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大部洲"談元朝對《西遊記》的影響

【鄭重聲明】本文純粹根據《西遊記》裡的描述解讀《西遊記》,絕無半點褻瀆道教、佛教之意!《西遊記》中的道教、佛教與現實中的道教、佛教是兩回事!


從"四大部洲"談元朝對《西遊記》的影響


從

西遊記中的四大部洲

《西遊記》寫作歷史背景跨度較大,早自遠古、中至兩漢、近自唐宋元明,各個歷史階段的相關信息,雜糅到一起,通過神話外衣寫人間現實,形成煌煌西遊鉅著。筆者在前面發文中論述過,王莽就是在影射如來,宋徽宗"革佛詔"後的"佛教道教化"現象就是《西遊記》裡天庭的管理格局,"大覺金仙"實錘了菩提祖師就是如來佛祖。

《西遊記》開篇就講盤古開天闢地,經過三皇五帝之後,天下共分"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這四大部洲的描寫,你對照世界地圖,無法對應上的,和現在的世界五大洲也不吻合。那麼,四大部洲到底是指地圖上的哪些區域?

其實,如果我們把時間聚集到以元朝為宗主國的蒙古帝國,就會發現"四大部洲"基本上就是元朝的地圖。《西遊記》不僅在地理上借鑑了元朝的版圖,而且還借鑑了許多元朝的宗教政策和宗教大事,歷史上享國不到百年的元朝其實對《西遊記》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主要情況分析如下:

一、"四大汗國"為"四大部洲"提供現實中的地理依據

1、四大部洲概述:

"四大部洲"是佛教的用語,根據佛經《阿含經》記載,須彌山四周的鹹海中有四大部洲,有四類人在此四洲上居住。這四大部洲分別是:

  • ——東,勝神洲。在須彌山東,這裡的人壽命大概250歲左右,又稱"身神洲";
  • ——南,贍部洲。在須彌山南,這裡的人壽命大概100歲左右,大多數人50歲左右就會夭折
  • ——西,牛賀洲。在須彌山西,這裡的人壽命大概500歲左右,又稱"牛貨洲";
  • ——北,俱蘆洲。在須彌山北,這裡的人壽命大概1000歲左右。
從

佛經中的“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在佛教裡的寓意比較深奧,不僅是地理位置問題,還有天道、人道等複雜問題。如果引入"三千世界"說法,可以包含整個宇宙,而不僅僅是地球了。這裡不多贅言。

《西遊記》裡說的四大部洲名稱來源於佛經,但具體所指還是指我們地球上的地理概況。明朝時期,因為對世界地理認知的侷限性,吳承恩應該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知道地球上的五大洲四大洋情況,他所言的"四大部洲"只能是明朝以前他所瞭解的"世界版圖",而最接近"四大部洲"描述的便是以元朝為宗主國的蒙元帝國"四大汗國"。

2、"四大汗國"的演變

"四大汗國"相當於蒙古帝國冊封的諸侯國,其產生到定型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在斡難河畔稱帝,號成吉思皇帝,建立大蒙古國。其後發動了多次對外戰爭,主要是西征,最遠打到伏爾加河。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途中病死,死前將打下的蒙古土地進行了分封,四個兒子各得一塊封地:

  • ——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封給長子朮赤
  • ——原西遼的土地封給次子察合臺
  • ——今新疆北部一帶封給了三次窩闊臺
  • ——中部、西部蒙古封給了四子拖雷

成吉思汗死前的遺產分封,是"四大汗國"的雛形,但還不算"四大汗國"。

成吉思汗死後,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窩闊臺繼位後,繼續對外擴張,先後征服高麗、金國、向西征服莫斯科、一直打到匈牙利、飲馬多瑙河畔。

窩闊臺死後,貴由短暫繼位,貴由死後,汗位轉到拖雷的長子蒙哥手裡,蒙哥在位期間,滅大理還有阿拉伯部分國家,佔領了巴格達和大馬士革,蒙哥在進攻南宋的釣魚城時病死。

蒙哥汗死後,兩個弟弟二弟忽必烈和四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從蒙哥即位開始,原來朮赤、察合臺、窩闊臺的後代因為站隊原因,在汗位塵埃落定後,就遭到了賞罰。反對蒙哥和忽必烈的,其封地部分被剝奪,轉賜給支持他們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成吉思汗嫡系四個兒子的後代紛紛建國稱汗,形成了"四大汗國":

  • ——金帳汗國,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次子拔都建立,又稱"欽察汗國",國土北到北極圈、南到黑海里海、西到斡羅思、東到額爾齊斯河;
  • ——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及其後代建立,主要在現在新疆一帶
  • ——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後代建立,現中亞一帶
  • ——伊利汗國,又稱伊爾汗國、伊兒汗國,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兒子旭烈兀建立,國土主要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土耳其一帶。
從

四大汗國

這時候的四大汗國和蒙古帝國共存。有一段時間四大汗國不聽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間互相攻伐、爭奪領土。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蒙古帝國稱號"大元",四大汗國逐步承認元朝為宗主國,四大汗國和元朝在形式上又成為一個國家。

1309年,由於其它汗國的攻伐和元朝的打壓,窩闊臺汗國一部分併入金帳汗國、一部分歸察合臺汗國、一部分歸元朝。

至此,四大汗國轉變為: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

3、《西遊記》"四大部洲"和"四大汗國"高度相似

吳承恩寫作《西遊記》的時候,四大汗國只有察合臺汗國還存在,其它汗國都已成為歷史。吳承恩對四大汗國的歷史應該有所瞭解,對四大汗國的地理圖也應該知道。

吳承恩《西遊記》裡"四大部洲"名稱來源於佛經,地理應該參考的元朝四大汗國。四大汗國與《西遊記》中的四大部洲有高度的地理相似性:

  • 其一,根據佛經所載,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周的鹹海中,四洲和須彌山之間互不相連,隔海遙望。東勝神洲和須彌山及西牛賀洲在一條橫向直線上,南贍部洲、須彌山和北俱蘆洲在一條縱向直線上。但是《西遊記》中沒有說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周,也就是在地理上略去了須彌山。這是《西遊記》和佛經關於四大部洲描述的不同之處。
  • 其二,根據佛經定位,南贍部洲應該在東勝神洲的西南方向上,北俱蘆洲在東勝神洲的西北方向上。《西遊記》第一回,孫悟空要去拜師學藝,乘著竹筏飄洋過海,被東南風吹向了西北方向,上岸就是南瞻部洲。按理西北方向是北俱蘆洲,東南風怎麼也不可能把孫悟空吹到西南方向上的南贍部洲的。但《西遊記》明明說孫悟空在西北方向登岸,這說明南贍部洲不可能在東勝神洲的西南方向,而是和東勝神洲平行方向上。而唐僧取經是翻過兩界山一路向西進入西牛賀洲的,這說明南贍部洲與西牛賀洲是陸地相連的。因此,從這些分析推斷,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是在東、中、西一條直線上的,北俱蘆洲是在北面。根據《西遊記》描述的四大部洲地圖應該是這樣的:
從

根據《西遊記》描述,四大部洲應該是這樣的地理形狀


從

窩闊臺汗國滅亡後的“四大汗國”

  • 其三,對照四大汗國地圖,《西遊記》描述的四大部洲和四大汗國的版圖高度相似,四大汗國和四大部洲的對應關係大概是:
    • ——"東勝神洲"對應"元朝"版圖
    • ——"南瞻部洲"對應"察合臺汗國"版圖
    • ——"西牛賀洲"對應"伊利汗國"版圖
    • ——"北俱蘆洲"對應"金帳汗國"版圖
    • 其四,取經的發起人李世民和察合臺兩個共同點:都是胡人,都排行老二。吳承恩這裡用的是唐朝的人物、元朝的地理
    • 其五,伊爾汗國東起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的一部分在其國境內,因此成為取經的目的地天竺國。
    • 其六,東勝神洲的"神洲"與"神州"高度相似,"神州"自古就指代中國,元朝消滅南宋後,國土覆蓋了原來中國的所有區域,因此,東勝神洲就是"神州"中國無疑。
    • 其七,花果山所在地應該就在現在的江蘇連雲港雲臺山脈的花果山。花果山在清朝以前都是孤懸海外的,康熙年間海沙淤塞,花果山才與大陸連通。花果山離吳承恩的祖籍江蘇淮陰才不過100多公里,吳承恩是肯定知道的。從這裡也可以推斷出東勝神洲就是指元朝時的中國。
    • 其八,四海龍王居住的四海大概指的是
    • ——"東海"——太平洋,這應該沒啥疑問。
    • ——"南海"——現在的中國南海或印度洋,觀音所在的南海普陀落迦山本來就是在印度,為現今南印度巴波那桑山。因此,南海大概率就是印度洋。
    • ——"北海"指的貝加爾湖或北冰洋,貝加爾湖在西漢時就被稱為北海,蘇武在那樣放過羊。
    • ——"西海"應該是印渡洋的孟加拉灣或阿拉伯海,因為根據《西遊記》第一回描述,孫悟空是從南瞻部洲飄洋過海到了西牛賀洲的,孟加拉灣可能最大。
    • 其九,四大汗國以元朝為宗主國,理論上,元朝對四大汗國都有管理權和發號施令權的。《西遊記》裡如來佛祖多次說,他管四大部洲,這也說明四大部洲是一體的,這種情況也只有元朝有。元朝佛教非常繁榮,排在道教前面,八師巴、亦憐真等藏傳佛教的大師被元朝皇帝奉為國師,國師有權對元朝和四大汗國佛教事務發號施令,這和如來說的管四大部洲也吻合。這也進一步證明四大部洲就是四大汗國的反映。
    從

    如來對大鵬說,我管四大部洲

    根據以上分析,《西遊記》裡的四大部洲基本上按照元朝為宗主國的四大汗國版圖為參照而設計的,這是元朝為《西遊記》地理問題做出的較大貢獻,沒有四大汗國作為參照,吳承恩只能靠腦洞大開去想像四大部洲了。

    二、蒙元帝國擴張過程和佛教取經東傳如出一轍

    研究《西遊記》佛教傳播過程,再研究蒙元帝國的領域擴張過程,你會驚奇發現,兩者又是高度相似:

    1、蒙元帝國擴張路線圖:"先西征後南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就開始了蒙古帝國的擴張進程。

    • ——1213年7月到1214年10月,蒙古三路大軍攻金,攻破金國90餘郡,迫使金國獻公主、金帛、馬匹後北還,金國又苟延殘喘20年後滅亡於蒙古鐵蹄下。1217年,西遼滅亡。
    • ——1218年-1225年,蒙古帝國第一次西征,滅亡花剌子模,在追擊花剌子模國王和太子的過程中,蒙古大軍深入俄羅斯境內,一直打到伏爾加河;另一路向西南打到印度河流域。
    • ——1235年-1242年,蒙古帝國第二次西征,又稱長子西征,一路連破不裡阿耳、欽察、莫斯科、羅斯托夫、阿速等,最後打到多瑙河畔。
    • ——1251年-1253年,蒙古帝國第三次西征,主帥是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這次西征主要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和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
    • ——1267年-1279年,蒙古帝國在三次西征及滅亡西夏、大理後,對南宋發動最後攻擊,迫使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崖山跳海,南宋滅亡,忽必烈統一中國。蒙古勢力在覆蓋了中亞、西亞、南亞和東歐後,又完全覆蓋了中國。
    從

    蒙古西征圖

    2、西遊記中佛教擴張路線圖:"先'西牛賀洲'後'南贍部洲'"

    《西遊記》裡,佛教本來是被道教打壓的,如來佛祖也只是道教治下的五方五老之一,佛教的勢力範圍主要侷限於西牛賀洲靈山腳下,當時四大部洲,佛教勢力影響很小,即使西牛賀洲,佛教勢力也很小,取經路上的妖怪基本上都是道教勢力。

    大唐所在的南贍部洲,由於李唐王朝本來也是來自胡地,李淵、李世民父子本來就是關隴集團成員,其母系一脈大多出自鮮卑貴族,因此李唐皇族就是胡人。李淵為了宣揚自己漢人正統,稱帝后認老子為始祖,並大力崇道,把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李世民繼位後,繼續推行尊道做法。所以,唐初的道教與佛教地位,就如同天庭的道教與佛教地位一樣,佛教被道教打壓著難以抬頭。

    如來要昌盛光大佛教,把目標鎖定了南贍部洲,如果能在大唐打開局面,其它地方就相對容易並可以水到渠成,因此,如來策劃了取經行動。

    如來、觀音通過讓唐太宗魂遊地府,從而讓唐太宗產生佛教需求,然後讓唐太宗派出陳玄奘西行取經。由於西牛賀洲只有靈山腳下是佛教勢力範圍,因此,如來、觀音故意讓取經團隊走慢一點,讓他們一路西行一路打壓西牛賀洲的道教勢力,等取經小組走了14年到達靈山腳下時,整個西牛賀洲的道教勢力全部被剷除殆盡,所有道教妖魔要麼被打死(如白骨精、蟒蛇精、車遲國三仙等)、要麼被佛教收編(如黑熊精、紅孩兒、牛魔王等)、要麼被逐出西牛賀洲(如九頭蟲等)。

    唐僧師徒西行弘法取得勝利成果後,如來就不讓他們再一步一步走回去了,因為西牛賀洲已無道教勢力,再走回去除了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派八大金剛駕風送他們回大唐。

    從

    玄奘取經路線圖

    當三藏真經被傳回大唐後,雖然唐僧師徒立即回到西天成了正果,但佛經留在南贍部洲,在李世民的推動下,佛教大盛,到了武則天時全面壓過道教,成為大唐的第一宗教,佛教東傳在南贍部洲取得成功。

    從上述對比可見,蒙元帝國擴張和佛教擴張,在路線圖上完全一樣,就是先"西征"後"中國",吳承恩做到了歷史與小說完美融合。

    三、元朝佛道相爭的結果就是西遊記的佛法東漸的結果

    1、元朝佛道相爭後道教由盛轉衰

    中國歷史上,佛道相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唐初崇道,武則天興佛,唐武宗滅佛;宋朝本來佛道一體,宋徽宗先革佛,後又貶道。南宋時期,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道教又一時興盛。

    成吉思汗西征,召全真教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見他,本意是求長生。在聽了丘處機對道教教義的講解後,稱丘處機為"神仙",並讓丘處機掌管天下的道教。這一封,就把全真道教提高到道教至高無上的地位。

    全真教主張儒道釋三教合一,加上成吉思汗的推崇,道教儼然成為元朝早期的國教,地位非常尊崇,發展也非常迅速。

    丘處機死後,宋道安、尹志平、李志常執掌全真教。到了元憲宗時,李志常縱容道教弟子毀佛、佔寺、刊印老子化胡經、宣揚佛教是道教的弟子,引起了佛教的反感與反彈。


    從

    佛道大辯論

    元憲宗蒙哥五年和八年,佛道進行了兩次激烈的大辯論,道教均慘敗。特別是第二次佛道辯論,由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主持,在辯論之前,規定辯論結束失敗一方的在場人員要皈依到獲勝一方門下。結果道教慘敗後,擔任主辯的17名道士全部被押往龍光寺,落髮出家為僧,還把道士的衣冠掛在長竿上示眾。

    《辯偽錄卷第四》帝曰:道士出言掠虛,即依前約,脫袍去冠,一時落髮。當時正抗論者一十七名,論畢。那摩大師使西京明提領、燕京定僧判、玉田張提點、德興府龐僧錄及隨路僧官,監守防送來到燕京。既入都門,塔必大師蘇摩室利,使道士星冠袍服,掛在長竿,普令曉諭。

    此後,佛教徹底壓制了道教,成為元朝的第一宗教,佛教大師帕思巴、亦憐真、答兒麻八剌乞列、亦攝思連真等先後成為元朝的帝師。並且一直到元朝滅亡,每一任元朝皇帝必定是先到國師處受戒,然後才登基。佛教在形式上是高於政權的。

    2、元朝的佛道之爭在《西遊記》中的反映

    元朝的佛道相爭,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也有反映。這個反映,首先是體現在對全真道士的負面描述上。烏雞國裡青獅精就是變作一個全真道士、自稱是終南山來的、把國王哄得團團轉,後來把國王推下井去,自己竊了國。五莊觀的鎮元大仙徒弟都是全真道士,包括兩個道童,對道童的描述也是負面的。

    從

    車遲國鬥三仙

    其次,就是車遲國佛道大斗法。車遲國的佛道鬥法從背景到過程和元朝的兩次辯論都很像。車遲國本來佛道和平共處的,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在祈雨中獲勝,就刻意打壓佛教,毀佛寺、殺和尚、驅使和尚做苦力。這和李志常時道教毀佛、佔寺如出一轍。唐僧師徒到了車遲國後,與三仙鬥法,當著國王的面進行了祈雨、坐禪、隔箱猜寶以及砍頭、剖腹、下油鍋比試,都是孫悟空的佛派獲勝。

    元憲宗八年的佛道辯論中,因為道教宣傳"火焚不化"等神通,忽必烈當眾燃起大火,讓道教派人到火中檢驗一下是不是能"火焚不化",道教眾人無人敢蹈火,從理論到實踐都慘敗。這個橋段到了車遲國變法鬥三仙時,就演化成砍頭、剖腹、下油鍋,血腥程序不亞火焚。

    而隔箱猜寶環節,三仙把一個小道士裝進箱子裡,結果孫悟空變成小蟲子鑽進去,把小道士頭髮剃了,換上僧裝,變成小和尚。這個情節就是元朝第二次佛道辯論結束後、17名主辯道士被強行剃髮出家的藝術表現。

    3、《西遊記》佛道相爭的結果,也是元朝佛道相爭後的現實反映

    《西遊記》取經結束時,西牛賀洲已經完全佛教化。唐僧的真經取回大唐後,因為李世民要超渡亡魂的原因,佛教必然在大唐興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天子帶頭崇佛,必然帶來民間的佛教興盛。佛教在唐朝乃至南贍部洲甚至四大部洲的興盛是可以預期的。

    西遊記雖然沒有寫出取經後佛教在四大部洲全面開花的興旺景象。但借如來之口,兩次說出佛教一統四大部洲。

    第一次是收伏獅駝國三魔,大鵬不服管束,嫌西天清苦,不如在下界為妖吃人爽。如來說出來佛教已經遍佈四大部洲:

    《西遊記》77回:如來道:"我管四大部洲,無數眾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那大鵬欲脫難脫,要走怎走?是以沒奈何,只得皈依。

    第二次五聖成真時,如來對唐僧師徒五人封賞,封豬八戒為淨壇使者時,豬八戒不服氣,說唐僧和孫悟空都成佛了,怎麼讓他做使者,如來說:

    《西遊記》100回:"因汝口壯身慵,食腸寬大。蓋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淨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

    如來的意思很明顯,四大部洲瞻仰佛教的人很多,佛事也多,說明佛教在天下很興盛。

    從

    五聖成真

    《西遊記》中這一現象,就是元朝佛道相爭後、道教衰落、佛教興起的現實寫照。蒙元皇帝尊佛教高僧為國師,國師通過元朝皇帝對包括元朝在內的四大汗國發號施令,就如同《西遊記》中如來管四大部洲佛教是一個道理。

    四、如來收"人事"是元朝佛教商業化的現實反映

    《西遊記》裡還有一個橋段是讀者津津樂道、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就是唐僧到了西天取經後,如來指示阿儺、迦葉收"人事"的事情。

    如來對收人事的解釋是"經不可輕傳,也不可以空取",說是為子孫後代計,取經是要有償的,並且還舉出到舍衛國趙長者家誦一遍經就要收三鬥三升米粒黃金的故事,說明"人事"還是要收的。唐僧沒辦法,換經時把唐王送的紫金缽盂"貢獻"出來,才順利取到有字真經。

    從

    如來收“人事”

    如來收"人事"估計是古代最早的著作權保護制度,"人事"就是"版稅"。

    如來收"人事"讓後人困惑不解,佛教不是濟世渡人嗎?難道不是無償的,是有償活動?

    其實,收"人事"這小小行為,折射了元朝畸型的"寺院商業化"現實。

    寺院商業化起源什麼時候,筆者沒有去考證。但是元朝的寺院商業化卻是非常嚴重的,嚴重到用"畸型"、"變態"來形容並不為過!

    元朝從蒙哥開始,逐漸崇佛,忽必烈即位後,更加崇佛,從經濟上對佛教大力扶持,不僅拔款修建大量寺廟,而且還賜予大量田地作為寺田以供養僧人。由於佛教地位尊崇,僧人並不怎麼從事勞作,寺田就會租給無田或少田的民眾耕種,由於寺田數量龐大,糧食富餘太多,寺廟就把糧食變現為金銀。進而逐步發展起了商業。元朝的寺院經濟就這麼發展起來。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一》:辛未,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萬錠,西錦、彩段、紗、羅、布帛萬端,田八萬畝,邸舍四百間。

    由於皇帝的大力扶持,加上官員和民眾的施捨,寺廟手裡的錢越來越多,投資的領域也越來越多,除了農業以外,還參與了工業的礦山開採,商業方面更是多得不可勝數,像當鋪、酒店、漁業、商店、貨倉等寺院經濟非常發達。在元代,寺院經濟就滲透到一、二、三產業,這是其它時代的寺院望塵莫及的。寺院經濟更是被元政府納入國家經濟管理,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來佛祖收點小"人事"和元朝龐大、繁榮到畸型的寺院經濟相比較,只是小巫見大巫。想必吳承恩對此深有了解,所以在取經結束時不忘幽默一下,進一步點明,佛道之爭,歸根到底,爭的是利益!

    綜上,元朝對吳承恩《西遊記》的貢獻,既提供了四大部洲的地理依據,也貢獻了佛道相爭的宗教政策依據,還點出了佛道之爭的根本是利益之爭。除此以外,元人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更是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文學藍本。能從地理、軍事、宗教、寺院經濟、文學等多方面為《西遊記》提供養分,元朝對《西遊記》的影響可謂大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