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

王小榜007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虽然颇为惨重,但别忘了人家起码也是个列强,虽然战争带给苏联境内许多的破坏,可是苏联的底子还在。

苏联的底子为重工业、军工业和技术人才,战争破坏了建筑、工厂等设施,但苏联对技术人才这块可是保护的很好的,因此只要技术才人都在,给苏联一些时间就能慢慢的回复过来。

斯大林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在斯大林的五年计划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当时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经济复苏的一个重大因素,虽然当时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导致了苏联的畸形经济,但在那个时候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一切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主体。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

在国际上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萧条致使欧美各国的经济严重衰退,而在经济体制外的苏联却有幸躲过了这一劫。并且苏联的一五计划中许多的矿企业得到了美、英各国的技术支持,使得苏联成为了世界级工业大国。

战胜国的优势

虽然苏联在二战中损失巨大,但作为竞争对手的几个国家比起苏联损失更惨重,英法两个积攒了百年的家底都打光了,德意日三个战败国更是惨不忍睹。而苏联凭借自身的丰富资源,以及在德国抢夺回来的高科技和人才,使其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

(苏联抢夺德国资源)

苏联的崛起的关键就在于二战前的疯狂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让苏联成为了世界霸主之一,也使得苏联打赢一场世界大战。但这个模式无法适应后来的冷战,已至此曾经让苏联疯狂的模式,也让其狠狠的摔在深渊中。

复苏后的苏联在某些方面可以跟美国较较劲,或者跟美国平起平坐,但如果说能够匹敌美国,那就有点言过其辞了,苏联想匹敌美国只能用“任重道远”这四个字。


大国布衣


根据战后苏联官方公布的数据: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普遍猜测: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除名。然而现实却是: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8年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从而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与此同时苏联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逐渐朝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发展,苏联成为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那么苏联是如何在经历惨烈的战争打击之后强势崛起的呢?

苏联尽管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并没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事实上要成为超级大国是对国家规模体量有硬性要求的:冷战时期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如今的中、俄、印等潜在超级大国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大洲级别的规模体量。历史上西欧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国曾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率先崛起,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俄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苏联凭借二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尽管德军的入侵对苏联西部的工业基地造成了重创,但拥有全世界最辽阔国土的苏联通过将自己的工业基地向东迁徙渡过了难关。乌拉尔、中亚、远东等地并未遭到战火的洗礼,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下来。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之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成为苏联战后工业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在二战中伤亡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随着二战后期苏军逐渐收复失地的过程已使苏联的西部工业得以恢复重建,此时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过去的说法一般认为:二战后的苏联在军事方面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但苏联的经济水平就不敢恭维了,这也成为导致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最终成为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否则苏联的百万大军不吃饭吗?苏联的钢铁洪流不喝油吗?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作用。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二战后期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为苏联传播社会主义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战后苏联将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市场销售地:苏联可以从古巴获得廉价的糖和橡胶等热带产品,从罗马尼亚获得便宜的石油。除此之外苏联在二战中还获得了直接的领土收益:1939年11月苏联通过苏芬战争夺取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联出兵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版图,尽管后来德军一度占领过波罗的海三国,但在战后苏联重占三国,使本国面积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1940年6月30日苏联出兵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地;1945年《波苏疆界条约》的签订以法律形式明确承认苏联收回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19.41万平方公里领土。苏联还兼并了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如今这里成为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苏联还与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苏联将苏占区内的厂房设备拆除后运回苏联,还从苏占区掠夺了一部分高科技人才,至于德军战俘则成为了苏联的免费劳动力。1950年1月1日苏联中央统计局以1938年国际市场美元价格计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苏联累计从德国获得各种赔偿物资的价值总计为33.442亿美元。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后也将当地的日本机器设备运回了苏联,同时将抓获的七十万关东军俘虏运到西伯利亚当苦力。领土的增加、经济物资和劳动力的获得大大加速了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

当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大加速之时英、法、德、日等传统列强在二战中遭遇重创: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在战争过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英国为获得自治领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不得不与之妥协,到二战结束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已成为实质上独立的国家。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的印度也步自治领的后尘掀起了独立浪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英国自治无力阻扰印度的独立,而印度的独立成为压垮大英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呈现出全面坍塌的局面。相比英国而言:在二战中国土沦丧的法国尽管在战后捞了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已成为大国角逐中的边缘化角色。德国和日本两个战败国则在战后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军事限制,迄今为止这两国尽管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在国际政治军事影响力上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总之这些国家在二战后已失去和苏联对抗的实力,世界政治日益呈现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的格局。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二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伤亡最多的战争,全世界有61个国家各地区超过20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而当时世界上也就65个国家左右,人口不过26亿,可见几乎是全世界都参加了二战。如此规模的战争让世界多地都损失惨重,除了美国大发战争财外,西欧、苏联、德国、中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地区的好多地方都成了废墟,经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么苏联同其他国家一样损失惨重,为何二战结束后依旧能与美国掰掰手腕呢?

苏联和美国同是二战后的超级大国,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显然是近乎完美的,无论是经济、军事、科技还是工业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苏联这个超级大国除了重工业和军事能与美国比比外,其余的似乎完全比不上美国,尤其是经济方面,苏联的国民经济水平从来都达不到美国那样,而且苏联过度重视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使得苏联的国民经济比重失调,这也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祸根。不过苏联仅仅凭借重工业和军事就足够威慑美国了。而且苏联凭借军事实力甚至在上世纪七十年处于美苏争霸上风,力压了美国一头。

那么苏联是怎么迅速在战后崛起的呢?苏联在与德国作战时并不是孤军战斗,因为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当然美国也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不是无私奉献的。苏联累计获得了高达14000多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近50万辆汽车、12000多辆装甲车、七千多门火炮以及难以数计的枪支弹药和战略物资。这些战略物资总重高达1642万吨。同时,苏联还从美国租借了高达672艘舰船。这些物资价值109亿美元。美国向苏联提供的物资还包括了四万余台的机床,这些机床才是二战后苏联恢复军工业的有力支撑。

同时苏联赢得二战后也从德国掠夺了许多高端技术的科研人员,并把自己所占领的德国土地上的所有工业成果和科技成果洗劫一空,这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实力,毕竟有了技术,想造先进武器就不在话下。苏联可以说是把德国一半的工业资产吞并了,让苏联国内得到极大的发展,很快就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反观二战前的世界霸主英国,经历过二战后英国是一蹶不振,直接沦为二流国家,还得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恢复国力,不过也因此英国成了美国的小弟,直到现在英国还有美国的驻军,想重回世界巅峰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好歹英国现在还存在着,而苏联已经成为历史,也正是因为苏联解体才让我国被迫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老大,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也是抓住了机会发展自己,才拥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和经济成就。


风尘讲历史


苏联地大物博,幅源辽阔,资源丰富,二战前苏联就是工业强国,军工产品都能自己造,虽然二战初期损失慘重,特别是在人员损失,保守估计在7000~8000千万死于战争,但是重工业基本上都转移到后方,经历苏联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绝对反击,打到德国,并将德国的工业设施军工产业半成品都打包回国,并控制东德,财产税收还有战争赔款,作为战胜国的苏联也搜刮巨大财富,德国战败后,出兵东北,迅速打败日本关东军,并把东北的工厂设备都拆掉搬回国,并将60多万日军俘虏押致西勃利亚搞建设。作为同盟国,苏联获得的利益远远不止这些,在联合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战后,苏联侧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在军工企业,像弹道导弹、飞机、潜艇、核武器、航空业与美国不分伯仲,在核武器甚至比美国还多,还可怕!



大风起兮云飞扬y


苏联在二战之时损失的人口达到了恐怖的2800万,仅次于我国在二战之时的人口损失。但是为何在二战之后,苏联无论在军事实力乃至在国力方面都快速崛起,成为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


首先,苏联具有很好的先天优势,苏联有1.9亿多人口,国土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比2个中国加起来还要大很多。而且苏联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能够自给自足,基本上现代工业包括军事工业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苏联国土之内都有,而且大都储量丰富,这一点是苏联战后能够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点,苏联当时具有除美国之外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其工业精细程度没有德国和美国高,但是其工业类别极为齐全,又加上其各种自然资源丰富,无异于如虎添翼。而且在盟军攻入柏林之后,苏联也继承了德国不少工业精华,极大地促进其工业实力的发展。



第三点,二战后世界因为美苏之争迅速两极站队,苏联既为首领,在各方面支持盟国之外亦能得到盟国的反哺,比如其军备买卖便可以使得苏联大赚特赚。


此三点,便是苏联在战后快速崛起的原因。而也正是苏联具有其无与伦比的人口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使得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中亚等地区都是十分惧怕苏联,苏联也一直继承了俄国时代对土地的渴望之心和侵略之心,使得不少国家联合抵制苏联,也正是因为如此最终解体。


小南读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速迅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个人看法是:

1,苏联成立后,为了防止对手毁掉自己的重工业。就在乌拉尔山脉附近,建立了一个乌拉尔工业区。苏德战争的作战区距离乌拉尔区还很远,所以没有伤到苏联的根本。

2,苏联领土辽阔、资源丰富丶人口众多,苏联工农业丶科技丶教育的基础,十分雄厚。苏德战争,并未动摇苏联的基础。

3,苏联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又是军工复合体国家,使得苏联在二战后,能够快速集中一切力量,对国家进行重建。而且还能对关键的工业技术、关键的军工科技进行重点攻关丶重点发展,从而使苏联变得比二战前更为强大。这是中央集权制的长处!

4,苏联在二战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但大大震慑了欧洲人,而且极大的鼓舞了苏联人民,使人民为国家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苏联人民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在狂热的国家精神主导下,国家复兴是极为神速的。

5,二战后,美国要忙于明确新世界的边界,例如朝鲜战争丶成立北约就属于这种情况。

美国要主导完善新的国际框架,要主导成立各种国际组织(世贸组织丶世卫组织……),以便帮助联合国完善各种行政功能。

美国还要帮助世界各地修复二战造成的创伤,帮助很多殖民地独立。惟有这样做,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才能成功的奠定。美国只有建立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才会被世界广泛的需求,美国才能掌握世界贸易的定价权,也才能获得世界的金融霸权。

由于美国在二战后,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构建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苏联没有美国那样的高度,可能也不理解什么是国际体系。苏联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振兴上面,因此国家实力得了极大的提升。

个人始终认为鼎盛时期的苏联,只是在军力上有能力硬扛美国,并在局部地区占上峰。放在全局上来看,苏联还是活在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若将苏联比作一头丛林中的巨象,它虽然能轻松推倒丛林中的任何大树,能够灭掉丛林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生命体,但是它还是生活在丛林之中,并且离不开丛林,它也无法去理解丛林的强大,而美国就好比是这么一片丛林,苏联也不过是丛林中的一头巨象。


鬼影147951010


苏联和德国在二战中的较量,包含了很多高水平的战术和武器科技,一直是二战爱好者重点研究的领域。如果从当时历史的角度出发,苏联和德国在很多方面不相上下,有的领域还略占优势。德国和苏联虽然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苏军统帅部对德军并不放心。毕竟德国已经占据了整个西欧大陆和东欧部分国家,兵锋也很盛。

德军在进攻苏联时表现出的战斗素养还是让苏军始料未及,苏德开战半年,苏军就损失了六百多万兵力。当时很多国际媒体都感到诧异,对苏联未来的局势颇感担心。然而想不到的是,开战仅仅过去两年,苏联方面就拿回了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苏联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后发潜力上,这也是苏联后来崛起的主要因素。

苏联的第一个优势,在于其动员能力。苏联在二战中开局就损失了主力,还能很快挽回局面,跟苏联超强的动员能力有关。根据相关资料的说法,苏联在战局中后期先后动员了超过3000万人参战。在沙俄时代,俄国虽然领土庞大,但真的遇到危机,却不具备如此强的动员团结能力。苏联则不同,能够调动起一切预备力量来保卫国家,这从某个角度也体现了斯大林个人的政治能力。

苏联经历了二战后,加速推行工业化和科技研究进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1957年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苏联的另一个优势是资源储量大,为苏联的工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二战中损失虽然大,但凭借这些优势条件还可以迅速扭转过来。但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在冷战中首先落幕。


兵说


同是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国家,苏联却在战后却成为了战争的受益者,战后的苏联迅速崛起,甚至一跃成为了备受世界瞩目的军事强国。但在这背后有人评论说,苏联在战后的崛起纯属靠的是运气,但这是事实吗?那么这种惊人的速度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苏联的第一个机遇。德国在一战惨遭战败后,在经济、军事以及政治上都不被西方国家所接纳,此时同为不被接纳的国家苏联和德国合作,这已经是苏联的在发展了。真正的发展是二战后的反法西斯的进攻,占领的许多东欧国家和部分德国。

其次是世界经济的爆发,这场灾难中,美国和德国的损失极为惨重。失业的工人,没有人的工厂,饥寒交迫的人民,各国的经济的萧条。苏联在这时聘用了各国的失业的科学技术人才,直至世界危机的过去。事后其军事科学技术也在的不断的提高与发展。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战后,斯大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挥的巨大作用。促进了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其影响力扩张到了世界各国,对今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起到了一定意义上的作用,另外据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群众但是纷纷向往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体系。

最后是苏联军事武器研制的有所起色,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崛起一部分还是要看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苏联在后来研制出的核武器大大提高了其国家地位,要知道有核武器的国家强国没有几个。不说使用核武器进行攻击,至少苏联已经具备了自我防卫的能力。

即使是在面对战后的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的不济,又或者是经历了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那样一个状态,苏联之所以能够崛起,我觉得不光光是运气,真正还是实力。苏联面对失败的力挽狂澜,对于想要成为强国的渴望,都是他可以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的主要因素。


趣看历史


1.战胜国红利。

在西部,苏联攻克柏林,还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德国的大量先进技术、机械装备落入苏联手中。

在东北,苏联进入中国东北。伪满地区曾是比日本本土还发达的地区,世界第六大工业基地。

得到德国、日本的经济、科技加持,苏联自然实力大涨。其工业经济基础全球仅次于同样分的战争红利的美国。

2.军事实力

凭借二战时的战时体制,苏联组建了一支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战后也没有马上消减,甚至由于冷战爆发得到加强。这支钢铁洪流,即便美国为首的整个西方都无法抵挡。

并且,苏联还研发成功核武器,一度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核大国之一。

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得以与美国平起平坐。

3.政治威望。

二战的胜利,让世界见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由一战时的农业国一跃变成工业大国,并取得二战胜利),让共产主义在全球风靡。

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标杆,在全球的声望如日中天。马歇尔计划,便是美国为防止欧洲崩溃倒向苏联,而进行的经济援助。

所以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苏联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但是,经济一直是苏联的短板,苏联尽管在其他方面可与美国匹敌,但经济与美国差距甚远。最终,也因经济实力不济,而解体。


雁去无痕ty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1、军力空前强大;

苏军经历残酷的苏德战争的洗礼,可谓是凤凰涅槃啊。无论是军力、装备、战术还是素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看看他们回过头来进攻东北日军时的表现就知道了。虽然那时的关东军已是强弩之末,但还是有很强的战力。然而,在苏联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完全被碾压了。

2、国际影响力和势力范围大幅度扩大;

苏联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付出了2700万人死亡的代价,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德国。苏军的英勇奋战,对盟军来说具有很关键的作用。苏军牵制了近七成德军,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提供了条件。这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


此外,苏军不仅把德军从自己的领土上赶走,还一直西进反攻,最后攻陷柏林,直接灭亡纳粹德国。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已经控制整个东欧、中欧和德国东部,其势力范围空前庞大。


3、获得大量的技术;

苏联不仅攻占了柏林,灭亡了纳粹德国,还获得了大量德国科学家和武器技术。这些技术和人才为日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技术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