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

首先需要先重新定義一下概念,以幫助理解這個問題。


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 (更好的翻譯:已開發國家)

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更好的翻譯:開發中國家)


很多歐美國家,他們的城市設施目前唯一的變化就是 慢慢變老,為什麼?因為“已開發”,而這個已開發大多是在1960年代完成的;


相反,像中國這樣的快速發展中國家,因為處於正在開發階段,硬件設施和城市面貌是向著日趨完善的方向變化,以達到“已開發”狀態為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是像中國這樣,城市很新很漂亮,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甚至還不如那些已開發國家,如我們的近鄰菲律賓,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以及大部分的拉美和非洲國家,所以我們要冠上“像中國這樣的快速發展中國家”,以跟“發展中國家”這個寬泛的概念區分開來。


那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這個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相信有這樣感受的人,會不止一個。。。


大家體會一下,法國巴黎市區某座橋樑下方被無家可歸人群安營紮寨的場景,拍攝於2017年

為什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


美國洛杉磯街道一角,走在人行道上小心踩到黑哥哥的肚子,他們正在睡覺,弄醒了脾氣很大的。

為什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


美國芝加哥居民區一瞥,多麼漂亮的塗色,作者大膽地運用了各種色彩來渲染這座城市的多元開放。

為什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


圖片沒辦法為大家很好地展示出新舊程度,實際上外面看著舊的建築,進去裡面會覺得更舊。這個跟美國的住房結構有關,暴露在街道側的外牆都是被石材覆蓋,內裡則是木質,或複合板材料,經年累月,框架結構變形,導致門窗無法關緊,室內地板傾斜。

這種房屋,誰住誰知道,自帶臭味屬性,大太陽天走在樓下的人行道上都可以聞到。


當然,這些只是存在於所謂的“貧民區”,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忽視了美國貧民區的數量和麵積,以及這些區域所容納的人口。


為什麼政府不拆遷“貧民區”?

----- 最大的原因:政府沒錢(跟什麼強拆,法律保護私有財產這些關係不大)


在美國某些地方財政充裕的城市,政府是這樣讓“貧民區”消失的:


政府在貧民區附近的公共用地區域,批建一個大型商業中心項目,給與各方面的政策扶持。等商業中心落成之後,當地的房價及租金會成比例上漲,這樣可以擠退出相當一部分低收入租客,以及服務鄰里的小商販門店。貧民區的醜街陋巷當然吸引不到付得起房租的白領中層,窮的出去富的進不來,這該如何是好?土著居民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就在旁邊,天天掛眼科也不能管飽,老百姓的食衣住行誰來管?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人民政府,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 亞伯拉罕.林肯


全世界的政治口號其實都差不多的。


涉及民生無小事!政府牽頭,政治搭臺,經濟唱戲。

就這樣,開發商,當地政府,居民代表歡快地坐到了一起,討論的問題不是該不該拆遷,而是直接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該怎麼拆?怎樣拆才能更環保,低碳,減少對地下水資源,土壤的汙染(美國很多老房的建築材料中含有鉛和石棉材料)。


拆遷這點小事,美國政府還是有能力,有智力來解決的,關鍵的關鍵還是沒錢,且戰略迂迴週期過長,任何一個市長任內也出不來成果,搞不好就為下屆政府做了嫁衣。


進入21世紀,人權、環保、新的城市生態理念、城市社會學、環境心理學、鄰里認同、行人空間、LGBT、LGBTQ、GLBT、NMGB各種新奇概念層出不窮,政治家們應接不暇,疲於應付,都是造成美國大統領川總口中“Do nothing Democrats” (什麼也不做的民主黨人)的原因,其實川總的共和黨也差不了太多。


這就是現代發達國家的現實!

為什麼很多歐美髮達國家的城市都顯得 破落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