,《猩球崛起》是難得的一部。

其中有一幕至今讓我仍感觸不已:因為誤認主人受到攻擊,而奮起保護的凱撒,最終被關進收容所牢籠之中,凱撒無法適應這個“新家”,它拿起石頭在冰冷堅硬的牆壁上,畫下了一扇窗戶——閣樓中那扇通向外面的窗戶。他把頭依偎在“窗戶”上,希望能像以前一樣從裡面看到熟悉的點滴,卻發現只有冰冷的牆壁。——對,此處我用了兩個不同的“它”和“他”,因為我和凱撒一起落淚了,他已經不再是它,而是人類中的一員。

電影也不敢這麼跳躍

朋友們,讀到這裡,請不要以為你們在看一部紀錄片,這仍舊是一部手法相當純屬的科幻片!

凱撒可不是因為和人類養在一起,就具備了讓我們認同的情感來源。他的成長,是開掛的結果!

故事的背景設在現代的舊金山,基因科學家威爾-羅德曼為了治療人類的老年痴呆症而研發了一種藥品,新藥在黑猩猩身上做實驗時,偶然創造了奇蹟!大幅度的提高了它們的智力,典型特徵為眼睛變為綠色。凱撒就是這隻幸運而又不幸的猩猩的唯一的孩子——天選之猩!

這是凱撒接下來持續開掛的最基本前提,它本質上從一開始就在物理性質和人類無異了。

接下來的衝突,你把凱撒換成黑人、變種人、變形金剛,其實劇情都可以繼續拍攝下去,然後感動你。

現實中的慘劇

接下來是現實中的故事,我其實不太想講,所有的違背自然規律的實驗,悲劇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88年前,這起著名實驗的實施者是一名心理學家——溫斯羅普。

溫老師明顯受到了地攤文學的毒害,對狼孩起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開了腦洞,非常想揭曉人類孩子和動物的寶寶一起養育,將發生的奇蹟。

當然,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孩子交給溫老師實現他的夢想。

溫老師不棄不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嘛!他找來一隻小猩猩,和自己10歲的孩子一起撫養,並記錄實驗的點點滴滴。

這明顯不會是《猩球崛起》的前傳,因為事情的發展有點脫離了主線,並沒有記錄片中這麼溫情的照片,實際上小猩猩如願以償的越來越像人,而他的親兒子卻因為與猩猩作伴,從人變成了半隻“猩猩”。這嚴重影響到他們兒子的正常成長!

溫老師夫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實驗在9個月後終止。小猩猩被送回了猩猩群,但它無法適應猩猩的生活,只活到三歲就死於肺炎。

溫老師的孩子比較幸運,考上了哈佛大學,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但也於42歲時自殺身亡。

結語

到最後,我們不能說,溫老師的悲劇一定是因為那次實驗,但科幻和現實,的確不應該輕易越界。

至少,我個人認為,猩猩是不會同意我們粗暴干預它的猿生的。


貓先生內涵科普


這是一個真實的科學試驗,它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試驗的過程可以說有些成功,但結果最終是失敗的。

試驗的主人公是一隻叫做尼姆的大猩猩,從出生在母親懷裡呆了幾天,就被心理學家泰瑞斯強行帶走,開始了尼姆被當做人類小孩養育的悲慘生涯。




試驗的目的就是試圖證明:一隻從小被人類養育,並給予肢體語言訓練的猩猩,最終可以和人類建立起適當的溝通,並互相瞭解對方的一些想法。

養育尼姆的第一個人類是心理學家泰瑞斯的昔日戀人斯蒂芬妮,但斯蒂芬妮並不是很費心地去對大猩猩尼姆進行訓練。相反她很隨意,交大猩猩尼姆隨意吃肉喝酒,甚至為它哺乳,並展示自己的裸體形象。

大猩猩尼姆由於喉部的構造,並不能真正地學會說話,但確實能學會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

好景不長,昔日情人對尼姆的混亂訓練,讓心理學家泰瑞斯感到了事情出岔子了,隨後就將尼姆轉移給了另一個人——勞拉。但逐漸長大的尼姆,變得越來越野性,越來越有天生的攻擊性,勞拉因此直接受到過尼姆的傷害。


但泰瑞斯並沒有因此停止試驗,後來的幾個志願撫育尼姆的人,都受到過尼姆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臉頰直接被尼姆咬穿過。

最後,泰瑞斯終於認識到,尼姆是不可能被當做人類小孩一樣訓練成和人類交流的猩猩的,即便大猩猩尼姆確實學會了部分的肢體語言,但那也只是它模仿得來的而已。

最終,尼姆被送回了它的猩猩世界,然而,不妙的事情發生了,在第一次的和自己的種族見面的時候,牢籠裡的猩猩同胞和尼姆的對視充滿了空洞和陌生,它們似乎互相都感受到對方和自己除了樣子差不多,其他的沒有一樣的。

尼姆充滿了絕望,它沒有一個可以依附的親屬,族群對它甚至有排擠的行為。

更為可怕的事情在後來發生了,尼姆被賣到了一個進行艾滋病和肝炎研究的小研究所,尼姆被迫進行了很多藥物的注射試驗。


最後尼姆被一個好心的律師救下,並認為它從小和人類一起生活長大,也應該具有人類生存的權利。

在2000年時候,26歲的尼姆最終死於心臟病,結束了它悲哀又傳奇的一生,要知道,大猩猩在自然界的一般壽命可長達60餘年。

尼姆悲慘的一生也被英國著名導演馬什拍成了電影《尼姆計劃》,相應的紀錄片也有,想了解更加詳細的可以看看。


科學新視野


這個黑猩猩名字叫寧姆,它是一直會使用手語交流的雄性黑猩猩。寧姆是美國科學家科學家Herbert S. Terrace所提出的寧姆計劃中的男主角,該項目擬在通過把年幼黑猩猩當成人類小孩撫養,並交給他手語,看其是否會像人類一樣。寧姆的名字來源於著名預言學家喬姆斯基,為的就是諷刺這位司機所認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都沒有語言能力。


寧姆項目初始很成功,小寧姆在其出生不久後就被送到一個家庭撫養。在這個家庭中,寧姆學會了簡單的手語,並且還跟男家主學會了喝酒。但由於隨著長大,寧姆脾氣越來越暴躁而被帶離第一個家庭。之後,又一位志願者被安排成為寧姆的母親,這位志願者教會了寧姆“穿衣服、餐巾紙”等詞彙。然而在一次教完寧姆後,這位志願者被寧姆突然襲擊,要不是周圍的研究人員幫忙,這位志願者估計會很悲劇。


之後,一個語言學教師自告奮勇成為了寧姆的第三人媽媽,不久後寧姆直接用獠牙刺穿了這位母親的臉部。之後,寧姆流轉於多個家庭,然而最終都因它暴躁的脾氣而被迫離開。實驗因此而終結,寧姆被送往動物保護所,然而在保護所寧姆卻和它的同類們格格不入。在第一位志願者來看寧姆時,沒有見到寧姆的擁抱,寧姆反而像拖拽洋娃娃一樣拖拽這位志願者。最終,寧姆在活了26年後死於心臟病。

整個實驗被拍攝成了紀錄片,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個項目說明了,非人靈長類動物,雖然可以學會一些簡單的手語,但是本質上它們還是野獸,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其獸性難除,具有很強攻擊性。即便黑猩猩再像人,智力相對再高,說到底還是野獸而非人類。


科學探秘頻道


黑猩猩跟人類的小孩一起養育,這一個真實事件發生在美國,一隻小黑猩猩還很小的時候就被人從母親身邊掙扎著帶走,從而開始了人類的實驗之旅。它的命運是悲慘的,2000年的時候它就因心臟病去世,享年26歲,而大自然中黑猩猩的壽命可以達到60歲。

試驗開始

語言學家認為,在地球上只有人類可以掌握語言,但是科學家提出質疑,黑猩猩的基因跟人類相似度達到98.7%,應該也能掌握人類語言,因為在這之前就有黑猩猩可以掌握手語,因為他們開始了“尼姆項目”的試驗。

試驗過程

試驗剛開始的時候,進行的還算順利,收養人為尼姆穿上了衣服和尿布,讓它坐在桌子上跟家人一起吃飯,給它餵奶、喝酒和吸食大麻,並且還讓它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詞彙手勢。但是隨著尼姆的長大,它對人產生了極度的依賴,脾氣變得得暴躁起來,開始出現隨地大小便和咬人等行為。在它的心裡,你不能忽視它,如果忽視它它就會變得暴戾起來,它甚至對養它的人產生了依戀。後來在一次尼姆的語言課結束後,尼姆從二樓跳下去攻擊了給它上語言學的人,這時候試驗才被取消了。

尼姆的結局

尼姆的結局是悲慘的,它後來被送進動物避難所,直到死之前它對同類都不感興趣,只渴望人類的擁抱,如果是曾今養它的親人來看它,它就會暴躁起來,直到2000年尼姆因心臟病去世,去世的時候才26歲,而在大自然中黑猩猩的壽命也有60歲。


科學日記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內容也很簡單:就是找一隻剛出生的黑猩猩和人類的新生兒放在一起撫養。想要驗證推翻“遺傳決定論”,該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是由先天、不變的遺傳基因所決定,與外在的環境無關。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理論是有缺陷的,太過於絕對。這個實驗是由心理學家凱諾格做的,實驗對象就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和一個剛出生的黑猩猩。



當他兒子10個月的時候,他找到一頭剛出生七個半月的黑猩猩帶到家中,夫婦二人無差別的對待“人獸兄弟”,無論是飲食、穿著、等等方面全部都相同,在撫養的過程中對語言能力、記憶能力、動手能力、反應能力進行測試。雖然黑猩猩的年齡要小,但是它們成熟較快,黑猩猩率先學會了轉動門把手,甚至自己用勺子吃飯。而自己的兒子在這些方面就相對較弱一些。


但是隨著實驗的進行凱諾格發現他們兒子的語言能力要弱於同齡人,並且有意識的去學黑猩猩的一些動作行為,以及叫聲。這個實驗最初也想著看黑猩猩是否能在人類的環境中,把它變得越來越像人,例如一些行為方式或者語言等。但結果發現貌似人類的學習能力更強一些,凱諾格的兒子學的更像黑猩猩。

原本計劃持續五年的實驗在第九個月的時候就主動停止了,因為不可預見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巨大傷害。而黑猩猩被送回動物園生活,但是跟自己的同類顯的格格不入經常被排擠,在幾個月後就死於肺炎。而凱諾格的兒子長大後也成為了一名醫生,但是在42歲的時候自殺身亡。我們無法判斷這持續九個月的實驗對黑猩猩和小男孩的影響,但結果看來可能並不好。


科學黑洞


這個實驗非常的著名,發生在88年前,它的實施者是一名心理學家,叫溫斯羅普。

實驗的開展是受到了狼孩的啟發,溫老師想,狼能養人的孩子,人如果把動物的寶寶與人類的孩子養在一起,會發生什麼呢?它會不會以為自己就是個人呢?

帶著這個疑問,他找了很多有寶寶的家庭,勸說他們能不能把他們的孩子跟猩猩放一塊養。

就這樣,小猩猩活活熬成了老猩猩,他也沒找到實驗對象。那天他回頭看到她媳婦隆起的肚子,瞬間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於是,當他的兒子只有10歲大的時候,他找來了一隻小猩猩,並把兒子和猩猩養在了一起。而且他們把這隻猩猩當做親兒子一樣撫養,關愛無微不至。

實驗開始之後,奇怪的事發生了。小猩猩的表現要遠比親兒子表現出色,它不僅對人類父母十分熱愛,還非常的聽話,做錯事情後會用親吻和擁抱請求原諒,想要上廁所時

還會主動向溫格羅普請示。

猩猩越來越像人,而親兒子卻因為與猩猩作伴,從人變成了半隻“猩猩”。他完美的學會了小猩猩要食物的叫聲,而且因為他也因為學習猩猩的“走路”方式,爬行時間要遠超同齡兒童。它還學會了很多猩猩的壞習慣,比如咬人和用嘴叼東西。

眼看著猩猩越來越好,而自己的親兒子被“帶壞”,夫妻倆不得不在9個月之後停止了實驗。小猩猩被重新送回了真正的父母身邊。但是它卻完全無法適應猩猩群的生活,因為它還以為自己是“人”。3歲時,它最終因一場疾病最終夭折。

親兒子則正常長大,最後考入了哈佛大學醫學院,併成為一名精神病醫生。但在父母先後去世之後,他因為抑鬱症最後自殺。

科學重口味,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識,歡迎關注本姑娘!


科學重口味


許多電影有一個類似的情節,一個遠離人類社會在自然野外長大的人類會全心全意地擁抱他野性的一面,但是反過來是否也成立?如果一隻動物被從野外帶走,由人類作為一個孩子撫養長大,它的行為會更像人類嗎?1931年6月,比較心理學家溫斯洛普·凱洛格和他的妻子盧埃拉·凱洛格做了一個實驗,這對夫婦打算一隻黑猩猩寶寶Gua和像人一起養大,看看環境如何影響發育,黑猩猩寶寶是否會像人類一樣長大,甚至認為它自己是一個人。溫斯洛普從學生時代起就想做這個實驗,但是把人類孩子遺棄在荒野中會受到道德譴責,所以他選擇了相反的實驗方案,把一隻黑猩猩寶寶帶入文明社會。不過,凱洛格夫婦在開始研究時,他們自己也有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名叫Donald。因此,儘管該項目最初的目標是看看黑猩猩如果在人類環境中長大會變成什麼樣子,但Gua和Donald基本上是作為兄弟姐妹被養大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對它們的發育進行比較。

實驗開始時,Gua只有7個半月大,Donald稍微大一點,10個月左右。這兩個人被儘可能地當作兄妹來撫養,他們穿著一樣的衣服,接受同樣的訓練,吃同樣的食物,從事同樣的活動等等。作為發育過程的一部分,Gua和Donald定期接受測試,以監控各種參數,特別是智力和行為,包括血壓、記憶、塗鴉、反射、深度知覺、發聲、運動、對癢的反應、力量、解決問題、恐懼、平衡、遊戲行為、攀登、服從、把握、語言理解能力和注意力等等。

在不到一歲的時候,黑猩猩寶寶Gua經常在測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她能夠接受服從命令,並用餐具自己進食。畢竟,在野外長大的黑猩猩如果想要生存,即使是在非常小的時候,也需要保持自立。直到Gua和Donald都超過一歲,Donald才開始在測試中獲得優勢,因為語言能力開始形成並且在隨後的測試中發揮優勢;與此同時,Gua只在跑步和爬山等體育鍛煉中領先。

凱洛格意識到Gua不會因為和人類在一起呆了一段時間就突然能說話,但他們希望Gua的咕嚕聲和其他各種聲音能模仿人類的語言。但這並沒有發生,事實上,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Donald開始模仿Gua的行為舉止和聲音。凱洛格夫婦擔心自己的兒子最終可能會成為猿人,於是在9個月後結束了這項實驗。隨後,他們在一本名為《猿與孩子》的書中記錄了這項研究,並將Gua送回了最初領養的靈長類動物中心,不幸的是,Gua在不到一年之後就死於肺炎。

70年代初,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決定對黑猩猩的語言潛能進行深入研究,一隻兩週大的黑猩猩Nim被一名婦女抱回了在紐約市的家。在短短60天內,這隻小猩猩就爬遍了整座房子,常常爬到看護人夠不到的地方。他學習了手語,會做多達125個手勢,學會了要飲料、食物、擁抱和娛樂時間,他甚至和家人一起抽大麻,還學會了用手語索要毒品。隨著Nim年齡的增長,他變得咄咄逼人,經常毆打和咬傷家庭成員和研究人員,而且不能被教改,最後被送到靈長類動物收容所,在那裡,由於人類的教養,他會害怕其他黑猩猩。


科學閏土


雷託·U·施奈德《瘋狂實驗史》當中,記錄了這麼一個故事,在1931年的時候,有一對心理學夫婦受到“狼孩”故事的啟發,進行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實驗。

他們收養了一隻7個月大的黑猩猩幼崽Gua,然後將這隻7個月的黑猩猩幼崽Gua,和他們的10個月的兒子Donald放在一起撫養,以此比較人類和黑猩猩之間的差異性。

黑猩猩幼崽Gua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所受到的待遇完全和Donald一樣,它被放在嬰兒車當中,接受這些夫婦的餵食,受到他們的親吻以及愛撫等。

那麼在這個實驗當中,黑猩猩Gua表現出了驚人的適應性,它比Donald更聽話,學習的速度也更快,總之在相同的年齡發育階段,猩猩幼崽Gua似乎要比Donald更勝一籌。

這個實驗最終在9個月之後遭到終止,原因是因為該實驗影響到了Donald的發育,在相同的年齡階段Donald只掌握了3個單詞,而同齡的孩子已經掌握了50個單詞。

所以有一些人便認為,該實驗不是把一隻猴子教育成一個人,而是把一個人教育成一隻猴子。

於是在Donald父母強烈的反對之下,黑猩猩幼崽Gua被送回動物園當中,但由於無法適應動物園的生活,黑猩猩幼崽Gua在一年後死去..........


種植恆星


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動物能具有人類這樣的智慧,也無法創造出類似人類文明的社會體系。人類祖先在幾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但棲息範圍逐漸發生改變,而且身體結構也有針對性地變化,無論是直立行走,還是渾身毛髮的退化,都是為了更好地維持生存,並且在自然競爭中能夠始終處於優勢的重大改變,而且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腦容量的提升,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學會使用和保存火種、創造自己獨特的語言,有效推動了人類文明體系的構建。

而其它野生動物,則沒有人類這麼幸運,即使是最接近人類的黑猩猩,也沒有在自然選擇的進程中創造屬於它們的文明。據科學家們研究分析,黑猩猩與人類的DNA之間僅有1%的差別,然而正是這1%的差異,使得它們和人類之間始終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對黑猩猩幼仔進行哺育,來觀察其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可以受到人類的影響,而具有或者部分具有人類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這個實驗是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的,實施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思羅普·凱洛格,他將自己不到1歲的兒子與一隻7個月大的雌性小猩猩一起進行養育。兩個小傢伙,在大人的照料下,吃相同的食物,穿相同的衣服,玩相同的玩具,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他們進行智力和身體發育等方面的測試。

由於小猩猩的發育程度比嬰兒要快,所以小猩猩在前期的智力水平要明顯高於嬰兒,很快就學會了使用勺子吃飯、用被子喝水、用手進行開門和關門,而這個時候的嬰兒還不具備這些能力。但是,這個實驗只進行到9個月就堅持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因為猩猩在1歲多的時候,表現出了極為強烈的攻擊性,性情變得非常暴躁,經常撕咬和擊打周圍的物體包括人類;另一方面,同時哺育的嬰兒反而智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事件的認知以及對早教內容的學習明顯要滯後於其他同歲的孩童,甚至經常模仿猩猩的動作和聲音。從總體上看,黑猩猩雖然能夠簡單模仿人類的一些行為習慣,但是始終突破不了基因的限制,時間越長越表現為猩猩的特質,更加談不上說話和與人交流了,也就不可能變為人類,這個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後來,這個小猩猩被送到了一個動物研究所,那裡的猩猩對這個新來的成員非常排斥,小猩猩也無法融入新的環境,沒過多長時間就生病夭折了。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世間的任何生物,都有其特定的基因,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境,靠人為地改變其生存環境和行為模式,不會對其基因表達產生影響,反而會加劇與原來環境及種群的隔閡,一旦重新歸入自然環境,就會產生很強的不適應,終將被環境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