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vs娃 哪個才是親生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反正昨天,我是第一次聽說“雞娃”這個詞。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形容孩子瘦弱如雞,百度了一番,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

何為雞娃?“雞娃”既是動詞,是“激娃”之意;又是名詞,意指被“虎媽”“狼爸”不停“打雞血”而培養催生出來的孩子。

這種現象起初在北上廣深尤為明顯,現在逐漸蔓延到三四線城市。

“雞娃”最開始的群體是小學生、初中生,但作為一個三歲幼兒的媽媽,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個群體越來越呈現低齡化,有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踏上了被“雞”之路。

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 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疫情期間,各大中小學開啟網課模式,幼兒園託班的孩子照樣停課不停學。

背古詩、學英語、比大小、讀繪本、課間操、親子操……每天的安排豐富充實、勞逸結合。

在幼兒園班級群裡,你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朋友操著只有媽媽才能聽懂的話背古詩、學英語:

“搞雨機習節,當春奶發星”

“愛(眼睛)忙(嘴)、No(鼻子)”

……

不需要拍視頻交作業的時候,他是你寵愛至極的小寶寶,喝奶奶、擦屁屁、餵飯飯,指著蘋果說“安跑”,你都恨不得把他誇上天:我家寶寶真聰明,都會說英語了呢;

需要拍視頻交作業的時候,他是你恨鐵不成鋼的小笨蛋,掰著明晃晃的3的指頭和5個指頭問他,3大還是5大,他瞪著無辜的大眼睛說出了3大,又問,變成5大了,內心稍有安慰,想趁機鞏固一下勝利果實,再問一遍,又成3大了。

看著眼前這個小毛頭,內心不住地懷疑,這孩子以後該不會是個學渣吧?

每次輔導作業前,都要做一番心理建設:娃還小、不發火;親生的,不發火。

可每次堅持不了五分鐘,內心防線就開始崩塌,默唸:命要緊,隨它去。

佛系育兒,到底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一次次嘗試“雞娃”失敗後,我想要選擇快樂育兒、佛系育兒,讓孩子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成長。

班級群裡不再發視頻反饋作業了,古詩背不會就不背了,英語不想學就不學了。

可還沒放養超過兩天,幼兒園老師就打來了電話:

“Jasper媽媽啊,“Jasper這兩天有沒有學習啊?原來和他差不多的Lily每天都有學習哦,進步很大的啊。作為家長,你要好好督促孩子啊,不要讓孩子落後啊。”

一番交流下來,面紅耳赤、無地自容,因為中心思想只有一個:作為家長,你拉了孩子的後腿。

是啊,這麼小的孩子,他懂什麼?但作為家長,你不能不懂事,不能放任自流啊。

你以為班級群裡展示的是孩子,其實是背後做推手的家長。

哪個家長用心、哪個家長敷衍,全從孩子的表現上一覽無餘。

有篇文章說得好:你到底有多狠心,要讓孩子零基礎上小學?

有句話說得好:現在不吃苦,將來準辛苦。

的確,不和其他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孩子比,就和孩子所在的託班比,有的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十幾首古詩,會說上百個單詞,能完整地講完《我媽媽》的繪本,而你的孩子,還在玩挖機、玩沙子、玩積木,你怎麼保證孩子將來能奮起直追?

要“雞娃”也要“由娃”

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後,我轉換了一種思路:既不強求,也不放任。

孩子不喜歡你一字一句地教他背古詩,那就選擇唱詩的方式,在他玩玩具的時候,用手機放上歌曲,邊玩邊磨耳朵,聽的多了,自然能接一兩句。

讓孩子儘量在寬鬆、愉快的環境裡學習、成長,教不會的時候,不要焦慮,要想到他才是一個三歲多的小孩,自己三歲的時候怕是連10個數字都數不全。

要“雞娃”,但也要由著娃的天性,這需要的不是孩子的配合,而是家長髮自內心的愛與包容。

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告訴自己,孩子有他自己的路要走,你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哪條路走的人多,哪條路走的人少,哪條路平坦,哪條路崎嶇,而孩子最後走哪條路的權利,握在他的手中。

不管他是學霸,還是學渣,都是你的孩子。就算當學渣,也讓孩子當一個樂觀開朗的學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