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寧可哀求大臣和親戚、最後自盡了也沒有抄他們的家?

Domilo


崇禎皇帝在國庫吃緊的時候,曾要求大臣們主動把家裡的錢拿出來,幫助朝廷渡過難關。可是大臣們都不願意,連富得流油的國長周奎,也只是不情不願,象徵性地捐出五千兩銀子。結果李自成進京後,由於發現明朝的國庫沒錢,軍餉都發不起,因此就對明朝舊臣來一通嚴刑拷打。結果,卻意外地收穫頗豐,一下就解決了所有經濟問題。就是周奎一個人,就交出了三百萬白銀。

於是有人就說,崇禎實在是太仁慈了,他寧願哀求大臣和親戚,也沒有抄他們的家。以至於最終落得個上吊自殺的悲劇。

(崇禎皇帝)

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崇禎是不是仁慈,其實我們只需要看看崇禎上臺後,怎麼對待魏忠賢,以及他在位的時候,殺了多少大臣就明白了。崇禎絕對算不上仁慈,反而以手段殘忍,殺人太多而出名。

那麼,既然崇禎本身是個殘忍的人,他也能做出那樣的事情,為什麼他不採用李自成的辦法,對那些家裡有錢的大臣進行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銀兩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歷史現場,看看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這件事發生在崇禎十七年,也就是李自成快要打進京城來,大明江山快要完了的時候。這個時候,崇禎採用李自成的辦法,對大臣嚴刑拷打;或者想個什麼理由,把那些有錢的大臣抓捕起來,發配充軍,沒收家產,合適嗎?

(朱元璋)

這樣的事情,其實崇禎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曾經做過。當朱元璋當了皇帝,江山穩固以後,他就製造了“洪武四大案”,對那些曾經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給他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來了一通殺戮。他這樣做,無非就是從那些大臣的手中搶奪權力。而他在殺戮功臣,搶奪權力的時候,很多理由都是編造的。就比如李善長,都已經70多歲了,而且並沒有任何造反的行動。但是朱元璋為了立威,還是找了一些理由,把李善長連同他一家老小七十多人,全部殺害。

朱元璋除了搶奪權力,也搶奪金錢。沈萬三曾幫他修南京城牆,但他找了理由,把沈萬三發配到雲南,同時“順便”沒收了沈萬三的所有錢財。

朱元璋那時候之所以敢這麼幹,無非是因為他江山穩固,四海太平。所以這些功臣對他來說,不但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我們再來看看南明朱由崧。

(朱由崧)

當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李自成打進北京後,明朝皇室南渡,朱由崧建立南明。朱由崧在當南明皇帝期間,幹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祖上一支進行追尊諡號,還有就是對北京殉難者也進行追尊諡號。

朱由崧這個做法很好理解,畢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尊貴,獎掖那些為國死難者。不過朱由崧同時還給一些開國功臣也追尊諡號,還給在靖難之役中被迫害的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追尊諡號。這就有些讓人費解了。

其實,道理也簡單,朱由崧之所以這樣做,無非就是想調和矛盾,糾正朱元璋殺功臣,朱棣殺忠臣的事實,用這個辦法,討好天下人。希望天下人能夠為大明江山出錢出力,捨命相保。

事實上,崇禎皇帝也採用過這樣的辦法。比如他一生節儉勤政,就是想通過這種行為,表明朱家皇帝已經改變作風,不再吃喝玩樂,而要做一個好皇帝。再比如,他一生下達過六次“罪己詔”,無非也是想以此籠絡人心。

也就是說,在大明江山最後的關頭,有錢打仗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大家都願意一心一意為大明江山拼死拼活。如果他這時候採用朱元璋的那一套,奪取大臣的金錢,那樣一來,人心肯定就散了,再也沒人為大明拼命了。

當然了,就算崇禎採用這個辦法,依然沒有人願意再為大明拼命。當李自成打進京城的時候,有人偷偷開城門,有人迫不及待前往投奔,大明早就人心渙散,無可救藥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崇禎就是真動手去抄大臣的家,他也是抄不出來錢的,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孤立和被動的局面。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崇禎皇帝在清除魏忠賢后,派人去抄魏忠賢的家,結果最後上報的銀子只有幾千兩。

對此,不要說我們不信,就是崇禎皇帝本人,也打死不會相信魏忠賢只有這點家產。因為,俗話說得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魏忠賢把持朝政這麼多年,又是傳說中大貪官大奸臣,如果說他的全部家產只有幾千兩銀子,那魏忠賢簡直比傳說中的清官還要清官。

所以,崇禎皇帝直接就表示不相信,於是他派人去調查相關事實。結果調查回來的真相,就是魏忠賢確實貪汙了非常多的銀子,但他在抄家之前,已經提前將大部分財產都藏了起來,至於藏在哪裡,誰也不知道。所以大家最後只抄得幾千兩銀子。

崇禎皇帝對此,肯定是氣得牙癢癢。因為,據說魏忠賢貪汙的銀子,不說有幾千萬,至少幾百萬是妥妥的。這麼大一筆銀子,莫名其妙失蹤,說出去誰信?但問題是,崇禎皇帝派出去的所有官員,都異口同聲說找不到,你讓崇禎皇帝怎麼辦?難不成他自己親自動手?

其實嘛,崇禎之所以會遇到這種局面,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不管是所謂的邪惡閹黨,還是憂國憂民的東林黨,那都是無官不貪。別看這些人平日裡鬥得厲害,但當涉及到他們共同利益時,很快雙方就會達成一致。

換句話說,如果皇帝抄某個官員的家,其他官員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皇帝在這個官員家中搜出大筆贓銀。因為,如果皇帝一下子就獲得這麼大一筆銀子,很容易吃到甜頭,以後肯定還會繼續抄家,搞不好還會把抄家當做一項事業。

而且,皇帝在抄家的過程中,也不會有任何心理壓力,因為這麼大一筆贓銀,只可能是貪汙腐敗來的,皇帝現在將它們收歸國庫,是合理正當的。更關鍵的是,這些贓銀是怎麼來的,是誰送的,如果皇帝順著這條線追查下去,很多官員都會吃不了兜著走。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讓皇帝明白,抄家也是無法得到的錢的,所以,官員在抄某個人的家時,通常都是抄不出銀子來的。雖然說,這樣的結果皇帝肯定不會相信,但問題是,大家都說,這一切不存在舞弊。皇帝非要說,抄家的官員貪汙了相關的款項,有什麼意義呢?

皇帝如果死活不相信,就必須另派人去調查相關事實。但是,皇帝派誰去呢?誰又敢接受這種任務呢?就算有人接受這項任務,他回來告訴皇帝,當時抄家,抄出好幾萬兩白銀。但是,相關的白銀都被某某官員給貪汙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被指認的這個官員矢口否認,而且又有無數官員幫他證明,皇帝又該怎麼辦呢?皇帝該相信誰?

更甚至,如果所有的官員都聯合起來,一塊證明那個幫助皇帝的官員(或太監)是一個大壞蛋,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討好皇帝,想趁機打擊自己的政敵。於是,什麼二十四條大罪、三十六條大罪扣在這個官員的頭上。皇帝又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說,皇帝可以把太監放出去,但問題是,太監也是人,太監出去負責追查官員,官員把紅包遞給他們,讓他們多擔待點,他們會怎樣做呢?就是傳說中憂國憂民的東林黨,面對這種糖衣炮彈,都跟死人一個樣,你指望幾個太監,會拒腐蝕永不沾,你也把太監想得太偉大了。

當然,還有人說,皇帝可以把大貪官,抓到東廠往死打他,咱們看他招不招?如果不行,把大貪官的親屬也都抓起來,同樣送到東廠往死打,咱們看他們招不招?

但問題是,審案者也是人,他們敢讓這個大貪官如實招認嗎?肯定是不敢的。所以最後大貪官的口供,肯定是審案者引導出來的口供。而且皇帝如果真繼續追查下去,審案者很有可能會藉機讓他們冤枉自己的政敵。如果案子審成這樣,你說皇帝這是圖啥?

另外,官員和太監之所以敢這樣幹,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抄一個大貪官的家,只抄到級少數的錢,這很好解釋。因為貪官把錢都藏了起來,或是把錢都轉移到了別人家。

所以,這不是抄家者失職,而是貪官太狡猾了,這樣就算皇帝追究下來,相關人員頂破天也就是一個失職的責任。但是,如果那個官員非要討好皇帝把銀子給抄出來,那就相當於得罪了整個既得利益集團,包括皇親國戚和官僚集團。

在這種背景下,除非這個官員敢保證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真的清清白白,沒有做過任何違法亂紀和貪汙腐敗的事情,否則彈劾他的罪狀就會一個接一個送到皇帝面前,到時皇帝還會這般信任他嗎?還會繼續罩著他嗎?

事實上,明末查處貪汙腐敗的案子中,基本上都是這樣結案的。總而言之,貪官太狡猾,提前都把錢給藏了起來,大家實在找不到。所以,追贓一詞,才會頻繁出現在明末歷史書中。


我是趙帥鍋


明朝中後期的朝廷,說白了,就是一個皇帝與群臣角力的角鬥場。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簡單來講,不是因為萬曆皇帝不務正業,不理朝政,也不是萬曆皇帝體弱多病,上不得朝,而是因為萬曆皇帝實在不想跟群臣面對面硬剛,當然了,雖然萬曆皇帝沒有上朝,但卻沒有耽誤朝政,萬曆三大徵,都是在萬曆皇帝手下批示的,如果萬曆皇帝真的不理朝政,明朝只可能更腐朽。

延續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那裡,明朝已經早已養成皇帝與群臣角力的習慣,好像皇帝登基就是為了跟大臣吵吵一般,明朝之所以有眾多不上朝的皇帝,也大多是這般原因。

明朝滅亡的終極矛盾在哪裡?明朝之所以滅亡,農民起義是一個重要原因,關外後金崛起是一個重要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地主,官僚階級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

地主,官僚剝削百姓,魚肉鄉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闖王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數十萬農民軍隊?正是因為這些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才被逼無奈,參加了起義,如果說,百姓個個安居樂業,哪裡會有農民起義?

窮人窮,富人富,崇禎皇帝有錢嗎?按照富人富得流油這一理論,崇禎皇帝應該是全國最有錢的人,但說實話,崇禎年間,之所以明朝軍隊打一場,輸一場,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錢,其實不僅僅是崇禎年間,從萬曆年間開始,明朝國庫就開始長期處於虧空狀態了,就像是曾經名震東南沿海的戚家軍,在參加完北征朝鮮以後,就因為糧餉不足,被朝廷暗中抹殺了,錢,一直是崇禎皇帝心中最痛的一個點。

崇禎沒有錢,那麼,社會財富都流到了哪裡?都流到了明朝的地主官僚階級手裡,為了徵糧餉,崇禎皇帝曾經公開募捐,讓百官捐錢,捐到最後,只籌集了二十萬銀兩,還不夠軍隊出去打幾天的,而在闖王攻破北京城後,單是從未來得及撤退的百官家中,蒐集到的銀兩,就有七千兩之多。

崇禎不是朱元璋,沒有那個魄力,崇禎皇帝沒有下定決心抄家,查抄財產,以充軍資,說實話,崇禎雖然勤政,但卻沒有足夠的魄力,做不了一個好皇帝。

雖然崇禎皇帝也知道官僚階級手裡有錢,但崇禎就是不敢動手,作為一個做過很多錯事的皇帝,崇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百官極度的不信任,即使是動手,崇禎也要思前想後,考慮會不會將官僚逼走,導致皇權垮臺,這不僅僅是崇禎的問題,從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時候,這種信任危機就已經開始。

有人會說,若是魏忠賢不死,明朝尚且不會如此,的確如此,雖說魏忠賢也是魚肉百姓的代表,但魏忠賢卻是大明朝最忠心的人,因為,只有牢牢的抱緊皇帝,魏忠賢才能享受權利,因此,魏忠賢可以做皇帝的屠刀,明熹宗,朱由校死前,曾經勸誡崇禎皇帝重用魏忠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有魏忠賢可以幫助崇禎制衡百官。


魏青衣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一生奔波勞累,每天從早忙到晚,幾乎就沒停過,但是卻仍然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在他臨死的時候他感嘆道“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亡國之臣”。實際上,他到死都沒有明白自己為什麼會丟了江山。

世界上有4種領導,聰明而勤奮的,如朱元璋;聰明而懶惰的,如明仁宗;愚蠢而懶惰的,如劉禪;愚蠢而勤奮的,如崇禎。聰明勤奮也好,聰明懶惰也好,一般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家都能發展的很好。愚蠢而懶惰,也就不太管事,也不會給國家造成太大的問題,問題就出在了愚蠢而勤奮的,即管不好事情,又啥事情都要來管,最後全部管城了一團糟。

那麼下面我說一下崇禎的缺點在那裡:

剛愎自用,不懂權衡

崇禎非常剛愎自用,自以為自己非常聰明,但實際上他並不會做一個皇帝。就拿袁崇煥的事情來說,作為當時明朝唯一能夠和清軍主力抗衡的大將(當時與清軍主力作戰也只有袁崇煥能贏下來),他竟然可以在沒有人能替代他的情況下殺了袁崇煥。

雖然袁崇煥許下了五年下遼東,雖然袁崇煥沒有守住關寧防線,讓皇太極打到了北京,但是袁崇煥也打退了皇太極的進攻,而且當時所有的明朝將領,無論是洪承疇還是盧象昇等人,當他們遭遇清軍主力的時候都贏不下來,當時能贏下清軍主力的也只有袁崇煥,也就是說,袁崇煥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崇禎卻把他殺了。

讓皇太極打到了北京確實讓人可氣,但是作為一個皇帝是不能意氣用事的,還是要懂得權衡。比如劉邦,在自己被項羽打的滿地找牙的時候,韓信找他要齊王的王位,雖然劉邦很生氣,但還是咬牙給了韓信,因為當時的韓信沒人能替代他,也是劉邦打下天下的關鍵。很多君王,在遇到非常生氣的事情的時候都能忍氣吞聲,暫時忍住,等到問題解決了再秋後算賬的也有。

但是崇禎沒有等到問題解決,當問題還存在的時候就殺掉了能解決問題的人,這就是不懂得權衡的體現。

袁崇煥這人究竟如何,朝中的大臣們心理都明白。他的死給很多大臣心理都埋下了陰影,以至於崇禎要人幫他到前線禦敵的時候,尤其是到了後期大將全死光的了時候,就沒人願意站出來替他去打仗了。

刻薄寡恩,死要面子

崇禎非常刻薄,比如他經常問一個大臣,你解決某地的叛軍需要多久?大臣是不回答不好,回答也不好,如果說的時間長了崇禎會很不高興。於是大臣只能給個較短的時間,說半年把,崇禎說,好,就半年,結果到了半年,崇禎準時準點地拿下了沒辦完事的大臣。實際上很多情況下,那個大臣只要再多給一點時間問題他就解決了,經常是還差半個月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崇禎從不多給大臣多一點點的時間,完全較真。


對於手下大臣辦事,辦好了是他皇帝的功勞,如果辦不好,他全部甩包給了大臣。比如他想和清軍談判,就派了兵部尚書陳新甲去談。這本來是皇帝授意手下大臣去談的,陳新甲就照著崇禎的意思去辦了,快辦好了,結果走漏了風聲,洩露了出來。於是朝中大臣集體上表說不能和談,和談就是賣國賊。崇禎馬上就把責任全部推給了陳新甲,把他殺了,自己則把問題甩的一乾二淨。

所以到了崇禎晚期,他手下的大臣都不敢為他辦事,也沒有人敢為他去承擔責任。

就拿他最後的兩個首輔大臣陳演和魏藻德來說,到了1644年的時候,明朝在關內已經精銳喪盡,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了,崇禎就找這兩個首輔大臣商量要他們擬詔書遷都南京。但是陳演和魏藻德不擬詔書,他們知道,如果有人反對,那麼崇禎就會把責任推給他們,到時候他們就得被砍頭;後來為了對付李自成,崇禎要調山海關的吳三桂到北京與李自成作戰,要這兩個首輔大臣擬詔書召回吳三桂,他們又不幹。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把吳三桂召回來了,到時候山海關丟了,就是他們的責任,要砍頭,所以他們不幹;後來李自成打到北京了,提出了條件,這個條件對於崇禎來說非常優厚:封他為王,給他一百萬兩白銀的軍費,他撤回西安,同時為崇禎剿滅其他起義軍。可以說李自成兵臨城下,他隨時可以拿下北京,在這種情況下給了崇禎這樣的條件,崇禎應該馬上答應呀,於是他又找到了這兩位首輔大臣,要他們擬詔書同意,可他們還是不擬這個詔書,還是怕擔責任。

到了崇禎晚期,君臣之間的關係到了這個地步也真的是夠悲哀的了。

其實,無論是遷都也好,還是最後答應李自成的條件也好,如果大臣不同意,作為皇帝完全可以站出來說同意,或者與清廷議和,作為皇帝也是可以同意的,但是崇禎要面子。與清廷議和怕別人說他賣國;遷都怕別人說他放棄了大好河山;與李自成議和又怕別人說他畏懼李自成。

但是崇禎卻從來不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沒人替他去承擔責任。

只能說崇禎缺乏作為一個皇帝的素質。比如你要別人幫你幹髒活,是有人會給你去做,但問題是出了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把責任往幹髒活的人身上推,殺了幹髒活的人,而是要想辦法打個圓場,最好是自己面子不丟,幹髒活的人也沒什麼事,這樣自然會有人為皇帝幹髒活。就拿陳新甲與清廷談判的事情來說,即便洩露了消息,一般來說一個會做事情的皇帝會先把陳新甲罷官,過了段時間風聲過了,再重新啟用陳新甲,如此一來皇帝的顏面保住了,幹髒活的人的性命也保住了,可他偏偏要用極端的方式,殺了幹髒活的人,所以到了後期就沒人替他幹髒活了。

急功近利而吝嗇

崇禎非常急功近利,比如他派洪承疇去參與松錦會戰,實際上洪承疇知道與清軍主力決戰沒有勝算,他也只是利用清軍在部署上的漏洞,集中兵力發動了一次進攻,消滅了一部分清軍取得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勝利,這就把崇禎衝昏了頭腦,命令洪承疇馬上與清軍主力決戰。洪承疇不肯決戰,他還連著發了N道命令到前線命令洪承疇進軍,結果洪承疇一進軍就被清軍擊敗,自己也被清軍俘虜,明朝在遼東的主力幾乎一戰而基本所剩無幾。

再如孫傳庭去陝西當總督,負責對付李自成。孫傳庭到了陝西發現軍隊兵員不足,士氣渙散,裝備不齊,糧草不濟。他便想多休整一些時日,等軍隊打造好了再出戰。但是崇禎非常急性,在孫傳庭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強令出關作戰,結果孫傳庭部最終敗給了李自成,孫傳庭本人也戰死在了戰場上,崇禎親手葬送了明軍在關內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

而崇禎也非常地吝嗇。在李自成要進攻北京的時候,他打算調集關寧鐵騎到北京作戰,需要一百萬兩白銀。於是他就搞了攤派,要朝中重要的大臣沒人拿出幾萬兩銀子。結果朝中的大臣沒拿出多少,也就幾百兩,氣的崇禎最終擱置了這個方案。

後來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從崇禎的內府中搜出了3000多萬兩白銀(也有說7000多萬兩白銀的),很難想象,到了生死關頭,100萬兩白銀能救命,而手上有3000多萬兩白銀竟然不願意拿100萬兩出來救命,也真實吝嗇到家了。

崇禎為何哀求大臣,大臣也不給銀子呢?

為何崇禎到了最後關頭,為了調集關寧鐵騎到北京與李自成作戰,需要100萬兩白銀,哀求大臣捐錢大臣們都不肯呢?


原因上面也說清楚了,崇禎剛愎自用不懂權衡,刻薄寡恩死要面子,急功近利而吝嗇,所以在他的摧殘下,17年下來整個朝廷只剩下了善於推脫責任,善於虛與委蛇的大臣,沒有有責任心的大臣,也沒有有能力的大臣了。

在這些大臣眼裡,他們已經沒有了皇帝,只有自己,只有保住了自己的利益,財產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朝廷,就管不了了,能過一天算一天了。


老威觀史


是啊,我也很納悶,崇禎帝明知道百官有錢,為什麼寧可哀求眾臣捐款,也不抄他們家?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皇帝無法承受亡國之君的罵名,在煤山自縊而亡。之所以明王朝滅亡,很大程度上是錢的問題,百姓承受著敲骨吸髓般剝削,而前線士兵仍舊領不到糧餉。起義接連不斷,軍隊一盤散沙,崇禎孤掌難鳴,明亡徵決矣。

在此之前,崇禎皇帝做了最後的嘗試,那就是號召大臣們捐款。崇禎是個十分好面子的皇帝,以勤政奮勉自居,然而到了絕境的他也只能拉下身段,懇求大臣捐款,來解燃眉之急。理論上講,如此處境,崇禎理應調動一切資源來挽救國家,譬如直接強制命令官員財產充當軍費,而崇禎卻低聲下氣地募捐,這是為何?

首先,崇禎的性格,一直首鼠兩端:

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崇禎並沒有下令抄家沒收財產,而是委曲求全,用一種效率最低的方法,那就是募捐。單單募捐的過程就要花費很長時間,大家再推諉扯皮一陣,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個兒子,是明熹宗朱由校同父異母的弟弟。拜他老爹所賜,崇禎童年過得十分不如意。萬曆皇帝看不上朱常洛,源自朱常洛的母親是一位普通宮女。是因為一次不經意的偶遇,才讓王恭妃懷上了孩子,並生下了皇子朱常洛。

接下來就是浩浩蕩蕩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為太子,而想立鄭貴妃所生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們當然不同意,皇帝、鄭貴妃、大臣們三方爭鬥不休,萬曆乾脆朝也不上了,奏章也不看了。

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而之後朝廷依舊動盪不安。萬曆三十九年,崇禎帝朱由檢出生,鑑於他父親朱常洛的地位時常不穩,加上鄭貴妃一干強大敵人,朱由檢也不會得到多好的待遇。

崇禎帝朱由檢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一種負面環境中,明宮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皇宮籠罩在未知的陰謀之下,這些都發生在崇禎身邊。在複雜的成長環境下,崇禎既自卑又自負,既多疑又焦慮,他想要復興大明,但又缺乏信心,他想要任用人才,又不採納諫言。

面對重大決策,崇禎總會首鼠兩端、猶豫不決。崇禎十七年正月,大臣李明睿曾勸告崇禎帝最好遷都南京。崇禎道:

“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意思是說,朕也想南遷,只是外面的大臣們不同意,該怎麼辦?

李明睿繼續說:

“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

意思是說,現在應當機立斷,時局緊急,不能再猶豫。

而崇禎則一直猶豫不決,很明顯,他沒有朱元璋的堅定和果決,在猶豫之間,機會不復存在,李自成入城後,只得自殺殉國。

崇禎十年,皇太極再次出兵南下,崇禎令盧象升總督軍務,保衛京師。是時,崇禎有意和談,而盧象升堅持抗戰,猶豫不決再次發生。崇禎十一年,盧象升在鉅鹿被數倍清軍圍困,宦官高起潛手握重兵卻不來救援,盧象升力戰而死,帝國葬送了一名良將。高起潛見死不救,源於崇禎帝的和談願望,以及高起潛的揣摩聖意,畢竟太監只能依靠皇上,當然最後和談也沒有達成。

其次,明朝的官員跟皇上已經離心離德:

到了最後關頭,崇禎沒錢了,國庫也沒錢了,軍餉發不出,此時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籌措軍費。而崇禎再次陷入了糾結之中,他既不想得罪士大夫,還想維護皇帝的尊嚴,最終選擇了折中的辦法,也是最不靠譜的方法,募捐。

到了此時,士大夫們早已拋棄了什麼原則和尊嚴,畢竟天下是他老朱家的,自己只是打工的。明朝滅亡後,只不過換了老闆罷了,只要能保住權位,其他都無關緊要。於是大臣們哭窮、做戲、喊冤,一場鬧劇後只籌集了二十萬兩,接著,崇禎絕望了。

明朝不同於宋朝,北宋最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君臣共治,也就是說,大臣不僅僅是打工仔,還是天下的治理者。終北宋一朝,幾乎沒有殺過一位士大夫,文臣地位被提高到了空前程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才應該是士大夫們的職責和使命。

雖然大臣中也並非都是善類,但宋朝文臣對朝廷的忠誠度高於大明。反觀崇禎,不論對文臣還是武將,信任度都很低,單單內閣首輔,就換了四十四位,這很能說明問題。

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皇帝們並沒有把大臣當作盟友,只看成敵人或者打工仔。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牽連被殺超過十萬人,單此一項,就足夠把所有官員都得罪。官員們貪汙不假,但是這麼做的後果也讓官員和皇帝的關係極為緊張,所以很多官員只關心他的權位,沒有一絲家國情懷。

袁崇煥被俘後,祖大壽率兵潰逃,再也不敢進京,遼東無人可用。袁崇煥的做派是不太正常,但也不至於被凌遲處死,不考慮袁崇煥個人,也要考慮到遼東的將領士兵。袁崇煥為了國家付出了所有,哪怕犯過錯誤,也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結局則寒了遼東將士的心,無人再肯為朝廷賣命。

孫傳庭是明末最後一張王牌,為了朝廷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沙場,得到的結果則是:

“或言傳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贈廕。”

崇禎帝不是緬懷英烈,而是擔心孫傳庭死沒死,死後連封號都不給。

到了捐款的時候,大臣們當然不買崇禎的帳,有的砸鍋賣鐵,有的在家門貼上“此房出售”,有的只捐幾百兩,讓崇禎“情何以堪”。如果是君臣一心,可能崇禎早就南遷了,或者乾脆和皇太極和談,結局應該會好很多。

最後,如果貿然抄家,只會把官員逼反,使得他們捲款逃亡李自成陣營:

在崇禎首鼠兩端的過程中,或許擔心權貴們會成為叛徒,可能會發生給李自成帶路等事項。如果換做朱元璋,直接全部抄家,根本不會有其他考慮,而崇禎則想得太多了。

在崇禎號召捐款之時,內閣首輔魏藻德推脫沒有錢,只捐五百兩。李自成大兵就在城下,崇禎問魏藻德如何是好,只要你開口,馬上下旨。魏藻德則趴在地上,屁股撅起老高,一言不發。李自成攻破京城,抓住魏藻德問道:

“你為什麼不跟皇帝殉死?”

魏藻德回覆:

“方求效用,那敢死?”

意思是說,我準備給新朝廷效力,怎麼敢死呢?

李自成雖為賊頭,也看不上如此叛徒,在酷刑之下,魏藻德交出大量金銀,最後死於獄中。

內閣首輔都如此,下面的官員可想而知,假如崇禎強令抄家,這幫傢伙必定直接投敵。在崇禎面前哭窮的官員們,卻在李自成的逼迫下交出了鉅額財產,李自成總共在京城內搜出七千萬兩白銀,這幫官員也大多成了刀下亡魂。不知這是崇禎的悲哀,還是官員們的悲哀!

後來也有傳言講崇禎帝自己的小金庫都藏有銀子三千多萬兩,實際上是李自成刻意抹黑他,把搜刮的百官的銀子都算到他頭上了。

真實情況是,他真的沒錢了……


楊角風發作


皇帝當到崇禎這份上,是比較窩囊的。試看歷史上哪一位皇帝不是說一不二。崇禎有這樣的結局是他在相權與皇權、君權與臣權的遊戲搞砸了。下面看看文官集團是怎樣坑崇禎的:



一,讓崇禎自斷膀臂。在繼位之前,他哥哥為什麼說“忠賢可堪大用”?因為自朱元璋以來宦官集團就是文官集團的制約力量,沒有制約的利益集團是可怕的。文官集團之所以能夠聽命於皇帝,一方面是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更重要的因素是在暗處經常有人在盯著他們,誰不聽皇帝的話,立馬有人翻出罪證呈獻給皇上。這樣一來皇帝可以名正言順的處理那些不聽話的大臣。

而崇禎一上臺是怎麼做的?聽信東林黨人的遊說把閹黨一網打盡,運行了二百多年的監察機構突然沒有了。東林黨人一手遮天,崇禎再也抓不住朝中大臣的把柄,最終朝中大臣把崇禎給玩死。

做為皇帝一定要把人事權、檢察權、財政權、輿論權牢牢抓在手中,不管用什麼手段,能鎮住大臣就是成功的皇帝,而崇禎抓住的不多,朱元璋的基因一點也沒遺傳到他這裡。

二,要求國家不能與富人爭利。 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對農民免稅,徵收江南工商業的稅,用作抗遼軍餉,那時候戰事不斷,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不缺錢。後金一直突破不了山海關。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要求工商業免稅,國家缺錢怎麼辦?向北方的農民徵稅。在旱災、蝗災肆虐的年代,被收稅是怎樣的生活?

國家沒錢了,那就裁員吧,東林黨人上書崇禎裁撤驛站,結果,當郵差的李自成一沒了工作。

飯碗丟了,土地又長不出糧食,還要繳稅,這直接逼反了李自成,這也是流寇越剿越多的原因,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不造反就只能等死,造反還有活下去的可能。

在這裡比較一下宋朝。宋朝的商業發達,海上貿易繁榮,國家有嚴密的徵稅體系,甚至宋真宗時期誕生了世界第一部對外貿易法——《元豐法》。在這嚴密的體系下,各個部門高效運轉又相互監督,保證了國家該拿的錢一分不少,你們怎麼繁榮我不管。

商業稅的徵收使北宋初年的年財政達到1600萬兩,至宋真宗時期達到6000萬兩,至南宋時達到驚人的1.2億兩。而明朝最好的時期在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有400萬兩。比比就知道,明朝太窮了。

那錢都去了哪裡?都去了皇親國戚手中,都去了士大夫手中。

三,抱團對抗崇禎。崇禎上臺後,沒有忠於自己的勢力,朝中大臣失去制衡,很容易拉幫結夥一起對抗皇帝, 皇帝是封建統治的代言人,執政基礎是士大夫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假如整個士大夫階層都起來反對崇禎,崇禎還敢不敢殺他們?崇禎在拿不到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敢不敢抄大臣的家?

一開始,崇禎也試著抄過大臣的家,比如武清候李國瑞的家,李國瑞是孝定太后的孫子,家被抄之後,李國瑞驚嚇致死。恰逢崇禎的五皇子得了病,朝中大臣就買通了宦官、宮女裝神弄鬼把五皇子給嚇死了。並且還以孝定太后的口吻說要殺死進言抄家的人。這下把崇禎嚇壞了,今天是皇子出事,說不定哪一天就是我啊!從此不再提抄家的事。


四, 對崇禎置之不理。 可以說,明朝末年的士大夫階層早就沒有了忠君愛國的思想,內心想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抄家不行,募捐總可以吧。一聽說捐款,朝中大臣無一不哭爹喊娘,都說自己窮,甚至有的官員把自己的傢俱拿到街上叫賣。

而崇禎自己呢,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穿的龍袍破了,縫縫再穿。皇后率領後宮宮女做女紅賣錢補貼國庫。崇禎把後宮人員能減的全減掉,宮裡能當的當掉換錢,然後拿著這些錢去抗擊後金。


崇禎被大臣逼到這份上只能說大臣玩得太過份了。也許他們沒有想到國家一旦滅亡,自己還能不能獨善其身?也許他們盼望著換個主子再做高官。但是李自成沒有給他們機會,抄家抄出7000萬兩白銀之後,該殺的殺,該充軍的充軍。

在北京城破之際,崇禎想南遷,當他讓李明睿在朝堂上提出來時,滿朝官員一片反對,誰都不想用自己的罵名去換得國家的重生。崇禎眼看著南京去不了,只能死扛,結果在煤山上自盡而死。


品讀春秋001


崇禎就是被讀書人,被親戚聯手害死的,屬於死有餘辜。

他辜負了軍人,百姓,而選擇了魔鬼,這個魔鬼就是虛榮心。

秦始皇敢將大臣,親戚不放在眼裡,連生父,亞父都敢殺,就證明他是個有為皇帝。

秦始皇重用將軍,從不動他們,就證明他是個明君,才能讓將軍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秦始皇敢焚書坑儒,才能統一中國文字,統一中國度量衡,統一中國文化,才有現在的大一統的中國。

祟禎皇帝殺了為他籌錢魏忠賢,為他打仗的袁崇煥,也就失去了錢貸子,槍桿子的支持了。

朝中大臣,親戚因失去了對他們的管控,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才導致了外憂內患,最後亡國。

崇禎皇帝最後吊死在煤山,只有太監,總管陪他上吊,大臣,親戚沒一個陪他,連給他收屍都不敢,連李自成都看不過去,認為他不該活的如此憋屈。

後代讀書人大概不好意思了,才說崇禎是好人,只是被奸臣蒙數了雙眼,才導致亡國。

其實這塊布就是大臣聯合皇親國戚給他戴上的,滿足了他的虛榮心。

如果崇禎皇帝有秦始皇1%的才華,也不致於無親人為他收屍,朱家後代一百多萬人被屠殺殆盡,而沒有人同情。


光芒萬丈34957


這個要從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來說,自從朱棣登基以後皇帝大多親信宦官以牽制朝臣,從這些上位者的態度中只是讓幾方勢力達成一些制約與平衡,而沒有象洪武時期那樣對貪腐態度的零容忍。

各個時期的帝王親信宦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宦官的根基是皇帝;沒有了皇帝,宦官的一切都是虛無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朝臣最恨的就是他們;所以宦官首要的就是維護皇權,再者就是針對朝臣拿捏他們的錯誤及把柄,對皇帝以表忠心。

中後期的明朝已經腐敗到了極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些腐敗當然無法逃避皇帝的眼睛,但是除了洪武及永樂以外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清洗貪腐勢力,不是這些皇帝不想,而是已經做不到了。

崇禎時期最有錢的不是皇帝而是內閣,經歷過洪武的文官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天下只是你朱皇帝的天下,而文官們想的卻是儘量多撈一些,至於國家是否會被滅亡那是你一個人的事兒。

當時在賑災及剿滅各地農民起義的時候崇禎手上已經沒有什麼錢了,所以要內閣做出表率,讓他們帶個頭希望各級官員可以貢獻出一部分私產。

  國難當頭、一位60多歲的普通老百姓、顫顫巍巍的來到戶部熱淚長流、捐出了自己一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得知後很是感動、賜封其為“錦衣千戶”之職、老百姓們為了救國傾其全部家當。而那些穿著綾羅綢緞、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百官們呢?

內閣首輔魏藻德只捐了6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了一萬兩、其餘的大多數都是幾千兩幾百兩。跟老百姓想比百官顯得更加的不堪、甚至為了逃避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就是為了做給崇禎看、我就是沒錢了、你能把我怎麼著。  看到這樣的情況、崇禎有急又怒不得己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自己的岳父周奎是個富豪、崇禎想讓其帶頭捐獻10萬兩、好讓其他大臣效仿。讓太監去問周奎要錢時、他又哭又鬧並稱沒有那麼多銀子、說的自己是個清廉節儉兩袖清風的好官、最後只肯捐一萬。崇禎退讓了一步並堅決讓其在捐出一萬兩來、奇葩的周奎竟然進宮去找自己的女兒、周皇后讓其深明大義、自己掏腰包給了周奎5000兩、這周奎卻將女兒給的5000兩隻捐出3000兩、剩下的2000兩補自己的虧損、難道都不想想、國不在要錢有什麼用呢。

最後零零散散籌集20萬兩、崇禎徹底絕望了、身為皇帝他已經低聲下氣的乞求百官募捐救國、百官依然不肯多拿出一些救國,不久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大明覆亡、那些權貴們也被李自成一一抄家、家產上繳充當國庫。如果當時大家都齊心協力或許明朝還不至於覆亡。

至於為何不抄家,這就是當時文官集團的把戲了,上至內閣下至小吏都有貪腐,而且頗巨,為何抄家都搜不到銀子呢,這個根源要從洪武時期說起,當時是貪汙60兩白銀斬首,所殺戮官員不下十萬,各級官員經歷過血的教訓之後想出了各種辦法應對。

由於洪武時期對貪官的殺戮多大,他們這些官員們也想到了辦法,自己有田產的不記錄在自己名下,而是弄到親戚、妻戚身上,這樣就發現不到他們身上有多餘的財產了,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田產記錄在流民及死人身上。

不只是官員貪腐嚴重,下面的小吏也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利撈好處,戶部主管丈量田地的官員去到下面的時候,與當地官員富戶勾結,少記錄富戶的田地數目,更有甚者虛報普通人家的田地數目由他們去多繳稅負,這些人自認為天高皇帝遠沒人會知道。

百姓們是有檢舉的,自己家白白多繳了賦稅誰也不願意,自然有人去告,告一級不行就越級上告,期間還有皇帝的密探(錦衣衛)在民間查訪,所探訪民情一一密報,對於這種情況又被殺了一批。

明朝中後期對貪官的懲治不如以前了,此時的他們公然買官賣官,大肆收受賄賂,各級官員拉幫結派矇蔽皇帝。

各級官員結黨營私,上至內閣下至鄉村小吏無一不在這個巨大的漩渦中,就算當時的皇帝知道了此類事情之後除了殺戮之外也沒有其他的辦法,甚至這樣也沒有阻擋住貪腐的腳步。

最後就算是官田也出現了問題,江浙一帶富庶之地,大量官田被以次充好被各級官員轉移到自己人手中。

軍屯中的良田被將領與當地富戶所佔有,在國家的名下只有那些貧瘠的土地。

內閣中多數都有利益糾葛,南方的商業繁華,他們卻又免除了商稅而後增加農稅,中飽私囊導致了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後期的農民起義遍地。

魏忠賢的時候嚴重打壓了文官集團的利益及氣勢,著重恢復商稅減免北方農稅,對國家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

魏忠賢死後各方文官集團死灰復燃,也導致了一個已經走在了資本主義萌芽帝國的覆滅。


莫斐然


說實話,皇帝當成崇禎那樣的,也算得上是時運不濟,造化弄人了。每天勤勤懇懇,帶著皇后節衣縮食,貼身衣服都打補丁了,皇后帶著後宮佳麗刺繡賣女紅支援國用,日子非但沒變好,反而是王小二過年,也算得上是奇哉怪哉了。

所謂成王敗寇,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人成功了,不管用的什麼旁門左道,總歸說明他具備成功的能力。一個人失敗如喪家之犬,總歸說明他就是缺乏了成功所需要的某種能力。這便是成王敗寇。

比如說崇禎,勵精圖治很好,有野心也很好,但是他是一點沒遺傳到朱元璋的手腕與毒辣。

野心有餘,能力不足是我對崇禎的最終評價。

崇禎一上位,就解決掉了禍亂朝綱的閹黨,誅殺九千歲魏忠賢,說明他的野心很大。上位後勵精圖治,拖家帶口節衣縮食,說明他有理想,並且願意付諸於行動。

但是崇禎的大局觀是崩盤的,手腕太過嬌嫩。怎麼說呢?比如說他誅殺魏忠賢,乍看起來是解決了當時閹黨亂政的一個大麻煩。但是,崇禎卻不見好就收,而是把所有閹黨一窩端了,來了個斬草除根。這要說崇禎是天真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呢?閹黨裡能有幾個效忠魏忠賢的呢?閹黨無法傳嗣,所求不過是依附皇權,得過且過罷了。崇禎把他們一把摟了,可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掘了墳墓,樂壞了士大夫。

這又怎麼說呢?

當時崇禎之前,明朝可謂三足鼎立支撐不倒,既來自皇帝勢力、來自士大夫勢力、來自魏忠賢閹黨勢力。魏忠賢雖亂政,但是所幸其代皇帝督管著士大夫,皇權諭旨還能令行禁止,絕無造次之人,大明除卻皇城有些亂,所幸天下大局還能正常運行。這麼說,魏忠賢除卻太監身份,如果是皇帝絕對在歷史上是能拎得出來排號的一大帝皇。

崇禎宰了魏忠賢也便罷了,如果他能夠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收服其閹黨勢力,收為己用,以維持三足平衡,管保能把那群士大夫治得服服帖帖,大明最少可續命一百年不定。可是崇禎不這麼幹,而是一把摟了,揮刀斷鼎之一足,大明焉能不垮?!

沒有了閹黨的大明,只剩下崇禎與士大夫兩大勢力。崇禎又毫無半點帝王術,居然也不培養一個自己的爪牙組織,一條大明的新的看門狗來替代閹黨,威嚇士大夫,而是天真地打感情牌,打仁義牌妄圖感化士大夫同舟共濟以治天下,也真的是愚昧。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句話也許有失偏頗。但是閹黨不滅,大明不亡卻是真理。魏忠賢或者說魏忠賢代表的閹黨是一條給大明看家護院的惡犬,齜牙咧嘴咬吠一切不臣之臣與異己。



偌大的大明,烹了惡犬,卻沒補上一條看門狗,崇禎的皇權威儀便再沒了保障。

崇禎剛開始也很天真,自信過頭。軍費不夠,號召大臣捐款,開始大臣沒捐,他倒是狠手腕殺了幾隻雞以儆效尤。但是,沒有了忠犬護主的崇禎馬上被士大夫集團聯合起來共同抵制,乃至把手伸到了後宮皇嗣那,莫名其妙皇子死的死,殘的殘。崇禎這才發現,自己有多無能,多孱雞。乃至有人私下裡勸告崇禎,不想斷後,便見好就收吧!這種臣子對皇帝的威脅,史上少有。

所以,到後來,崇禎實際上是調動不了士大夫階層的。西北闖王來了,他也沒辦法,又不想當亡國之君,所以只能去求他們上朝,求他們捐款,也沒有抄他們的家,乃至可以說是被嚇慫了不敢抄他們的家。

這也是煤山自縊時崇禎怒喝“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的由來。


不書


崇禎帝是一個悲情的皇帝,“無力迴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十六歲的崇禎登基執政時,明朝已處於一個內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的時期。崇禎一生所要面對的幾個問題,主要是明末的文官集團,關外崛起的滿清,起義的農民軍。


崇禎執政後,以雷霆之勢清除了魏忠賢閹黨與客氏的勢力,然而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文官勢力更加龐大。可以說崇禎帝窮的叮噹響的時候,不是不想抄大臣的家,而是不敢!

明朝經過薩爾滁、廣寧之敗,為了修建關寧錦防線,大筆的金錢花在了上面,在錢不夠的時候,崇禎還把內帑中的錢全拿出來支援了邊防建設!可以說崇禎是一個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又勵精圖治的皇帝,只是崇禎朝天災不斷,兵連禍結,又聽東林黨人的話,減少工商稅,以至財政入不敷出。


為了籌措軍餉,崇禎不惜一切裁減用度,大批裁撤宮中人手,以節省開支,將冊封親王時用的金冊由純金降為鍍金,自己所穿的龍袍破了,也是補補再穿,這樣節流也是遠遠不夠前線的開支,發不出軍餉,士兵吃不飽飯,哪有戰鬥力,為了挽救大明江山,崇禎帝低下高貴的頭顱,哀求大臣們和親戚們捐款!崇禎帝發出號召後,內閣首輔魏德藻捐了500兩,其餘的大臣更是少的可憐,不停的哭窮,有的還說家中無錢只能捐鍋碗瓢盆報效國家!


面對這種情況,崇禎帝就主動去找岳父周奎,周奎迫於無奈就捐了一萬兩,周皇后看不下去,變賣所有東西捐出5千兩,太監首富王之心也捐了一萬兩,就是這樣最後得錢也不超過100萬兩,是不是大臣們真沒錢?後來李自成攻陷北京,在王公大臣們家中搜出7000萬兩,其餘珍寶財物數不勝數!

其實到崇禎想要大臣捐款的時候,崇禎帝已經沒有魄力與能力跟大臣們鬥了,在十幾年的執政中,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致眾叛親離,離心離德。雖然還有錦衣衛,不過錦衣衛撤了再設,實力早就不復當年,如果去抄大臣們的家,很有可能崇禎都等不到李自成圍城就被群臣和宦官暗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