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巨匪張慶,擁有了3萬多土匪,如何被官軍徹底圍剿?

泥丫


首先,張慶和那些純粹意義上的匪徒不同,他開始只是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軍去揭竿而起。據《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研究》記錄:民國建立後,由於政治腐敗、軍閥混戰、階級壓迫、天災頻仍等原因,社會秩序失控、動盪不安,廣大貧苦農民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聚眾為匪。而張慶就是其中的一個。

1922年到1924年,由張慶領導的起義,又稱老洋人起義大規模爆發,老洋人這個稱謂是因為張慶擁有類似於外國人的身材和相貌,所以人們給他起了這個綽號。而農民起義的原因都極其的相似,張慶年幼的時候,就幫家裡幹些農活,拾柴度日。春荒時節,沿街乞討,不飽不暖,朝不保夕,有些時候還要流浪生活。當農民們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們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抗爭,早在張慶起義之前,就有著名的起義軍首領白朗率先起事,生活艱難的張慶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了家鄉,雖然兜轉了一圈還是一事無成,但曾經的沿街乞討生活和後來的造反經歷,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和起義經驗。

馮玉祥獲勝接任河南督軍以後,屁股還沒坐熱,就收到從四面八方發來的電報,全省饑民造反,在這種態勢下,張慶抓住了大好的機會,將散沙一般的各地起義力量,集中到一起,加上自有的300人,很快就在家鄉收攏了千餘人,不但如此,隨著投奔者日益增多,起義尚未開始,張慶麾下就聚集了將近5000人,自稱河南自治軍。

老洋人的活動,使直係軍閥首領、直魯豫巡閱副使吳佩孚和河南督軍馮玉祥大為不安。他們制定了三路合剿的計劃,企圖在豫西將老洋人股匪一舉殲滅。但老洋人撕開重圍,於10 月23 日向東逃竄,在官軍的圍追堵截中,10 天之內,橫貫河南省,從豫西一直打到皖西。其間,數千名匪徒高舉著“河南建國軍”的大旗,呼喊著“打富濟貧”、“替天行道”的口號(以歷史上農民起義口號作幌子),沿途經過魯山、方城、葉縣、舞陽、郾城各縣境,在京漢線上打垮了靳雲鶚陸軍第十四師的狙擊,進入豫東。豫東各縣駐軍根本未曾料到匪隊來勢如此迅速,措手不及,以至上蔡、項城、沈丘、新蔡諸縣城,相繼被老洋人攻佔。

在一系列的損兵折將後,吳佩孚授意對起義軍實行招撫政策,希望能把張慶變為正規軍,當時的張慶已經被團團包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由於整體的凝聚力不高,臨陣脫逃的也不在少數,戰事稍有不利,恐怕就有更多的人會棄械而逃,所以,張慶綜合考慮之下,決定答應軍閥提出的條件,並將抓獲的外國人全部釋放。他的部隊被改編為河南遊擊支隊。而在被招安後,軍方只給了他勉強夠吃的糧食,對軍餉隻字不提,最後吳佩孚還命令老洋人所部開到四川去,幫助站在直系一邊的軍閥楊森打仗,想借此削弱甚至消滅這支招安隊伍。

張慶看透了吳佩孚的打算,於是藉口餉械缺乏、部下蠻橫,公然拒絕了吳大帥的命令。而吳佩孚自臨城劫車案發生以來,就一直主張對土匪不能妥協、招撫,非痛剿全殲不可。此時,他不僅深悔當初招安老洋人,而且也獲知,奉系已通過趙傑秘密聯絡老洋人,策動其倒戈。因此,他決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他一面對老洋人好言勸慰,一面暗中下令蘇、魯、皖、豫、陝五省調集4萬軍隊圍殲。

張慶所部歷盡艱苦戰鬥後,最後終於返回豫西,卻己成強弩之末。土匪從1923 年11 月初南下開始,至此時已經兩個多月,其間奔竄豫、鄂、陝三省3000 餘里,晝夜行軍,連續作戰,實已疲憊不堪。尤其是返回豫省之後,所到各地,商民畏之如虎,堅壁清野,逃亡一空,匪徒人數龐大,無從就食,人心浮動,怨聲漸起。1924 年1 月上旬,眾匪被官軍圍困在郟縣西北山中的老爺頂,窮困日蹙。老洋人脾氣變得極為暴躁,動輒發怒。1月12日這天,老洋人召集各杆匪首議事,在會上,老洋人指責手下李二黑背叛隊伍想除掉他,結果被另一名部下丁寶成趁其不備,直接開槍打死。丁寶成最後率部投降,至此橫行一時的巨匪張慶,終於被官軍徹底圍剿掉。


漢時明月


河南巨匪張慶,臨汝縣人,因為長得人高馬大,黃頭髮高鼻樑,有點像洋人,估計有點穆斯林血統,所以人送外號“老洋人”,1886年出生,10歲那年父母病死,跟哥哥張林相依為命,辛亥革命時一起投奔當地的白郎義軍,這個白郎也是一號人物,當年他率領部隊公然反抗袁世凱,袁派出的部隊悉數被滅,大怒之下讓段祺瑞率20萬重兵圍剿白郎,最後才兵敗被殺,哥哥張林也被打死,張慶轉投河南督軍趙倜帳下,混了個連長。

1922年直奉戰爭時,趙倜被馮玉祥打敗,殘兵有的被吳佩孚收編,有的則落草為寇當起了土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張慶帶著300多人在中牟縣拉桿起事,本想帶著弟兄們發財,可是所到之處都被戰火摧殘,遍地貧瘠,沿途都是逃命乞討的農民,張慶在痛恨軍閥混戰之餘陸續將流民收編,打算走西口,還提出口號“所到之處,不要銀錢,不拉票”,此舉獲得很多人響應,到了陝州時,隊伍已達千人,當時陝州守備寧保成和張慶是老相識,所以立刻就和張慶合成一夥,打到潼關時遭到了陝西督軍劉鎮華的強烈還擊,張慶放棄進攻潼關,在靈寶縣周圍盤踞下來,一邊打劫過往走西口的商販,一邊收編貧苦農民擴充人數。

很快,張慶的勢力越來越大,還聯絡了周邊的大小土匪搞起了聯盟,張慶自任大首領,手下嘍囉上萬人,這時河南督軍馮玉祥深感不安,率大軍來殲滅這股土匪,張慶提前得到消息率領部眾向東轉移,不僅連下項城、沈丘、新蔡等城,還打下了阜陽城,洗劫了當時安徽督軍倪嗣沖的府邸,搶了他的商號、當鋪,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倪嗣沖藏在老家的軍火庫,張慶一下子武裝了5000多枝步槍,300萬發子彈,還有機槍、大炮,人數擴張到數萬人,實力大增,撤出阜陽城時,還綁架了一批值錢的肉票,其中就有幾個天主教堂的洋人。

壞就壞在綁架的這幾個洋人,讓此事件從燒殺搶掠的土匪變成了影響極壞的國際事件,本來各地剿匪都力不從心,但這次列強給了壓力,情況不一樣了,曹錕和吳佩孚都親下命令河南和周圍省各地駐軍圍剿竄匪張慶,於是張慶成了眾矢之的,14師長靳雲鶚、河南督軍張福來、湖北督軍蕭耀南均出兵圍剿,各張貼告示,擊斃張慶的賞大洋1萬塊,救出洋人的加官進爵,眼看不妙的張慶先讓部隊分散到山裡打游擊,但圍剿的北洋軍並未罷休,於是張慶決定談判招撫。

幾經談判後張慶被招撫改編,1923年張慶編為豫邊遊擊司令,移防商丘,問題是當時正發生著震驚國內外的臨城劫車案,吳佩孚根本不相信張慶真正投降,不給他糧餉,於是張慶縱容部下打家劫舍,開始重操舊業,為了讓這支土匪軍自生自滅,吳佩孚令張慶將部隊開往四川支援楊森,張慶心知肚明吳佩孚的歹心,拒絕軍令,一怒之下的吳佩孚令蘇、魯、皖、豫、陝五省調集重兵圍剿張慶,這次是動真格的,拒絕講和,拒絕任何妥協,張慶眼看打不過,竄逃湖北勳西、陝西商洛,在湖北棗陽大部被殲滅,張慶率領著殘餘土匪潛回豫西,此時土匪內部怨聲四起,人心躁動,不久內訌,張慶被土匪李二黑放冷槍打死,剩下的作鳥獸散。


圖文繪歷史


1922年11月2日,深夜。安徽阜陽寒風凌厲,只聽城外傳來一陣刺耳的喊聲“城上的士兵聽著,我們是老洋人的杆子,今夜想在阜陽城裡盤下,請幫忙打開城門”。

這天城裡保衛團長倪道熙在馬公祠舉行“花會”,當地有名的士紳無不到場喝酒作樂。晚上還有聽堂會。誰知戲才剛演到一半,倪舊部安武軍的熊營長派人送來信:“老洋人”已兵臨城下。原本熱鬧的看戲場面,現在變成了逃難現場。

“我比洋人厲害,我是洋人的老子”

“老洋人”阜陽城內沒人不知道他的大名,此人原是河南一帶的土匪,本名叫張慶,早年跟“白朗”打官軍,後白朗起義失敗,便回老家臨汝,不久進入“宏威軍”,這支隊伍由趙傑帶領,趙傑便是河南督軍趙倜的弟弟。仗著這層關係,趙傑的兵,白天當差,夜晚當匪,四處擾民。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趙倜企圖聯奉反直,結果被馮玉祥所敗,自然趙傑的“宏威軍”則在豫東中牟縣解散。他們軍旅生涯雖已結束,但土匪的生涯才剛開始,在張慶的引領下,這群“退伍軍人”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土匪。

由於張慶人高馬大,黃髮碧眼,深目高鼻,長得酷似“洋人”,又因一句“我比洋人更厲害,我洋人的老子”,因而得名“老洋人”。作為一土匪頭子,老洋人頗有才幹。這支土匪隊伍,經他發展,地盤擴張到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等幾條東西走向的大山脈,從南到北以此排列。隨後,原陝州守備丁保成、張得勝等人加入,他們的隊伍由原來300人,擴展到七八千人,地盤也擴大到整個豫西大山區。“老洋人”則被部下尊稱為“總架杆”、“老架子”(時黑話,一股土匪為一杆)這些綽號,無疑承認老洋人是“總杆首”。

由於“老洋人”匪勢不斷壯大,駐紮在洛陽的吳佩孚,和新任河南督軍馮玉祥如坐針氈。他們制定三路合剿計劃,打算一舉剪滅“老洋人”。自1922年10月開始,老洋人一路向東逃竄。

到這年的十一月時,老洋人已逃到安徽境內,直逼阜陽。

抓真洋人

若是一般的土匪,這些阜陽富紳倒沒那麼害怕。因聽說“老洋人”領導的土匪們,很兇殘,他們喜歡砍腦袋、開膛破肚,剖人皮玩,尤其喜歡烤人心吃,總而言之這是一支吃人隊伍,一支禽獸不如的土匪軍。

老洋人的匪軍將阜陽城圍得水洩不通,不多時從城內傳來“阜陽城太小,住不小你們的人,你們還是走吧!”就在談話間,這些土匪已經準備好了長梯,數百名灌手(土匪稱攻城為“灌”,攻城敢死隊為“灌手”)已捲起衣袖,手持盒子炮,背插大刀,站在黑暗角落,等待時機。

“灌呀”、“灌呀”。喊聲從城外野地裡突然響起,夾雜著密集的槍炮聲。就在這時,城內火光四起,傳出陣陣嘈雜聲,不一會,城上的射擊突然停止,城門竟被打開了。

老洋人計劃攻打阜陽城前,已在11月2日白天,偷偷派出分隊。他們紛紛打扮成“客商”、“小販”的模樣,暗自將武器帶入城內,以槍聲為號,來個內應外合。

“老洋人”張慶之所熱心攻打阜陽,是因為這藏著寶貝。時阜陽城內有3家大錢莊,它們都是王普的家財,王普則是軍閥倪嗣沖的女婿。當他們將錢莊的銀子搜刮一空。

緊接著這群土匪又把目標搜定倪嗣沖的老宅,由於老洋人之前已派探子,得知倪宅藏有大量的槍支彈藥,於是從中輕易搜得3000支槍、13挺機槍、200多萬子彈,甚至還有幾門大炮。

當老洋人將阜陽城洗劫一空,下令放火燒城。臨走時,還綁架了14名外國人。

因意、美、英等國的傳教士被綁架,引起帝國主義的抗議,北洋政府自是誠惶誠恐,直係軍閥首領曹錕,命令駐紮在河南的勒雲鄂為豫省剿匪總司令,統一指揮河南境內各陸軍。

官軍從1922年的11月14日,與“老洋人”匪軍鬥智鬥勇,一直到12月下旬,在飛機、大炮、騎兵、工兵的共同配合下。才進駐到魯、寶、陝等縣老洋人的巢穴。

每當官軍有所斬獲,匪軍就威脅要撕“洋票”(洋人稱洋票),沒轍,戰況遲遲沒法順利推進。最後只得派人去招安,這其實才是“老洋人”當初為何要綁走外國傳教士的原因所在。

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老洋人釋放所有的洋票,匪軍改編為正式軍隊,2個游擊隊共12個營,由老洋人和張勝分任支隊長。

但他們終究是土匪,不可能得到吳佩孚的信任。於是老洋人又落草為寇,繼續過著四處逃竄的土匪日子。

等到1923年11月底,老洋人匪隊,已成強弩之末,最後被丁保成開槍打死,死於內鬨中。


本草百曉生


首先,我們講一下張慶為什麼綽號“老洋人。”張慶是地道的河南人,但是由於長了一頭黃頭髮,而且皮膚比較白,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洋人。”張慶則表示:“自己比洋人厲害,自己是洋人的老子。”在清朝滅亡以後,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當時,河南地區屬於四戰之地,各路軍閥反覆爭奪。再加上水災、旱災和蝗災,河南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



出現了“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事壞,孰如豫事之壞”的說法,由此可見,河南百姓多麼不容易。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河南省各地出現了大量的土匪。根據統計,在二三十年代,河南省境內有大小土匪400多股,總人數超過了10萬人,對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這些土匪部落中就有以張慶為首的一股土匪。

張慶倒是不像其他的土匪一樣,成為山的霸主,不做這種套路。他帶著一幫土匪一路向豫西挺進。那個地方的土地非常的貧瘠,一些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慘淡,有些土匪借這個百姓生活貧困的機會,趕緊就去慫恿百姓。這個時候,土匪的隊伍又一次的增多。隨後,張慶帶著很多的土匪想要去打下陝州城。誰也不知道守城的人聽說是張慶,竟然主動的說投降了,原來這個人以前還是張慶的副官,關係還是挺要好的。這倒好,沒有費了一槍一炮就把整座城拿下了,隊伍也逐漸的擴大,就在這個時候,張慶的名氣也慢慢的大了起來,許多人又來去投靠他。


這個時候張慶的領導,知道這件事情以後,為了報復讓張慶的領導下臺的兩人。吳佩孚二人,私下和張慶進行秘密往來。還藉機給他槍支彈藥。讓張慶無惡不作,燒殺掠奪。讓生活變得不再安寧。吳佩孚二人見張慶勢頭做大,就怕對他們造成了威脅,於是立馬就率領一些厲害的軍官,去圍剿張慶的部下。

面對如此強大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分散成幾個小分隊,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他即使有什麼不好,也讓百姓矇蔽了。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張慶隨之又進行把洋人綁架,最後卻不料又接收到了招安。甚至還有一次把他的軍隊進行圍剿,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張慶居然逃脫成功。雖然說張慶在前幾次的圍剿當中也損失了不少,但是他又通過一些金銀錢財的方式換來了大量的,機槍炮彈一類。由於他的名聲還算是響亮,還紛紛又有人來去投奔他。



後來馮玉祥還是害怕這貨做大了,就打算弄他。但是張慶繼續玩了一手化整為零,讓馮玉祥的剿匪沒成功。後來還佔領了項城、上蔡,最後還打算挺進阜陽。在阜陽讓他一波肥,不僅搶了許多槍支機槍和子彈,還有大炮等軍用物品。更重要的還把縣政府的官員還有幾名洋鬼子都給帶走當成肉票。剿匪的官兵每一次對張慶進行用兵,他都把洋人當籌碼置在前面。這些官兵害怕傷及外國友人,就不敢攻打。所以張慶還是安安穩穩的。通過拿洋人當擋箭牌,他嚐到了甜頭,見到洋鬼子就搶。迫於壓力,外國這些使館不斷和北洋政府進行交涉。最終北洋政府命令河南路軍14師圍剿張慶,師長靳雲鄂也有兩把刷子,張慶被打的抱頭鼠竄。這張慶只好說你不讓我活我就把洋人撕票,靳雲鄂沒辦法,只能對張慶進行招安。 最後他被收編,他還繼續打著剿匪的旗號進行土匪的勾當。後來吳佩孚對他進行圍剿,還是讓他逃脫。後來因為內訌被殺死,原來他手下有個叫李二黑的人,有人密報李二黑投靠官軍,張慶就要殺死他。就這樣內部發起了爭鬥,有人向張慶開了一槍,張慶屍體被投降的土匪獻給官兵。


大老二爺


河南的土匪頭子張慶,成也因為洋人,敗也因為洋人,為何這樣說?

相信看完了他的故事,你也就能夠理解了。

出生於臨汝縣的張慶,一出生就像個混血兒,越長大他的特徵也越明顯,自然也就有了“老洋人”的外號。1896年父母雙亡,陪著哥哥一起風餐露宿,兄弟二人相依為命,為了生計他和哥哥張林被迫加入當地義軍。

當時義軍的老大名叫白郎甚是囂張,挑釁了當時的袁世凱,最終這場毫無懸念的圍剿虐殺,也讓張慶的哥哥張林與殞命其中。

哥哥身死的打擊,也讓倖存下來的張慶決心提高自身實力,他要像真洋人那樣,讓別人見了聞風喪膽,所以他再一次參軍。但這次是正規軍隊,不料雙方實力差距懸殊,張慶和他的戰友們,也已經被打散了,當時的張慶深刻認識到,為別人效命終究是被動的。

他就藉著他的一張洋人臉拉起同夥來,一路上收編了300多號兄弟,單純的他就想帶著兄弟們發點小財安穩的過日子,但是戰爭的殘酷讓他明白現實,因為戰亂土地顆粒無收,農民也外出逃亡討生活,出於同情,將路上的流民,也收編至隊伍當中,隨著隊伍的進一步擴大,他也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所到之處,不要銀錢”簡直成了他拉攏人心的利器。

數百人的隊伍也已經突破千人大關,後來又遇上自己的老朋友寧保成,兩人本著合作共贏的目的搭夥。就在潼關的遭遇戰中,他們才算真正遇上勁敵,久攻未果的張慶,果斷放棄了對於潼關的進攻,所以就暫時盤踞在靈寶縣一帶。

但是,為了不讓上千號人餓肚子,他們也是不是乾點打家劫舍的買賣,唯一的目標和原則就是有錢的商販。但同時還不忘記擴充兵力。

張慶實力的驟增,也是從他聯合大大小小的土匪開始,張慶也被尊稱為大首領,底下大大小小接近上萬人,隨著他們土匪聯盟規模越來越大,也逐漸被當地軍閥盯上了。

當時河南地區的督軍是馮玉祥,他就對這股勢力的崛起有種不祥的預感,所以就防患於未然,提前派兵抓捕張慶,張慶自知實力不濟,自然也提前偷偷轉移大部隊,順便還在一路上攻城略地,得到了不少的寶貝。

安徽督軍名叫倪嗣春,當時對於張慶的作用至關重要。

由於他手下不僅財產眾多,而且有自己的軍火庫,極大的提升了張慶軍隊整體的作戰能力,這一下子聲名大噪,間接為他帶來了數萬的人氣。

在阜陽城中,張慶還俘虜了一批人質,由於此前別人叫他假洋人,他深深表示不服,他認為他比洋人要厲害,所以為了證明自己,他把當地天主教的教徒俘虜帶走了,這一下可捅了大簍子!

張慶為了證明自己這個假洋人比真洋人要厲害,綁架洋人的行徑,直接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國際影響,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那個僅僅燒殺掠奪土匪頭子,卻引起了當時各大軍閥的注意,槍口也一致指向張慶。

張慶當時所在地周邊的督軍,紛紛懸賞擊斃張慶,事態的嚴重性遠不是張慶所能控制的,當然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接受招撫安排的張慶,卻再次遭到了軍閥吳佩孚的懷疑,故意刁難張慶,就是想將其扼殺。

不堪這般屈辱的張慶最終奮起反抗,帶領手下的部隊幹起了打家劫舍的事,重新當起了土匪,張慶也明知吳佩孚的狠心,就公然和吳佩孚對著幹。

這次他沒有妥協,勃然大怒的吳佩孚,正式調集五省兵力圍剿張慶,面對這樣的高壓強權,張慶最終不堪重負,逃亡路上倒在黑槍之下。


大國布衣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河南大土匪張慶,又有一個外號叫老洋人

這個長得像洋人的大土匪最後被自己的手下給殺了,所以說土匪始終是土匪,不管他有三萬人還是三十萬人,目光的短淺最終決定他們只會窩裡鬥。

這個張慶由於高鼻樑、頭髮偏黃,有一點洋人的模樣,所以又被稱之為老洋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覺得自己比洋人厲害,所以自稱老洋人,也就是洋人的老子,總之不管哪種說法,這個老洋人的綽號就叫開了。

簡單說說這個張慶的發跡史,和絕大多數古代娼妓都是因為生存問題不得不下海,張慶也是因為活不下去所以當了土匪。

這個人起初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的白朗起義,起義失敗後,又投奔了河南督軍趙倜的軍隊,不過直奉戰爭爆發後,趙倜因為反對直系軍隊被馮玉祥擊敗。

這個張慶再一次失去了投靠,想著依靠別人終歸不是辦法,於是就自己拉起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一路上又收編了不少散兵遊勇,逐漸拉起一支幾千人的隊伍在豫西地區活動。

不過,不同於人家劉備通過投靠地方勢力或者得到朝廷的封賞,以便應付軍隊的軍餉支出。這個張慶拉起來的這支部隊本質上是土匪。

所以基本上就靠燒殺劫掠老百姓來獲得物資,因此說他連李自成都不如,連李自成都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流寇,那麼又何況這個燒殺劫掠的張慶呢?

這個土匪張慶的高光時刻就是打下了阜陽這個地方,獲得了不少的軍用物資,也劫掠了不少婦女和錢財,如果要說這個張慶有多麼厲害,連吳佩孚和馮玉祥都收拾不了他。

這肯定是在吹捧他,他也沒有這個能力。之所以一直沒有辦法剿滅這股土匪,一來是因為豫西地區地勢複雜,這個地區正好處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地形千差萬別,落差大。

所以政府軍一時半會兒無法剿滅這些土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張慶喜歡綁架洋人。晚清到民國大量的西方人湧入中國,獲得許多特權,再加上時局動盪和列強介入。

洋人被綁架是一件很敏感的政治事件,所以張慶就把這些洋人當成自己的籌碼要挾北洋政府,而北洋政府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怕這個張慶把洋人殺了,免得鬧出什麼外交事情出來。

畢竟義和團運動中到處殺洋人導致的八國聯軍侵華時間還歷歷在目,北洋政府也不希望張慶把洋人殺了結果給自己帶來麻煩。

而西方國家看到自己的公民被綁架,又不斷給北洋政府施壓。既然打又打不得,就只好坐下來談判,張慶也知道長久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就同意了談判。

所謂的談判就是招安,這夥宋江的徒子徒孫們也就接受了北洋政府的招安,被改編為游擊隊。但是北洋政府不放心這夥人,總是藉機會要削弱他們。

張慶覺察出不對,於是就脫離了北洋政府,這下子把吳佩孚和曹錕等人惹惱了,就調了四萬多人的部隊圍剿張慶。

張慶打不過,只好在豫、陝、鄂三省之內逃竄,最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河南郟縣,被困在一個叫老爺頂的地方。

這時候土匪內部發生了矛盾,張慶指責其中一名頭目私通軍官,而另一個幕後指揮頭目連忙出來求情,但是張慶不依不饒,最後就被自己的屬下給殺了。

所以說,這些土匪本質還是屬於流寇主義,李自成當年歌唱的好“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

結果那麼大一支明明可以坐擁江山的部隊最終因為內部的貪婪和殘暴而作鳥散,所以儘管歷代起義都是由農民發起,但是最後坐江山的卻還是那些士大夫階級。

說到底,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差別。

關於這一點,我們的毛主席看的還是透徹,並且把這些土匪流寇的行為歸納為“流寇主義”,在《毛澤東選集》中,他把“流寇主義”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不願意做艱苦工作建立根據地,建立人民群眾的政權,並由此去擴大政治影響,而只想用流動遊擊的方法,去擴大政治影響;二,擴大紅軍,不走由擴大地方赤衛隊、地方紅軍到擴大主力紅軍的路線,而要走“招兵買馬和招降納叛”的路線;三,不耐煩和群眾在一塊作艱苦的鬥爭,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

當然了,張慶這個人連流寇都算不上,就是一群燒殺搶掠的土匪,這種人不管他有3萬人部隊,還是30萬人的部隊,對於他的結局其實我們都不應該感到惋惜。


圍爐談史


說起大土匪,大家自然會想到湘西和東北,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有名的土匪窩,尤其在民國時期,那可是土匪橫行。

但其實,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中華文明發源之地的中原河南,曾經也出過一個聲名顯赫的土匪,不亞於東北座山雕和湘西張平,他叫做張慶,綽號“老洋人”。

張慶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但卻長了一頭黃頭髮,且皮膚比一般人白許多,給人感覺更像個洋人,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老洋人”。雖然長得像洋人,但張慶的生活待遇卻完全趕不上洋人,他家世代務農,可到他這一代,連可耕種的田都已沒有,只好靠沿街乞討為生。

在當時的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各地民不聊生,河南地處四戰之地,更是成為軍閥們的戰場,加上黃河水災和蝗災不斷,河南百姓生活在一片水生火熱之中。

對此,史書上都這樣評價: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事壞,孰如豫事之壞。由此可見河南百姓之悲慘。



在這種背景下,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就只能聚在一起造反,搶有錢人的糧食和財富,於是在當時的河南各地,陸續出現大量的農民起義。當然,因為這些農民起義都是失敗者,所以他們在史書上都被冠以“土匪”之稱,就如同我朝剛開始也是被國民黨政府冠以這種稱呼。

據統計,在二三十年代,河南省境內有大小土匪400多股,總人數超過10萬餘人,可謂聲勢浩大。在這個過程中,生活艱難的張慶也加入到造反的行列,但他的這次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張慶本人也只好偷偷溜回家鄉躲避。

恰好當時,馮玉祥正在與河南督軍交戰,張慶便又趁機聚集了一支300人的隊伍,並以此為根基不斷擴充隊伍,還收攏從戰場上逃回來散兵遊擊。等到馮玉祥擊敗河南督軍後,張慶的隊伍已經發展到5000多人,他自稱是河南自治軍。

當然,對於各路軍閥來說,當時河南造反的農民隊伍太多,張慶只是其中一個而已,所以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張慶這號人物。但是,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張慶便讓幾乎所有的軍閥都知道了他的大名,並且還逼得吳佩孚這種軍閥大佬親自來對他招安,由此可見張慶之牛逼。



那麼,張慶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其實,張慶的做法並不難,對於當時絕大多數土匪來說,他們都喜歡盤踞一方,然而建立自己的窩點,大塊喝酒大塊吃肉,就像王倫和晁蓋時期的梁山泊,總而言之,沒有太太的進取之心,只想著當個山大王逍遙自在。

但張慶卻不同,他就如同《水滸傳》中的宋江一樣,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野心家,他沒有像大多數農民起義軍那樣小富即安,而是採取流竄戰術,從豫西到豫東再到豫南,甚至還跑到陝西、安徽等地,就如同歷史上的黃巢、李自成一樣。

在這個流竄的過程中,張慶也是號召大家打土豪分田地,於是他的起義軍規模也是越來越大,部眾達三萬餘人。尤其是在1922年,張慶攻下安徽省西部的阜陽,當時,阜陽城內有一座軍火庫。張慶繳獲近3000多把步槍、200多萬發子彈,甚至還有幾門迫擊炮,由此他的實力迅速提高,一般的官軍已經很難再圍剿他。

當然,需要說的是,雖然張慶的隊伍大都是窮苦人出身,而張慶也是將不奸不殺作為他們軍隊的宗旨,但因為他們軍隊的成分太複雜,又缺乏統一的思想,更談不上精神武裝,其處於上層的領導人物也都是些沒什麼文化的窮苦百姓,所以導致其軍隊的紀律性也非常差,所謂的規矩也自然變為一紙空文。

因此,張慶隊伍的所過之處,往往也會造成大量無辜百姓被殺,據記載,張慶在淅川縣共殺害4000多無辜百姓,燒燬民房幾萬間,搶走的糧食、財物、牲畜不計其數,所到之處堪稱“沿途暴屍累累”。



後來,張慶的規模越鬧越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吳佩孚的統治根基,再加上張慶在一次行動中,綁架了不少外國的傳教士、工程師和修女們,這引起外國使節的極大憤慨,他們直接跑到外交部,向外長陳情問責,並揚言如果吳佩孚沒有能力剿滅匪患,那麼他們將自行調動部隊,深入河南剿匪解救人質。

在這種背景下,吳佩孚只好親自出馬,指揮軍隊對張慶展開大規模圍剿。當時的張慶,一方面是過高估算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著儘快擊敗吳佩孚,所以他這次沒有采取以往的流竄戰略,而是主動與吳佩孚正面交鋒,於是吳佩孚與張慶之間的魯山戰役爆發。

最終,張慶成功擊退吳佩孚的第一次圍剿,還將吳佩孚一個團的兵力全部消滅,包括團長馬凌雲也重傷而死。但是,張慶也是損失非常慘重,3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幾千人,可謂是慘勝。

戰後,吳佩孚和張慶內部都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吳佩孚集團內部,很多人建議一鼓作氣將張慶集團全部殲滅,但吳佩孚卻認為代價過大,得不償失,更何況即便剿滅張慶的匪患,也還會有其他人,所以不如對起義軍實行招撫政策,將他們變成替自己效力的正規軍。

與此同時,在張慶集團內部,土匪首領們也發生了矛盾,這場戰爭讓很多土匪首領成了驚弓之鳥,再加上他們只剩下幾千人,軍隊凝聚力又不高,接下來一旦戰事稍有不利,恐怕就有更多的人會棄械而逃。所以,他們希望答應吳佩孚提出招撫條件,將部隊改編為吳佩孚旗下的河南遊擊支隊。

但是,張慶卻堅決不同意投降,還準備開槍打死那些準備投降的土匪。結果,土匪內部發生內訌。張慶在混亂中被亂槍打死,剩餘的土匪則率眾向軍官投降,張慶的屍體也被一併交給官軍。

據說,當時的帶隊軍官為了搶功,都爭先恐後向吳佩孚報告是自己部隊擊斃張慶,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我是趙帥鍋


先介紹一下張慶,外號“老洋人”。為什麼叫老洋人呢?並非他是個洋人,而是因為此人長相身材高大,黃髮深目高鼻,頗似洋人。

3萬多土匪怎麼來的?

張慶本就是當兵出身,曾經在吳佩孚的部隊中當過連長,但是後來吳佩孚被張作霖打敗,張慶的部隊被打散,索性就帶著300多人的隊伍上了山當了土匪,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土匪生活。

張慶帶著隊伍從豫西一路北上走到了陝州(今陝縣)。眾所周知,民國時期這一帶都十分落後,當地百姓貧窮不堪。所以一路上張慶的隊伍收攏了不少貧民,等到了陝縣的時候,隊伍壯大到了幾千人。

此後,張慶打著:河南建國軍的旗號,曾經攻佔了河南數個縣城,影響力達到巔峰,部下的土匪最高達3萬多人,當地的官軍根本就不暇顧及張慶,打也是做做樣子,都是為保存實力。

老洋人的覆滅

張慶惹了不該惹的人,他曾綁架三個傳教士,結果引起了國際輿論,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要求徹查此事,張慶遭到了北洋軍第十四師師長靳雲鶚的圍剿。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張慶的那幫烏合之眾哪裡招架得住,一戰下來就剩下三千來人。

這樣的境地讓張慶十分惱怒,但是他並沒有死在官軍的手中,而是死於內訌。手下幾個主張向官軍投誠的頭目因與張慶意見不合,於是決定將張慶殺掉,然後接受招安。1924年1月,張慶被殺,部分土匪投降官軍,還有部分不願意投降,分散在各個山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剿滅。


歷史評說


一、人物介紹

張慶,出生於河南汝州的一個貧苦農家。此人身形高大,髮質偏黃,目光深邃,鼻樑高挺,有點像洋人,另據說張慶聽到別人議論說洋人如何厲害,他不屑地說:“我比洋人更厲害,我是洋人的老子”!所以人送外號“老洋人”。

張慶幼年,父母相繼離世,他跟著哥哥張林東奔西跑,艱難度日。

二、參加起義

時值豫西一帶連遭天災,官府徵收賦稅,百姓食不果腹,各路軍閥勢利割據混戰,因此有了“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壞事,孰如豫事之壞。”張林、張慶兄弟二人投靠了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軍。1914年白朗部被北洋政府所剿滅,張林戰死。張慶改名張廷獻,投靠河南督軍趙倜胞弟趙傑率領的宏威軍麾下。

三、拉桿為匪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宏威軍被馮玉祥部打敗,後被吳佩孚下令解散。潰退途中,身為連長的張慶率部下舉槍為匪,直達陝州,當年七月,其人數已達數千人,河南幾個縣城相繼被張慶所佔領。

兵強馬壯後張慶率部攻佔安徽阜陽,搶奪了皖系軍閥、原安徽省督軍兼省長倪嗣沖的軍火庫,繳獲眾多槍支彈藥。張慶部下在阜陽城大肆搜刮,綁架肉票,搶奪商鋪,無惡不作。後官兵來剿,自知寡不敵眾,張慶下令縱火焚燒阜陽城,百姓苦不堪言。返回河南途中,匪部劫走外國基督牧師。

四、接受招安

張慶劫持美英傳教士讓兩國大為光火,北洋政府迫於淫威,下令駐河南部隊前去剿匪。一番激戰,張慶部寡不敵眾被官軍合圍,官府派人磋商,而後達成協議,張慶釋放洋人,匪部被改編。

五、反水起事

匪終歸為匪,難改其本性,張慶部依然搶奪擾民。因張慶頗有心計、懂得戰術,直系吳佩孚擔心張慶會被皖系、奉系或其他軍閥所收買利用,命張慶部開拔四川,幫助直係軍閥楊森打仗,以此來消耗這支招安部隊。

張慶深知吳佩孚的心思,借缺乏糧餉槍械、部下蠻橫魯莽為名,故不執行吳佩孚命令。吳佩孚自臨城劫車案發生以來,主張對付土匪之流非痛剿全殲不可,集結部隊圍剿張慶部。

兩軍交戰期間,張慶部所經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百姓深惡痛絕。

六、內部火併

幾番惡戰,張慶部返回豫西,早已是強弩之末。1924年,被官軍圍困在郟縣,張慶大罵部下私通官軍,欲殺一儆百,又怎料想他早無當年威望,最終被另一匪首丁保成及其他部下擊斃。

小結

張慶所領導的匪患是民國時期的悍匪之一,其人數眾多、規模之大、殺人之多、範圍之廣,實屬令人驚訝。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歷史的發生


張慶是河南汝州人,貧苦出身,張慶被稱為“老洋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長了一頭黃髮,深目高鼻,很像洋人,還有一種是張慶聽別人說洋人如何厲害,張慶就說:“我比洋人還厲害,我是洋人的老子。”

在他十歲那年父母雙亡,幾年後實在過不下去就跟著哥哥張林投奔了白朗起義軍,白朗起義失敗,張林戰死,張慶隨後投到了趙倜的宏威軍。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宏威軍被馮玉祥打敗,吳佩孚勒令宏威軍解散,此時已是宏威軍連長的張慶就帶著散兵遊勇300多人當了土匪。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在張慶實力鼎盛時期,坐擁三萬多土匪,當正值軍閥混戰時期,軍閥們為了可以獨大,不停地發動戰爭,而當時軍閥混戰的戰場主要集中在河南。當時河南不僅飽受戰爭之苦,還突發天災,蝗蟲氾濫,所以連續幾年沒有好的收成,當時百姓的生活有多悽苦不言而喻。

當時官軍一直想要將張慶一夥人徹底剿滅,但是張慶和其他土匪不同,他們沒有固定的地盤,而是不停地四處流竄,張慶在一個地區燒殺搶掠之後,他就會換到其他地區進行,在這期間,很多百姓都無辜喪命。後來張慶一夥人還攻下了一個軍火庫,他們搶走了大量的軍火,讓張慶的勢力更加強大。

張慶儼然是禍害,到了誰的地盤,誰都緊張,再加上他一路從河南突圍到湖北後,匪眾達3萬餘人,這也讓各路軍閥大為震驚。畢竟各軍閥地盤上都有著大大小小不少匪患,萬一他們聯合起來舉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各省軍閥都紛紛加派駐軍,架設電話,互通消息。由於官軍通力合作,張慶的隊伍一下子陷入寸步難行的局面。他率領隊伍往回撤,打算返回豫西老巢。

張慶的隊伍每經過一地,百姓無不驚駭,堅壁清野,向外逃亡。沿途的洋人也紛紛避禍上船,躲在漢江中央,以免遭受綁架。由於張慶的隊伍太過浩蕩,地方上的官軍也只敢遠遠追隨,不敢貿然行事。最後,在各地官軍的護送下,張慶帶著匪軍回到了豫西。

然而,這一路上不斷作戰,再加上日夜行軍,缺糧少食,武器也匱乏不堪,因此,一些土匪眼見無望,紛紛離去。張慶抵達豫西后,勢力已經衰減不少。更為可怕的是士氣低迷,大家暗地裡都希望能向官軍投誠。

這天,有人向張慶密報,稱他的手下李二黑私通官軍。張慶本就因勢力受挫,性情暴躁。聽聞後立刻召集匪軍,並當場要槍斃李二黑。儘管他的幾個心腹一再替李二黑求情,但他為了穩定軍心,還是一意孤行。

眾人見張慶不肯就範,爭執中,有人向張慶開了致命的一槍,結束了他的生命。隨後,張慶的屍體被投誠的匪軍獻給官軍

當時官軍也希望搶頭功,在報告時謊稱自己的隊伍將張慶一夥鎮壓並將其殺死。張慶被剿後,他的頭顱懸被掛在城門口上,當時百姓們得知張慶已死的消息無不拍手稱快,張慶的死不僅讓當時的軍閥鬆了一口氣,也讓百姓們過上安穩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